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归时代-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改革开放后的百万中国留学大军大半学子还旧巢,八成海归出成果
就“留学生回国后工作的满意程度如何”这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做的调查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看留学人员自己对所从事的工作的客观评价。数据显示如下:
很满意 151人14。4%
比较满意662人63。3%
不太满意167人16。0%
不满意 36人3。4%
没有回答29人2。8%
通过调查统计得知,在1045名被调查的留学生中,出国前的工作单位与回国后求职时的工作单位相同的有778人;出国前的工作单位与回国后求职时的工作单位不同的有267人。在留学日本的留学生中,有85人调换过工作,占全部留学日本学生的15。8%。调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在留学欧美的留学生中,有42人调换过工作,占全部留学欧美学生的8。3%,调动的主要原因与留学日本的学生相同。
关于留学归国人员工作成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认为自己回国后在工作中取得成就者占82。1%,其中有26。6%的人认为自己取得了“很大成就”或“较大成就”。在此方面留日者与欧美者差异不大。不少留学生从国外回来后,的确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了很大成绩。从工作成就分类来看,大多数人的工作成就体现在科研、教学与事业上:其中在基础科研上做出成就的有26。8%,在应用科研上做出成就的有25。0%,在教育上做出成就的有14。7%,在文化事业上做出成就的有7。3%,另有10。0%左右的人在管理、商业经营和技术方面做出成绩。从其工作成就被认可的情况看:9。2%得到“国际认可”,18。1%的人得到“国家认可”,18。9%的人为“同行认可”,18。9%的人为“单位认可”,2。2%为“社区认可”,也有9。9%是“自我认可”,“没有回答”的20。2%,“其他”为2。6%。调查中发现,回国后有所成就者意气风发,而一小部分没有找到自己位置的人则惶惶不安,这种人大都是在国内学历较低的,去日本只读了语言学校的留学生。
改革开放后的百万中国留学大军终身不悔曾留学,美英教育评价高
在留学印象方面,绝大多数留学归国人员(91。1%)对自己当初选择出国留学的道路持肯定态度。他们大都认为选择出国留学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习了语言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和先进经验,对其一生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们认为在国外留学所学到的,在国内从任何资料和途径上也不可能获得。
近4/5的调查对象认为留学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他们认为,中国目前急需的人才主要是: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人才;行政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
在对留学的印象上,93。6%的人对所留学的国家抱有好感,但留日学生对留学国“很有好感”的人数大大少于留美者。若干年的留学生涯使得不少留学生对留学国人的印象起了变化,留日者这方面的变化更为显著一些,比如被调查的留日学生在留学前对日本人印象“非常好”和“比较好”的为50。1%,而留学后则上升到83。55%;留学前对日本人印象“不太好”和“很不好”者为21。1%,而留学后则下降到12。9%。从出国时间来看,1976年至1980年出国留学人员对留学国持肯定评价者最多,1981年至1985年出国留学人员次之。从归国时间看,80年代归国人员比70年代及90年代归国人员对留学回国人员的肯定评价要高。在对留学国教育的评价上,大多数人对留学国的教育方法持肯定态度(86。9%),但留日者对之持肯定态度的略低于留欧美者。从留学国别看,留澳、英及美的人员对其所在国的教育方法评价最高,而留俄人员对其教育方法的评价则最低。从学历来看,学历越高的留学人员对留学所在国的教育方法持肯定态度的越多。84。1%的被调查者对留学国教学课程的评价较高,其中留美人员认为美国教学课程“非常好”的比例最高,而留日人员此项比例则最低。
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留学国的学位授予“比较严格”(66。1%),留欧美者比留日者此比例更高(73。5%,59。5%)。调查对象中认为留学国在博士学位授予方面“对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一律平等”的人数最多(52。8%),说明大多数留学国的学校在授予博士学位方面对留学生和本国学生是一视同仁的,是公平的;甚至有18。1%的调查对象认为该留学国在授予博士学位对留学生更为有利。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美国的博士学位在中国得到的社会评价最高,其次是德国和日本的。在对国外获得博士学位难度的认识上,调查对象认为获得博士学位“第一困难”的国家前五位依次是:日本、德国、美国、英国和俄罗斯。近70%的人认为该留学国的奖学金授予是公平的。在对科研条件的评价上,认为留学国大学的科研条件“十分完备先进”者中,比例最高的前几位分别是:(1)美国(50。7%);(2)德国(44。9%);(3)日本(30。6%);(4)加拿大(28。6%);(5)英国(28。0%)。
