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515-童话人格-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系的认定。必要的诚实与信用是社会各领域连接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经济上的来往、合作与交换都不能成立,一切政治的、家庭的、伦理的、社会的交往、合作、协议与交换也都不能存在。因此,人类总在道义、意识形态、法律上强调诚实与信用,总在不懈地进行戒谎的斗争。
社会对于那些违背法律、违背政治经济规则、违背道义的欺骗行为是处以严厉惩罚的。说谎在有可能获得高额“奖赏”的同时,也包含着遭受严厉惩罚的巨大风险。谎言的制造者有可能沦为下场最悲惨的人,绞刑架与千年遗臭的道德批判有可能在等待他们;而诚实与信用却可能成为一个人获得成功、得到人类最高奖赏的康庄大道。
因此,成年人的世界将戒谎教育浇淋到刚刚出生的幼儿身上。
戒谎教育的直接好处,首先是维护家长的统治:小孩诚实不说谎,才便于家长管教,孩子从而也更加安全。戒谎的长远好处,是保障孩子长远的人生利益。具备诚实和信用的人在未来人生中才会真正比较妥当,比较便于社会接受,比较容易得到成功。对儿童的戒谎教育体现出社会维持自身秩序的一个程序,体现出人类社会在相当程度上要建立在诚实与信用的基础上。
戒谎教育所采用的最有力手段无非是两个:一个,是给予诚实高额奖励;一个,是给予说谎严厉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讲,严厉的惩罚往往更有力量。《狼来了》的故事就把这种严厉的惩罚形象生动地摆在了儿童面前。
放羊娃要说谎,就被狼吃掉。儿童那潜伏的说谎冲动面临着严厉惩罚的恶狼爪牙。由于这种劝诫,一方面,说谎的冲动肯定受到了压制;另一方面,正因为受到压制,它可能成为一种内在的冲突。在大多数情况下,说谎的冲动被有力地平抑了;而在少数情况下,反而可能增添了冒险的刺激:面对恶狼吞食的危险,说谎又增添了“尝禁果”的意味。
就像有些成年人,他的一生不仅因为撒谎的行为而冒险,而且为了冒险而撒谎。
对于《狼来了》的故事,我们的分析远不止于此。
放羊娃高呼“狼来了”,表现出的还不止是儿童的一般性撒谎冲动,还有一种特别的情结,那就是用制造出来的危险境界换取成年人的关注。
这是很多儿童从小就可能形成的心理模式。
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因为哇哇啼哭引起大人的关注。他饿了会啼哭,难受了会啼哭,疼痛了会啼哭,生病了会啼哭,由此得到加倍的照料。这种奖赏机制培育出的结果是,孩子只要表现出苦痛,就会引起成年人的关注。
再发展下去,儿童遇到任何欺侮、伤害、危险、噩运,都会引来成年人的关注。
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这个模式如何在生活中塑造着人格。很多人从小到大都在运用这个模式,他有意无意地运用着自己的疾病和苦难,运用着自己令人同情的遭遇,以吸引世界的注意。
放羊娃正是这种心理模式的典型。他一个人在山上孤单地放着羊,日复一日,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无暇顾及过他。一旦有一天他高呼“狼来了”,让人们以为他的生命处在危险中时,整个成年人世界都行动起来,潮水一般向他聚拢。当漫山遍野的人举着扁担锄头向这里狂奔时,小小的放羊娃一定感到非常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这种情结的普遍表现,也可以看到这种情结的畸形表现。心理医生考察的档案中不时会看到一些男女青年一次又一次发出自杀的宣言,使得父母家人、亲朋好友乃至与他相关联的整个环境都被惊动。他便在雪花般纷纷飞来的关心、劝慰和友爱中陶陶然,同时也便安然地活下来了。
时隔不久,当他觉得受到社会冷遇或者感到再次遭人遗忘时,他会又一次发出类似的呼喊。这和放羊娃的举动十分相似。
有的人一生都在制造痛苦或者危险的故事以引发周边世界的关注。这是一个儿童的痴心妄想,这是一个放羊娃的情结。
看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在社会中看到相当多的行为是在重复放羊娃的故事。他们在孤独的、被人遗忘的山头上高喊着“狼来了”,渴望着社会与亲人的关怀与照顾。对于这些呼喊,我们常常不得不投以一丝宽容而又讽刺的笑意。
第一部分:“海的女儿”情结恶作剧情结
