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火炮-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斗导弹,迫近用航炮”。看来对战斗机执行空战任务来说,三种武器缺一不可。
打气球起家的高射炮
19世纪下半叶,西欧战争此起彼伏。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 月,普鲁士派重
兵包围了法国首都巴黎,切断了它同外界的一切联系。
法国政府为了突破重围,决定派人乘气球飞出城区,同城外联系。10月初,内
政部长甘必达乘坐载人气球,飞越普军防线,在都尔市进行宣传和鼓动,很快组织
了新的作战部队,并通过气球不断与巴黎政府保持联系。
普军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研究对策,决定首先击毁这些人的气球。普军总参
谋长毛奇下令,研制专打气球的火炮,以切断巴黎与都尔之间的联系。
不久,这种打气球的炮就制造出来了。它是由加农炮改装的,口径为37毫米,
装在可以移动的四轮车上。
为了追踪射击飘行的气球,由几个普军士兵操作火炮,改变炮位和射击方向,
打下了不少气球,并由此得名“气球炮”。它就是高射炮的雏形。
1906年,德国爱哈尔特军火公司(莱茵军火公司的前身)根据飞机和飞艇的特
点,改进了原来的气球炮装置,制成专门用来射击飞机和飞艇的火炮。这标志着世
界上第一门高射炮正式问世。设计师将火炮装在汽车上,并采用了与现代舰炮相似
的防护装甲。这门火炮口径为50毫米,炮管长约1 .5 米,发射榴弹的初速可达每
秒572 米,最大射高为4200米。
两年之后,德国又制成一门性能更优越的高射炮。这门炮的口径为65毫米,炮
管长约2 .3 米,为口径的35倍。发射榴弹时初速提高到每秒620 米,最大射程可
达5200米,而且高低射界和方向射界也都相应扩大了。这门炮已开始使用门式炮架,
并利用控制手轮调整高低射界。采用这些改进措施后,火炮的机动性能有了较大提
局。
继上述两种高射炮问世之后,1914年德国还制成了77毫米高射炮。1915年,俄
国研制成76毫米高射炮,它是一种防空加农炮,也可用来射击地面或水面上的目标。
在这一时期,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工业发达国家也制成了高射炮。
在早期制成的高射炮中,性能最好的是德国1914年制造的77毫米高射炮。其突
出特点是在四轮炮架上装有简单炮盘。这种炮盘在行军时可以折叠起来,用马或车
辆牵引;作战时,打开炮盘,支起炮身即可对空射击。炮盘的使用既便于火炮转移
阵地,又缩短了由行军转到作战状态的时间。由于它采用控制手轮调整身管进行瞄
准,而且首次采用炮盘,因而射击命中率较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法国在两架双翼飞机上装上了炮弹,用它代替炸弹
轰炸德国军队的飞机库。接着,英国的飞机于1914年11月又轰炸了德国飞艇库,德
国损失惨重。
由于飞机特殊的优势,一些地面使用的武器弹药如炮弹、手榴弹、机枪、步枪,
甚至手枪等,都相继成了“航空武器”,被装备在飞机上,用来攻击地面上的目标。
随后不久,飞机上便装备了专用火炮和炸弹。
面对空中威胁,各国开始积极研制新的高射炮。着重改进了高射炮的瞄准装置,
使其射击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一战前期,用高射炮射落一架飞机平均耗弹量为11585
发,到一战后期,耗弹量已降为5000发。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高射炮和飞机在结构和作战性能
上都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发展比较缓慢。
从30年代开始,日本、德国为了对外扩张侵略,加紧扩军备战,进而加速了飞
机制造业和军火工业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这一时期,飞机无论是结构
还是性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采用的木、布等软质结构材料已被高强度的合金
材料所代替;飞行速度比原来提高了一倍,达到每小时500 千米左右;飞机的飞行
高度普遍达到8 ~10千米。
与此同时,高射炮也毫不示弱,其作战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这一时期,高
射炮在结构和性能方面有这样几个突出的变化:首先,高射炮采用了长炮管,借以
提高初速和射高。有的小口径高射炮的炮管长度已达到口径的70倍,初速达到每秒
1000米左右,比原来提高近 50 %。中口径高射炮的射高达到10千米以上,是原来
的3 ~4 倍。其次,高射炮配备了先进的射击瞄准装置,提高了高射炮的命中率。
