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深艳:艺术的张爱玲-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通常情况下,低级趣味是包含色情成份的,张爱玲却将后者从前者中离析出去。对于她所〃提纯〃后的文艺作品中的低级趣味,显然她并不是一味排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她本不是道德感十分强烈的人;二是她认识到低级趣味的群众性〃在广大的人群中,低级趣味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她不愿意自己的作品只限于小圈子里传观〃单靠一两个知音,你看我的,我看你的,究竟不行〃。而想拥有广大的读者和观众〃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并且主张读者〃要什么〃,作者〃就给他们什么〃。而张爱玲给读者的,是软性刺激。其巧妙在于,既刺激了读者,又不会像苏青那样动辄被骂作〃黄色女作家〃。比如《倾城之恋》所给读者的刺激即是:〃书中人还是先奸后娶呢?还是始乱终弃?〃她深知〃普通的读者最感到兴趣的恐怕是这一点〃。

  第27节:感情的公式戏剧篇(5)

  有着这样的写作观,所以张爱玲没有简单地给两出戏作是非评价,尤其没有给《纺棉花》下道德判词,只是平心地指出它艺术上的跑偏〃逸出平剧范围之外〃,又注重从国民性上寻找它们受欢迎的原因。她总结出3条,一是幽默的无情,二是喜欢越轨,三是喜欢占他人小便宜。
  其一是指《纺棉花》的题材本是奸杀罪案,派生出的《新纺棉花》却变成了喜剧,张爱玲由此认为〃中国人的幽默是无情的〃。意思无外乎有二,一是说国人幽默的彻底和单纯;二是说国人在笑声中丧失了恻隐和悲悯。
  张爱玲虽然自称对京剧是外行,但实际并非一无所知,实际上她看过一些京剧,对京剧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思想。比如她深知京剧的〃规矩重〃,〃就连几件行头,那些个讲究,就够你研究一辈子〃。所以一旦有机会稍稍坏一下规矩,国人精神上便得大愉悦,因而皆大欢喜了。
  国人的爱占人小便宜,与喜欢越轨有相似的一面,都是为了心理上的满足,往往物质上并没有得到实惠。张爱玲借用市井语言〃吃豆腐〃来形容,颇为恰当:〃《纺棉花》成功了,因为它是迎合这种吃豆腐嗜好的第一出戏。张三盘问他的妻,谁是她的恋人。她向观众指了一指,他便向台下作揖谢道:'我出门的时候,内人多蒙照顾。'于是观众深深感动了。〃
  观众被感动的原因除了演员的奉承话中听以外,还有就是可以参与到戏剧中来,台上与台下的严格界线被打破。这一点张爱玲也已经提到了。
  〃空城计〃有时是《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3个折子戏的统称,有时单指其中的一出折子戏,又名《抚琴退兵》。故事见于《三国演义》。诸葛亮驻守空虚的西城,司马懿率大军来犯,诸葛亮见势不能敌,于是下令大开城门,自己在城上饮酒抚琴。司马懿生性多疑,又知诸葛亮素来谨慎,料必有诈,于是不战而退,轻易丧失了活捉诸葛亮的佳机。
  〃空城计〃这著名故事给人的最深印象,通常是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张爱玲却又另有视角:〃不知道人家看了《空城计》是否也像我似的只想掉眼泪。为老军们绝对信仰着的诸葛亮是古今中外罕见的一个完人。在这里,他已经将胡子忙白了。抛下卧龙冈的自在生涯出来干大事,为了'先帝爷'一点知己之恩的回忆,便舍命忘身地替阿斗争天下,他也背地里觉得不值得么?锣鼓喧天中,略有点凄寂的况味。〃
  张爱玲的注意力放在了对诸葛亮内心世界的探究上,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忙白了胡子又历此大险,空城一计,事后固为笑谈,当时却有可能搭上老命,怕是诸葛亮想想也自后怕吧?这样为扶不起的阿斗去〃舍命忘身〃,究竟值得不值得呢?反正张爱玲是觉得不值的,否则她不会感到他心里〃略有点凄寂的况味〃;虽然他若不如此,张爱玲也可能不会说他是个完人。〃完人〃本是神性化的,在百姓的心目中,诸葛亮已然是神,至少如神料事如神。而〃凄寂〃是人性化的,张爱玲在消解诸葛亮的神性。她是不喜欢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的,即便是神,也要是带有人性的神才可爱。
  世象的临摹绘画篇
  生命也是这样的吧它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张爱玲《〈传奇〉再版的话》
  画画子填颜色
  对张爱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她画得一手好画,对张爱玲稍有兴趣的人无不对她的画印象深刻。但是张爱玲画画究竟学自何时,抑或不学自会;学自何师,抑或无师自通,迄今尚无人明确告诉我们答案,好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以及别人的回忆文章中有点滴或片段的透露。
  张爱玲在《私语》里写道,8岁时,随父亲从天津回到上海。不久母亲从国外归来,把父亲送到医院去戒毒,他们〃搬到一所花园洋房里,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家里陡然添了许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张爱玲快乐极了,〃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她还〃写信给天津的一个玩伴,描写我们的新屋,写了三张信纸,还画了图样〃。

