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ceo的海军陆战队-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商界之内——而在战场之上。机动作战的目标在于瞄准敌人的弱点,通过一系列迅速、集中、出人意料的行动对其进行围堵包抄,使得对方无所适从,无法做出有效的反击。与此同样重要的是:机动作战的核心在于信任、团结、主动与无私。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要更多地借助于这四项无形资产。最后,我们所提供的这个策略,是一剂以道德为大前提的处方。身处商场,一如战场,万万不可跨越“机智地作战”与“卑劣地作战”之间的界限。
借用《作战》一书中的说法,机动战就是:
一种作战思想,通过麻痹敌人、混淆对方视线、避开锋芒、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伤其五指,不如断其一指”等策略,将敌军从精神和物质上彻底击溃。
机动作战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彻底消灭对方,而只在于使得对方无法有效地进行协同作战。举例来说,根据机动作战的原则,对正处于防御警备状态、装备精良的敌人发动攻击是不明智的。应当避免在处于这等劣势的情况下作战,而应该从背后偷袭占领对方的指挥中心,并且切断对方的军需品供应线。此外,机动作战还包括在激烈的遭遇战中,将不可控因素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影响转化为克敌制胜的关键。在形式单一野蛮的所谓消耗战中,战士们排列成一定阵形,竭尽全力地用更猛烈的火力来压倒对方——这种形式的战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非常普遍。而机动战则恰恰与此截然相反。
第一章 机动作战机动作战的本质
要理解何为机动战,你必须首先理解何为战争——比机动战更宽泛的一个概念。战争是以资源为依托、以人和外界因素为媒介的冲突,它是一个充满了攻击与反击的连续过程,敌对双方都尽其所能,想把各自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战争——这场对意志的终极考验——发生在许多不同层面上。在物质层面上,它是对火力、武器技术、军队实力以及后勤部署的考验。在心理学层面上,它是对包括士气民心、领导能力和勇气胆量的考验。在分析层面上,它是对将领们运筹复杂战事状况、做出正确决策、通过分布科学的信息系统将其决策传达到分散在各处的部队之中,以及规划出高明的战略部署、使决定得以付诸实践……等等各种能力的考验。如果说大多数企业领导人会觉得上述这些似曾相识的话,在《作战》一书中提到的对武装冲突构成影响的四大人为及外部环境因素在他们看来也不会陌生。它们分别是:摩擦冲突(Friction)、不确定性(Uncertainty)、波动性(Fluidity)与混乱无序(Disorder):
1、摩擦冲突 会“使原来简单之事变得困难,困难之事变得几乎不可能”。敌军是最明显的冲突制造者,但有时自然条件(比如,地形或天气)、内部问题(例如,没有计划或不团结)、人类自我中心的天性,甚至只是机缘巧合,都有可能造成摩擦冲突。
2、不确定性 是指一种气氛,认为“在战争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即所谓的战争迷雾”。对于对手意图、实力以及外部条件因素的不确定,都可能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力,使其无法对资源做出最优化分配。
3、波动性 是指,在战场上,每一场战事“都与其前、后战役息息相关,前一场战役影响着它的胜负,而它的成败又关系到下一场战役的局势。再加以稍纵即逝的机遇巧合、无法遇见的突发事件的影响,整个战势形成了一道连绵起伏的波浪状曲线”。军人们必须随机应变,在新情况初露端倪时便主动采取行动,使其转化为对我方有利。
4、综合上述三种情况,武装冲突所能导致的最终(也是最主要的)结局,无非是混乱无序。大凡战争,最终难免走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在一个充满摩擦冲突、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的环境里,”正如《海军陆战队手册》中所说,“计划变得难以实施、毫无助益,指令与情报显得含混不清、歧义丛生,通讯会被切断,错误和意外反倒成了家常便饭。”显而易见,混乱无序所指的,就是随时间推移而日渐恶化的竞争环境。
在如此混乱不堪的环境中维持运作,甚至只是苟延残喘,都成了此刻所需面对的最大挑战。但军队将领与企业领导人一样,他们所要做的不仅是带领部下生还,更要确保他们最终赢取胜利。既然会对战争产生影响的四大人为及外部环境因素并非人力可以控制,成功的将领会对这些因素加以利用,使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这也是惟一的可行方案。机动作战的核心思想在于:成功的将领不会向混乱无序低头,相反,他会利用摩擦冲突、不确定性与波动性去扰乱对方军心,天衣无缝地构造出一个令对方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的局面。
第一章 机动作战机动作战的进化发展史