再次,在小口径高射炮上配备了装填和复进等装置,大、中口径高射炮则采用了机
械输弹设备,提高了高射炮的射速。另外,大部分高射炮都采用了自动化程度非常
高的火控系统,全面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战能力。
到了50年代初期,由于防空导弹投入战场,高射炮曾一度受到冷落。然而实战
表明,防空导弹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完全代替高射炮。从60年代中期开始,小口
径高射炮又重新受到“青睐”。它反应快、命中率高、多管集中发射,可以迅速击
毁低空进犯的敌机。目前各国正在研究提高高射炮对空作战效能的各种新方法,高
射炮正向着小口径化、自行化、炮弹制导化的方向发展。导弹和高射炮合一的防空
武器系统在未来的战争中将发挥巨大威力。
应急中发明的迫击炮
1904年,日军进攻我国旅顺港。当时,旅顺港由俄军驻守。日军采用挖壕筑垒
的办法,悄悄逼近了旅顺口。
当俄军发现这一情况时,日军已近在眼前,形势非常危急。用一般火炮难以射
击这样近的目标,用机枪等轻武器射击,又伤不着躲在堑壕里的日军。在无可奈何
的情况下,俄军驻旅顺口基地炮兵技术副主任戈比亚托想起了他研制的“水雷臼炮”
及一种超口径长尾形炮弹,于是他命令将口径为47毫米的海军炮装在炮架上,以大
仰角发射蘑菇形的大头弹,将战壕里的日军打死打伤很多,日军只好暂时撤退。这
种迫击炮弹质量为11.5 千克,从炮口装填,弹体在炮膛外部,仅将弹尾部装人膛
内,射程只有50~400 米。这种应急中使用的炮和炮弹就是最早出现的迫击炮和迫
击炮弹。
这种炮虽然威力不大,却让人们认识到它是近距离支援步兵的一种有效火力。
早期的迫击炮在结构上与臼炮相似,它的射角一般都大于45度,因此弹道像抛
物线一样弯曲,是一种典型的曲射武器。由于弹道弯曲、初速小、射程近,因此能
打击加农炮和榴弹炮射击不到的隐蔽目标,它较好地解决了威力与机动性的矛盾。
同时由于射角大,发射时所产生的后坐力经由座饭直接传至地面,因此不需要反后
坐装置。迫击炮弹飞行时靠尾翼稳定,落角大,威力也大。
早期的迫击炮还一直沿用那种大脑袋的炮弹——超口径长尾形炮弹。这种炮弹
从炮口填装,而将尖锥形的大脑袋露在外面。由于这种炮弹在膛内受火药气体压力
作用时间短,并且密闭火药气体的性能差,所以这种迫击炮初速低,射击精度差,
射程只有几百米。然而,它能在起伏的山地和难以通行的复杂地形条件下伴随步兵
作战,并且具有杀伤其他枪炮的低伸火力不具备的杀伤遮蔽目标的能力,因而在作
战中备受重视。
由于战争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欧美各国相继研制和发展迫击炮,迫击炮
的生产技术也日益成熟。1917年4 月,法国在进攻爱恩河时,就集中了1650门迫击
炮。这时,迫击炮已一跃成为和加农炮、榴弹炮相并列的主要炮种了。迫击炮的结
构也有很大的改进,炮架可以分解,以便用人力负载,迫击炮的机动性大为提高。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迫击炮弹已由超口径弹改为同口径弹,炮的重量也大
幅度减轻。1918年,英国人斯托克斯又制成81毫米迫击炮,其结构与外型已接近现
代迫击炮。它由炮身、座饭、瞄准具三大部分组成,取消了脚架,全重仅为6 .2
千克。后来,世界各国大都以此炮为典型,进行仿制和改进。法国将此炮的炮身与
炮架的刚性连接改为缓冲器连接,提高了迫击炮的战斗性能,使它完全具有现代迫
击炮的基本特征。
迫击炮与无后坐力炮一样,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使用方便等特点,并能在
较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灵活可靠地使用。同时它比无后坐力炮的射速更
快,火力更强,在历次战争中表现突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5 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前面沪定桥的
桥头和要道上碉堡密布,有重兵把守;后面有敌兵追赶,形势非常严峻。5 月29日,
飞夺沪定桥和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打响了。工农红军派出突击队直逼桥头,17名勇士
攀着碗口粗的铁索匍匐前进。对面敌桥头堡不断喷出火舌,企图阻止我军的进攻。
在激烈的战斗中,有的战士身负重伤,有的跌落在奔腾咆哮的河水中,但他们仍然
冒着炮火向前冲。
就在这关键时刻,我军炮兵部队架起了轻便的迫击炮筒。神炮手赵章成亲自操
炮射击。炮弹从炮口飞出,直向敌人碉堡扑去。顿时,火光闪闪,炮声隆隆,敌碉
堡被炸掉了。我军当时只有30发炮弹,全部发发命中,打得敌人无还击之力。在火
