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墙童话-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我记得她。”  再一个对接送的班车有较深印象的,是汪东兴的长女汪延群。因为有一次,班车把她给落下了。  汪延群从小就喜欢和男孩子玩,女孩子喜欢的唱歌跳舞抱个娃娃什么的,她毫无兴趣,男孩子爬墙上树的队伍里,倒不时有她的影子。她那时常跟着胡胜利的弟弟胡幸福乱串,因为他熟悉中南海里的地形,知道怎样翻墙穿夹道躲过哨兵,到想去的地方玩。  有一次,汪延群爬到了菊香书屋附近的烟囱顶上。给毛泽东做饭的厨师廖炳福看见了,劝了半天,最后以给她吃冰激凌,才把她哄下来。还有一次,她和一群孩子到春耦斋玩,不知为什么管理员非要赶他们离开,他们不愿意,跟管理员又吵又闹了一通。  这些事传到汪东兴耳朵里,汪延群总免不了挨一顿训斥或一顿揍。汪东兴在这类事情上,责罚孩子甚严。因为孩子的顽皮,常常会给警卫和服务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自己的孩子不管束好,跟别人铁面无私就不硬气了。  正是感到自己的孩子太顽皮,精力过剩,1950年秋,汪东兴夫妇便把不满6岁的长女送进了育英小学,让老师用学校的纪律和功课改造她吧。  5岁多就进学堂,也真够难为汪延群的。所以当老师问她:“喜欢上学吗?”她毫不迟疑地回答:“不喜欢,我想回家。”她在上课时坐不住,捣捣乱,是难免的。如此一来,挨批受罚就比同班年纪大些、懂点事的孩子多些。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她又因为上课调皮而受罚。等老师允许离开,她赶到校门口,中南海接孩子的车刚刚走。她想回家,不愿留在学校,就哭哭啼啼地朝着城里的方向走。幸好遇到了一位好心的三轮车工人,他问她为什么哭,她说要回家,可汽车开走了。“有钱吗?”“就有3毛钱。”她一边回答,还一边抹眼泪。“3毛就3毛吧。”就这样,三轮车工人把她从万寿路拉到了新华门。


