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298-云雨-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人驰骋不歇。我们在此处当然不能陷入这一索隐迷宫之中——尽管这种精神狩猎确实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只能略举他的两首诗为例。其一是《无题四首》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二是《碧城三首》之二:    
    对影闻声已可怜,    
    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    
    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    
    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    
    绣被焚香独自眠。    
    这两首都被认为与李商隐早年玉阳山之恋有关[31]。    
    唐代以后,女冠风流的盛况似乎渐趋衰颓,但这一传统并未断绝。比如从《聊斋志异》卷十一“陈云栖”一篇可知,此风至清代仍不绝。陈云栖和另三位女冠所在的道观,就略有唐时遗意。不过在明、清小说中,更多的是对女冠或女尼禁欲为难、淫乱纵欲的反面描写(比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卷三十四“闻人生野战浮翠庵,静观尼昼锦黄沙弄”等)。戏剧中的陈妙常虽是正面人物,但已是以嫁人从良为指归,根本不能望昔日李冶、鱼玄机这样的“社交明星”之项背。女冠风流不再是佳话韵事了。


坦荡时代:往日及其余韵流动的性关系:几种故事类型

    在男性中心社会中,妇女在很大程度上是男性权势者的财产种类之一。财产当然可以被再分配而转移到新主人手中。就妇女而言,在古代最明显的再分配方式是旧主人战败之后被作为战利品由胜者收纳,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实在太常见了,仅回忆本书前面提及的事件中,就可看到夏姬是楚庄王的战利品(他将她赐给连尹襄老)、甄氏是曹操的战利品(他将她分给儿子)、蔡文姬曾是匈奴左贤王的战利品(他将她收纳为夫人),等等。项羽被困垓下之时,担心虞姬成为刘邦的战利品,于是虞姬只得自杀了[32]——刘邦的薄姬(汉文帝生母)就是从魏王豹手里夺来的战利品。顺便说起,历史上有些“公主和番”从本质上说只是上述再分配方式的一个稍微体面委婉一点的形式——同样是在别国威胁之下交出女子。    
    女子的再分配与转移,还有另外一些方式。这些方式在中国古代常用某些类型化的故事来描述,以下分别略加讨论,从中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性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坦荡时代:往日及其余韵以妾赠人

    本书第二章Ⅱ中谈到唐玄宗将一个宫女嫁给边卒时已经提到这一故事类型。同类型的故事还有不少,这里先看两例:    
    故宋驸马杨(镇)家有十姬皆绝色,名粉儿者尤绝。一日招(詹)天游饮,出诸姬佐觞。天游属意粉儿,口占一词曰:“淡淡春山两点青,娇羞一点口儿樱,一梭儿玉,一云。白藕香中见西子,玉梅花下见昭君,不曾真个也销魂!”杨遂以粉儿赠之曰:令天游真个销魂也。(《丽情集》)    
    郭暖宴客,有婢镜儿善弹筝,姿色绝代,李端在座,时窃寓目,属意甚深。暖觉之,曰:李生能以弹筝为题赋诗娱客,吾当不惜此女。李即席口号曰:“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暖大称善,彻席上金玉酒器并以镜儿赠李。(《虚楼续本事诗?记》)    
    杨、郭都是驸马,又都是所谓“豪旷”之人,家中姬妾成群,不当回事,为了几句即兴之辞(李诗逆用“曲有误,周郎顾”之典还略有新意,詹词末句则语涉轻薄了)就舍得将侍姬送人。再看隋代杨素一例,“雅量”更是惊人,见《隋唐佳话》:    
    李德林为内史令,与杨素共执隋政。素功臣,豪侈,后房妇女锦衣玉食千人。德林子百药夜入其室,则其宠姬所召也。李俱执为庭,将斩之,百药年未二十,仪神隽秀,素意惜之,曰:闻汝善为文,可作诗自叙,称吾意,当免汝死。后解缚授以纸笔,立就,素览之欣然,以妾与之,并资从数十万。    
    古代文人学士们热衷于谈论和记载这类故事,这类故事太令文人们扬眉吐气,心情舒畅了——仅凭几句诗词,片刻间就赢得美人,并成就风流佳话。这个故事类型中最为人艳称、名声最大的一则见《本事词》卷上:    
    宋子京尝过繁台街,遇内家车子数两,适不及避。忽有褰帘者曰:小宋也。子京惊讶不已,归赋《鹧鸪天》云:    
    画毂雕鞍狭路逢,    
    一声肠断绣帘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栊,    
    车如流水马如龙。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词传,达于禁中,仁宗知之,因问第几车子何人呼小宋。有内人自陈云:顷因内宴,见宣翰林学士,左右内臣皆曰“小宋”,时在车中偶见之,呼一声尔。上召子京,从容语及,子京惶悚无地。上笑曰:蓬山不远。即以内人赐之。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样很难究诘。这首《鹧鸪天》也非佳作(八句中至少袭用了五句前人成句),尤以第二句显得自作多情——一位陌生女子叫了他一声,何至就要“肠断”?另一方面,可注意这故事的结构与前述唐玄宗为宫女“结今生缘”的故事极其相似——都是宫女因意外机缘(皆是诗词为媒)而被放出适人,两位皇帝都说了一句宽厚的风趣话,只是戍边士卒换成了多情才子宋祁。


