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绿袖子-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雪桦(导演):做中国人。他应该有两本护照或三本。要不把护照全烧了,他/她不可能属于任何一方。
棉棉(作家):我不会放弃我是中国人的。如果一个人的血脉里有中,日,或者中,俄血统,我想他怎么选都无所谓。
李敬泽(评论家):我看都不好。如果实在要选,就做俄国人好了。但中国人和日本人肯定认为她是叛徒。
恺蒂(散文家):当然是做中国人好。如果一定要选择只能做一种人的话,很有可能会被人认为是叛徒。唯一的选择是到英国或者美国或者南非去生活!
陈染(作家):在和平时期,他(她)按照自己的感情倾向来选择比较自然;但是在非正常时期,比如战争阶段,对于个人就会比较痛苦。
方方(作家):一个人若是世界民族大团结的结果,他做哪国人都可以。这与叛不叛徒无关。
张子清(教授):别用中国现在的政治标准来套用。应当站住真正国际主义的立场和视角看问题。
周江林(诗人):叛徒是一种荣耀。我想对一个具有毁灭感的人是这样。连我也多少有这样的东西。那个将要被塑造的女性当然更应具有。没有人愿意成为本质上的中国人,因为做中国女性太没有出路了,但是做中国女人这张牌是有趣和有效果的。
吴小攀(编辑):可以选择的话,我会选择俄国人吧,因为俄罗斯人比较高大,他们的文化也比较有活力。
尹丽川(作家):看他觉得跟哪个民族更亲吧。
赵毅衡(评论家):尽可能不做日本人,日本人太刻板:当工匠就精益求精,当经理就如催命阎王,当天皇真来个“万世一系”,当女人就“全套服务”,当军人就先死再想。被人谈虎色变的“武士道”,其实是职业士兵之“敬业”。这样的民族没多少人性余地,从长远说,是要走下坡的。
春树(作家):这个问题嘛……我觉得还是做美国人好。因为美国女人更自由嘛。如果做不了,还是做中国人吧。如果她身上有两种血液,那就做个世界人,别人还会羡慕呢。不要太在意国家的看法,国家这个东西,是很冷冰冰的。
北村(作家):说到叛徒,五族协合是当时的口号,分三种人,一种倒向日本人,养女心态,瑷昧,多数,一种是反抗,少,另一种中间状态,无所谓。我要提醒的是,他们不像台湾人那么亲日,但也对老蒋意识模糊,安于现状。冲突并不激烈。
马丁·文特(翻译家):做我这样的奥地利人好像很讨厌; 做俄国人和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有问题,都是集权和民族主义和历史罪恶的问题,鲁迅在照片上很像日本人。中国人出去多; 别国人真的想呆在中国一辈子还是很少。
董洁心(作家):关键是自己在做了选择之后就不要后悔,那就会少很多精神上的痛苦。
吴炜(编辑):如果自己是一个人性的人,博爱的人,他/她就是一个人类意义上的人。这样一个人,远比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要有价值。
牟森(剧作家):甫志高成了叛徒,有一个因素是因为:雨夜,看自己家窗户的灯很暖和,想到自己要有一段时间不能和老婆在一起,应该再跟她好好的搞一次,给她买点她爱吃的牛肉。从偶然性的角度,是雨天的性冲动让甫志高成了叛徒。
陈志锐(诗人):我喜欢日本的精美,所以一向偏向东瀛的美学。我也向往单纯的解体前的苏联。有可能最终在种族的内在纠纷中出走,到第四个国度,切割羁绊,重新再来,成为x国人。
木子美(作家):我喜欢做日本人。我觉得做哪一种人都无所谓,随遇而安吧。他/她的国家怎么想我真不知道。
臧永清(编辑):做日本人不好,人与人之间太虚伪,太冷血。怎么会是叛徒,我认为不会。每个自信的国家都很宽容。
王灵智(教授):在此地,加州,混血成了趋势,几十年中回成为社会主流。年轻人中,混血还特别荣耀。
赵允芳(编辑):他(她)一定会选择自己亲人所在的国度。
杨争光(作家):叛徒和英雄常常“乱码”。