山下的人们听到“狼来了”的呼喊跑上山来,放羊娃成功地成为关注的中心。故事接下来怎样呢?自然是大人们感到上当了。放羊娃一拍手笑嘻嘻地说:没有狼,我和你们开玩笑呢!大人们便生气的生气,叹气的叹气,然后,只能气喘吁吁无可奈何地四散下山。这时,放羊娃的心态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当他故伎重演之后,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恶作剧的嘴脸。
对这种愚弄并驱使世界的恶作剧的快感,我们有必要进行透视。
在周幽王、褒姒那里,我们也同样看到了愚弄并驱使世界的恶作剧快感。这种恶作剧是典型的儿童化冲动。
当一两岁的小孩在被窝里和大人玩捉迷藏,并“愚弄”、“驱使”了大人,在大人的惊叹中发出得意的笑声时,他心中已经开始形成这个根深蒂固的情结。是大人将愚弄、驱使自己的权利交到了孩子手中,而孩子正是在儿童的游戏与幻想中形成了愚弄和驱使成年人世界的富有刺激和快感的冲动。
然而,人类社会却有一个法则,儿童的行为只要一超出儿童的年龄界限带到成年人的世界,就会因其荒诞不经而受到严厉惩罚。
放羊娃依然做着儿童的游戏,然而,当他面对着野狼出没的山谷在山顶放羊时,他已经处在成年人的位置上了,于是,儿童的恶作剧就在成年人的位置上受到了被恶狼吃掉的严厉惩罚。周幽王、褒姒同样把一个纯粹儿童性质的恶作剧搬到成年人的世界中,于是名败身亡。
当我们放开眼界更广阔地扫描社会与历史时,发现有相当多的历史人物在重演放羊娃和周幽王的恶作剧。世界上某些大规模愚弄和驱使民众的帝王元首,他们很多看来怪诞不经的超越理智常识的行为都带有放羊娃和周幽王的情结。
在儿童时代可以被大人嬉笑宽容的愚弄和驱使世界的恶作剧,一旦在成年人世界中放大与再版,就造成了许多血火交织的社会大动乱。
历史学家会对这些社会大动乱做出种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分析,也会对大动乱中的代表人物作出类似的分析,这里要补充的是,这类人物的所作所为中,可能还有一个童年时代根植于他心灵的恶作剧情结。
七
在《狼来了》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儿童心灵深处的四种冲动。
第一种,是说谎的冲动。这种冲动根植于整个人类社会文化中,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说谎的冲动也因人而异。
大多数人可能处在正常的范围之内,能够在成年之后正确告别儿童时代的游戏环境,能够按照人生的需要、社会的规则理智地处置自己的言行。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成年之后仍然保持了强烈的说谎冲动,这种冲动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吸取各种信息的刺激与诱惑,最终形成热衷说谎的人格。
有的人几乎终生在谎言中生活。无论在经济活动中,政治活动中,还是在一般性的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中,甚至在婚姻感情生活中,他总是习惯于编造谎言,不断地用新的谎言去修补旧的谎言,而且乐此不疲。
说谎的本质是欺骗,言语的欺骗自然会延伸为行为的欺骗。盗窃、诈骗和其他各种经济、政治、社会行为中的骗术都可能成为这种人的行为方式。且不说在政治、经济等社会性行为中,仅仅在感情生活中,我们就不难发现,有的人终生在谎言中生活。他的整个感情生活经历都是用谎言堆砌的;没有谎言,他的情感生活体系就会顷刻崩塌。
第二种,从儿童时代起,不仅可能隐藏了说谎的冲动,而且可能隐藏了冒着惩罚的危险说谎、尝禁果的冲动。
这是一种更隐蔽的冲动,常常以畸形的、严重的程度表现出来,也是更少数的一种类型。这一类型的人就可能是进行各种犯规行为的“冒险家”,他们不仅因说谎而冒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因冒险而说谎。他们在各种谎言与欺骗中追求铤而走险的刺激,谎言与冒险像毒瘾一样控制着他们的灵魂。
第三种,儿童时代就隐藏在心灵中的制造个人危难情境以吸引世界关注的冲动与情结。
这种冲动与情结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可宽容、可理解的范围之内。而对某些人则成为畸形的病态,折磨自己与家人,严重的还可能祸及社会。
第四种,儿童时代形成的愚弄和驱使世界的恶作剧情结。
对于多数人来讲,这种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快作为儿童的游戏心理收在一边了,最多在遇到合适的条件时有这样或那样隐约而温和的不会引起世界奇怪的流露与表现。然而,对少数人来讲,有可能成为突出影响人生与行为的强烈情结。当他作为普通人时,这种情结以生活中戏弄他人的恶作剧频频表现;一旦成为一方权势,就会发生周幽王《举烽戏诸侯》的经典故事。
