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方言与文化-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虮阌址岣唬制裼胁还惴河τ弥恚坑谑潜狈交氨愠闪撕好褡骞餐锏幕》窖浴F渲斜本┗坝肿钆1啤K挠镆舫闪撕好褡骞餐锏谋曜家簟
这一下,北方话可就了不得了,大有称霸全国之势。我们知道,文化之所以叫〃文化〃,就因为它总在变化。或者被同化,或者被异化,反正得变化。谁让谁变?谁变成谁?一般地说,总是强势的让弱势的变,或弱势的比强势的变得多一点。比如入关以后的满人,虽然是征服者、统治者,可他们在文化上是弱势,结果就被汉文化同化。当然,汉人也向满人学了不少东西。比如好生、外道、敞开、咋呼、巴不得、不碍事、悄默声儿,都是满语。帅、牌儿亮,也是满语。爱新觉罗·瀛生先生《北京土语中的满语》一书中有考证。
优势无非三种。一种是政治上的,一种是经济上的,还有一种是文化上的。经济上北方不好和南方比。湖广熟,天下足,江南鱼米之乡,历来是繁荣发达之地,富甲一方。文化上也不好讲。自古江南多才子,两湖也不含糊,惟楚多才。为中国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南方人不比北方人少,本世纪就更是如此。政治上不用说,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都足南方人。文学这边,鲁(鲁迅)、郭(郭沫若)、茅(茅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北方也就贡献了个老舍。
北方的优势主要是政治上的。万岁爷、宰相府,中央机关各部院都在北方,各地地方官也都是从北方往南方派。他们要说官话,打官腔,就不能坚持再说〃鸟语〃。于是〃南北之争〃就变成了〃官民之争〃。中同在历史上可是个〃官本位〃的国家,〃民〃岂能斗得过〃官〃?政治上的优势再加自身的优越性,北方方言自然风卷残云般地便占有了使用汉语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占领了汉语地区的四分之三。
北方又赢了。
八、南征北战
就在北方方言从华北大本营出发,大举北上(东北、西北)南下(西南、中南)的同时,南方方言也在节节败退。
南方方言区,主要在江南、华南,以及东南沿诲一隅。就这么一点点地盘,也不容易守住。西晋末年以的,江南一带是清一色的吴语区,建业(南京)更是吴语重镇。可是后来呢?南京也好,镇江也好,当涂也好,都变成北方官话区了。因为王室南移,偏安江左了呀!别看这些北方士族和流民是避难来的,来到南方依然〃倒驴不倒架〃,不但不跟着南方人学南方话,还要看不起南方人。士族之间,必须说洛阳话,就像当年俄国的贵族见了面必须说法语一样,谁不说谁没面子。东晋宰相王导,为了笼络南方士族,常常说一点吴语,竟被北方士族耻笑,说王导的本事也就是会学鸟叫。南方人原本可以抗议的。但一来民告官总是告不赢,二来北方人也太多。建康(南京)城里不用说,京口(镇江)和姑熟(当涂)也变成了北方移民的〃侨乡〃,分别叫〃南徐州〃和〃南豫州〃。你想这南京变成了洛阳,镇江和当涂变成了山东和河南,那江南还是江南吗?所以现在的宁镇方言,和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的吴侬软语,竟是〃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吴语也不是没有〃反攻倒算〃过,比如它也曾北上侵入江北的南通、启东、海门、靖江、如东五县,但那是后话,也是特例。通例则是南方人也好,南方话也好,都往更南边跑。吴语也一样。先是从吴国的苏州、无锡和越国的绍兴、诸暨这两个中心往苏南、浙北扩张,后来又跑到浙西、浙南,最后干脆跑到福建,成为闽语的渊源之一。吴语一跑到福建,就安全了,不像在江南时那样老是被别人同化骚扰。所以吴语的原始特征,不保留在吴语里,反倒保留在闽语中。
闽语也好玩,它也往南跑,不过是跳跃式的。比如闽南话,先是〃流窜〃到潮汕地区,然后沿着粤东海岸往前跳。跨海的跳到台湾,走陆地的一路跳过广东,一跳跳到海南岛去了。如今海南岛一大片地方,说的居然是闽南话。而这两个闽南语方言区之间,竟隔着一大片粤语区和一片客家方言区。
客家也跑了好几次。客家方言在两宋之际定型以后,又从赣南闽西出发往别处走,弄得南方一百多个县都有客家人,也都有客家方言岛。吴楚分界之处被赣语一刀插进,湘语则被挤到了一个小角落里。面对北方官话的咄咄逼人之势,南方本来就招架不住,哪经得起这么折腾?结果弄得跟藩镇割据似的。就连北方官话随着移民南下,也都各自〃走失〃,有的融入闽粤,有的变成客赣。
这就是南北之别了,北方方言是扩散的,南方方言则是流窜的。扩散的结果是相互融合,流窜的结果则是各自为政。所以,就外来语与原住民土语的关系而言,北方有点像水和面,南方有点像水和油。水和面弄到一起,开始也一塌糊涂,但揉着揉着,也就不分彼此。水和油兑起来,你就是再搅和,那油珠子还在水面上飘着。难怪南方有那么多孤苦伶仃的方言岛。比如南宁市区讲粤语,郊区却讲平话(宋朝时平南军讲的山东话)。苏南的漂水县也很有趣。吴语和官话的分界线从这个县穿过,结果漂水人就喜欢听两种戏:一种是吴语系统的锡剧,一种是官话系统的黄梅戏,对越剧则不感兴趣。海南岛南端的崖县更好玩,一个小小的崖城镇,居然讲三种话,闽南话系统的海南话,粤语系统的〃迈话〃和北方方言系统的〃军话〃。福建境内,则有浦城县北的吴方言,南平市镇的土官话,长乐琴江的旗下话,武平中山的军家话,真是五花八门。
