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3463-寻找白鲸记-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半章的篇幅描写马克萨斯的刺青,大部分资料都很精确。    
    作家的资料来源    
    不过,我们仍要特别当心。梅尔维尔在书中以许多生动的琐事,描述泰彼瓦伊土著如何热心地想为这位水手访客纹身。土人认为他白皙的肌肤是最好的画布,马希维也希望他纹身,还建议了适当的图案。纹身师父在村子四周追逐梅尔维尔,手中挥舞着尖齿梳和凿孔木槌等工具。梅尔维尔后来免去这场外科手术的原因不详,因为他没有多作解释。这是另一个生动的例子,是他回应〃生活在食人族中〃如何安然脱险所营造出来的诸多严酷考验之一。不过,他后来仍然悄悄规避解说自己如何毫发无伤地脱离食人族。梅尔维尔回到新英格兰后,曾向好奇的听众描述自己在马克萨斯群岛为期〃四个月〃的生活,他当然没有纹身可以卖弄,尽管纹身在当时的西方水手间早已司空见惯。    
    


第一部分鲸牙的价值(2)

    于是,问题再次产生:如果这些知识不是来于他个人的短暂经验,又是从何而来?我在肯米迪特市长办公室旁的地方议会找到大部分的答案。热衷振兴马克萨斯文化的有心人士,汇集了各地有关马克萨斯岛的文学作品。三个前方嵌着玻璃的箱子中,保存了一个马克萨斯图书馆的雏形,里面有热门杂志刊登过的文章、重量级考古期刊的单行本、纹身研究、当代和翻印的旅行家故事、传教士的报告,甚至南太平洋的食谱等等。倘若没有原书,就有购自法国、澳洲、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影印本。我将这些精彩的大杂烩资料浏览过后,找到许多《提比族》及《白鲸记》的资料来源。梅尔维尔利用这些资料润饰自己相对贫瘠的经验。他坦承自己亏欠威廉·埃利斯神父(Reverend William Ellis)一份人情…埃利斯神父在大溪地和夏威夷住了将近八十年,写过波利尼西亚的人种史。梅尔维尔也对大卫·波特船长(Captain David Porter)频频示好,他曾出版一册在太平洋交战三年的航海日志:那是一场美国驱逐舰统领的战役,巡航内容讲的是一支武装纵队领军入侵泰彼瓦伊山谷,退敌后再尽量焚毁易燃的原住民住屋。此外,梅尔维尔也大方地从查尔斯·史都华神父(Reverend Charles Stewart)的自传中顺手牵羊:1829年,神父曾搭乘美国轮船文森那斯号(USS Vincennes,船上的一位海军军官见习生托马斯·梅尔维尔〔Thomas Melville〕,就是赫曼·梅尔维尔的侄子),并在抵达努库希瓦岛后进行了一次温和的访问。史都华对台欧赫湾后方原住民的描述,再现于梅尔维尔的《提比族》中,而且只有少部分的更改。倘若梅尔维尔要提醒自己,书中的马希维王身着缠腰布、头戴公鸡毛的头饰以及身上纹上刺青的模样是何其生动,那么现实中倒有一个非常相像的岛屿酋长,他就是某位教堂神父书中卷首插画里的模特儿。    