在深刻理解了机动作战应运而生的大背景之后,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毫无疑问,在下文中你会发现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屹立至今,却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看来,想把机动作战提炼成为一系列可应用于商场实战的问题解决技巧和领导力培训课程,理解为何机动作战能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了解这段历史是必不可少的。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两军对垒、武装冲突。而只要有战争的存在,军事将领们就得为克敌制胜而绞尽脑汁、出谋划策。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机动作战的诞生。经过了千百年的积累沉淀,机动作战才逐渐演化成为独立的学说,但近65年来,它飞速发展,如今已在军事思想界占据了卓越的地位。
最早在战术中加入机动作战元素的是古希腊人,他们开创了使用不均衡的队形攻击对手薄弱环节的先河。而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中国将军孙子著成了《孙子兵法》,在书中,孙子介绍了一系列迷惑对手的策略——“正”,以及经过规划的迅速行动——“奇”,通过使用这些战术,就能以己之长制彼之短,获取决定性的胜利。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确实是对机动作战的高度概括。
16个世纪之后,成吉思汗带领着他的蒙古勇士穿越了半个地球,几乎征服了所有已知国度。没有军队可与他那支战术高超、来去如风的全骑兵队伍一较高下,没有指挥官能像他那样利用信息传递系统(那是套依靠更替传信人和信号旗运行的复杂系统),在形势刚刚显露端倪就做出反应并扭转战况。成吉思汗屡屡借助这些优势从其对手手中夺取主动权、掌控战局。而他对弓箭、长矛乃至于中国火炮的娴熟运用,以及他假以破坏对手内部凝聚力的牵制战术也同样有着奇效。
此后一次机动作战的主要革新浪潮在18至19世纪席卷了欧洲大陆。在18世纪,普鲁士人率先使用了“任务指令”(mission orders),它只是宽泛地列出了需要完成的任务,而至于具体如何完成,则留给消息灵通、足智多谋的下级指挥官自主决定,使灵活性和机动性得到了最大化。19世纪初,法国传奇将领拿破仑·波拿巴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同一个策略对阵比自己更强大的对手,并赢得决定性的胜利。他总是首先当着对手的面分散兵力,再瞅准最适合的时机,出其不意地对其最薄弱环节给予致命一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战争——渗透战,以打破由传统的壕沟战带来的僵局:一旦技术高超的侦察人员发现了敌军阵营中的薄弱环节所在,并且成功渗透进入了对手的高价值环节,大举进攻便接踵而来。任务指令被作为这种独特的权力下放方式的补充形式被加以使用,这种普鲁士人曾使用过的古老方法在战斗过程中最大化地保存了机动性。这些创新战术最初被投入应用时取得的胜利,加上最后败于同盟国之手的耻辱,促使着德国在战后又开发出另一套全新而又复杂的作战方式。
后有“沙漠之狐”之称的德国军官埃尔文·隆美尔(Erwin Rommel)在1937年出版了《步兵进攻(Attacks)》一书,同年,另一著名德国军官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出版了《前进,坦克!》(Achtung…Panzer!;译者注:原文为德语。)一书。这两本书的出版是第一次大范围地公开宣讲这种全新战术,并一直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机动作战理论的奠基石。这两位高明的战术家推崇一种全新的攻击战术:使用动作迅速的分散行动小组,以极快的速度渗透敌军后方,破坏其内部平衡,使其无法使用储备力量。
这最后一点至关重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突袭方想要在开战之初占据优势地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巩固胜果的速度又极慢,这使得对方几乎有时间从后方调遣储备军填补突袭打开的缺口。因此,即使突袭方能够取得最初的胜利、突破防线,也很少能真正突围而出,使之成为扭转局势的战略性胜利。而这种新型战术的目标就在于赶在敌方有应对之策之前巩固胜果,赢取最终胜利。
20世纪后50年,现代机动作战理论取得了重大成就,几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胜利奠定了机动作战理论在现代军事哲学中的地位。美国空军上校约翰·博依德提出战斗可以被理解为“OODA循环”,也就是争分夺秒地不断循环反复以下四个步骤:审时度势(Observing)、调整定位(Orienting)、制定决策(Deciding)和展开行动(Acting),把相关决策速度作为在战斗中取胜的关键决定因素。而通过应用现代机动作战而获胜的著名战役有:1940年,德军攻占法国;1950年,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突袭阿拉伯;以及1991年联军的“沙漠风暴”行动(Operation Desert Storm)。这些胜利都证明了机动作战理论在实践中效用惊人。