坦荡时代:往日及其余韵夺人妻妾

    权豪之家,见人妻妾貌美,即仗势夺之;有时更为此而悍然将其夫杀害。这类事在古代社会中经常发生,这里仅举几例较有分析价值者:    
    武则天时,左司郎中乔知之有婢名窈娘,色艺推为当时第一,乔知之宠爱她,为之不婚。武延嗣闻之,强将窈娘夺去,窈娘悲愤,投井而死;武延嗣迁怒于乔知之,将他诬陷下狱害死[33]。这是最恶劣凶残之例。    
    唐宁王曼贵盛,有宠姬数十人皆绝艺上色,犹有不足,见宅旁有卖饼者妻貌美,遂强取之,甚见宠爱。一年后忽问她:“汝复忆饼师否?”遂将饼师召来,让他们夫妻相见,妻垂泪若不胜情。宁王令在座文士十余人赋诗咏此事,王维诗先成,诗曰:“莫以今时宠,宁忘昔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虽不无同情之意,但宁王仗势欺人,还要令文士咀嚼受害人的感情痛苦以为消遣,亦太冷酷矣。    
    第三个例子又出在杨素身上,稍为文明人道一些。陈朝末年,陈后主之妹乐昌公主才色冠绝,为徐德言之妻。徐知陈朝将亡,以公主的才色,必会被权豪之家掳为战利品,于是打破一铜镜,与公主各执其半,约定总在正月望日在都市卖镜,徐好访知音信。不久陈亡,公主成为杨素的侍姬,大见宠爱。徐德言流离辛苦,找到京师,果于正月望日在市场上见有苍头高价卖半面破镜,于是接上了头。徐托人向公主递送了表示思念的诗,公主得诗,涕泣不食;杨素得知始末,乃将徐召来,将公主还他,二人得以归江南终老。这杨素姬妾成群,不太把她们当回事,可以送人,可以还人,逃掉几个他也无所谓——杜光庭《虬髯客传》中红拂说“去者众矣,彼亦不甚逐也”。    
    姬妾被人夺去,还可以再夺回。韩的爱妾柳枝——原是邻居一位姓李的将领送给他的——被番将沙吒利劫去,韩痛苦,不能割舍。侠士许俊在席间闻此事,上马绝尘而去,席未终,已将柳枝劫回还给韩。从此留下一个以“沙吒利”命名的常用典故——寒士的心上人被权豪之家抢去。    
    夺人妻妾和以妾赠人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情节正相反,但它们却反映了共同的一点——这些故事的具体真实性对我们此处的讨论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性关系的流动性。这种性关系的流动性以及传说故事对此的接受、认可与欣赏,显然是与“从一而终”、处女贞操、节烈(夫死不嫁曰节,殉夫而死或为抗拒婚外性关系而死曰烈)等观念完全不相容的。


坦荡时代:往日及其余韵“蛾眉买死”

