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142-风起红楼-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设计蓝图阶段的话,整理国故则是将各种口号变为现实。整理国故与当初的文学革命看似反差极大,有开倒车之嫌,实则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以《红楼梦》研究为代表的古代小说研究正是整理国故运动的一个重要实绩,选择古代小说为突破点自然也非偶然,而是胡适有意采用的一个文化策略,目的在扩大学术研究的范围,将以前为学者所歧视或忽视的民间文学纳入学术殿堂,应该说这正是新文化运动思路的延续和深化。经过胡适等人的提倡和示范,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民间通俗文学研究从此像经史一样成为专学,而这正是中国现代学术与传统学术的重要区别和特色。    
    1917年北京大学开设小说课程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破天荒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小说课教员。以北京大学在当时学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和地位,它无疑意味着小说研究的被认可,得到了学术制度上的保证,此举既为研究者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同时又保证了学术薪火的延续,这是古代小说研究正式步入学术殿堂的开始。随后,不少大学纷纷效仿,由此形成了古代小说研究的基本格局,研究人员大多集中在各个高校,研究成果也多为讲义或讲义的延伸之作。《红楼梦》研究由此作为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组成部分走上大学讲堂。    
    先驱者的首倡示范、学术制度的可靠保障、媒体的宣传造势、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使以小说、戏曲研究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研究成为具有现代学科性质的专学,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学界的积极回应。时代文化思潮将古代小说研究推向历史舞台,成为一种学术时尚,真正有系统、成规模、包括红学在内的小说研究从此开始。尽管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参与者后来大多从事其他职业或进行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除胡适之外,对小说研究已不再关注,但他们的提倡得到了年轻一代的积极回应,不少年轻学人如郑振铎、阿英、俞平伯、孙楷第等从此陆续参与进来,将通俗文学研究作为终身从事的职业,成为正式进行古代小说研究的第一代学人。《红楼梦》研究能得到学界如此热切的关注,并成为一门专学,无疑也是得益于这种有利的学术氛围。


《风起红楼》 第二部分胡适比王国维幸运

    在新红学的创建过程中,胡适的贡献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其首倡开拓之功在红学史乃至现代学术史上都是应该重重写上一笔的。其贡献不仅表现在具体学术观点的创新,更表现在对研究范式的确立及研究风气的提倡上。尽管胡适有关红学的一些学术观点后来证明是错误的或有问题的,但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却得到了延续和继承。    
    建国之初,曾开展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旨在清除胡适影响的政治运动,但结果证明是失败的,因为胡适的一些具体学术观点可以被批判,但其基本方法和思路却是无法消除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经常被研究者甚至是批评者不知不觉间采用,结果就出现了立足胡适批胡适的奇特现象。文革之后,胡适研究很快成为学术热点,其在红学史的地位也再次得到确认。    
    可见,胡适在红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历史只可遮蔽一时,但不能被永远掩盖。对此,胡适本人也有很清醒的认识,他在《胡适口述自传》一书中这样说道:    
    在许多方面,我对《红楼梦》的研究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项前所未有的研究的重要性是多方面的。    
    胡适研究《红楼梦》并非即兴之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考虑,这与王国维当初撰写《红楼梦评论》时的情况有所不同。    
    相比之下,王国维的红学研究尽管也有学术自觉的成分在,但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他的研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相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当时还不存在从学术角度研究《红楼梦》的文化氛围,因而《红楼梦评论》发表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未能得到正面积极的回应,在学界产生的影响也有限。    
    而胡适撰写《红楼梦考证》已在十数年后,此时新文化运动已取得相当成功,白话文学为文学正宗的观念已为学界普遍接受,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因而其文章发表后能迅速得到学界积极的回应,一时成为学术热点。


《风起红楼》 第二部分从初稿到改定稿(1)