    后来,我又偶然发现一个奇妙的巧合。梅尔维尔的舅父是约翰·德伍尔芙(John DeWolf)船长,他曾以雪橇为主要交通工具,从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以东的鄂霍次克(Okhotsk)穿越西伯利亚,因而声名大噪。德伍尔芙这段横贯大陆的长途旅程,是和一名探险科学家共同完成的。这位科学家叫朗斯多尔夫(Von Langsdorff),他曾以俄罗斯探险队队员的身份造访马克萨斯群岛。他在横越西伯利亚、马拉松式的旅行期间,必定谈过他的南太平洋经验。梅尔维尔受这位魅力无穷的舅父影响颇深,德伍尔芙的二手故事确实也激起了他的旅游癖。梅尔维尔写《提比族》时,曾从朗斯多尔夫对马克萨斯岛及岛民的叙述中撷取资料,《白鲸记》也曾引用朗斯多尔夫的资料。不过,隐身幕后的还有另一个更有趣的人物。我在努库希瓦图书馆偶然发现,就某方面而言,某人的故事可能就是个样板,不过不是桂奎革的样板,可能是梅尔维尔形塑自己的样板…〃一个生活在食人族中的人〃。德伍尔芙和朗斯多尔夫横越西伯利亚的盛大旅游中,随行人员还包括法国水手卡比克(Cabric),他曾在马克萨斯生活九年,他也是一艘英国商船发生船难后的生还者(这场船难中还有一名英国生还者罗拔斯或罗勃斯〔Robarts or Roberts〕,他是引领外国船只进入台欧赫湾的领航员。他和卡比克合不来,两人争相讨土著酋长的欢心。有人怀疑,罗拔斯是安排卡比克离开马克萨斯群岛的帮凶)。马克萨斯人接纳他,没吃他。他不但说得一口流利的马克萨斯语,还娶了当地女子为妻,生活非常融洽。有人说他生了两个马克萨斯小孩,还有人认为他有六个小孩。事实上,卡比克是个杰出的马克萨斯文化专家,所以,俄罗斯探险队后来才会认为他是一部活百科全书因而绑架了他。德伍尔芙遇见他时,卡比克正好被送往圣彼得堡的皇家法院,学者想访问他,朝臣也要见见他。在欧洲人眼中,这个法国人是个怪物,他全身上下,包括脸上都是刺青。后来,他在法国以活画展打出一片江山:他在小剧场登台,观众付费欣赏他皮肤上的着色刺青,也能欣赏他的马克萨斯舞步。后来,卡比克的稀有价值如他身上的纹身般地逐渐消褪,他的演出减少,在法国境内巡回演出的吸引力只略胜于露天展览场。他最后死于肺炎,为防止纪念品猎人觊觎他的皮肤而盗墓,他被葬身在一处隐秘的墓穴里。    
    看着台欧赫湾青年站在冲浪板上冲浪,浪花卷向海滩之际,我想起了卡比克。青年如海豹般地游泳,就好像卡比克在马克萨斯群岛那些年中所学的一样,那是一种欧洲人…即便是欧洲水手…也不擅长的技能。因此,卡比克在俄罗斯的工作是前所未闻的…游泳教练。他被任命为克隆什塔(Kronshtadt)海军军校的游泳教练。梅尔维尔曾说,太平洋岛民的泳技精湛无比,捕鲸船的航海日志也数次记载波利尼西亚船员在紧急状况下纵身入水,抢救挣扎于水中的捕鲸人。梅尔维尔将桂奎革塑造成逃离新贝德福港口的英雄,这正是他想发挥的主题:一位讥笑这名纹身野蛮人的年轻人,被一条下桁打下了水;桂奎革迅速扯下身上的衣物,不断潜入海中寻找溺水者,再将他拖回安全的地方。


