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青海-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形围架支撑,周围及顶端裹以羊毛白毡,包内上方奉有佛龛,中央为锅灶,两侧为箱柜、粮食及卧榻,一般长者坐上方,男人居左,女人居右。在包内的其它★礼仪★与在藏包内相似。尤其不能向火盆内泼水,不能在火盆上烤鞋袜,不能跨越主人的衣物、枕头、火盆、桌子。蒙古族亦忌食马、驴、骡,一定要尊重印有经文的纸,蒙古包内的佛像、经典、法器不能乱摸动。另外吃饭时要等主人招呼,不可自己先动手。    
    蒙古族家中有病人时,也会在门前挂一红布条,或放一堆烟火,远方客人必须进屋,或家人外归时,要从火堆上跨过去才行。    
    3宗教    
    至今青海仍然是旅行者心目中一片神秘原始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走过,融入当地朝拜、祈愿、诵经的虔诚的人潮,也是一次生命和心灵的朝觐。青海省众多少数民族皆有自己的信仰,信教人数约有200万左右。宗教类别、派别很多。主要有★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道教★等。同时在东部和东南地区还有一些★苯教★的寺庙和信徒。    
    青海省的藏族、土族、蒙古族都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僧侣众多,教派繁杂,存有一大批代表着某些古老教派的寺院。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就有湟中塔尔寺、乐都瞿昙寺、互助佑宁寺、同仁隆务寺、化隆夏琼寺、循化文都寺、尖扎阿琼南宗寺、玛沁拉加寺、玉树结古寺、文成公主庙等,另如循化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同仁热贡佛教艺术、玉树新寨嘛尼石城、泽和日寺石经墙等佛教文化遗址也是青海之旅的重要目的地。    
    青海省的回族和撒拉族,则全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原意为〃和平〃,也含有〃安宁〃、〃顺从〃之意。在青海已有700多年的传布历史,主要和南丝绸之路的通商,波斯商人东进中土,以及历朝历代东部到西部的经济、战争造成人口迁徙有关。中国境内的伊斯兰教基本属于★逊尼派★,较著名的清真寺有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循化街子清真寺等,在回族、撒拉族居住的村镇,都设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总数有1500余座。    
    西宁北禅寺、大通娘娘山、湟中南朔山都是道教胜地;从格尔木出发顺青藏公路南下,在昆仑山地区的玉虚峰附近能看到大量的道教传播的痕迹,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西王母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海省先后批准开放的★天主教堂★有西宁朝阳天主教堂、湟中黑嘴天主教堂、大通城关天主教堂和互助大泉圣母堂4座。    
    同时在青海省还有★汉传佛教★、★基督教★和★其它一些原始宗教★类别存在,在以后的各区旅游景点章节中,将会对一些著名寺院和宗教文化现象有具体的介绍。    
    


第一部分第6章藏传佛教

    背景资料: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传入我国藏族地区后,发展演变,与藏族地区固有的苯教互相排斥和融合,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佛教流派。七世纪前后,佛教从中原、印度和尼泊尔传入西藏。松赞干布修大、小昭寺,并迎请高僧译经,后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寂护和莲花生兴建桑耶寺,度僧出家,建立僧伽制度,佛教在吐蕃得到广泛传播。藏传佛教于公元七、八世纪随着吐蕃势力的东进,也传入青海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致使部分西藏僧人逃到青海,青海更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主要发祥地。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统治,中央政权都非常扶持青海的藏传佛教势力,使得藏传佛教在青海不断发展。被清朝册封的大国师甚至可自由出入皇宫,如章嘉活佛,地位就仅次于达赖、班禅。    
