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拉美亲历记-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光,令人陶醉。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俄罗斯作家果戈理赞美草原的一句话:〃大自然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比它们更美丽了。〃    
    阿根廷陪同人员介绍说,〃潘帕斯〃在印第安语中意思就是大草原。它是拉普拉塔河平原的一部分,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拉潘帕、圣菲和恩特雷里奥斯五个省,面积为7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25%。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足,牧草茂盛,只要进行适当轮作,不施肥料就能长出很好的牧草和庄稼。    
    美洲本来无牛马。公元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门多萨和加拉伊先后从欧洲带来了牛和马等牲畜,在肥沃的潘帕斯大草原野生放养,迅速繁衍,为阿根廷畜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起初,主要是捕杀野牛,剥取其皮向欧洲出口。18世纪20年代,开始人工游牧驯养。19世纪50年代,采用铁丝网围栏放牧,引进了优良畜种,并大规模种植紫花苜蓿。有时我们看到,牛在地里大摇大摆地吃着青玉米和高粱。陪同的阿根廷朋友解释说,这是为了调剂牛的食谱。这样不仅能促进牛的生长和繁殖,并且提高了肉的质量。20世纪30年代,牛的存栏数发展到3200万~3400万头之间,80年代以来基本保持在5000万~5600万头的水平上。潘帕斯草原地区牛的存栏数约占全国总量的80%。1999年牛的存栏数为5000万头,屠宰量为1241万头。牛肉产量为265万吨,出口338万吨,出口收入65亿美元。阿根廷也是世界有名的粮食出口国,因此有世界〃肉库粮仓〃的美称。阿根廷牛肉的3/4供国内食用,每年人均牛肉消费量为90公斤左右。可以说,牛肉是阿根廷人的主食,以吃烤肉为主。阿根廷的烤牛肉是世界闻名的,就连久负盛名的巴西烤肉,也只有使用进口的阿根廷牛肉烤出来的才算上乘。    
    在潘帕斯草原上,还随时可看到美丽的红灶鸟。它是阿根廷的国鸟,禁止捕捉。在公路两旁的电线杆的横木上、树枝上、房顶上和牧场的栅栏柱上,都可看到红灶鸟营造的奇特的环形鸟巢。这也是潘帕斯草原的一大景观。这种鸟巢是红灶鸟用草秸、湿泥和牛粪建造的。它们把这三样东西搬运到一起,用嘴和脚灵巧地调和,使其具有更大的粘合力。用这些材料筑成的巢像石头一样坚硬,即使被石块击中,也不会破裂。巢一边的进出口直径约10厘米,巢内分为两室,外面是休息室,里面是育儿室,两室中间有一道较低的栏栅隔开,以便保护巢内的蛋。育儿室还铺垫着细草。鸟巢呈红色,好象窑烧的红砖,形状如同烤面包的炉子,因此红灶鸟又有一个外号叫〃面包师〃。雌鸟产蛋在巢中,蛋孵化约5个星期后,幼雏长满羽毛就离巢而去,从此再不返回。


阿根廷篇科隆大剧院

    在谈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文化设施时,不能不提到科隆大剧院(又叫哥伦布大剧院)。它是世界著名的大剧院,仅次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米兰的拉·斯卡拉剧院,名列世界第三位,为布市增辉添色不少,代表了该市文化品位和建筑艺术水平。    
    科隆剧院位于首都市中心,始建于1889年,1907年落成。剧院拥有3600个座位,加上站票可容纳4000多观众,存放的服装道具可供3万人演出使用。从1925年起,剧院拥有固定的乐队、合唱团、舞蹈团(包括100人的芭蕾舞团)、儿童合唱团等。剧院还设有一所高等艺术学院,分设音乐、芭蕾舞和舞台设计等专业。剧场内设有各种演奏厅、休息和宴会厅。另有公共图书馆、各种档案馆、博物馆等设施。    
    科隆剧院是按照19世纪巴黎歌剧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欧洲大剧院的传统建筑形式设计的,具有浓郁的欧洲古典剧院风格。既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风格,又有德国建筑的宏伟坚固和法国建筑优美大方的特点。剧场呈马蹄形,周围有三层包厢、四层楼座,设有总统和市长专人包厢。剧场内的主调颜色是大红和金黄。乐池可容120人并可由升降机抬高到舞台水平,供大型交响乐或交响合唱队演出使用。舞台长3525米,宽345米。1931年安装了转动舞台,便于更换舞台背景。    
    世界很多著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都曾来此登台演出,在剧院的大廊厅〃金厅〃还时常举行艺术报告会和小型音乐会。


