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火炮-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凌翔 著
              从后羿射日谈起
    后羿是我国神话传说中最著名的射日英雄。
    传说,尧做国君的时候,天空中出现了10个太阳。天气太热了,烈日把禾苗晒
焦、草木晒死,百姓处于饥饿困苦之中。帝俊赐给后羿一张红色的神弓,叫他去为
民除害,解除人民的疾苦。后羿拿到神弓后酷爱不已,终日苦练射技。有一天,后
羿在深山里找到了一块玉石,他把玉石交给了一名能工巧匠,打制成9 支宝箭。有
了宝箭,后羿如虎添翼,为民除害的决心更足了,训练也更加刻苦。
    工夫不负有心人,大显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当10个太阳又出来肆虐时,
后羿弯弓如满月,在大伙儿的欢呼中一连射落了9 个太阳。人们把射落太阳的后羿
称为天下第一射神。
    后羿之所以能成为射日英雄,除了自身的勤学苦练之外,全凭了那张红色的神
弓和9 支宝箭。那么,弓箭又是谁发明的呢。古代文献上有记载说:“黄帝以玉为
兵”。“玉兵”指的就是早期精工琢磨制成的石兵器,其中包括弓箭。我国现存最
早的箭头,是1963年在山西原平峙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的、一种加工精致的
小石。这种石用很薄的长石片制成,首端尖锐,两侧的边缘锋利,底部左右两侧有
点凹进去,是用来安装箭杆的。由此推测,远在一两万年前,古代峙峪人已经开始
使用弓箭了。
    自从弓箭发明以来,经过数千年岁月的发展和演变,弓箭一直作为我国古代战
争中的主要射远兵器。直至火器出现以后,弓箭仍然大量装备军队。我国自周代开
始,对射箭活动和射法研究就十分重视,射箭成为军旅武艺的一项主要内容。到了
清代,由于火器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它们的练习才逐渐减少。但在民间却得到广泛
发展,成为一项很普及的民间体育活动。
    我国古代制造弓箭的技艺非常精湛,从取材、用料到制造过程都有严格的要求。
比如说用途不同的箭,重心应在箭杆何处;选用什么样的羽,才最能使箭在飞行中
保持稳定;箭镞的长短、形状应该怎样等,古人都有明确规定。汉代以后,根据实
战需要,造出了适用步战、骑战和水战的各种弓箭,箭镞也由铜制改为钢铁制造。
为了提高杀伤力和适用不同场合,箭头被制成平头、月牙、柳叶、铲子、叉等不同
形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制箭工匠就能在许多青铜弓
箭外表雕饰镶嵌美丽的花纹,有的还镌有铭文。我国古代的兵器工匠们还掌握了先
进的淬火技术,掌握镀铬技术比外国要早2200多年,这些使我国青铜兵器的制造技
术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弓箭是最古老的远射武器,可以说是火炮最早的前身。
              最简单的机械武器
    作为原始的射远兵器,弓箭在战场上虽能起到不交手而收攻杀之效,但威力毕
竟有限,而且射箭的技巧不易掌握,后来,人们在弓箭的基础上,改进发明了弩。
弩实际上就是有臂的弓,是我国古代最简单的机械武器之一。相传,我国最早的弩
机是战国时期的楚琴氏发明的。楚琴氏自小精于木工,又喜欢射雁。他发现用普通
的弓箭射雁时,看似瞄得很准,结果却往往十射九空,于是琢磨其中的道理。有一
回,他在加工木器时突然灵机一动:在弓臂上设一机械,不是能更有力更准确地发
射箭头吗?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终于发明了弩机。他发明的弩机制造十分精巧,
外面有一个匣,前面有挂弦的钩,后和照门连接,照门上刻有定距离的分划,匣下
有扳机。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对准目标后,一扣扳机,箭即射出。
这种弩机的原理和现代的枪、炮击发装置有些类似。
    弩的发明,将远射兵器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弓相比,弩无须在张弦的
同时瞄准,而是先将弦扣住,然后再从容瞄准,伺机发射。而且上弩不仅可靠臂力,
强弩还需用膝顶、脚踏或腰引,甚至使用绞车,力量大,射程远。弩在战场上曾大
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的兵器制造家已经根据勾股定理在弩
机的望山上刻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射击标尺。
    弩的种类很多,小的如背弩、踏弩、可藏于衣内、马弩之下做暗器使用,大型
弩可用于攻坚和守城,甚至有的床弩能发射长约3 米的大铁箭,能射穿数百米外坚
厚的城墙。战国末期出现了连弩和转射机。连湾可以同时发射许多弩箭。转射机是
可以旋转射击的大型弩,用于守城。威力更大的车弩和床弩出现于唐代,有的车弩
一次可发射7 支铁羽箭,射程达500 米,到宋代时它们成为军中的重要攻守利器。
    弩的发明,使人类开始利用机械能远射,这是人类向发明火炮迈出的重要一步。
               火炮的鼻祖
    “两军相遇,弓弩争先”,弩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战场上的攻守与拼杀陡增
