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艺术讲座-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中。他无疑是一位卓越的天才,虽然仅仅二十八岁就去世了,然而那时他已经成功地完成了绘画中的革新。他的名作《出乐园》(图71)、《纳税钱》(图72)是在1427年为佛罗伦萨卡尔米内的圣玛利亚教堂而画的画。马萨乔画出了准确的解剖结构,用远近透视法来安排画面中的人物,让我们感觉到,他所画的人物几乎可以触摸到。16世纪佛罗伦萨的美术家兼美术史家瓦萨利曾这样评价马萨乔的写实主义绘画:“……我们能把开创一种新的绘画风格的荣名授予马萨乔;确实,在他以前人们所完成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被描述为是虚假的,而他所创造的作品是活生生的、真实的、自然的。”马萨乔的艺术原则,不仅成为15世纪意大利艺术家遵循的典范,也对欧洲美术史上的现实主义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萨乔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繁荣期的到来,而佛罗伦萨画派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主要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来画宗教题材。追随马萨乔的画家们对透视满怀着热情,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 1397~1475)是佛罗伦萨画派中热烈追求运用三度空间画法的画家,他的代表作《圣罗马诺之战》被认为是运用透视学作画的典范。
最为成功地将旧风格的轻快优美同透视结合起来的画家是弗拉?安吉利科(Fra Angelico,1387~1455);他是圣马可修道院的修士。他善于用细腻恬静的笔调、轻快透明的色彩来表现人物和环境,代表作《受胎告知》、《天使报喜》(图73)。
马萨乔最亲密的追随者是另一名修道士、安吉利科的学生,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1406~1469)。利皮善于刻画人物肖像和生活细节,代表作《由圣母生平场景陪衬的圣母子像》。
在佛罗伦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的其他画家们,吸收了多纳太罗和马萨乔的新的艺术思想,而且甚至比佛罗伦萨本地的画家更热心去利用它。佛罗伦萨北部的画家安德烈?曼坦尼亚(Andrea Mantegna,1431~1506)早年曾受马萨乔、乌切洛的透视法和多纳太罗古典风格的影响,人物形象和马萨乔的人物一样,具有雕塑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的代表作《哀悼基督》(图74 )运用透视原理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效果。在佛罗伦萨南部地区,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约1420~1492)成就最为杰出。他是最具有诗意的画家之一,曾撰写过有关几何形体以及透视的论文,甚至为商人写过谈论算盘的数学手册。在绘画上,他一直怀有探索视觉表象下神圣秩序的企图,擅长用柔和平静的笔调和明快的颜色来处理空间关系,代表作《基督受洗》(彩图五)。
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是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波提切利的一生主要在佛罗伦萨度过,早年曾随利皮学画,擅长用优美典雅的节奏和富丽鲜艳的色彩表现人物的造型。绘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不用宗教题材,更自由地抒发个性和世俗感情。作品《春》(彩图六)中的人物明显来自古典神话,维纳斯站在中间,头上盘旋着眼睛被蒙住的丘比特。其他人物从左向右依次是墨丘里、美惠三女神、花与春天之女神弗洛拉、陆地仙女克洛莉丝以及西风神赛佛。他的另一幅作品《维纳斯的诞生》(图75)画海中诞生的女神乘着贝壳飘到了岸边。波提切利的作品充满柔情的诗意,洋溢着人文主义的精神。
位于亚得里亚海边的威尼斯是通往东方的重要门户,作为中世纪的一个强大的、有特权的商业贸易中心,威尼斯以华丽的排场展示着它的财富。威尼斯的美术家通过强调色彩与光线激起美感,而不是纪念碑式与雕像般的古典形式,响应着意大利早期的文艺复兴。
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约1430~1516)被公认为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其早期受曼坦尼亚影响较大,直到15世纪末才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同时代的画家相比,他更注重风景的描绘,把自然景色诗意化,使作品充满宁静和淡雅的情调。即使描绘圣母的形象,也用优美的风景作为背景,作品《草地上的圣母》(图76),色彩明亮鲜艳,和谐优美。在乔凡尼?贝利尼晚年的绘画中,他那光辉灿烂的和谐色彩已经接近了盛期文艺复兴的风格。他的弟子乔尔乔纳和提香在油画中继续了他的探索,使威尼斯画派在后来的一代代人中名扬四海。与此同时,盛期文艺复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美术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在16世纪的前25年,意大利充满了政治紧张与持续不断的战争,佛罗伦萨历经了共和政体到梅迪奇家族的独裁统治,从15世纪中叶开始,佛罗伦萨开始失去它作为意大利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城市、教皇所统治的基督教首府罗马。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意大利艺术的鼎盛时期,是所有时代当中最伟大的一个时期。这个时代产生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乔尔乔纳等诸多艺术大师。