  第28节:世象的临摹绘画篇(1)

  她在《天才梦》里也写道:
  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征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
  都是8岁。
  成年后的张爱玲公布了她9岁时为向《新闻报》附刊投稿写给编辑的一封信,其中写道:〃……我常常喜欢画画子,可是不像你们报上那天登的孙中山的儿子那一流的画子,是娃娃古装的人,喜欢填颜色……〃在《对照记》里,张爱玲对她小时候的一张相片做这样的诠释:
  〃面团团的,我自己都不认识了。但是不是我又是谁呢?……我记得的那件衣服是淡蓝色薄绸,印着一蓬蓬白雾。T字形白绸领,穿着有点傻头傻脑的,我并不怎么喜欢,只感到亲切。随又记起那天我非常高兴,看见我母亲替这张照片着色。一张小书桌迎亮搁在装着玻璃窗的狭窄的小洋台上,北国的阴天下午,仍旧相当幽暗。我站在旁边看着,杂乱的桌面上有黑铁水彩画颜料盒,细瘦的黑铁管毛笔,一杯水。她把我的嘴唇画成薄薄的红唇,衣服也改填最鲜艳的蓝绿色。〃
  那时她的家在天津时期,她是两岁的时候从上海搬到北方去的,而母亲是在她三四岁的时候出国的。据此可以说,张爱玲习画的兴趣来自母亲。换句话说,母亲是她绘画的第一位老师,而时期就在她3岁左右。她8岁回到上海,不久母亲自国外归来,那时期母亲还对女儿画画不时指导:〃我母亲还告诉我画图的背景最得避忌红色,背景看上去应当有相当的距离,红的背景总觉得近在眼前……〃
  张爱玲的母亲有心将女儿往洋式淑女方面培养,而如张爱玲在《银宫就学记》里所说:〃西洋美术在中国始终是有钱人消闲的玩艺儿。〃鼓励女儿习画当然就再自然不过了。
  后来以写作赢得大名声的张爱玲,谁能想到,最初获取的稿费,却不是来自她的〃字〃,而是她的画:〃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我母亲怪我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对绘画的兴趣有增无减。她的中学老师回忆道:〃她在教室里总是坐在末一排,不听讲,手里的铅笔则不停地在纸上划着,仿佛是很用心地记笔记的样子,可是实在她在画教师的速写样。〃弟弟则回忆姐姐道:〃还有一次寒假,她仿照当时报纸副刊的形式,自己裁纸和写作,编写了一张以我家的一些杂事作内容的副刊,还配上了一些插图。〃而且当时张爱玲的画技已经相当娴熟,她发表在圣玛丽亚校刊《凤藻》上的插图可资佐证。
  四十年代初,在香港大学求学的张爱玲,在战争的刺激下,画了不少画,大多是市井图:有斗鸡眼突出得像两只水龙头、脾气暴躁的二房东太太,有头颈如同电吹风的少奶奶,还有蹲着的露出红丝袜的尽头与吊袜带的病妓……
  小说是变形的人生。张爱玲自小又生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里,世象人情在她的心目中多是阴暗的、变态的。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生来是一个写小说的人〃的张爱玲走了一条漫画的道路。
  张爱玲画漫画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社会环境的诱导。当时的上海,商品社会的一些特征已经较为明显,文化舶来品并不罕见,除了漫画书、卡通影片外,常以漫画为表现形式的广告影画更是随见于报刊媒体、商店橱窗。而张爱玲对它们,除了具有一般女孩通常的兴趣外,还多一道艺术的眼光,这使得她的观感与心得也较之他人多一些。在她的小说与散文里,就不时提及漫画。

  第29节:世象的临摹绘画篇(2)

