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059-先贤之信-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象,并将其数据与现代日历相对照,找出了夏商朝统治者在位的大体年限。物理学家对商朝和西周出土的带有甲骨文的动物骨片和人骨片进行了碳测试验,从科学角度证实了其他学者们得出的关于历史时限的结论。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见证人(图)(1)

  虽然上述这类发现,已经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古籍的可靠性.但还是要承认历史记录可能会被人有意歪曲,因为利己,或坚持个人见解而改变史实,导致历史记录不真实或不可靠。  为避免这个缺陷,在本书中采用两大民族、也是众所周知的、最古老文明的记载来相互印证。在这两种文化中,都强调个人的品德,即信德,胜于外在的行为表现。大家普遍接受《圣经》是道德的标准。同样,中国古籍也表明了极其相似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判断,并要求人民遵循。例如:《尚书》把商朝的败亡归咎于最后一位暴虐,凶恶,奢侈,贪婪的统治者。《尚书》又极其赞赏尧、舜、禹这些正直、态度敬畏的帝王们的良好品德。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说: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敬畏上天,称之为道,虽不认识上帝,他对道的理解与圣经相当接近。在这段话中,老子表示:道代表上天,也就是至高者,如果不离开天道所代表的原则,那么道德、仁慈、正义和相关的礼仪自然就同时存在,一旦君王背弃了天道,那么他就只有依靠个人的道德来治理国家,如果他连道德也失去了,他还剩下一点仁慈(同情)来维持治理国家,要是连同情也没有了,或许还有一些正义感,连正义感也没有了,所谓的礼仪就是个空壳子了。因此礼仪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天道的充实,形式是不起作用的。  《圣经》中的见证本身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例如:在摩西传讲的十诫中,第九条诫命是:“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这样,《圣经》作者和编纂家们就不太可能一方面推崇道德和正直,一方面自己却故意歪曲事实。相反的,许多《圣经》作者为了持守他们的信仰,遭受迫害、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远古的典籍很重要的一点,是作者们记载历史的目的是要见证事实,把历史的真相传递下去。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见证人(图)(2)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这样的人。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05年,司马迁继承父业,撰写一部正规的中国历史。但是,在他完成这部巨著之前,为受到冤屈的李陵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司马迁被汉武帝判了死刑,当年免死的唯一办法只有选择被阉割,这对男性是生不如死的侮辱。但司马迁却选择了宫刑,蒙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羞辱。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信中,为自己宁愿选择痛苦的刑罚作出了解释:  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堪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我内心的抱负还没有完成,如果选择痛快而体面的死刑,我未完成的著作就不能公诸于后世。……近来,我在做一件自不量力的事;试图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考订其中的事实;综述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目的是想探求天(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独创一个记载历史和评价历史的门派。这个事业刚开始,就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极刑而不抱怨。我写完了这部书,就算将它埋藏在名山中,最终也会被人们发现,在世上广为流传的,这样我便抵偿了如今所受的侮辱,为此让我遭受万种凌辱,也不会后悔!)  很明显,司马迁被崇高的理想所激励,才选择受宫刑而活下来。要注意,他最想传达的是“探究上天和人类的关系。”司马迁要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寻找人与上天(道)之间的关系,明白古往今来世代变化的原因,让人更深入地认识人与上帝之间应当有什么样的关系。他的动机并不是自得益处,而是让人知道真理。真理是不容谎言的,记录历史的人们是为了见证历史。以下的故事可以说明中国古籍的编撰者们书写的历史是值得信赖的。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见证人(图)(3)

  在著名的古籍《左传》中,记载了鲁襄公二十五年时,齐国太史三兄弟的一段故事:  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译文:太史写了:“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杼于是杀了太史,继承了职位的太史的弟弟继续记载这个历史事实,死了两个太史,第三个弟弟还是照实而记载,崔杼只好放弃改写历史的想法。听到太史兄弟接连被杀的南史氏,手拿崔杼杀了君主的简策走向了朝廷,但知道此事已作记载后才回去。)  这起弑君事件发生在鲁襄公二十五年的齐国,连续三位太史为记载事实被杀,他们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肯篡改历史真相,这件事不仅在当时轰动四方,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司马迁特地在他的史记中,详细记载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大意是:大臣崔杼拥立了太子姜光当了齐国的君主,称为齐庄公。崔杼的妻子非常美丽,庄公与之私通,多次到崔杼的家里与他的妻子苟且。崔杼非常愤怒。一次,庄公探望崔杼,目的是想来找崔杼的妻子。崔杼和他的妻子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庄公在崔杼的家里依着房柱唱歌。与庄公有私怨的太监贾举把庄公的随从关在门外,崔杼的党徒一拥而上,声称是杀淫徒,不顾庄公的求告而杀了他。这事发生后,齐国的太史如实记载:“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杼命令太史改过来,不要太直露,太史坚持不改,结果被崔杼杀死。又换其弟为太史,还是不肯改用曲笔,又被杀死。后来再换了幼弟为太史,还是宁死不愿改用曲笔,崔杼只得放弃了。司马迁在复述这个真实历史事件的同时,不仅将崔杼弑君的事实写了,同时也记载了庄公以权势霸占大臣妻子的无耻事实。  这就是中国传统史学所讲的“史德”,即唯真求实、秉笔直书的史家品德。刘知几在《史通》中说:史书“以实录直书为贵”,记载史事应该“善恶必书”,“不掩恶、不虚美”,不能“文过饰非”、“曲笔诬书”。这样的史书在中国古代史中称之为“良史”,典型的如上述《左传》记载的齐国太史弟兄三人直书“崔杼弑其君”并坚持不改,结果三人均被崔杼所杀,但弑君的事实也终得保存,一直成为后人治史的美谈。  根据这个故事的记载,应当相信中国古籍是在很多正直文人的坚持下,保留了历史的真相。不应当以现代一些文人堕落的思想、沦丧的道德为标准,来评价古籍的真实性。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见证人(图)(4)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见证人(图)(5)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演变(图)