不过,说南方话是水和油,还只是横向地看。纵向地看则像鸡尾酒,一层一层的。比如闽南话中,不少字都有三种读音,一种是秦汉音,一种是南朝音,一种是唐宋音。这三种读音,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却又都存在于闽南话当中。结果石头的石不等于石砚的石,它们也都不等于石破天惊的石;草席的席不等于筵席的席,它们也都不等于席卷全球的席。福州话也是。高悬的悬不等于悬落的悬,它们也都不等于悬空的悬。这就有点像日语,一个当用汉字,好几种读音,谁记得住弄得清?难怪北方人一听闽语就头疼,觉得与其学闽南话,不如再学一门外语。
这就又和北方不一样。北方话就像饺子馅,虽然也有多种成分,可全都混在一起,分不出来;南方话却像千层饼,一层一层,清清楚楚。北方融合,南方积淀。
当然,北语也有层次,南语也有融合,层次是历史分析的结果,融成一体是直接的现实。北方话也不是不搞串连,它也满世界乱跑,甚至还有跑丢了的。香港电影刚进来那几年,听剧中人一口一个〃老公〃,大家都觉得新鲜,跟着学。其实这是北京话,元代就有的。元曲《酷寒亭》里就说:〃我老公不在家,我和你永远做夫妻,可不受用。〃《竹坞听琴》里也说:〃我教你弹琴,正要清心养性,倒教你引老公不成。〃然而现在却把它当香港话学,这可真是〃出口转内销〃了。
方言就是这样〃趋炎附势〃又〃朝秦暮楚〃。过去是北方的,现在变成南方的了;过去是人家的,现在变成咱们的了。因此,我们还得和它算一算老账,揭一揭它的老底,看看它是怎么变成现在这副样子的。
朝秦暮楚
不过文化的认同却是超时空的。而且,越是远在他乡,就越是怀念故土。客家人从北国中原来到南方蛮荒之地,虽然也得〃入乡随俗〃,但决不肯轻易苟同。相反,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顽固地保持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
一、英雄与美人
南方六大方言中,资格最老的是吴语。
吴语据说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它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的一次大移民。这次移民是太伯和仲雍领导的。太伯和仲雍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古公亶父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大约当爹的总有些偏心,要心疼小儿子一些,又尤其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太伯和仲雍一看没戏,就带着族人跑得无影无踪,史书上的说法是〃让贤〃。但如果是让贤,自己躲起来就是,干嘛把手下的精兵强将统统带走?又何必连周族的衣服都不穿了,〃断发文身〃,作〃野蛮人〃状,公然摆出一副不合作的姿态?分明是和老爹、老弟都翻了脸,没准还是被打跑的。反正〃打不赢就往南方跑〃,也是炎黄时代就创立了的光荣传统,没什么稀罕,也没什么不妥。
不过太伯和仲雍这一跑,就跑得远了,从陕西的歧山一直跑到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这才站住了脚跟,号称〃句吴〃。江南这地方,现在是富得流油,当年却是蛮荒之地,叫〃荆蛮〃。移民也是早就有了的,在绍兴、诸暨一带,是夏禹的苗裔,据说是夏王少康派来给大禹守陵的,叫〃於越〃。他们的习俗,也是〃断发文身〃,或者〃披发文身〃,大约还保持着夏代的原始风貌,祖上则是中原的羌族。太伯和仲雍他们祖上也是中原的羌族,也〃断发文身〃,这可真是〃五百午前是一家〃了。
可惜现在是亲兄弟的,尚且难免祸起萧墙,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又哪里靠得住?所以后到的〃句吴〃,和先来的〃於越〃,也免不了刀兵相见,鹬蚌相争。吴越之间的战争,也不知打了多少年,最后打出个〃卧薪尝胆〃的故事来。不过吴越两族的文化,毕竟相通之处甚多,正所谓〃交通属,习俗同,语言通〃,何况还有需要合作的时候?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同舟共济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总之吴越两国的交往是很多的,不管是战,还是和,总归要沟通,也要融合,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于是吴越两国的〃国语〃,就成为今天吴语的原型。直到现在,除宁镇一带〃失守沦陷〃外,吴方言区,大体上也就是当年吴越两国的地盘。
吴语的代表是苏州话。苏州话也被称作〃吴侬软语〃。侬,是典型的吴语。吴人自称我侬,称别人为他侬、渠侬、个侬,现在则称〃你〃为侬。反正不管什么人,都是侬,所以叫〃吴侬〃。不过侬则侬矣,软却不一定。宁波话就不软。因此有〃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讲话〃的说法。事实上吴人和越人原先都尚武好斗。吴王金钩越王剑,吴人更是兵器制造专家。春秋时,最好的兵器都是吴国的兵工厂里打造出来的。什么吴戈、吴钩、吴干,都是。《楚辞》上说:〃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国殇》)应该说是当时战场上的真实写照。难怪伍子胥要报仇雪恨杀楚王,不找别人,非到吴国搬兵不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吴王好剑术,国人多伤疤。〃风气风尚如此,吴语怎么会软?