几分惨烈。古代与弓弩共领风骚的,还有一种被称为炮的“远程”射击武器。这种
炮就是抛石机,从作战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认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称作“军
中第一攻击利器”。
    相传抛石机发明于我国周代,当时叫做“抛车”。春秋时期,抛石机已经被应
用于战事。据《范蠢兵法》记载,当时用抛石机可将重达6 千克的石头抛至100 多
米的距离——这比徒手抛扔石块远多了。
    抛石机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实际上是一种依靠物体张力(如竹、木板弯曲时产
生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发射的抛石机由三部分构成。地上
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弹射杆,顶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
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
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弹射杆的
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顶端装一皮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将
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它种类的弹体。
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
撞击,用惯性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
    抛石机在古代是一种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抛掷大块石头,砸坏敌方城
墙和兵器;而越过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可杀伤守城的敌兵,具有相当的威力。这
种抛石机除了抛掷石块外,还可以抛掷圆木、金属等其它重物,或用绳、棉线等蘸
上油料裹在石头上,点燃后发向敌营,烧杀敌人。在火器出现后,抛石机并没有立
即从战争舞台上消失,人们还利用它“力气”大的特长,用来抛射燃烧弹、毒药弹
和爆炸弹。
    衡量抛石机的作战性能主要有两点:一是抛物重量;二是抛射距离。抛石机的
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间,石弹重量由数斤至上百斤不等。拽炮人数可根据目标
远近增减,普通抛石机需用40人,大型抛石机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一次可将
重达200 至300 斤的石弹射到300 步之外,使对方“谍碎楼坍”,威力极大。
    抛石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与后来的火炮相近。
                原始炮车
    抛石机发明伊始,即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城兵器,在频繁的战争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抛石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埋设,操作
人员在敌人的弓箭射程内施工,容易导致伤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带轮子的
抛石机应运而生。公元200 年,曹操讨伐袁绍时,在抛石机的下面装了四个轮子,
叫霹雳车,亦叫做发石车。这种发石车可以在作坊里制成,不需临阵架设。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率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内)迎击袁绍军队
的进攻,史称官渡之战。当时,袁绍率十余万步卒和骑兵攻占黎阳后,连中曹操用
兵之计,痛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兵进击为
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使曹军决战。袁军兵至官渡,依托沙丘修筑工事,东
西计有数十里之长,形成了与曹军对峙之势。为了削弱曹军的力量,袁军在其营中
修筑土山,造高橹,以众多的弓奇手居高临下,在橹的防护下向曹营发射箭矢,使
曹军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为了稳定防御态势,打破袁军的远战优势,
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装有轮子的抛石机——霹雳车,并且利用夜色的