在我们所列出的这一长串机动作战实践者名单中,时间最近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他们一直为引领战术革新而自豪。自1776年独立战争期间它首次在巴哈马纳索海滩登陆起,海军陆战队便不断对其水陆两栖作战指导方针进行改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海军作为盟军飞行员,通过低空轰炸或机枪扫射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到了50年代,海军陆战队创新采用直升机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和运输,革新了战斗模式,开创了战场灵活性的新纪元。
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海军陆战队的高级将领们才在格雷将军的带领下,逐步意识到了他们的组织需要重新审视其作战方针。长期以来的资金匮乏和人员不足,使得海军陆战队不得不再一次思考如何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收益。冷战余波未平,防御经费缩水,进一步的预算降低及规模缩小在所难免。但作为美国的紧急备用军力,海军陆战队仍然会随时应召前往陌生的异国他乡,与实力更为强劲的对手兵戎相见。而随着《作战》一书在1989年的出版,一度曾因耗费甚巨而臭名昭著的海军陆战队摇身一变,正式皈依了机动作战哲学。
第一章 机动作战今日之机动作战
机动作战哲学是为规模较小、行动灵活、资源有限的部队量身裁制的,与当今的作战环境尤其相适应。如今,传统的战线已模糊不清,武器变得无比精准,因此,也极具杀伤力。通讯工具的进步使得战场上的信息流量急剧增加,乃至于时常引发信息爆炸。这造就了一种新的战争形式,即电子战。战争的速度加快,距离拉长,多国联合作战已是司空见惯。在诸如索马里、波斯尼亚、阿富汗等国家,各种敌对势力形式不定,越来越难以区分;战争形式单一;媒体严格受控;易造成平民伤亡,轰炸时难免投鼠忌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低强度”战争应运而生。除了这些转变,还有无休止的人心惶惶、精疲力竭、混乱无序,以及一些外部因素,如无法预见的意外事件、难以预测的天气情况等。无可否认,及时做出正确的决定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和紧迫。
正如您亲身感受到的,在商场中,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定,也同样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和紧迫。为了帮助您提高在摩擦冲突、不确定性、波动性及混乱无序的情况下的决策力,为了告诉您在现代商业环境中该如何运用机动作战来领导您的企业,本书下文将就机动作战七大指导性原则以及领导力提升秘诀进行具体详尽的论述。
但首先,我们要在下一章中介绍1967年阿以战争作为后文的铺垫,在这一机动作战的经典教案中,一支资源严重不足的部队迎战规模远胜于自己的对手,却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小的人员伤亡赢取了巨大的决定性胜利。这并不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故事,但可以确定的是,海军陆战队员们肯定全面地学习了以色列人在这一役中的致胜绝招,并且从中受益匪浅。我们希望您能发现这一点,这与第二章细述的以色列人的招数一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第二章 协同作战:1967年阿以之战背景
整个西奈半岛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叶沙雅胡·加维什(Yashayahu Gavish)
将军,于战争开始后52小时
1967年6月5日上午8点15分,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埃及空军正照常进行交接班,丝毫没有嗅到即将到来的危机。突然之间,250架战斗机从天而降,以色列空军(Israeli Air Force; IAF)几乎倾巢出动,他们先发制人,对11处埃及空军基地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很快便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正当炮弹落在埃及飞机场上遍地开花之时,以色列国防军(Israeli Defense Force; IDF)将领们一声令下:“朝着敌人,进发!”以色列国防军发动了地面总攻,对西奈半岛三面包抄,突破了埃及的防御线,而埃及部队损失惨重、风雨飘摇。不过是短短的四天之内,无论是在人数还是在装备方面都远胜于以色列军队的埃及部队已几近一败涂地,不得不同意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