上述四种冲动与情结,特别是后两种,是放羊娃特有的冲动与情结,它概括了放羊娃高呼“狼来了”的全部心理动因,我们可以郑重其事地把它们称为“狼来了的情结”。
一个《狼来了》的故事,看似简单,却如此不简单。
第一部分:“海的女儿”情结传说中希腊底比斯的英雄
俄狄普斯(Oedipus)是传说中希腊底比斯的英雄。有关俄狄普斯的神话传说曾在公元前五世纪被索福克勒斯改编为伟大的悲剧《俄狄普斯王》。在近代文学中,俄狄普斯的形象也曾使高乃依、伏尔泰、雪莱、普希金等人获得创作灵感。
这是一个有着强烈艺术魅力的神话故事,由于弗洛伊德对它做出的精神分析,并提出了所谓“俄狄普斯情结(Oedipus plex)”,它在现代就更加广为人知了。俄狄普斯的神话以及弗洛伊德有关“俄狄普斯情结”的分析,将使我们在透视人格的探索中找到新的启示。
相传俄狄普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和皇后伊娥卡斯忒的儿子。国王拉伊俄斯听到预言说,自己将死于亲子之手,因此,当俄狄普斯出生后,就刺穿了他的双脚(俄狄普斯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肿脚的”),并命令一个奴隶把俄狄普斯扔去喂野兽。这个奴隶可怜孩子,把他送给了科林斯国王波吕玻斯的牧人。后来,又被波吕玻斯收养下来。俄狄普斯渐渐长大,从未怀疑过国王波吕玻斯是他的生父。俄狄普斯成人之后得到得尔福神示所的预言:他将弑父娶母。怵于神示,他决定永远离开国王波吕玻斯及皇后墨洛珀。在漂泊和漫游中,他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遇见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在一场冲突中杀死了国王。国王的侍从除一人逃走外,也全被杀死。神示的前部分就这样应验了:他成了弑父的凶手。
在前往底比斯的途中,他遇见了怪物斯芬克斯。守在通往底比斯城的十字路口的斯芬克斯,让过路人猜一个谜语:“是谁早晨用四条腿走路,白天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猜不出的人就会被吃掉。俄狄普斯猜出了这个谜语后,怪物斯芬克斯立刻堕下深渊,通往底比斯的道路从此太平无事。底比斯人感激不尽,把这位救星选为新的国王,并让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孀妻伊娥卡斯忒做他的妻子。他们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俄狄普斯当了几年治国有方的国王以后,底比斯发生饥荒和鼠疫。得尔福神示所预言,只有放逐杀害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灾害方能消除。俄狄普斯忧国忧民,全力缉捕罪犯。最后,他找到了那个惟一脱险的老国王的侍从,才知道杀害底比斯老国王的凶手竟然是自己。凶杀案的见证人恰恰又是曾把婴儿时的俄狄普斯交给波吕玻斯王的牧人的那个奴隶。俄狄普斯惊骇万状,不祥的预言全部应验了:他不仅杀害了父亲,而且娶了母亲。
俄狄普斯弄瞎了自己的双眼,其母伊娥卡斯忒自杀身死。关于他的残生众说纷纭。最古老的神话说,双目失明的俄狄普斯在底比斯渡过余年。后来的神话说他遭到儿子们的放逐,他离开底比斯时,曾诅咒儿子,父亲的诅咒竟成了兄弟不睦和死亡的原因。
对于这个神话还能够做的简单说明是,在许多民族中都曾广泛流传着一个带来不幸的孩子的传说,俄狄普斯的神话是这种传说的一种。禁止父母同子女通婚起源于远古时代,俄狄普斯遭受惩罚就是这方面的反映。俄狄普斯可能是希腊时代以前的神。希腊南部和中部还保留着古典时代对他崇拜的遗迹。(参看《神话辞典》【前苏联】M·H·鲍特文尼克等人编著 商务印书馆1985年中文版)
俄狄普斯的神话以及根据其改编的悲剧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像通常的神话故事与戏剧一样摆在世人面前。只有当弗洛伊德分析之后,人类才对这个故事有了恍然大悟似的新理解。
弗洛伊德在《释梦》一书中曾经对俄狄普斯的故事做出分析,他指出,索福克勒丝所著的悲剧《俄狄普斯王》之所以对古人、今人都有同样强烈的震撼力,并不在于它在揭示神的意志所代表的命运与个人意志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因为其他种种描写命运与个人意志冲突的所谓悲剧都没有产生过像《俄狄普斯王》这样震撼心灵的力量。他认为,这个悲剧的震撼力是由于它触发了人类社会每个成员都有的一个深刻心理情结,这就是儿子的“恋母憎父情结 ”,或者更尖锐地说是“弑父娶母情结”。弗洛伊德把这个情结称为“俄狄普斯情结”。这已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