    青海的藏传佛教教派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宁玛派,藏语意为古、旧,以其遵循前弘期旧密咒而得名。又因该派僧人戴红僧帽,俗称红教,★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早形成的宗派。组织涣散,教徒分散各地。一般僧人可娶妻生子,参加普通生产生活,今天主要分布在果洛、玉树、黄南以及东部农业区一些县的边沿地区。果洛州57座寺院中有52座属于这一派。★萨迦派★,因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靛蓝三色花条,俗称花教。从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该派在西藏地方占据统治地位,元朝和明朝前期在青海颇为盛行。一些历史悠久和规模较大的寺院,其前身都属萨迦派,如同仁的隆务寺、 乐都的瞿昙寺、互助的佑宁寺等。信徒主要集中在玉树、果洛 、黄南地区。★噶举派★,俗称白教,形成于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分两大系,即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香巴噶举已基本断了传承,现在流传的主要是塔布噶举及其各支系。噶举派的法主要为现密大手印法。现在玉树有70余座寺院,影响较大。噶举派在国外有不少信众,在玉树结古、囊谦等地常可以看到前来访问学习的国外信徒。★格鲁派★之“格鲁”,藏语意为善规,因该派僧人严守戒律而得名。又因该派僧人用黄色帽作为戒法重兴的象征,俗称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他的诞生地塔尔寺如今已经成为信徒朝拜和旅行者争相瞻仰的圣地。清代以来,格鲁派的达赖、班禅成为藏区最有权威的宗教领袖,格鲁派发展成为一个以寺院经济为基础的政教合一的集团势力,寺院遍布藏区,是最有影响的宗教派别。至上世纪80年代,青海八成左右寺院属格鲁派。    
    青海的许多寺院,既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又是国家历史文物的宝库。如塔尔寺的堆绣、壁画和酥油花闻名世界;隆务寺的〃热贡〃艺术,堪称一奇;佑宁寺等寺院,在经院教育的制度下,也培养出了不少高僧。著名巨著《甘珠尔》和《丹珠尔》饱含医药、历算、工巧等方面内容,对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藏传佛教寺院,主要建筑有经堂、佛殿、札仓(学院),活佛住地、佛塔、僧舍等,大寺院还设有印经院,所选地址多在风景秀丽的吉祥宝地。藏传佛教建筑美轮美奂,佛殿顶脊宝瓶、火焰掌、金鹿法轮、经幢等装饰物华贵流彩。殿堂内佛像的雕塑方法大异于汉传佛教,堆绣、唐卡、酥油花以及浩繁的经典盒匣琳琅满目,富丽堂皇,充满神秘和宗教威严感。    
    寺院在一年中要举行数次内容、规模不同的盛大法会,亦称观经会,表演法王舞、金刚舞等,还有晒大佛的活动,是旅行者参观朝觐的最佳时节。    
    3艺术    
    青海有“歌之故乡,舞之海洋”的美誉,在浓烈的高原阳光和快乐的少数民族同胞快乐的身影当中,旅行者总是能感受到美妙清新的文化艺术气息。这些扎根于土地,扎根于民族的文艺形式和历史和宗教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着无比的生命力。    
    4《格萨尔》青海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又名《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名震世界的英雄史诗。它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抑强扶弱、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争。全书结构雄浑,气势非凡。流畅的叙事和浓烈的抒情紧紧交织。超自然的神力和现实的人生相互辉映,充分显示着高原藏民族的风采魅力。语言精美生动,大量运用格言和谚语,深具哲理和生活经验,世代由牧区的说唱艺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仍可整理出120余部,100多万诗行,2000万余字,比世界五大史诗的总和还要长。被世人称为藏族语言的宝库,和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广泛传播。值得青海人民自豪的是,史诗中所描绘的“花花岭国”就是黄河源头两岸广大藏族人民的聚居区,而岭国国王格萨尔大王的宫殿就在果洛州达日县境内,后来几经历史沧桑,毁坏殆尽,而青海正是这部伟大史诗产生的故乡。    
    4花儿在青海,随时随地都能够听到花儿,花儿是古老的民间歌谣,是誉满中外的西北之魂;青海之魂……花儿又称“少年”,民间都是在山野中演唱,被称为“漫少年”,声调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起源于男女情歌,内容有叙事,也有抒情;可以独唱或者合唱。演唱“花儿”最有民俗特点的是驰名的★“花儿会” ★。每年农历五、六月间,民间自发地组织 “花儿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乐都瞿昙寺(农历六月十五)、民和县峡门(农历六月十五)、互助县五峰山(农历六月初六)、丹麻(农历六月十五)、大通老爷山(农历六月初六)等花儿会。与会者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人,对歌赛歌,人山人海。从各地赶来的“唱家”、“歌把式”,即兴编唱,歌声此起彼伏,震憾山川,扣人心弦,昼夜不息。参加的群众个个身着盛装,神采奕奕。有人把“花儿”叫做“高原人民的精神百科全书”。你要是赶得上,会是不错的收获。    
    花絮:花儿    