  两情相悦文中画
  《茉莉香片》中,聂传庆在公共汽车上邂逅了班上的女同学言丹朱。张爱玲这样描绘言丹朱:
  〃大约是刚洗了头发,还没干,正中挑了一条路子,电烫的发梢不很鬈了,直直地披了下来,像美国漫画里的红印度小孩。〃
  《花凋》中对郑川嫦父亲的描写:
  〃郑先生长得像广告画上喝乐口福抽香烟的标准上海青年绅士,圆脸,眉目开展,嘴角向上兜兜着,穿上短裤子就变了吃婴儿药片的小男孩,加上两撇八字须就代表了即时进补的老太爷,胡子一白就可以权充圣诞老人。〃
  《桂花蒸•;阿小悲秋》对广告画的描写:〃墙上用窄银框子镶着洋酒的广告,暗影里横着个红头发白身子,长大得可惊的裸体美女,题着'一城里最好的'。……这美女一手撑在看不见的家具上,姿势不大舒服,硬硬地支拄着一身骨骼,那是冰棒似的,上面凝冻着冰肌。她斜着身子,显出尖翘翘的圆大乳房,夸张的细腰,股部窄窄的;赤着脚但竭力踮着脚尖仿佛踏在高跟鞋上。短而方的'孩儿面',一双棕色大眼睛愣愣地望着画外的人,不乐也不淫,好像小孩子穿了新衣拍照,甚至于也没有自傲的意思;她把精致的乳房大腿蓬头发全副披挂齐整,如同时装模特儿把店里的衣服穿给顾客看。〃
  《创世纪》里潆珠站在橱窗前:〃忽然发现,橱窗里彩纸络住的一张广告,是花柳圣药的广告,剪出一个女人,笑嘻嘻穿着游泳衣。〃
  《中国的日夜》写一个挑担卖桔子的人:〃完全像SAPAJOU漫画里的中国人。外国人画出的中国人总是乐天的,狡猾可爱的苦哈哈,使人乐于给他骗两个钱去的。〃
  《续集•;自序》:〃记得一幅漫画以青草地来譬喻嘉宝……〃
  在张爱玲其他一些作品中,虽然言未及漫画二字,但她的描写手法实际上是漫画的,比如小说《留情》中对米晶尧的描写:〃米先生除了戴眼镜这一项,整个地像个婴孩,小鼻子小眼睛的,仿佛不大能决定他是不是应当要哭。身上穿的西装,倒是腰板笔直,就像打了包的婴孩,也是直挺挺的。敦凤向米先生很快地睃了一眼,旋过头去。他连头带脸光光的,很齐整,像个三号配给面粉制的高桩馒头,郑重托在衬衫领上。〃《连环套》中对米耳的描写:〃米耳先生哈哈大笑起来,架着鼻子的黄胡子向上一耸一耸,差点儿把鼻子掀到脑后去了。从此也就忘了翻白眼,和颜悦色的向梅腊妮道……〃
  散文《公寓生活记趣》中那一对有着同样木渣渣的黄脸与木渣渣的黄膝盖的看门巡警,富于想象力的从高楼的窗户向下张望而可能晕倒的蚊子,以及不时要发怒的肝火旺的热水管道,乃至通篇都无不是漫画的笔调。
  除了行文及字里行间运用画笔的笔法,张爱玲还时而直接在文字作品中自绘插图。她的散文集《流言》中就收了不少插图,大多是港战时的作品。有人奇怪她何以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画在一张纸上,其实原因很简单,战争环境下难以从容备纸,不过这样倒又参差地构成别有趣味的组画了。
  张爱玲在上海的一个综合性英文月刊《二十世纪》上发表的《中国人的生活与时尚》,配了她手绘的12幅插图。
  此外,张爱玲在她陆续发表的作品里,也都可以不时见到她画的插图。如短篇小说《心经》、《琉璃瓦》、《年青的时候》,中篇小说《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散文集《流言》不仅内有她的插图,连封面用图都是她绘制的;苏青办的杂志《天地》,自第11期至14期的封面也是张爱玲设计的,画面上方以几片云代表天,以一尊佛或是肥硕的唐代仕女的仰姿侧面头像代表峦(大地),以与刊名契合。(图92)
  张爱玲与苏青还经常搞一搞图文〃双璧〃。《天地》第七八期合刊《生育问题特辑》中,苏青写了一篇《救救孩子!》,文首即配有张爱玲画的一帧画:一个两岁左右的小胖囡,一边一只羊角辫支楞着,一脸担惊受怕的表情,一只小手扒在栏杆上,上嘴唇也搁在栏杆上,非常勾人怜悯之心。《天地》的副刊《小天地》的创刊号上,有苏青的连载《女像陈列所》,也有张爱玲配的插图。

  第30节:世象的临摹绘画篇(3)

  八百年前,大诗人陆游教人如何学作诗,说〃功夫在诗外。〃这句话流传至今,被人们广泛引用。也有人据其意作无休止类推:功夫在画外,功夫在字外……但少有例外,所有的〃功夫〃几乎都是单指学习者,而不指赏析者、评论者。除了喜欢画画,张爱玲也喜欢读画,而她的读法与人不同。她的观点每每红杏出墙,挂着画的墙,她的眼光在画外。她的眼光不是艺术专业的,而是社会学的。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Michelangelo的一个未完工的石像,题名'黎明'的,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