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是文艺复兴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叫芬奇的小镇,大约在14岁的时候,进入委罗基奥的画室学习绘画和雕塑。或许人类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像达?芬奇这样全面发展的人。他涉猎的领域之广、取得的成就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他在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美术只不过是达?芬奇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并没有占据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但在这一领域内却获得了惊人成就。把自然科学知识引人美术,是15世纪意大利人的重大贡献,达?芬奇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大大完善了它。
1482年,达?芬奇从佛罗伦萨来到米兰,为米兰大公服务。在米兰期间,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如《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等。《岩间圣母》(图77)反应了当时佛罗伦萨绘画中那种过于甜蜜的优美,这在圣母的姿势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画中圣母居中央,背景是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人物形象刻画细腻,显示出画家在处理逼真写实与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
著名作品《最后的晚餐》(彩图七)是达?芬奇为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所作的壁画。达?芬奇的创新天才在《最后的晚餐》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他选择了福音书中的一个情节,以心理表现的方法将每个人的反应描绘出来。耶稣对他的十二个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这幅画正是描绘了这一情景。达?芬奇并未将人物排列成无差别的线条,而是将人物聚积成三人一组,将每个人物与其周围邻座和中央的基督加以结合,制造出一种形式与情感的连接网络,舍弃了早期15世纪画家偏爱的琐碎细节。完美的构图、和谐的造型、丰富的心理刻画,昭示着古典美。达?芬奇并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但他将从前视为神圣的仪式转变为人类悲剧的场景,反而更好地加深了情节本身的宗教意义。
《蒙娜丽莎》(图78)是达?芬奇历时数年为佛罗伦萨一位商人的妻子绘制的肖像画。这幅画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肖像画,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盛誉。他把这位商人妻子处理成两手自然交搭,身躯和头部不同程度侧转的姿势,既克服了单调又显得从容。蒙娜丽莎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及神秘的微笑,结合画面中类似山水的背景,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余地,也使得后人产生了不同的阐释与揣测。
达?芬奇曾不停地从佛罗伦萨到米兰,从米兰又回到佛罗伦萨,然后又去罗马。1506年,因国内的动乱,达?芬奇以宫廷画家的身份来到法国,直至1519年去世。那幅著名的《自画像》(图79)就是达?芬奇在法国期间画成的,从这幅肖像上可以感觉到画家晚年有一种悲怆的情绪。1519年5月2日,这位伟大的天才在法国逝世,终年67岁。他的学生曾沉痛地说:“大自然没有能力重造这样一位伟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都是人类文化史上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艺复兴时期使意大利美术发出灿烂光辉的第二个人是雕塑家、画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他不像达?芬奇那样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上倾注满腔的激情。米开朗基罗在致力于领悟古人成就时,也致力于解剖人体,研究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这使他成为充分发挥人体表现力的美术家之一。不同于达?芬奇的艺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在他的雕塑上,在他的绘画中,一个个巨人般的宏伟形象挺立起来,就连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刚勇的气概。