术术(编辑):我下辈子最想做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别老拧巴自己的人就行,管他哪国人。我的回答让自己大吃一惊,您说我这是想什么呢?嘻嘻……
冯敏(评论家):最佳方案是吃中国菜,住俄国房,娶个日本老婆,此生足矣,嘻嘻。
小安(作家):《杜拉斯传》说“我来到法国的这个腐朽的地方之后,也许就像被判处缓期执行一样”,“要知道,我们是越南人,而不是法国人”。她最初的18年都在越南度过,所以她选择做个越南人。她并不因为法国社会对她的斥责而停止。
史玉根(编辑):你的小说给中国人看,当然选择做中国人。
郭彦(编辑):我想成为一个俄罗斯女人,当然是最美的那种俄罗斯女人。还是中国人好,至少不是罗圈腿。本来上几辈人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却让我背上如此沉重的民族和国家概念和意识,虹影,你干么那么残酷?非把自己往绝路上去呀!即使是写小说也不要自残呀?
第四部分编辑手记
我看虹影
魏心宏
我“认识”虹影应该说有年头了,我之所以在认识两个字上面打了引号,是因为我们的相识是从通信和电话开始的,真正见面要晚了好几年。
在认识虹影之前,我只知道她是个诗人,重庆人。对诗人,我向来都是很敬畏的。而且,还是四川的女诗人,那就更加不得了。我知道四川那地方是喜欢出一些很有才气的人的。我还认识另一位四川女诗人,翟永明,漂亮能干不说,写的诗,实在好。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她告诉我她大学是学导弹还是卫星什么的,和写诗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虹影的诗我也看过一些,也很不错。后来,就接触到她在台湾出版的小说《饥饿的女儿》。虹影把那书的国内版权给了我,我们出版社就接受出版了,临到出版的时候,虹影提出来要改个名字《十八劫》,我说,这有点像武侠。但她还是坚持。书出了之后,我在上海见到了她的先生赵毅衡。赵先生是英国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专家,在伦敦教书,人很文雅,据说他也是老上海,本来想很好交谈的,但是,偏巧那天电话多得不得了,只好匆匆告别。虹影后来告诉我说,赵先生感觉我是一个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其实并不是这样。
和虹影还没有见面之前,先有一段“官司”闹了起来。事情是虹影把给我们社出的那本书又给了四川文艺出版社,我们社认为这造成了违背合同,告了虹影。可是这件事情我作为当事人根本一点也不知晓,那些日子我在家生病,结果还是华盛顿一家上海话广播电台的记者给我来了电话,告诉我说虹影在网上写了文章。我请记者在电话里把文章给我念了一遍,虹影在文章里把我们这些人叫作“绍兴路上的师爷”,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绍兴路是我工作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所在的一条很小很幽雅的马路。我在那条路上行走了二十多年,对这条小马路可以说情有独钟,现在得了个“师爷”的尊称,我感到这个女人厉害。
后来,这件事情最后和解了。公平地说我并不觉得虹影在这当中有多大的错,我作为当事人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如果,当时的工作能做得更细一点,更周到一点,事情绝对不至于是这么个结果。
见到虹影已经是很晚了。她到上海来,住在新锦江,给我电话,我去看她。门铃响过,为我开门的虹影那天她穿了件好像是有点明清味道的丝绸大褂,脸边上有一绺很细的头发挂下来,显得既很随意,同时也很人为。我是不大留神女人们的装扮的,但是,那天虹影给我的印象现在一想起来,就是这样。