第五部分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第27节 育英学校的怪现象

因为学生是陆陆续续来的,育英学校开始连年级都不好分。50年代初,分了从1到14班,数越小的级别越高。班与班之间有的差半年,有的差几个月不等。  张纪宇的亲身经历是,到校先在最大数的14班。观察了几天,校长韩作黎找他谈了一次话,又委托一个老师测验了一下,感觉他和哪个班的水平接近,然后根据他的情况,给他调到了4班。  “直到我快毕业时,学校才根据哪几个班的水平差不多,合成为一个年级。我们那个年级包括了3到7共5个班。我印象这种情况大概就是从此刻才有所改变,分了年级,逐渐规范化了。在临近毕业时,我们不仅分了年级,同时又分了男女班。”  刚到万寿路时没几个班,各班学生也少,一个班的男生一间大房间就住下了;女生也大致如此。也许是因为老房子是日本人建的,都不高。宿舍里每人一个放衣服、杂物的小柜子,都是推拉门的。睡觉的床是铁制的上下床,钢丝拉簧的,上面铺着厚厚的棕垫。  吴陕立说:后来盖了宿舍楼,男生在一层,女生在二层。洗澡的时候,由老师看着,男生在一边,女生在另一边。学校还是比较重视学生培养劳动观念的,洗澡堂里用的木拖鞋,是高年级的同学自己动手钉做的。  一分男女班,自然而然容易孳生男女有别的观念。但毕竟有过革命大家庭这重关系,“别”得不像社会上那么厉害,但男女生兴趣还是不太相同的,玩不太到一块儿。  在育英学校,有些后来其他学校几乎没有的怪现象,一是每个班的学生年龄参差,有的悬殊很大;再就是有些同在此校的亲姐妹或亲兄弟,或姐妹、兄弟在同一年级;或妹妹、弟弟在高年级,姐姐、哥哥在低年级。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许多孩子出生在老家或老根据地,有的一直被寄放在老家;有的在长征时,交给了原根据地的老百姓收养,因种种缘故他们没能及时上学。而他们的妹妹、弟弟则出生在陕北根据地,或早些时候被接入根据地,到受教育的年龄就上了根据地自己办的学校。  新中国成立,诸事安顿后,一些中共的领导人,才考虑寻找那些交给老根据地老百姓抚养的孩子;或接回寄养在老家的孩子。那些当姐姐和当哥哥的尽管年龄大,却得从一年级开始读起。  父亲在香港从事地下活动的李万邦,姐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给毛泽东当保健大夫的王鹤滨。他从老家投奔姐姐,进育英学校时,就和先到根据地的妹妹同年级;而小他好几岁的弟弟才比他低一级,和毛远新同学。  毛泽东家也出现了这种现象,但他家的情况与其他人家又不同。  李敏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生于1937年,比同父异母的妹妹李讷大3岁。她在4岁那年,被毛泽东送往苏联,和生母团聚。1946年因病长时间脱离工作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王稼祥到苏联治病,他发现贺子珍母女在苏联的境况相当不好,经请示毛泽东后,在自己归国之际,偕她们而行。  那时李敏还叫“娇娇”,和母亲回国后,一直滞留在哈尔滨。直到1949年,贺子珍的妹妹贺怡来东北,才带着贺子珍和娇娇一同去北平。  然而,当她们到天津时,有两个干部模样的人上了火车,他们找到贺怡,向她表明是代表组织来的,组织的意见是只能一个人带娇娇进北平,否则按党的纪律处治。意思很清楚,贺子珍不宜进北平。留在天津的贺子珍后来随谭震林南下到了浙江,继而转到上海,当了一段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娇娇由姨妈贺怡带到北平,送进了香山双清别墅。据贺子珍的侄女,即贺子珍的兄长贺敏学之女贺小平回忆:性格也十分刚烈的贺怡,在把娇娇交给毛泽东的时候,曾向毛泽东提出要为自己的姐姐讨个说法,毛泽东的回答很有中国寓蕴,让人听着既有两分哀怨,又有三分满足。贺怡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回到父亲身边时,李敏已在异国他乡漂泊七八年了,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母语,所以回到祖国必须补上母语这一课。像她这样情况的,在中共领袖子女中还真不在少数。到育英小学后,李敏也要从头学起,比同父异母的妹妹李讷还低一年级。和其他比自己妹妹、弟弟年级低的姐姐、哥哥不同的是,李敏受过教育,所以只学习语文,其他课程不必重复。  因为她比同班的同学明显地大一些,中国话又说不好,有时词不达意,听着怪别扭的,就比较引人瞩目。也正是因为年纪稍长,她比较关心弱小的同学,常常扮演保护神的角色。有一次,她看见一个男同学欺负女同学,便挺身而出制止说:“不要欺负我们闺女!”  不料,她话一出口,引来周围同学一片笑声。同学善意地告诉她,“闺女”是大人称呼孩子的,或专指未婚的成年女子,孩子不会自己叫自己“闺女”。有了这一次经验之后,只要她说话同学发笑,她就要刨根问底地弄个明白。这样一来,她中文学习进步得很快。不久,她可以结结巴巴地与人沟通语言了。因为育英小学的历史短,最高不过三四年级,她就转到有五六年级的八一小学去了。


第五部分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第28节 寒假不回家

育英学校还有一种现象,也是其他寄宿制学校少有的,就是有比较多的孩子,在星期天和一些节假日、甚至寒暑假都不回家。  导致这种情形的,是因为许多学生的家长不在北京。在中南海住过的孩子中,龙桂辉的父亲龙飞虎正在南下的军中,通常由周恩来或朱德接到中南海里;像李万邦兄妹,父母还在香港以隐蔽身份,为新中国从事经贸活动,故而由在中南海工作的姐姐、姐夫照应……  还有一些更特殊的,是由于他们的父母成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沦落多年才被组织找到,后寄居在父辈的战友家中;有的是亲生父母或因一方牺牲,或因离异,又组成新的家庭。  尽管不论是父辈的战友,还是建立了新的家庭的生身父母,对孩子总还是含着由衷的亲情。但有了这重特殊经历的孩子,心灵似乎多了几分脆弱和敏感,对新的家,有点隔膜和疏离。  还有就是当社会上流行某种疾病的时候,学校就不让孩子们回家,以使孩子们与病源隔绝。这种情况有时要持续一两个月,家长们想孩子了,就到学校看孩子。  但不管怎样,孩子们在学校里,还是愉快的。逢年过节,或赶上什么重要活动,就编排些节目自演自娱,是延安时期的老传统。特别是“我们这些延安娃娃,几乎从会走路时就会扭秧歌,只要操场上锣鼓一响,红领巾们就飞奔而至,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扭啊唱啊,可带劲儿了。”  每临近节假日,在育英学校执教的老延安们,就组织孩子们编排节目。学校里还组织了舞蹈队、戏剧队,经过一定的训练,孩子们自己演出的节目,也非常富于感染力了。  舞蹈队表演的俄罗斯舞蹈《马铃薯丰收舞》,赢得了到育英小学参观的外国友人的好评。后来还为志愿军英雄们演出过。当时特别打动孩子们的,是戏剧队表演的歌舞剧《小白雁》。  当年中南海的孩子,似乎都少点表演的禀赋,能活跃在这类演出中的不多。只有个别的例外,其中之一,就是杨尚昆家老二杨绍明。他的同学张纪宇说:“杨小二在小学,发展就挺全面,他的功课特别优秀,体育也不错,文艺演出更少不了他。”  胡胜利虽不和他同班,可对他印象却比较深,就是因为那时他个子比较矮,长得挺秀气,又十分活跃,常常在节目中男扮女装。几十年后再见面,许多同学还是老忘不了他的舞台形象:“杨小二,还记得不记得,你老扎两个小辫子?”