《先贤之信》 一特殊启示(图)




《先贤之信》 一回应与反思(图)




《先贤之信》 一字源(1)

    现代汉语的独特性表现在众人所知的三个重要方面。第一,汉字最早形成于三千五百多年以前,它是世界上唯一从起初流传下来,沿用至今的文字。第二,汉语不是表音文字,而是一种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如今世界上超过五分之一的人使用汉字。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三点——无论哪里的中国人,尽管他们说着不同的方言,可能彼此听不懂对方说的话,但却能够使用大家都认识的文字来彼此沟通。这一章将从另外一个角度、一个鲜为人知的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字的字源。在这方面汉字是独特的,而且它简直是奇异的文字,反映出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中上帝对中国人的亲手引领。    
    《不列敦大辞典》认为汉语之所以沿用至今,应归功于它象形的特点:“汉语最重要的一点是,组成汉字的要素是笔画,而不像西方文字一样使用字母…。这些文字代表某种东西和想法,因此汉字与字母排列组合成的字不同,它不用,也从来不需要表示发音。所以汉语尽管有发音逐渐的变化、地方方言的出现和文字的修正等,但在中国不同地区居住的人还是都能够读得懂汉字。”    
    1.字源    
    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并且反射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在英语中有许多短语和谚语是受基督教文化和古典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来的,如莎士比亚戏剧。中国古典文学对语言的发展也有同样的影响,例如,中国成语“东窗事发”很少有人知道它与秦桧有关,但都知道它的意思是“罪行或阴谋败露”。同样,人人都知道“名落孙山”的意思是“婉言应考不中或选拔未录取”,但不见得知其源于“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后”。这些例子都证明,一旦一个字或词被广泛地使用,它们的出处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被遗忘,但它的实用性却依然保留着。    
    2.图文并茂    
    所有古代文化的书面语言都是从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为了方便记忆和书写,这些图标被转译成了语言符号,而这些字背后的丰富含义却消失了。为了让大家都能够快速地理解,当表达意思的需要大于记忆的需要时,世界各国仍然使用图形作为标识。例如在公共场所,使用图标来指示卫生间和紧急出口;在高速公路上使用图标指示方位、路线,而不使用文字;在家里使用图标来表示重要的信息,如在有毒物品的容器上,标上骷髅头。    
    一个汉字就如同电脑中的一个图标;不点击图标;后面隐含的丰富内容;永远无法看到,点击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窗口。这一章将“点击”几个这样的汉字,让读者看到折射出的历史内含。在进一步分析之前,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汉字的三大分类:    
    从头说起/伊甸园事件的记录    
    汉字形成的时期,大约是希伯来历史中记载的“巴别塔”被毁坏,各族被分散居住的时期。    
    古代的汉字反映了人被创造后的第一个失败事件,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在古代历史上是广为人知的,以致反映在中国汉字中。    
    以下的汉字所隐含的典故,说明罪的形成和上帝赎罪的计划。    
    中国汉字,因其长远的历史及原形的可究性,可以证实希伯来民族的历史。而在希伯来历史记载的、也就是圣经中记载的创世纪故事,在汉字中有所反映,这就是希伯来文化和中国文化可互相佐证的共同性。


《先贤之信》 一字源(2)

    真福气    
    耶和华上帝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创世记2:15    
    遇见这光景的百姓,便为有福。有耶和华为他们的上帝,这百姓便为有福。诗篇144:15    
    福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意思是“祝福”或“幸福”。    
    中国人喜欢用这个字,经常贴在住宅或店铺的门上,希望“福气”或“财运”能够降临。这个词的含义远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足。这个字的古体结构有一个“礻”,这个偏旁表示“上帝”或“神灵”——即“神”立在左边,“礻”的字面意思是“展示”,作为独体字使用时,写作“示”,读音为“shi”。“示”是祭坛的象形文字,古代的人接近祭坛,是要得到上帝的引领和神性的启示。后来这个象形字的意思引申为“启示”,当用做部首时,代表上帝。这反映了上帝启示自我的属性:除非他自己启示自己,否则没有人能认识他。正如第一章所说的,上帝的普遍启示通过宇宙自然规律等启示自我。而圣经记载了上帝的特殊启示,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是最终的、最完全的特殊启示。    
    这个字的右上方是一坛酒(),下面是一双手()。这两个图形都表示敬拜,因为在敬拜仪式中都会使用酒,而手则是在敬拜中举起的双手。这种组合表明:人和上帝的关系决定人享受的祝福。    
    中国古人认为“福”是一种属灵的状况:敬拜爱人类的上帝,与他和谐共处,会带来无尽的平安和喜乐,这就是真正的福。如果在灵命上不回归上帝,任何事情都不会有祝福。    
    现代汉字中的“福”省略了这一双手,反映了现代人对“福”的概念只是拥有食物和田地(口和田),完全集思在物质财产上。如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里流行一种迷信的作法,就是将“福”字倒过来贴。这个倒过来的“福”,表达“福到了”的意思,说明福的原始概念已经被扭曲了。


《先贤之信》 一属灵的社团

    “社”字在“社会”一词中的意思是社团。社是由两个象形字“礻”和“土”组成,意思是“祭祀上帝的地方”。“社会”的愿意就是“社日举办的集会”、而“社日”就是古代祭祀上帝的日子,通常在春天或秋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