虹影也是第一次见我,对我是什么印象我至今也没有向她调查过。大概不大像上海人。我想这是肯定的。我们后来一起去台湾女人开的鹿港小镇吃饭,到新天地去喝茶。上海已经变得什么人都非得这样“时尚”了,我也没有办法。虹影说话的时候喜欢大笑,她讲的话我还是能听得出很重的四川口音。我请了上海电视台为她做一个片子,来的制片人张劲超,妻子也正好在伦敦留学,所以感到大家很近,于是便一起约了去上海瑞金宾馆里的FACE酒吧,那地方完全是旧上海的味道,坐在那里面虹影,我感到很像那么回事。
中国在海外的女作家当中,有两个人是必须一提的,一个是在美国旧金山的严歌苓,一个就是在英国伦敦的虹影。我感觉,这两位女作家是惟一在海外坚持参加中国当代文学主流创作的作家。两个人都是我交往多年的好友。我为严歌苓编过两部长篇,《人寰》和《扶桑》。虹影这几年写作量很惊人,我是很看重她们两的。
虹影虽说是诗人出身,但是,小说写得决不亚于职业的小说家。事实上,她近年来一直在写小说,而且为了写小说,从伦敦回到北京,在北京的望京小区买了房子,赵先生当年和我说,她不安心在英国,这是一个把创作当作最大的事情来做的疯狂的女人。
也许是身居海外受海外文化影响的缘故,虹影写作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善于取材。凭着艺术家的敏锐,她能很快地决定自己将要写什么,甚至怎么写。她这几年里,写的《英国情人》、《上海王》都是这样独辟蹊径的创作。我看到一些海外作家或者干脆是海外的艺术家对她的评价,都是很高的赞美,《英国情人》一书被英国独立报选为2002年最佳十本书之一,今年此书在德国好评如潮,一直在畅销榜上。外国人对艺术家普遍都比较宽容,不像我们国内,对艺术家稍微说点好听的,立刻就会招来一片漫骂。要不就是反过来,只说好话,不说实话。
虹影的眼睛和嘴角给我的印象最深,我感到那是一种看问题想事情很厉害的人才有的面部表情。也许是她童年所受经历的影响,她不肯轻易放过自己认为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她喜欢去寻思事情的过去,或许在她的感觉里,她认为现在我们所看重的那些事情很快都会过去,变得一文不值,而她已经发现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她要在那里慢慢寻找,慢慢思想,历史和时间都无法掩盖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光芒,她喜欢在那里逗留,因为,凭着一种类似职业的驱使,她坚信自己是对的。
《绿袖子》这小说,虹影是在电子邮件里传给我的,那天正好是周日,我到办公室加班,一个人在办公室里仔细地读了这篇小说,我被故事当中的玉子以及那个比她还要小的男友的命运吸引了。看完小说,我在想,是什么原因驱使作家去搜寻这样一个老故事来写呢?难道是作家找不到写的东西了吗?
我还是在作品里找到了答案。当伟大的关系到民族命运的战争到来的时候,历史的洪流只会记住那些为战争浴血奋战的人,个人的命运和情感很自然地会被无情地忽略,更不要说像玉子以及她的男友那样混血的孩子,她们在民族抗争的伟大运动中难以归类,没有人会去重视她们的内心。可是,当硝烟散尽,当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的时候,我们的作家又重新拨开历史的迷帐,发现了这两个弱小的人物,她惊讶地发现了他们之间所经历的那场爱情悲剧一点也不逊色于已经载入史册的伟大抗争,她甚至倾听到了两个人物在早就湮灭的历史中暗暗的哭泣,仿佛看到了当年两个年轻人无奈的眼神。在这样一场爱情的伟大悲剧面前,作家怎么也保持不住她的沉默,她要把这两个早已尘埃落定的人物再从历史的故土里挖掘出来,赋予他们生命和感情。或许这当中也寄托了作家自己的某些难以表达的情感。这怎么可能是无病呻吟呢?
远在英伦三岛住着的中国女作家虹影就是这样一个时时惦记着自己祖国的人,惦记着自己的读者的人。我们要感谢这位艺术家,她所做的,正是我们想要探询的。
2004/5/17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