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心理咨询师心理诊断技能课程知识要-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有的也可能下了“神经症”的具体诊断,但由于沿用生物医学模式的治疗,疗效不佳,本人十分痛苦,时间常以年计,有强烈的求治动机,甚至“遍访心理专家”。就患有神经症的少年儿童来讲,他们的求医行为可表现为反复地向家长诉说自己的“难受”,对于家长要带去医院看病常表现得十分顺从和合作。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很少自动求助。大多由家属强行陪同而来。
(三)所谓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及对这些异常做怎样的解释。为使读者正确理解,特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醒注意:教材下册103页
七、注意事项
(一)把握精神病性障碍与神经症性障碍临床表现的主要区别。
(二)注意“自知力”和“求医行为”的关系。(识记、领会、应用)
第四单元 初步印象形成
一、学习目标
指导心理咨询员形成初步诊断
学会有针对性地选择心理测量方法以协助诊断
二、指导操作步骤
(一)要求心理咨询员扼要写出三份书面报告
1、求助者临床表现,自我评述,所获资料的分析与结果
2、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
3、对求助者心理健康的初步印象与理由
(二)与心理咨询员一起讨论上述报告,并形成初步诊断
三、相关知识
(一)关于心理诊断
以正常成人和儿童为对象的心理测量工作被称为广义的心理诊断。而在临床心理学中作为精神病辅助诊断手段和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确诊的测量工作被称为狭义的心理诊断。目前,这两种心理诊断虽然都在使用,但临床心理学中专门用于咨询和治疗的测量方法应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诊断。
(二) 心理论断的科学性
(三) 心理诊断的目标
(四) 心理诊断在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四、注意事项
(一)咨询师的指导意见与咨询员已形成的意见出现分歧时, 双方应以客观态度讨论,求得一致。
(二)遇有确实难以判断的案例,应作为疑难案例申请进行会诊,请高级心理咨询师和其它相关专家会诊解决。(识记、领会、应用)
五、针对性协助诊断操作步骤(识记、领会、应用)
根据主导症状选择相应的心理测量。
(一)了解心理生理行为诸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二)了解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寻找心理应激源)。
1、生活事件量表
2、社会支持量表
3、Olsen 婚姻质量问卷
(三)了解人格及认知方面的原因。
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2、16PF
3、防御方式问卷(DSQ)
(四)属于神经症
除了进行上述测量评定外,还可进一步测评:
1、焦虑自评量表(SAS)
2、抑郁自评量表(SDS)或汉密顿抑郁量表(HEMD)
(五)属于精神病者
可使用MMPI进行测查。
(六)其它如智力问题、记忆障碍可采用韦氏测验、比奈西蒙测验。
六、相关知识 (识记、领会、应用)
(一)标准化测量应具备的条件(见本书第五章:心理测验学)。
(二)常用的人格测验(同上)。
(三)心理测量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同上)。
(四)人格理论(见本书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七、注意事项
(一)掌握各种常用心理测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避免拉网式地测查。
(二)对心理测量结果的解释要慎重地做出,并密切结合求助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解释。
(三)如单纯为科研目的而进行的测量,收费应合理。(识记、领会、应用)
第五单元 心理评估——诊断(形成报告)
任何人都可以直观地理解心理评估——诊断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正像一个内科医生在决定对病人进行治疗之前必须弄清疾病的性质、种类和病情一样,一个心理咨询师要想切实解决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或解除他的心理障碍,就必须对当事人的智力、情绪和个性有一定的了解;对他的生活史、目前生活状况、人际关系、工作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对他的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形成发展、严重程度以及对其它心理活动的影响有一个确切的判断,而后,才能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制定符合当事人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上述过程常常被称为“心理诊断”。但“诊断”这一概念过分强调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所以,随着学科发展,为了更确切地说明治疗之前的决策过程,目前多采用“心理评估——诊断”这一概念。
形成:初步诊断报告(员)、心理测量报告、最终诊断报告
第 3 节:确定诊断或转诊
第一单元 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区分
一、学习目标
学习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二、操作步骤
(一)选出典型的主导性的问题或症状。
(二)依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原则对上述问题进行定性及鉴别。
(三)依据神经症和精神病诊断标准进行比较、衡量并给出诊断。
三、相关知识
(一)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二)与神经症和精神病诊断标准比较、衡量并给出诊断。(参阅下册p110~111案例)
(三)判断异常心理的标准(见本书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四、注意事项(识记、领会、应用)
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问题的处理:
一般而言,一个人如果没有问题,他(她)不会上门来访,心理咨询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因为有些问题即使和心理有关也不是心理咨询所能解决的,有些问题心理咨询可能只是部分地起作用。对此心理咨询师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包揽一切。例如,夫妻俩已经决定要离婚,想问一下孩子由谁来抚养比较好,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参考意见;股民们要选择什么股票,应该找股评家咨询,但因炒股票失利引起的焦虑情绪可找心理咨询师。此外,老年痴呆、儿童智残等都应及时地转到有关科室处理。
第二单元 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进行系统分类诊断
一、学习目标
学会对求助者的心理紊乱问题进行系统分类诊断。
二、操作步骤
(一)识别主导性症状。
(二)确定其是否为心理问题。