米开朗基罗比达?芬奇小23岁,然而在达?芬奇逝世45年之后,他才去世,是一位长寿的艺术家。这位孤独的意大利天才,89年的人生历程以悲壮的形式作了一个终结。在他几乎长达75年的创作生涯中,这位天才的艺术家以他磅礴的创作天赋,在雕塑、绘画、建筑方面创下了无论是同时代人还是后人都难以逾越的丰碑。他作品的主题是人体和人体造型的表现力,他几乎不画风景画和肖像画,现实的多样性和思想感情的丰富性都表现在人体上,而且仅仅表现在人体上。在各种造型艺术之间,他的天赋的最大成份是雕塑,他曾不止一次地声称自己是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而非画家米开朗基罗。雕塑为提供人的英雄形象提供了有利条件。即便是他的绘画作品,那种高度的造型表现力,依旧从雕塑中来。
1475年,米开朗基罗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卡普列斯城,少年时代进入梅迪奇?劳伦佐宫廷附设的艺术学校学习,并开始创作。米开朗基罗生活的前半个时期是盛期文艺复兴的顶峰时期,整个文艺复兴在这个时期里达到了伟大文化的最高潮。美学理想方面由早期文艺复兴形象中比较强烈地表现百折不挠的内心世界纯净的特征,向盛期文艺复兴形象中表现英雄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特征过渡。
1501~1503年,米开朗基罗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了著名的《大卫》(图80 )雕像,这是文艺复兴时代雕塑中史无前例的庞大规模的作品,青年人漂亮的脸孔充满愤怒,目光严厉地注视敌人,用手紧握投石器。盛期文艺复兴艺术中英雄人物的主要品质,英雄行为的崇高感染力,初次一目了然地被表达出来。击毙哥利亚的胜利者的形象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体现了自由的人具有漫无止境的威力,年轻人的无畏精神,发展成为人能够克服任何障碍的坚定不移的决心。1508~1512年,教皇尤利二世约请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庭教堂作天顶画,西斯庭教堂天顶画(图81)成为米开朗基罗一生创作中最宏伟的作品。米开朗基罗在没有助手,处于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历时四年完成了这幅鸿篇巨制。人的创造力的神话,人对肉体美与精神美的歌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此后米开朗基罗完成了《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图82 )、《摩西》(图83)等雕塑作品。《摩西》的创作晚于《奴隶》之后,《摩西》已不像《大卫》那样具有年轻人的豪迈气概与精力充沛,而是一种威严。1534~1541年米开朗基罗作西斯庭教堂祭坛画《最后的审判》。《最后的审判》(彩图八)塑造了悲惨的大灾难的形象,表现了世界毁灭的思想。在《最后的审判》中米开朗基罗以悲剧的形式对人生以及对当时的历史作了总结。此外,米开朗基罗还设计了梅迪奇陵墓,《昼、暮、晨、夜》便是这一阶段的作品。这四件作品中,米开朗基罗先前所塑造的英雄人物身上的意志高度集中与勇往直前的积极行动已经烟消云散,《昼》的面貌上以及作为《夜》的特征的悲剧面具上是恐怖的表情,所有这一切标志着非常不和谐、走投无路的紧张烙印。米开朗基罗的这四件作品仿佛说出一切生的苦难与悔厌。
拉斐尔(Raphael Sanzio,1483~1520)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他的作品一直被人们视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
拉斐尔出生于翁布里亚,早年在画家佩鲁吉诺的画室学习,佩鲁吉诺宁静柔和的画风,对拉斐尔日后的艺术风格有强烈的影响,拉斐尔早期所作的圣母像几乎很难和老师的作品划清界限。
1504年;年轻的拉斐尔来到佛罗伦萨,当他到达佛罗伦萨时,面临着一种使他振奋的挑战。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已经把艺术提高到一个谁也梦想不到的新水平,当时达?芬奇比他大31岁,米开朗基罗比他大8岁。拉斐尔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他既不具备达?芬奇的那样无限广博的知识,也缺乏米开朗基罗的那种惊人的力量。拉斐尔从不塑造刚强有力的人物形象,而是偏爱画温柔美貌的圣母和圣婴,给圣母形象特殊的文雅。构图上也很讲究比例均衡的法则,色彩柔和圆润。拉斐尔的圣母像可以说囊括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有圣母像的一切优点,他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与精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是拉斐尔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他笔下,深刻的知识和精心的推敲全溶在用流利线条构成的轻松自如的艺术世界中,一切都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派天籁之声。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这些古典美术最推崇的品质,在《圣母玛利亚》(图84)、《椅中圣母》、《西斯庭圣母》(彩图九)等作品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
1508年,拉斐尔来到罗马,为教皇尤利二世工作,在这里完成了许多著名的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