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转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部分 为什么要转型残酷现实—约翰和郭士纳的故事(4)

    4。    
    恐惧心理。也许是担心在会上说错话时的尴尬,也许是因为一种恐惧型文化氛围中的需要—在这种文化中,老板往往惩罚那些与自己志趣不投的人。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形,恐惧都压制了商务界中所需要的现实主义精神。你见过《纽约客》里的卡通画吗:高级经理绷着脸坐在办公桌后面,唯唯诺诺的小经理站在桌前。“听着,”高级经理说,“在这个问题上,我希望你勇敢地讲真话,哪怕它可能会断送你自己的前途。”这不是开玩笑:我们的确都听说过,有些老板就是因为他人持不同意见而将下属解雇。更为常见的是—而且更加险恶的是—在等级森严的、以“态度”为一个考评标准的公司里,人们如果让自己的上级感到不舒服,那就会面临降级的危险。    
    5。    
    过分倾情。在全身心投入事业的时候,人们往往有可能创造辉煌。不利的一面是,他们在某个项目中的感情投资可能会使自己忽略项目的劣势。一个商业机构常常不能接受新的现实,就是因为它违背了自己原来的所有信念和文化。在这方面,最令人痛心疾首的牺牲品经常是那些在发明创造方面有过辉煌历史的公司。斗转星移,河东河西,可是谁也没有勇气指出,辉煌的历史已经成为—历史。    
    6。    
    市场奢望。为股东创造价值至关重要,而企业界也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明白了这一点。不利的一面是:许多企业领导人受囿于不现实的业绩期望—追求稳定的、可预计的季度业绩增长。他们的反应是做出不现实的承诺,而要想兑现这种承诺,他们常常将企业挤压得完全没有了模样。    
    就连在长年成功的事业征途中一直实事求是的人们也可能屈服于不现实的压力。最令人痛心的例子莫过于,某个领导者曾经领导某个企业扭亏为盈—在别人跌倒的地方,他能够面对现实,并采取了变革所需要的果敢步骤—却在形势再次发生变化的时候没能面对现实。你可以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们给你这个烂摊子已经两年了,那曾是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情形。你接手了,进行了必要的调研准备,制定了一个细致的行动计划。你进行了重组,削减了成本,引进了新工艺,开发了新产品。你请你的手下做出巨大牺牲,他们照办了。你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你的市场份额在增加,企业正在赢利,士气如日中天,未来灿烂光明,你享受着成功所带来的当之无愧的潮水般的称赞。    
    这时,远方出现了一个预警信号:有个竞争对手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海外,或者由于无法预见的缘故,你原先指望可以持续数年的市场增长正在衰退。局面迟早将会变得更加凶险。在领导企业走上了辉煌之后,你现在面临的可能是承认你的一切努力都要付诸东流。你不得不告诉你的首席执行官或者你的股东们,你所做出的预测看来不那么牢靠,甚至更糟。你不得不告诉你的手下,更多的坏消息即将来临,更多的牺牲就在眼前。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你也许不得不说,根本看不到有什么脱困之道。    
    正是这种考验,将把一个普通人推向极限—或者超越极限。不难理解,为什么就连那些聪明绝顶、取得过巨大成功的经理人员也会在这种考验面前“翻身落马”。    
    请别再找借口    
    躲避现实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普遍存在的倾向。在有些地方,比如在暴君专制的社会里,这是一种必需。而在开放的社会中,它是人们自愿做出的一种选择。大多数人都期望、甚至接受在公共生活的广泛领域中出现某些不现实的情形,比如电影、电视和政府的决策。许多人在个人生活中向它低头,以便维护家庭或者社区的和平。他们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这么做的,但也可能是一种清醒的选择:有的时候,好像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    
    但是,企业却可以选择是否面对现实适时转型。任何企业的领导人,无论规模大小,都拥有自己所需要的所有权力来创建一个能够面对现实的组织。而因为拥有这种权力,他们便有义务行使之。    
    采取转型战略需要有开放而刨根问底的头脑,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需要有游刃于复杂形势中的智慧,需要有说服他人的能力,还有—所有这一切的基础—内心坚忍不拔的勇气。缺乏这些素质的人是不能成为领导人的。他们应该另谋高就。    
    转型要求我们首先看清外部环境,因此,本书将在下一章描绘这一幅画卷。它将论述席卷商业界的结构性变化,并解释这些变化最终将如何影响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企业。