改革开放后的百万中国留学大军留学收获难尽说,三大能力最主要
关于留学目的,大多数留学生的留学目的非常明确,主要是为学习他国先进的专业知识、语言及了解所在国的文化。在对留学中学习什么最重要的认识上,留日者与留欧美者有所不同:留美者认为“学习专业知识最重要”者的比例高达66。3%,而留日者则为51。9%;留美者认为语言最重要的比例为15。2%,而留日者此比例则达28。8%。
此外,留学所获得的能力也颇为引人关注:
语言能力 76。7%
专业知识 74。1%
对国外社会的了解 52。6%
与国外人建立联系 36。4%
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7。8%
忍耐力13。1%
意志力19。3%
柔软性10。2%
如上所示,留学生在外国留学的收获,列前三位的分别是: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对国外社会的了解。被选择率最低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仅占7。8%,由此可见留学人员国外重能力轻关系的社会风范对留学人员的潜在影响。
改革开放后的百万中国留学大军国家前途时挂牵,积极竞争敢谈钱
在面对“人生最大价值在哪儿”这个问题,在1045个被访者中,有2/3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社会做贡献”这一选项,远高于为家人、自己、朋友带来幸福或者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痕迹等等选项。这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占55。9%,硕士研究生占23。9%,博士研究生占8。2%的高学历人群。他们的共同的经历是曾经留学海外,现在又都回到了祖国。
就“最关心的事情”,留学生在出国前、留学时以及归国后截然不同:
出国前(%)留学时(%)归国后(%)
国家前途40。549。746。8
个人未来38。230。328。8
家庭生活10。47。2 11。8
个人收入34。6 4
其他3。7 4 4。4
无回答 4。2 4。2 4。2
在“最关心的事情”上,首选国家前途命运的占第一位,而且,出国前占40。5%,留学时上升了9。2个百分点,回国后尽管下降了3。1个百分点,但仍比出国前高6。1个百分点。留学生身处海外,反而亲身体会到了自己的尊严、命运和祖国息息相关,关心祖国的程度上升了,而且这种关心在回国后仍有相当保留。关心个人前程事业与生活改善的分别为第一、第三位。
对于金钱和竞争这两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学生还是比较现代的。无论是出国前也好,留学时也好,还是归国创业后也好,80%左右的留学生认为金钱重要。对于工作上的问题,2/3的留学生表示会积极竞争,更有意思的是,表示会全力争取自己喜欢的工作的留学生的人数,回国后的比例比出国前增加了10个百分点,可见留学生涯增强了留学人员的竞争意识。
《神州学人》这篇文章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家长抱着满腔的等待热衷于把他们的子女送出国外,这种望子成龙的追求足令每个人为之感动,以至于近年来出现了“留学生低龄化”现象,出现了每年40亿美元因出国留学而流向他国。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家庭等原因,正如一位研究人员所说的,从个人角度而言,留学是使人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途径。总之,从留学生的留学动机到他们留学归国后所取得的工作成就来看,出国留学的确是为中国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尤其是奇缺专业人才的一条捷径。这是毫无疑问的。
改革开放后的百万中国留学大军北美成中国海外留学人才聚居地
了解和掌握海外留学人员状况和分布是很重要的,这对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根据到2003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超过70万人,而回国人数为17万多人,即粗略估计在海外的现有留学人员53多万人,这些留学人员包括部分公费和大批自费出国的研究生,访问学者,甚至本科生以及已经在国外就职的人员。我估计其中约有30多万人在北美。这个数字还有可能增加。最近这些年去欧洲留学的年轻人大量增加,使这个数字增长较快。由于在欧洲不像在北美那样容易呆下来,所以聚集在北美的留学人才比较多。
改革开放后的百万中国留学大军海外留学人员的人才梯次
思考一下这几十万人,不得不说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现阶段发展需要的,也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人才。国内也有专家对海外人才的分布有较详尽的研究,如中科院人事与继续教育局赵汐潮曾将这些海外留学人员分为三类人才。