第一部分幸运的巧合

    努库希瓦仍以梅尔维尔的造访为荣。尽管他停留时间不长,而且经常曲解他所目睹的现象,却也被列入当地的英才先哲祠中。原因是他让外界知道了这座岛屿的存在。其他被罗列其中者还有作家斯蒂文生、艺术家高更和音乐家贝瑞尔。岛民还为这位亚库斯尼特号的逃兵立了一座纪念碑,那块矗立在离岸不远的厚木板,就在台欧赫独木舟俱乐部收藏竞赛用的玻璃纤维独木舟的小屋旁。一位当地艺术家在这块深色木材上凿出努库希瓦的地形,点出梅尔维尔文章中描绘的特征,还标出他在书中越过山脊到达泰彼瓦伊的路径。纪念碑的一角有个椭圆形相框,里面装着梅尔维尔的照片,他蓄着胡子,神情庄严。另一边还有个一模一样的相框,里面则是个年纪较轻、身材瘦削、皮肤黝黑、双眸大而深情的男子,他是理察·托比亚斯·格林(Richard Tobias Greene),也就是和梅尔维尔一起逃亡历险的伴侣〃托比〃,梅尔维尔形容他〃既怪异又任性〃。    
    事实上,他也曾为梅尔维尔辩护过。由于有些读者怀疑书中的细节纯属虚构,是梅尔维尔捏造的,所以《提比族》甫一出版就引发批评的浪潮。这时,托比亚斯出面了。他听说了这本书,于是现身说法证实书中的某些情节是真实的。虽然他无法见证全部的冒险过程,但是他立场中立,至少可以为提比族部落开始那几天的生活作证。他的见证令评论者一时三缄其口,《提比族》遂被认为是一篇〃生活在食人族中〃的信实论文。    
    这是梅尔维尔走运,而同样的巧合也助了《白鲸记》一臂之力。这则故事自始至终都孤注一掷地打着异想天开的旗帜,尤其是鲸鱼撞沉皮科德号一事,委实不可理喻。在书籍印刷的过程中,巴拿马的一份英文报章刊出另一艘捕鲸船安·亚历山大号(Ann Alexander)倾覆的消息,罪魁祸首又是离群、凶狠的抹香鲸,它似乎也是故意捣乱,而船长的行为和皮科德号的亚哈柏船长竟莫名其妙地不谋而合:安·亚历山大号之所以被毁,是因为火冒三丈的船长坚持完成和〃斗鲸〃(fighting whale)之间的追击战。它咬坏两艘捕鲸小艇,迪比欧斯船长(Captain Deblois)被迫以母船直接还击。船长泰然自若地靠在栅栏上,预备朝那只抹香鲸掷出鱼叉,它当时几乎就在船首的下方,正打算潜入水底。过了一会儿,它出现在船的一旁,急速朝船身一撞。这一撞让安·亚历山大号下方的船壳板应声而破,船沉了,船员隔天被另一艘捕鲸船救起。五个月后,这只鲸鱼也被捕了,它头上插满安·亚历山大号碎裂的残片,两支鱼叉则埋在脂肪里。    
    这次巧合正好是梅尔维尔的立论根据。他得意地写道:〃我确定它就是摩比·迪克……是的,诸神!撞沉这艘安·亚历山大号的鲸鱼就是注解啊!〃对于一个凭想像力塑造白鲸的人而言,最好能使故事成真。〃不知道我拙劣的技巧,能否创造一只怪兽。〃他谨慎地补上一句。    
    梅尔维尔是个天资聪颖的创作者,他的作品远远超越其他人,而且他的书籍从内容到想像力都有亲身经历作衬托。造访努库希瓦后我才了解:梅尔维尔具有建构精彩表象的能力,能巧妙地运用手边的素材,技巧地渲染自身微薄的经历。因此,如果我想找出真正的摩比·迪克,就得从梅尔维尔身上下手。我得找出他的资料来源,做他所做的事,验证其中的真实性。我必须向捕鲸人学习,除了他们,再也没有人能告诉我我想知道的事了。捕鲸人的知识必定因误解而有所扭曲,而且还披着迷信的外衣。但是,这些都无妨。因为,他们源远流长的神话与迷信同样重要,而我正走在一条通往传奇的道路上。    
    