(三)确定其是否为心理障碍。
(四)如果不属于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应考虑是否为心理疾病边缘。
三、相关知识
(一)所谓主导症状是指那些使求助者感到痛苦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异常的心理行为表现)。有些主导症状可能具有诊断或鉴别诊断意义。
(二)心理紊乱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三)心理紊乱的第二类型——心理障碍
(四)心理紊乱的第三类型——心理疾病边缘
(参阅下册p113~118案例)
四、注意事项(识记、领会、应用)
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者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当然,也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子女教育、求职人才培养、选拔、婚恋指导等来访。对此,心理咨询工作者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咨询指导,如感到不能胜任就应实事求是地介绍给有关部门或专家解决。
第三单元 对神经症的分类诊断和对重性精神病的初步诊断
一、学习目标
学会对神经症症状进行分类诊断并能识别重性精神病的症状。
二、操作步骤
(一)识别不同神经症的主导症状,做出初步诊断。
(二)识别重性精神病的核心症状,形成初步诊断。
三、相关知识
(一)不同类型神经症的主要特点(参阅下册p118~120具体分类描述)
(二)关于重性精神病的核心症状(参阅下册p120~121案例)
四、注意事项(识记、领会、应用)
(一)有些“神经症”的症状之间可能有重叠或交叉,其诊断按“神经症”的诊断原则进行。
(二)对“重性精神病”不必做出详尽的分类诊断,及早转诊更为重要。
(三)以往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可协助确定诊断。
第 4 节:深入探索 病因诊断
第一单元 心理问题的生物学原因
一、学习目标
学习寻找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原因。
二、操作步骤
(一)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
如果考虑到心理与行为问题有生物学的因素时,应首先体检或请有关临床科室的专家会诊,以确定为何种生物因素。
(二)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三)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四)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三、相关知识
(一)生理功能的改变与心理活动的改变的相互关系(身心反应)。(参阅下册p122案例)
(二)常见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
(三)生物年龄对心理行为活动的影响
(四)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四、注意事项(识记、领会、应用)
(一)由于没有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可能对少年儿童正常的行为给予夸大的描述和歪曲的解释,甚至误用许多诊断名词给少年儿童带来心灵上的伤害。
(二)注意某些躯体疾病病人可能以生理行为障碍为第一症状来访,一定注意其生物因素的蛛丝马迹,及早请有关临床科室会诊,以免贻误病情。
第二单元 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原因
一、学习目标
学习寻找求助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原因。
二、操作步骤
(一)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
(二)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
(三)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
三、相关知识
(一)当发现求助者的问题是由社会性原因引起的,应当重点就经历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情况进行查询,并分析其与求助者问题的因果关系。(参阅下册p127~128案例)
(二)心理应激(见本书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三)个人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同上)。
(四)社会支持系统对应激的作用(同上)。
(五)跨文化心理学(见本书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四、注意事项(识记、领会、应用)
(一)除了注意负性社会生活事件的消极作用外,也要注意某些看起来是正性的社会事件(如喜事),也会成为应激源。
(二)注意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
(三)注意一个人对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方式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第三单元 寻求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认知因素
一、学习目标
学习寻找与心理行为问题发生有关的认知因素
二、操作步骤
(一)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入手,查看认知能力、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二)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三)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
(四)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五)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六)分析经验系统中内存中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七)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八)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钟友彬的认知——领悟)
三、相关知识
从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来看,一个人的认知评价方式是决定在同样的条件刺激下引起何种情绪反应的关键中介因素。所以对于认知评价有关的心理学因素必须做比较详尽的了解,才能对问题的性质做出明确的诊断并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解决方案。(参阅下册p129~133案例)
四、注意事项(识记、领会、应用)
(一)来自童年的固定信念。
(二)来自以往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经验。
(三)负性自动想法(negtive automatic thoughts)对认知评价的影响。(参阅下册13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