第一部分 为什么要转型天翻地覆—营商环境的结构性变化(1)

    无论你的企业是什么性质,从实际角度来说,它现在已经是全球舞台上的一个角色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全球力量究竟是如何影响他们的企业的,很难看得明明白白。他们眼中的这些力量往往是零星的、直线式的,而无法看到正在出现的整个模式。他们应用的传统经济、行业和市场分析,框架过于狭隘,且基于常常是过了时的数据:等到分析报告形成的时候,世界已经向前发展了。其结果是,领导人及其企业越来越频繁地遭遇始料不及的打击。    
    我们在本书第一章中讲述的约翰的故事非常典型。他采取了所有通常的措施来理解、应对新的竞争威胁,但这些措施还不够。“嗨,”你也许会说,“那是制造业的情况:到中国去。没什么新鲜的。”那么莱纳斯•;托瓦尔兹(Linus Torvalds)呢?1991年,还在读大学的托瓦尔兹设计了他称作Linux的操作系统,并张贴到了网上。起初只有计算机怪才们才会感兴趣的这一开放源代码的免费软件数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和开发人员。现在,它似乎成为了微软视窗系统的真正对手。2003年,Linux在服务器市场的份额达到了24%;它的大用户包括亚马逊网站(Amazon)和赛伯(Sabre)。它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份额上升到了3。2%,超过了苹果的Macintosh软件,而且这种上涨趋势似乎一定会继续。IBM、惠普、太阳(Sun)和诺维尔(Novell)等公司就把Linux系统的重点放在了特殊业务领域的潜在桌面电脑客户上,比如股票交易商、工程师和仓库管理员。IBM首席执行官塞缪尔•;J•;帕尔米萨诺(Samuel J。Palmisano)希望他的员工们采用Linux。有些国家的政府也发生了兴趣,其中包括中国和以色列,他们都计划转向Linux。分析师认为,如果Linux获得了桌面电脑市场10%的份额,它就会开始冲击微软对这个市场的垄断。    
    新的游戏规则是,几乎任何企业活动都比以往更有可能产生全球的意义。新的竞争对手可以来自任何地方。下一个莱纳斯•;托瓦尔兹—也许正是让你的企业的日子难过的那个    
    人—甚至可能正坐在班加罗尔、上海或者布拉格开发自己的计划。即便此人是小本经营也无关紧要:一个好的创意越来越有可能获得金融界的支持。而任何新产品或服务一旦面市,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在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找到自己的客户。    
    要想弄清世界商务环境是如何影响你的,首先就要区别什么是周期性变化,什么是结构性变化。周期性变化属于商务生活中正常的起伏跌宕,任何一个能干的经理都能应付自如。结构性变化则是对挣钱基本方式的根本性的、长期的更改。这种变化在初期很难与周期性变化区分开来,而这个时候,正需要你看清楚。等到这种变化已经显而易见的时候,你能很好地调整到位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    
    导致当今全球剧烈竞争大爆发的有3个结构性变化。其一是跨国界商务活动的进一步整合,并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以及巨大的创意和对话宝库作用下加速发展。它的最显著特征是供应链的迅速发展,从美国和欧洲延伸到世界各地—不仅仅是商品,现在也包含了服务领域。其二是全球范围内的过度投资,其中90年代的大幅度信贷扩张和风险资金的供应、流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三是全球买方市场,促使资本所有者和经理手中的力量转向了消费者和超级零售商。还有一个变数:政府的管理部门—他们的决策越来越主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等。    
    全球同步的大市场    
    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辩论,传统上一直围绕着各个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商品交流问题而展开。然而,随着贸易变得更加自由,新的问题产生了:它比消除国界的问题范围要大得多。比如,过去在政府各委员会里致力于促进自由贸易的商务领导人们,现在正设想着更多地进入其他市场。他们还认识到,这种流动将是双向进行的。他们没有预见到的是,他们会在某一天创建一种比贸易更加宏大的、更加没有边界的东西。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出口剧增,显示了其调试良好的工业机器的威力,让狭隘的美国和欧洲企业从美梦中惊醒过来。有些行业从此再也没有从那次风暴中缓过劲来,其中包括汽车、车床、存储芯片和电子消费品。然而,许多其他行业却利用这个机会从竞争对手那里学习,开发出高效率生产方式,改善内部流程,削减劳动队伍,并在总体上把提高生产率当作了头等大事。    
    今天的全球竞争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至少,发达国家的企业从进步型的后来者那里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东西,比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拉丁美洲和东欧。他们的工厂并不比发达国家的工厂有更高的生产率。美国的生产率仍然是世界第一,它的增长率仍然令人叹为观止。区别在于劳动力成本—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只是发达国家的很小一个比例,其中包含了较低的工资、较低的福利成本和工作规则方面的灵活性。    
    就连一些仍然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也感受到了冲击。比如,墨西哥的就业机会正向中国和印度转移。而现在印度也开始在就业市场上输给中国。柬埔寨担心,一旦有利于自己的美国进口配额被取消,它的很大一部分纺织品生意就会转向中国。    
    常常有人争辩说,造成这种错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货币的汇率差异。经济上的必要性可能会迫使中国在将来某个时候重新评估其币值,但这一点不大可能产生多大区别。2002年,中国取代了日本的位置,成了出口美国的最大出口国。近些年,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以每年400亿~5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中国50%以上的出口来自于美国、欧盟、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公司所投资的工厂,并且融入了他们的全球供应链。人民币的升值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导致他们放弃这些投资和相关的基础设施。    
    这是全球贸易结构重新安排的一个部分。另一部分对商务活动产生的影响似乎更大,因为它包含了过去在贸易中作用微乎其微的服务产业。    
    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各国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个或者多个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比如自然资源、劳动力、金融资本和知识或社会资本。可是,当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时候,有关比较优势的陈旧思想就没有了市场。    
    如今,作用最大的因素是知识和资本,而这两样东西是没有界线的。信息时代创建的不是一个地球村,而是一个相当于全球范围的城市或地区。正如供应链能够跨洋过海一样,资本、创意和新科技在世界各地自由而迅速地流动着,几乎跟在纽约、亚特兰大或硅谷流动一样。    
    在需求方面,电视和互联网已经让所谓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看到了发达国家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大部分都希望加入这个俱乐部—而且他们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机会。他们愿意勤奋工作,换取并不是很多的金钱。他们可以获得从前绝无可能获得的资本,而且他们能够获得技术。各种类型的信息都唾手可得,包括最新管理手段这样的东西。而且这些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民正在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的培训,而这些企业正在创建他们自己的低成本供应基地。