    胡适正式开始研究《红楼梦》是在1921年,此前在酝酿和发起文学革命时,对《红楼梦》也曾有涉及,不过多是和其他小说如《西游记》、《金瓶梅》等放在一起来谈的,并没有专门进行研究。不过,在只言片语的论述中,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比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胡适认为这些小说是“活文学”、“第一流之文学”,宣称: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为文学正宗。    
    他对《红楼梦》等白话小说给予了很高评价。总的来看,多是为张扬白话文学的泛泛之论,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红楼梦考证》是胡适为配合亚东图书馆的新标点本小说出版而撰作的,但其目的并不仅限于此。总的来看,有两点是很明确的:    
    一是要为白话小说张目,以乾嘉学派治经史的功夫研究小说,将其纳入学术殿堂,即他本人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所说的“引起大家研究《红楼梦》的兴趣”。    
    一是为整理国故探索和示范一种切实可行的学术研究方法,即他本人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所说的:    
    把将来的《红楼梦》研究引上正当的轨道去,打破从前种种穿凿附会的“红学”,创造科学方法的《红楼梦》研究。    
    此前,胡适已对《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小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过相比之下,他花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上的功夫和时间是最多最长的,因而所取得的成就及产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1921年3月27日,胡适完成《红楼梦考证》初稿。至于初稿的写作情况,后文将作详细考察,此不赘述。    
    与后来的改定稿相比,《红楼梦考证》的初稿显得比较粗陋,这主要表现为资料的缺乏。在初稿中,胡适提出了许多设想,但由于缺少充分资料的有力支撑,显得分量不够,而且还存在一些疏漏,比如他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等。不过同时也要看到,初稿已设计好研究的整体框架,即在批驳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进行考察,改定稿仍然沿用了这个框架,只是在局部进行丰富和补充。胡适本人也是这样看的,他在口述自传中说:    
    我的第一篇《红楼梦考证》是在1921年3月出版的。出版之后我立刻又获得了许多新材料,在许多细节上又加以补充改写。    
    可见胡适本人也认为改定稿是在“许多细节”上的“补充改写”。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初稿是怎样写成的呢?是独自搜集资料完成还是在他人研究基础上发挥而成?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前几年有人提出,胡适在写作《红楼梦考证》初稿时,受到日本汉学家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一书的影响,并由此引起一场小小的争论。这里对此问题稍作探讨。    
    问题首先是由曹震提出的,他在《胡适•;盐谷温•;〈红楼梦〉》一文中提出:    
    比较初稿与改定稿,我们可以发现,两者详略差异极大,造成这种差异的真正原因是:胡适初稿之时,很可能借用了一位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考证》初稿时依据的大部分材料,很可能是现成的,来自于日人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之小说一章。    
    我相信,胡适先生的《红楼梦考证》初稿正是在这一二千字的基础上发挥而成的。    
    综观胡适《考证》初稿,“其所以斥人者甚是”,但其积极之立论未免单薄,且多主观武断。究其因,实在是因为材料泰半袭自日人成籍。或许胡适自有隐衷,出版在即,时间仓促,当是一大缘故。    
    该文意在解释《红楼梦考证》初稿与改定稿差异较大的原因,起初用“很可能”一词,是推测的口气,后面则说得颇为肯定。遗憾的是,该文作者没有对自己的这一观点进行论证,省略了论证过程,因而显得缺少说服力。随后,胡文辉的《也谈〈红楼梦考证〉与盐谷温》、程巢父的《与曹震论盐谷温及新红学书》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反面的意见。    
    胡文辉提出了两点反对的理由,一是胡适、盐谷温所使用的相同的两则材料较为常见:“《随园诗话》和《曲园杂纂》都绝不是什么冷门的书,胡适自己找到这两条材料又何足奇?”一是胡适不大可能看过盐谷温的书:“在‘理论’上说,胡适仍有看到盐谷温原书日文版的可能。但在实际上,这种可能几乎是不存在的,至少我相信是不存在的。”    
    程巢父的观点同胡文辉较为接近,他指出:    
    袁枚、俞樾等都是学术界耳熟能详的清代儒林文学人物,他们各有哪些著作,是些什么内容,胡适、顾颉刚等了如指掌,还用得着通过一个日本学者去间接地获取信息么?    
    随后,他以胡适与青木正儿等日本汉学家的通信情况为例进行反驳,认为盐谷温的书“算不得什么重要著作”,“像胡适这样的学者,是不会从这种(概论讲话性)读物里去捡便宜做学问的”。    
    稍后,曹震对胡文辉的文章进行回应,发表《再谈〈红楼梦考证〉与盐谷温——兼答胡文辉先生》一文。在文中他坚持自己的观点:    
    现在我仍认为,胡适作《考证》初稿是受了盐谷温博士大作的影响与启发。    
    对自己的观点,曹震仍没有进行论证,只是提出“1918年盐谷温原作出版后,胡适不是没有可能看到盐谷温著作的”。    
    这场争论的过程大体如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正面来看,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初稿是否借鉴了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两者之间有没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胡适的材料是自己搜集而来,还是取资于盐谷温的著作。    
    经过比较,还是能发现两者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的,比如两人都根据《随园诗话》,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两人都对《红楼梦》作者、本事诸说进行了概括,重点引述了三家意见。此外,两者使用的材料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比如都使用了《随园诗话》、俞樾《小浮梅闲话》等材料。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初稿在时间上要晚于盐谷温的著作,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从反面来看。仅靠上述所列举的这些相同或相似之处还不能得出胡适取资盐谷温著作,在后者著作基础上发挥而成的结论,因为还存在着英雄所见略同的情况。在学术史上,学者各自独立研究得出相同结论的现象是相当常见的。就研究资料而言,两人共同使用的资料都较为常见,很难说胡适从盐谷温处取资。何况,胡适当时是否看到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还不能确定。因此,只能从理论上说,存在着胡适借鉴盐谷温成果的可能性,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只能说是有可能性而已,而不能说得过实,或作进一步的发挥。