吴国出兵器,也出丝绸;出英雄,也出美女。吴国的丝绸叫吴绫,吴国的美女叫吴娃,也叫吴姬、吴娘。越国也出美女,叫越艳。〃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李白),弄得吴人和越人都有点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吴国也被越国派出的色情间谍所颠覆。再说越人还擅长诅咒,其禁咒术就叫〃越方〃,越巫、越祝也让人谈虎色变,吴国岂能不亡?
然而后来越国又被楚国所灭。再说南方从来就打不过北方。吴也好,越也好,楚也好,最后都被北方来的强秦统一了去,南方之强变成了北方的刀下之羊。
此后兵战就开始改成商战了。吴盐胜雪,吴羊奇白,富庶的南方有足够的能力在经济上征服北方。打造兵器的手艺自然也只好用来做剪刀,叫〃吴刀〃。〃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以柔克刚的结果是吴语开始变得甜糯绵软,终于变成所谓〃吴侬软语〃。
不过,在几乎举国上下都以北方话那种粗犷硬朗铿锵有力为尚时,这种轻柔悠扬婉转文雅的〃吴音〃,却有一份难得的可贵。自古江南多才子,我不知道这和他们都说吴语是否有关。但文化要求多样,不喜欢单一,总是不争的事实。
认真说来,吴语虽然也是南方方言中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的一种,但与粤语、闽语相比,和北方官话还算是比较接近的。在词汇和语法两方面,吴方言和普通话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主要在腔调。比方说保留浊音,复元音韵母都读成单元音,摆(bai)读ba,悲(bei)读be,飞(fei)读fi等。这也不奇怪。吴方言区毕竟是南北方言交锋的前沿阵地,一点不变也是不可能的。长江以南,连南京、镇江都变成了北方方言区,〃柔弱〃的苏州居然能〃顶住〃,我们实在该说一声〃不简单〃!
有人说,人生三大悲哀: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江郎才尽。吴语是否英雄末路,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它并未江郎才尽,大约也还没到美人迟暮的份上。
二、行尽潇湘到洞庭
相比而言,楚国的情况要差得多。
楚国原本也是南方之强。春秋五霸(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有它,战国七雄(秦、齐、楚、燕、赵、魏、韩)也有它。而且五霸也好,七雄也好,要说地大物博人口多,还得数楚国。战国时,楚的疆域,东至海滨,北至中原,西有黔中,南有苍梧,差不多占了当时中国的半壁江山。
楚人原来也是〃南蛮〃,羋姓,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周人管他们叫〃荆蛮〃。武王伐纣时,楚人也随了大流,算是〃同盟国〃。因此后来论功行赏,坐地分赃,也有楚的一份。然而只封了个子爵,四等,可见地位之低。后来楚国一天天强大,也就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要〃问鼎中原〃。九鼎,是三代时的传国之宝,政权的象征。楚子居然借着周王派人来劳军的时候,问九鼎有多大多重,那意思便很明显。
楚人也有资格牛逼。因为楚人比吴人和越人都尚武好斗,而且还有一股子蛮劲。湘语中至今还有一个词,叫〃霸蛮〃(不管条件怎样,硬要如何如何的意思)。又霸又蛮,当是楚人的性格。然而楚人霸则霸矣,蛮则蛮矣,智商却不低。楚辞是可以和北方歌诗平分秋色的,楚歌也不比吴歌差,楚国的政治家更是多为栋梁之材。搞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惟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