    花儿在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心目中是难登大雅之堂和伤风败俗的行为。但是视“花儿”如生命的人们,在“花儿”中发出了冲破封建礼教的呐喊,在大胆、野性的山野气息中,勇敢地追求着自由和爱情。有花儿唱到:“‘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烟洞的山上兵来了,刀杀了众百(之)姓了;手拿着大棒打来了,要“花儿”不要命了。”这些生长在山野自然中的歌,寄托了青海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火热情怀,他们唱到:“黄河曲曲九道弯,弯弯里都有浪翻;河湟上下你来看,哪一个不唱‘少年’。”    
    


第一部分第7章民间曲艺

    4民间曲艺    
    ★平弦戏:★又称“赋子”、“赋腔”,平弦专业艺人很少,业余爱好者常在工余到茶楼酒肆或好友家中结伴自娱或应邀在婚、丧、喜筵上演唱。演员坐在台前凳子上,用一只筷子将一个小瓷碟(称为“月儿”)夹在左手,右手持另一只筷子敲打瓷碟掌握节奏。伴奏有三弦、扬琴、板胡、月琴、笛子等,唱词清楚,曲调优美,节奏清脆,乐声动听。在一些曲调中,伴奏者和观众还要给演员“拉梢子”,台上台下融为一体。你可以在青海省平弦剧团看到这样的演出。剧团在西宁市的西关大街西端,不定期有一些小型演出。    
    ★倒江水:★又名“倒浆水”。类似快板书、顺口溜一类的曲艺。用西宁方言演唱,押韵灵活,韵味浓厚。表演时,艺人手持两个碰铃(方言叫“盏儿”),往往是即兴编词,见景生情,妙语连珠。主要唱段有《马步芳出逃》、《看飞机》、《训练壮丁》等。由于先前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倒江水”难以师承,这种曲种今天濒于失传。    
    ★打搅儿:★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是说书人在演唱长篇故事时,招徕听众,或做演唱休息时的垫场曲,内容和演唱形式讽刺、逗趣为主。打搅儿唱腔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为辅。格律多以七字句为主,以方言押韵,曲调基本为“越弦”、“大莲花”的变调。    
    ★贤孝:★民间说唱曲种,分为西宁贤孝和河州贤孝两大流派。发源于街头艺人卖唱的形式。曲调优美流畅,能表现曲折复杂的故事。传统曲目众多。有唱说相间的“大传”,也有只唱不说的短篇叫“小段儿”。西宁贤孝曲调悠长,曲词委婉动听。“河州贤孝”源于甘肃临夏的《河州调》,流传于青海保安、循化、化隆一带。被称为“快板贤孝”。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风格轻快,诙谐,亲切。    
    ★道情:★又称“渔鼓”。有简板和“渔鼓(细长筒鼓)”做伴奏乐器。青海的“道情”与全国各地的“道情”相比,除了曲调不同外,在段子构成上有说白、韵白、念诗、唱词等特点,配以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民歌、小调、牌子曲。韵白和唱词交替出现,是我国说唱文艺中非常特殊的一支文艺奇芭。    
    4藏戏早在公元8世纪就已经产生,是一种古老的藏族剧种。据说最早起源于★跳神仪式★,演出形式古朴单纯,一般没有舞台、布景,演员带着面具,在空地上表演,观众围观。伴奏用一钹、一鼓,一只唢呐,一只长号。全剧分“顿“、“雄”、“扎西”三部分,边歌边舞,舞蹈多为民间歌舞和宗教舞蹈,歌声高亢雄浑,舞姿粗犷优美。现在的藏戏在音乐、舞蹈、布景、灯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发展。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工团是较著名的藏戏表演单位,他们编排演出的著名藏戏《意乐仙女》、《霍岭之战》,都曾在北京和国外演出。在西宁市不容易看到藏戏表演,在大型寺院的宗教节日中倒是可以看到以宗教内容为主的藏戏。    
    4藏族民间舞蹈青海的藏族舞蹈分为★民间舞蹈★和★祭祀舞蹈★两种。以民俗风情为内容的舞蹈精彩丰富,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卓”、“伊”、“则柔”、“热巴”等。★“卓”★意为“圆圈”舞,舞蹈表达了藏族人民对于秀美山川的热爱;★“伊”★在玉树囊谦等康巴风俗地区被称为弦子,激情的动作和优美的旋转表现了高原地区风吹草低,博大宽宏的气势;“则柔”在汉语里有“玩耍”之意。以舞伴歌的表演艺术形式特别适宜在婚嫁、迎宾、祝寿、添丁等喜庆宴席中出现,以歌传意,辅助比拟性动作。是非常有趣味性的舞蹈艺术;★“热巴”★译成汉语为“流浪艺人”。是一些负有绝技的舞蹈艺人经常表演的一种节目。在藏传佛教盛行的青海,经常举办各种法会,也就很盛行各种祭祀舞蹈。★“羌姆”★(青海汉族称“跳欠”),和流行在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大型民间祭祀舞蹈“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莫合则”(军舞)都很好地表现了神密虔诚,凛然不可侵犯神意。    
    4土族安昭舞安昭舞是一种古老的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