炮的支援和掩护下,战士们英勇奋战,很快渡过了大渡河,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迫击炮已成为步兵作战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
20世纪40年代是迫击炮发展较快的时期,世界各国都相继研制出数量众多而口
径不同的迫击炮。英国研制出51毫米和76毫米迫击炮,美国研制出60毫米和107 毫
米迫击炮,苏联研制出50毫米和120 毫米迫击炮,德国研制出50毫米和80毫米迫击
炮。
通常将口径在60毫米以下的迫击炮称为小口径迫击炮或轻型迫击炮;将口径在
60~100 毫米之间的迫击炮称为中口径或中型迫击炮;口径在100 毫米以上的迫击
炮则称为大口径或重型迫击炮。迫击炮一般由炮口装填炮弹,炮管为无膛线的滑膛
炮管,发射尾翼稳定的水滴状炮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用中、小口径迫击炮不足以摧毁对方坚固的防御
工事。因此,有些国家研制大口径迫击炮,如苏联研制了240 毫米迫击炮,德国研
制了420 毫米迫击炮,美国甚至试验过914 毫米迫击炮。
大口径迫击炮身管长,炮弹重,不便于从炮口装填,改为从炮尾装填。这样一
来,迫击炮的结构就更加复杂了,重量也大大增加。为了发挥迫击炮的威力,提高
机动性,一些国家还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采用自行迫击炮和用牵引车牵引;改
变座饭形状和尺寸;用反坐力装置等等。虽然经过努力,炮重比以前有所减轻,但
是它已丧失了中、小口径迫击炮所具有的优点。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
家已不重视大口径迫击炮,开始注重发展60毫米和80毫米的轻型迫击炮,而且尽量
在威力不减的情况下,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例如,美国于 1970 年研制的 w 24
式 60 毫米迫击炮,全重20千克,只有81毫米迫击炮重量的一半,射程却与81毫米
迫击炮相同,达4500米。供单兵使用,手扶发射。
目前,一些国家为了简化口径系列,实现一炮多用,已着手研制曲射、平射两
用迫击炮。这种炮既可以曲射打隐蔽目标,也能用反坦克弹直接打坦克;还有些国
家研制迫击炮与榴弹炮合一的迫榴炮。今后,各国除了不断改进现有迫击炮的结构、
弹药外,还将在各种炮的边缘寻找新的生长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新的迫击
炮将不断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坚固堡垒的克星——大贝尔塔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越来越多的比利时人认识到,德国的人侵已不可避
免。而比利时国小兵少,他们所能凭借的只有列日要塞。
列日雄踞在马斯河左岸高达150 多米的陡坡上,就像是一座城堡的吊闸,守卫
着从德国进入比利时的大门。这一带的河道宽约180 米,是天然城壕,方圆48千米,
都有堡垒守卫。杰出的防御工程大师亨利·布里阿尔蒙在利奥波德二世的坚决敦促
下,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历经25年,构筑了列日堡垒群。意图是扼守马斯河的通
道,抵御德国的入侵。堡垒群构筑在河的两岸,距列日一般是6 ~8 千米,堡垒之
间各相距约3 ~5 千米。东岸的6 座全部面对德国,西岸的6 座环列在列日的周围
和背后。这些堡垒好像是在地底下构筑的中世纪城堡,地面上只露出一块三角形的
顶部,顶上伸出一些拱形罩盖,隐蔽着所有的炮塔。其他一切设施全部在地下,有
倾斜的隧道通往地下室,并沟通炮塔与弹药库和火力控制室的联系。6 座大堡垒和
分布其间的6 座小堡垒共有大炮400 门,其中最大的是口径210 毫米的榴弹炮。三
角形顶部边角处有小型炮塔,塔中的速射炮和机关枪控制着堡垒前方的斜坡。每座
堡垒四周都围有一道9 米深的壕堑,并各有一座像它的大炮一样能降落至地面以下
的钢制瞭望塔,塔上装有一台探照灯。每座大型堡垒由2 个炮兵连和二个步兵连共
计400 名士兵驻守。修筑这些堡垒群的原来意图是作为捍卫边疆的前哨阵地,而不
是作为抵挡敌军围攻要塞的阵地,因此必须倚仗野战军守住各堡垒之间的空地。
比利时人过分依赖布里阿尔蒙精心设计的这些防御工事,守军人数不足,而且
都是预备役军人,每连仅有一名军官。德国人早就指责比利时违反中立,为人侵制
造舆论氛围。比利时国王直到8 月2 日才下令挖掘战壕和架设有刺铁丝网的路障,
以保卫堡垒之间的空隙地带,并清除有碍大炮火力的房屋和树木。尽管德国人估计
比利时人不敢应战,但是还是做好了强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