第二部分帕米拉坎

    此刻,〃皮科德号〃吹着凉风,靠近这些海峡。亚哈柏故意穿过这些海峡,进入爪哇海,再往北渡过那片因四处都有抹香鲸频频出没而闻名的海域。它曾被刮到菲律宾群岛沿海,在日本的大捕鲸季中抵达遥远的日本海岸。    
    ──赫曼·梅尔维尔《白鲸记》    
    多尼欧(Tonio)有着孩童般小而圆的脑袋瓜儿…配上一副胖嘟嘟的脸。在那圆锥顶漆成白色的苦力帽(coolie hat)下,他看来不过才十岁大。瘦小的身形和脸蛋很相衬,手脚也很纤细。当猎船掠过涟漪时,他能像走钢索艺师般平衡地站在左舷的舷外托座上,然后一手握着帽沿,防止因船只经过时产生的滑流将它吹走。他的脑袋瓜儿晃个不停,先晃向一边,再换另一边,然后又晃回来。他草帽帽沿下的双眼盯着水面,先看向前方,再向两侧望去,然后又看向前方。他似乎已将热带阳光折射自海面的耀眼强光置之度外,只惬意地站着…在很靠近船首、离船身一码的地方,他的脚下是空茫的空气,再往下则是奔腾的浪花。他左手握着长竹竿,这根长竿操弄着一支附在船尾舵上的短横木。他用这根长竿操纵猎船的方向。有时,大约每隔二十分钟左右,他会将舵柄从左手换到右手,然后举起另一只手扶扶帽子。此外,他惟一的动作就是晃着脑袋,偶尔才稍稍变换姿势,让小小的脚丫踩在新位置上。朝他的脚踝仔细一看,你会发现他的亚奇力斯肌腱微微凸出…这是长年平衡地站在晃动不已的舷外托座造成肌腱过度发育的结果;另外,脚跟腱两旁的两个凹陷也特别深。    
    多尼欧背后有四个人,他们的穿着在这炎热的热带天气中似乎显得过于考究:他们跟多尼欧一样,身穿宽松的短裤或截短的牛仔裤,双脚裸露在外;但他们为了遮阳挡日,上半身至少裹了两层衬衫。轮机员潘多(Pando)照料八十马力的柴油引擎,身上还穿着长袖的毛衣呢。大家的衣服都是补了再补的破衣烂衫。大伙头上都裹了某种布:潘多头上套着件正反颠倒的T恤,脸从领口往外探;贾百列(Gabriel)和朱尼(Juny)这两位船上年纪最轻的船员,头上也绑条T恤;船尾的朱比·亚窦(Chubby Adoy)卖弄着一件鲜红色的上衣,头上则套一条深红色的头巾。亚窦有时会戴一副仿冒的雷朋(Ray…Ban)太阳眼镜,形成一种极不协调的现代风格。除此之外,船上的船员都像是一伙海盗。    
    大伙站着东张西望,观察海面。亚窦不时转身看船的驶过的水痕,朱尼也不时爬上六英尺高、有许多小桩的小帆柱。他脚踩横木站在上头,紧抱着髹漆成红白两色的桅顶,让自己能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望入水中的好角度。这当中,每当一名船员发出低低的哼哟声时,多尼欧就从靠近船首的地方快速回头一瞥,追随船员的视线,望向同一处明晃晃的海面。一般来说,多尼欧多半也看到了同样的航海标志,所以他都毫不以为意地置之不理,否则他就会调整竹矛,加速的猎船也会转过去仔细瞧瞧。


第二部分飞潜大海的跃鲸手

    为了学习他们观察海面的本领,我便与他们同行。他们眼力非凡,能望见一英里外海面上飘浮着的小东西:有一天,一只一英尺多的死枪乌贼在水中载浮载沉,他们转去将它捞起,当作午餐。另一次是一个三分之一沉在水中、被人遗落的钓鱼用浮标,他们检查了一下,期望能找到些绑在上面的东西。他们拉起浮标后看到一小段有三根鱼钩的鱼线,钩上各有一尾小鱼。这又是另一顿免费午餐了。这些凭借超常眼力谋生的人,可说是以双眼捕捉猎物的渔夫。他们有如回翔的鲱鸟(gannets),在海面上搜寻小鱼时猝不及防地一闪,突然轰地一声潜入水中。多尼欧和他的同事也是如此,只要一见猎物,其中一人就会纵身入海抓鱼。    
    船的前半部,船身中央与舷外托座的木筏间,除一条粗缆外别无他物。绳的一端系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