尖子人才≦10000人,2/3在北美
第一类是尖子人才。尖子人才应为在专业和学术上有所建树或掌握关键技术并有所创新,有较高学术知名度,能带领一支团队,有较大社会影响者。这批人包括:在国外较高水平大学被聘为副教授以上职务者(带有Tenure);在国外科研单位取得主任研究员(PI)以上职位者;在国外大公司企业任部门经理以上职务;获得了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或在有影响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论文或者获得了重要奖励;在国外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任一定职务者。
赵汐潮估计目前仍在外的留学人员,符合上述范围内的在1000人左右。我认为实际数字应该比这个大很多。如果按照上述标准,这些人才主要是以呆在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为主的话,这数目应该是接近万人。目前,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有大学近千所,如果再加上加拿大、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总数应在2000所大学以上。此外,世界500强公司都有很强的研发机构,里面也聚集了不少一流的研发人才,其中相当数量也是华人。由此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三千家大学、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中,如果平均一家大学或研究机构有三到四位华人达到终身教授级水平,总数就应接近万人,其中2/3应是在北美。
这些人都是是经历了在外的艰苦奋斗而获得目前的地位。他们能走到这一步,往往要付出比所在国人更为艰辛的努力。这些人年龄一般在30至50岁,在国外有着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家庭,一般都购置了房产,处于国外中产阶级。在科学研究领域,他们大都带领一个课题组,有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带有几个至十几个研究生和助手,不少人在学校和研究单位逐步走向管理层。但是无论家庭原因还是事业原因,这些人很难下定决心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位置,举家回国。在家庭方面,配偶一般在国外也有工作,孩子正在上中学或者大学,孩子的学费,房子、车子的分期付款都需要夫妇稳定的收入来缴纳。在事业上,一个富有朝气的和居于国际前沿的课题研究组是他们多年的追求。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课题和学术地位意味着承担很大学术上的风险。再加上国外的学术氛围要好于国内,如果回国一下子融入国内的科学研究怕难以适应。但是,这些人绝大多数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愿意将自己的所学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贡献给祖国的建设,这种深厚的爱国情结使得他们频繁地回国交流和合作。
优秀人才≈50000人,多居美欧日澳
再一类是优秀人才。这部分人才和尖子人才似乎没有严格的界限,之所以单列出来,是因为他们在国外尚未取得永久性职位,处于向永久性职位发展(TenureTrack)阶段。因为其独特性,所以将其与尖子人才区分开来。这部分人包括:在国外较高水平大学被聘任为助教授(或相当)以上职务者;在科研单位获得高级(Senior)以上职务者;在公司企业中任高级职务者;在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任一定职务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包括一部分已获得博士学位仍在做博士后研究的,成果出色,产出颇丰者。
赵认为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员,在国外约有5000余人。我想实际上的数字还要更大,应该接近5万人。同上面我的分析一样,国内在开发以后20多年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出国,而且在除了近几年外,以前出去留学的大部分都是读研究生。根据美国官方的国际教育研究所2001年度报告,仅2000至2001学年度中国大陆在美仍就读的留学生就达59939人,占所有留美学生人数的10。9%,连续三年第一。台湾留学生在读的有28566人,在美排名第5。香港在读留学生人数达7627人,排名第15。由此可见,仅中港台三地在美就读的留学生就接近10万人,这还不包括已经毕业在学校任教和在研究机构做研发的,这也不包括在加拿大、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这类人才统计。这些人才如果按多年累计起来算,应该有5万人。
这些人正处于事业的关键阶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