第一部分 为什么要转型天翻地覆—营商环境的结构性变化(2)

    有了全球即时通讯网络,这些国家能够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制造出的产品,还有对于经营一个企业至关重要的各种服务,从后台办公室和支持型职员到产品开发人员,甚至是研发实验室,应有尽有。有关就业机会外流的辩论自从该问题于2003年年初成为一个公众问题后迅速升温。与许多经济问题一样,专家们对于其长期的影响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但从实际角度来说,就业机会的外流和内流将随着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追求竞争力得以继续。而我们认为,这一点不应该予以阻止。在短时间内,阵痛是在所难免的—谁都无法预计有多么痛苦—但从长期的角度说,所有国家都会因此而受益。    
    投资泛滥的世界    
    反映在这些情形中的许多表现看起来很不合理。但是,其背后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投资资本的过度供应。例如,经济繁荣时期美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3,而平时只有1/6。仅仅在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私人部门的债务上升到了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将近180%—而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比例仅仅为大约140%,20世纪60年代为100%。其结果是“金融历史上最大的信贷狂潮”。    
    事实上,整个世界都充盈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资金。金融业超过了其他任何领域,已经变得没有了界    
    线—而且越来越没有控制。在截至20世纪90年代的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信贷扩张还是由严格规范的银行系统控制的。如今,信贷多少成了所有人的免费品。在旧体制下,每个国家都是一个封闭的经济。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