《风起红楼》 第二部分从初稿到改定稿(2)

        
    事实上,从反面可以举出更充分、更有力的证据。    
    以胡适做学问的风格和为人,他在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时,一般都会加以说明,不会掠人之美的。比如他在《〈三国志演义〉序》、《〈西游记〉考证》、《百二十回〈忠义水浒传〉序》等文章中明确点出自己受到鲁迅的启发和影响。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屡屡提及顾颉刚和俞平伯的贡献,后来在各种回忆文章中还时常提起。何以他单单借鉴盐谷温的成果而不加以说明呢?以胡适的为人和性格来看,他是不会这样做的。1936年12月14日,胡适在给苏雪林的书信中对盐谷温作过这样的评价:    
    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俍工译出了,其书是未见我和鲁迅之小说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据部分浅陋可笑。    
    这段话正说明胡适没有取资盐谷温的研究。否则,胡适借鉴了人家的研究成果,又说人家的考据部分“浅陋可笑”,这就不是“有失公允”的事情,而是品行恶劣的问题了。以胡适平生的为文为人,他是不会这样做的。我们对胡适应该有这份信任。    
    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一个例证是,胡适于1920、1921年间与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通信论学,对古代小说特别是《水浒传》谈论颇多,其间他完成了《红楼梦考证》的初稿,但在通信中始终未提及《红楼梦》,也未谈到盐谷温。    
    1921年5月19日,胡适在给青木正儿的书信中说:    
    《红楼梦》已出版,我已叫亚东图书馆寄两部送你,不知已收到否?《红楼梦考证》是匆匆做的,我很盼望你与支那学同人切实批评。    
    如果胡适借鉴了盐谷温的著作,他在说“支那学同人切实批评”这句话时,按说是应该提及盐谷温,而不会如此沉默的。借鉴又不是抄袭,胡适何致于如此遮掩?至于曹震说胡适“自有隐衷”,这同样是无法证实的问题。    
    从顾颉刚的反应来看,他应该也是不认可胡适借鉴盐谷温这一观点的。1921年6月24日,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说:    
    我前天买到绍虞译的日本盐谷温《中国小说史略》,内《红楼梦》一条,差不多把适之先生《考证》里所搜得的材料也搜辑完全,实是不容易;但他说“雪芹为举人”,就很可证明你的话,明白上了高鹗续作的当了。所以批评及续作很容易淆乱事实,在盐谷温这般留心的人尚要上当,何况他人呢!    
    盐谷温虽是上高鹗的当,但他颇有“宝玉即雪芹”的观念,这尚可说他是个善读书者。但他还说“高鹗娶诗人张船山之妹,亦有诗才之人”,这恐怕是齐东野人之语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