掩护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突然在袁军营垒前展开。顿时,无数石弹飞人袁营,坚固
的高橹被砸了个稀巴烂,大量弓弩手中弹丧命,小土山成了打击的大目标,袁军的
坚固工事损失惨重。霹雳车为官渡之战中曹军的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官渡之战以后的千余年里,历次攻守城之战几乎都有发石车的身影。唐朝武
德4 年(公元621 年),李世民在东定中原战争中率军攻打东都宫城时,使用了发
石车,抛射30千克重的石头可达200 步。公元645 年,在第一次东征作战中,唐军
连续12天用发石车、撞车,昼夜猛攻辽东城,给守敌造成了重大伤亡。公元757 年,
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守将李光弼制造了用200 人挽索发射的巨型发石车,向城外大
量抛射石弹,这些石弹铺天盖地般向围城的守军袭来,每发石弹能伤数十人,打得
敌兵难以招架,最后只得收兵回营。公元1234年,元军攻打汴梁,架发石车数百只,
昼夜发射,所发射的石弹几乎填平了北宋的护城河。公元 1283 年正月,元军在进
攻南宋的关键一仗中,先对樊城发起总攻,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潜人水中沉木断索,
烧毁浮桥,切断其与襄城的联系。接着兵分多路,并配以威力大、射程远的新式发
石车,水陆夹攻樊城。北面战舰直趋城下;西南面元军先头部队撕破一个缺口,攻
人城内;东北方向元军主力冒死强攻,终于破城而人。樊城陷落,襄阳如齿失唇。
元军在加紧围攻的同时,间以喊话招降,而且以发石车不断轰击城楼。2 月,南宋
主将吕文焕见突围无望,又慑于元军压力,终以城降。此战突破了南宋战略防御体
系,为元军长驱直人南宋腹地打开了通道。
    纵观抛石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抛石机抛物重量轻,毁伤能力有限,
在战场上只能击毙士兵,破坏战车等。发石车还可用做攻城武器。自从火药发明以
后,发石车还可用来发射“火药弹”等燃物,因而成为纵火兵器。随着火箭、火铳
的出现,发石车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连发技术的萌芽
    发石车的效率较低,作战时往往贻误战机,而且抛射时投人人力较多,操作不
便。为适应作战的需要,人们曾设想将它改进成连续抛射的兵器。三国时期,魏国
有一个名叫马钧的机械发明家,曾试验利用车轮不断转动的原理,制成了转轮式抛
石机,称做“车轮炮”,能将石头连续抛射出去,加大了发射频率,提高了发石车
的杀伤破坏威力。
    据史料记载,马钧是个肯钻研的人,他曾创制过许多机械工具,如织绫机、翻
车(即后来的龙骨水车)、指南车等。在一次战斗结束后,他看到缴获蜀军的战利
品中,有许多据说是诸葛亮组织工匠制造的连弩。他认真而仔细地研究了这些连弩
的机械部分,很受启发,认为这种弩机威力还可以提高好多倍。于是,他苦心钻研
试验,终于制成了一种用于攻城的车轮炮。
    据有关资料记载,马钧在实践中能针对旧抛石机不能连续抛射的缺点,进行大
胆的革新,采用旋转车轮这种方法,使装载着的数十块大石头连续飞抛出去,攻击
敌城,这样抛出的石头能抛至数百步远。由此可见,这种车轮炮构思相当巧妙,结
构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古代能有此设想和实践,实属难能可贵。
    明代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对马钧的车轮炮作了这样的说明:“每轮辐条
十八根,长一尺四寸。每条左右傍铳二杆。铳内装火药铅子_一骡驮架二轮。以皮
条护铁吕以固药子,连木架重二百余斤。三军附之。如临敌,将架置地,先取一轮
安在柱上,随其高低转打。二军可执七十二人之器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车轮炮的威力相当大,效能比单个抛石机提高几十倍,
并采用骡驮,运送转移方便灵活。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合理,安装了转柱,便于车轮
转动,一架车轮上可装36发石弹,一骡驮两轮,就有力发石弹炮。两个射手可以连
续操作发射这么多石弹,其声势和威力可谓大矣!
    车轮炮的出现,可以说是射击兵器由单发到连发的最早尝试和探索,这为火炮
向连动式发展提供了早期准备。
               最早的舰炮
    炮在地面作战中已经被充分利用,并且很快移植到船上,成为舰炮。根据特点
取名叫“拍竿”,它是我国古代战船上装置的具有与抛石机相似功能的大型砸击武
器。拍竿产生于东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至宋朝,在我国水战史上发挥了有效的作
用。
    拍竿由立柱、横竿、重物、绞盘4 部分组成。其中立柱竖张于船体之中,其高
度因战船的大小而异。如隋朝初年制造的“五牙大舰”,拍竿立柱高约16.7 米。
横竿装在立柱的顶端,能转动调整方向。石头,石弹,装放在横竿的前端。绞盘绞
索与横竿尾端相连。使用拍竿时,利用绞盘压下横竿的尾端,装有巨石的横竿前端
遂上升悬空提起,对准敌船之后,猛然松动绞盘,石弹迅速下坠击碎敌船。
    拍竿在东晋时期称为“桔樟”,南北朝时期叫“拍”(音叩X 当时装有“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