第五部分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第29节 第一批少先队员

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于1949年10月13日,当时称中国少年儿童队。其真正有规范的大范围组队,则在1950年的4月29日以后。这一天,共青团中央才颁布了队旗、队歌、队礼、队员标志、队长级别标志、队员入队誓词、队员口号、队员入队仪式,没有这一切,组织就无从谈起。  当共青团中央颁布了这些规范之后,育英小学立即就着手了少先队的组建工作。学校首先批准了13位少先队员,由这些先期被批准的少先队员组成了建队小组。金戈跻身其中,为中南海的孩子争了一分光。  大队辅导员,是当时的教导主任屠老师。他给建队小组讲述了组建少先队的意义,阐释了少先队的章程。当全校同学听了他的动员之后,纷纷提交书面的入队申请。金戈和建队小组成员们的重要工作,就是开会对申请人逐一评议审查,遴选出第一批入队队员。  6月1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育英小学少先队的建队日。学生们聚集在校园东面的松林中,举行了隆重的入队仪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在松林间回荡。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马思聪作的曲,郭沫若作的词:“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听儿子说,现在的少先队队歌已经改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第一批入队的少先队员们,骄傲地挺着胸,红领巾像跳跃的火焰,与绘有星星火炬的队旗,交相辉映。那是孩子们第一次体验庄严,第一次就自己的人生,发出必须谨守的誓言:“准备着,为建设祖国的事业,为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那个年代,入队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要经过德智体的全面衡量,必须是班级里的先进分子。  据徐肖冰、侯波之子徐建林回忆,加入育英小学的少先队,那的确是要经历一番努力的。“那时的一套都是从苏联搬过来的,发展新队员,要召集全校的小队长以上的干部讨论通过,可以一票否决。”  徐建林入队第一次就没通过,他记忆是李讷不同意。虽然大家认为他在学校表现还不错,但李讷说他在中南海里表现不好,太调皮捣蛋,而一个少先队员在哪儿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她这一较真,徐建林的入队期被推迟了。几十年后,他们才又得重逢,徐建林提起此事,可李讷说她已不记得曾“阻挠”过谁的历史了。  正是因为得之不易,所以一旦戴上红领巾,便多了一重珍惜,也多了一重自我约束。  就在育英小学少先队成立的6月,朝鲜南北方政权之间的战争爆发了。不久,在美国的影响操纵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组成联合国军武装干涉朝鲜的决议。  这一年的10月1日,共和国周年庆典的当天,毛泽东收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的亲笔信。信中叙述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登陆仁川后,朝鲜人民军陷于不利境地,提出了“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的请求。  不久,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之后,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支援慰问浴血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前线的子弟兵。已经在学校读书的中南海的孩子们,也都自觉地行动起来,帮助老师们一起为志愿军做炒面,缝制慰问袋,从家中寻找出一些自己珍藏的用品,放在慰问袋里。  孩子们更多的是给志愿军写慰问信,向最可爱的人表达纯真的敬意。金戈一直与一个叫卢耀文的志愿军保持着通信联系。  卢耀文是个司机,他不停地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把枪支弹药和食品运送到火线,不仅一次次完成了运输任务,而且还是节油模范,被授予特等功臣。  为了支援前线,全国还兴起了为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著名的河南豫剧演员常香玉,一个人就捐了一架飞机。在这个背景下,少先队员们也发起捐献一架“红领巾号”的活动。育英小学的红领巾们很想为此出一分力,但他们都出自实行供给制的家庭,自己的衣食也是由国家供给的,拿不出多少钱,因此很着急。  当时育英小学正在拆除危旧房,盖新房,那是日本人盖的,都是木头房子,所以拆下的木料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