    与上述性关系的流动以及对这种流动的接受相适应,还有一种故事类型,可简称为“蛾眉买死”。这最好还是从前面提到过的“绝缨”典故说起,《韩诗外传》卷七载其事云:    
    楚庄王赐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其缨而绝之,愿趣火视绝缨者!王曰:止。立出令曰: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于是冠缨无完者,不知王后所绝冠缨者谁。……后吴兴师攻楚,有人常为应行合战者,五陷阵却敌,遂取大军之首而献之。王怪而问之曰:寡人未尝有异于子,子何为于寡人厚也?对曰:臣先殿上绝缨者也。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效。今幸得用于臣之义,尚可为王破吴而强楚。《诗》曰:“有者渊,苇淠淠”,言大者无不容也。    
    这故事在《说苑?复恩》中也有记载,细节略有出入。前面曾提到《战国策》中所载孟尝君对于门客与自己夫人闹婚外恋不予追究的故事,完全是同一类型。孟尝君后来将这门客介绍到别国,成为权臣;为报孟尝君宽容之恩,这位门客设法止息了一场进攻齐国的战争。而楚庄王故意令群臣都自绝冠缨,好掩护那位醉后调戏王后的臣下,结果此人就在战争中出死力报效楚王。这种故事类型的精义,后人有《绝缨歌》(见《文苑英华》卷三四六)总结甚明,即所谓“始爱贤,不爱色,青娥买死谁能识”。楚庄王、孟尝君爱贤是不假,“不爱色”却显然是言过其实——色对他们来说是如此众多而易得,当然可以不像对“贤”那样在乎,但色他们无疑还是爱的。    
    最后再看一个集两种类型于一体的事例,见《史记?袁盎错列传》:    
    (吴王欲杀袁盎),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军中。袁盎自其为吴相时,有从史尝盗爱盎侍儿,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人有告从史,言“君知尔与侍者通”,乃亡归。袁盎驱自追之,遂以侍者赐之,复为从史。及袁盎使吴见守,从史适为守盎校尉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公何为者?司马曰:臣故为从史盗君侍儿者:盎乃惊谢曰:公幸有亲,吾不足以累公。司马曰:君弟去,臣亦且亡,……遂归报。    
    袁盎之“量”,可谓大矣。属吏与自己侍妾私通,他不以为忤;属吏惧罪逃亡,他竟去追赶请回,索性将侍妾送给他。这番“以妾赠人”之举,终使他后来得以意外脱困,喜收“蛾眉买死”之效。    
    上述三种反映性关系流动不居的故事类型,当然都是男性中心主义的。自己的姬妾只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娱客,可以送人以换取风流佳话,可以用来结恩,用来“买死”,等等。但在这些男性心目中,至少没有“女子从一而终”的观念;对于自己的姬妾曾经是、或将来成为别的男人的妻妾,乃至现在就是别的男子的情人,他们都可以坦然接受。“绿帽子”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如今人们回顾性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历史时,对于这方面的观念及心态不能不给以充分重视和深入思考[34]。


坦荡时代:往日及其余韵注

    [1]关于这一系列古代性社会学问题,迄今未见令人满意的正面系统论述。我将在另一本书中对这一系列问题作详细讨论。    
    [2]《左传译文》,页545。    
    [3]见《人类的由来》,页894。    
    [4]据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页173所作判断。    
    [5]此事亦见《史记?外戚列传》及《汉书?外戚传》。    
    [6]后来汉昭帝与霍光对于武帝之女鄂邑盖长公主和丁外人的私情,也十分宽容,公开令丁外人侍奉长公主,可谓家风有自矣。见《汉书?外戚传》。    
    [7]《史记?外戚世家》。    
    [8]《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9]《汉书?苏建传》。    
    [10]《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11]《三国志?吴书?妃嫔传》。    
    [12]《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13]《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    
    [14]《三国志?吴书?妃嫔传》。    
    [15]《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    
    [16]《后汉书?董祀妻传》。    
    [17]《汉代婚姻形态》,页176、218。    
    [18]可参看高世瑜:《唐代妇女》,三秦出版社(1988),页149~156,其中提到一部分事例。    
    [19]敦煌卷子变文类中还有《书》一卷,述悍泼之妇不安于室,内有“新妇乃索离书,废我别嫁”等语(伯卷二六三三),也可证其时离婚书之流行。后世小说戏曲中常有“一纸休书”云云,当即敦煌卷子中所见者之演变。    
    [20]《新唐书?诸公主列传》。    
    [21]举两个极端的例:汉朝班始娶阴城公主,公主骄横淫乱,竟至“与嬖人居帷中,而召(班)始入,使伏床下”,班始忍无可忍,杀了公主。结果班始被腰斩,同产兄弟姊妹皆弃市(见《后汉书?班超传》)。唐朝宜城公主派人捉到丈夫的外宠,割其耳鼻,剥其阴皮,蒙在丈夫脸上,又割断丈夫头发,让他在厅上判事,召集众官吏来观看(见《朝野佥载》补辑)。    
    [22]此处“性兴趣”主要是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性爱。    
    [23]权德舆:《戏赠张炼师》。    
    [24]元稹:《刘阮妻二首》之二。    
    [25]施肩吾:《清夜忆仙宫子》。    
    [2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