阿根廷篇探戈的摇篮

    如果说阿根廷是探戈故乡,那么布宜诺斯艾利斯则是探戈的摇篮。阿根廷人视探戈为国宝和民族骄傲,和中国京剧一样,已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外国人到了阿根廷如不看探戈表演,就等于白来一趟。    
    春天的一个晚上,我们有幸应邀观赏了阿根廷艺术家们表演的探戈。这是一个歌剧院式的表演大厅,可容纳上千人。当帷幕拉开,乐曲响起,一对青年舞蹈演员登上舞台。男的身穿黑色晚礼服,扣着大红领结;女的穿一身红绸衣裙,斜圆下摆一侧开叉,在长发齐耳处插一朵红花,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随着节奏感极强的舞曲,二人翩翩起舞,时而快如流星,时而舒缓顿挫,一连串的交叉环绕的舞步,变化无穷的优美造型,目不暇接的踢腿、旋转、折腰、回首、跳跃,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他们好像一对处于热恋中的情人,在谈情说爱,又好像在做一种游戏,尽情的展视着青春的活力与浪漫。动作热情奔放,又轻松自然,达到了刚柔相济、神情交融、高雅浪漫、出神入化的境界。    
    探戈诞生于19世纪末叶,那时阿根廷经历战乱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农村流入城市的贫苦牧民和来自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大批欧洲移民,大都在拉普拉塔河码头打工谋生。每当夜幕降临,他们便集聚到〃博卡〃(西班牙文〃河口〃之意)平民区的小酒店和咖啡间喝酒消愁,寻欢作乐。他们把从各自本土带来的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揉合在一起,创作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歌曲和舞蹈。这就是最早的探戈,博卡便成了探戈的发源地和摇篮。如今这里仍是一个旧码头,街道两旁是被漆成花花绿绿的小木屋,成为一个旅游点,许多人到这里来寻找探戈的根。这里有许多小商店和地摊,出售着以探戈为主题的纪念品,如绘画、雕塑、服装、钥匙链等。    
    探戈是西班牙文Tango的译音,其原意为非洲人伴舞演奏用的一种皮鼓。探戈最早流行于下层社会的娱乐场所和街头巷尾,很受老百姓的喜爱,被称为〃带泥污的天使〃。相反受到上层社会的歧视,他们视探戈为猥亵淫秽之物,有伤风化,并下令禁止。但植根于人民之中的探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冲破重重阻力,迅速传播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至全国,并越过国界传播到了巴黎,继而进入欧洲各国,成为风行一时的社交舞蹈。    
    初期的探戈,多为小提琴、吉他和笛子的三重奏,后又加上六角手风琴,变成四重奏。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探戈音乐的杰出代表胡里奥·德卡罗创造了以六重奏和管弦乐演奏的探戈舞曲,并融合了拉美、欧洲和非洲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被誉为〃探戈之王〃的卡洛斯·加尔德尔,为舞蹈音乐填进歌词进行演唱,从而发展了探戈舞曲,逐渐地形成把舞蹈、填词、声乐和乐器融为一体的探戈文化。    
    加尔德尔1890年12月11日出生于法国,家庭贫寒,但才华横溢,天生一副洪亮的歌喉,一生演唱、作词和收编的探戈乐曲共800多首,风靡全球,经久不衰。1935年他在一次巡回演出时,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为了纪念他,阿根廷政府将他的诞辰12月11日规定为全国〃探戈日〃。阿根廷的另一位探戈大师是普列赛,他1903年12月2日出生于布市,1995年7月25日去世。他为探戈舞曲的定型并发展成20世纪30年代美欧流行音乐的主要体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把节奏较强的乐曲融入通俗的探戈乐曲,改造成大众喜欢的舞曲。40年代他谱写的探戈舞曲,传遍了整个拉美和欧洲一些国家。    
    经过上述几位大师的改造,阿根廷的探戈日臻成熟、完善,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为了继承和发扬探戈文化,阿根廷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在全国推广,要〃让探戈无处不在〃。阿参议院还专门通过一项法案,规定一切宣传和推广探戈艺术的活动,都为〃代表国家的利益〃;以探戈为主题的文学、音乐和视听艺术作品,音乐节、文艺演出和造型艺术展览,关于探戈的教育和文学研究以及对探戈有纪念意义的场所和物品等,均受法律保护;政府免征探戈演出税,以鼓励国家文艺团体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阿的文化和旅游部门必须把探戈作为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贯穿其对外宣传活动。阿根廷如此重视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其经验和做法,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哥伦比亚篇地下大教堂

     圣菲波哥大的特点之一是教堂多,据统计共有200多座,走在大街上,每隔不远就会看到一座教堂,所以人们称它为〃教堂之都城〃。比较重要的有:玻利瓦尔广场上的大教堂,气势宏伟,两端钟楼高耸入云,塔尖直指苍穹;圣伊格那西奥教堂别具风格,人们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形式复杂的、怪诞的祭坛木雕画以及绿宝石镶嵌的、精美的纯金饰品;圣克拉教堂以穆德哈尔建筑风格著称,把罗马、哥特和阿拉伯艺术融于一体;圣弗朗西斯科教堂是哥伦比亚最美的、最辉煌的教堂,教堂内悬挂着著名画家的作品;贝克鲁斯教堂建于1543年,是哥伦比亚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以后曾两度重建,现在是共和国教堂,国家公墓所在地。但最大的而又奇特的教堂,要数位于圣菲波哥大北郊45公里处的西帕基拉大教堂了,它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美称。    
    在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在西帕基拉就发现了丰富的盐矿,并进行了开发。从1810年起,每天有五万人之多在这里采掘岩盐。经过多年长期开采,盐矿即将采尽,此时当地西帕基拉人提出在这里建立一个教堂的奇想,哥政府同意并由共和国银行投资,利用挖空的盐矿大洞,花了四年时间于1952年建立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地下大教堂。    
    该教堂气势宏伟,富丽堂皇,犹如一座水晶宫。教堂大殿长90米,宽70米,高23米,可容纳8000多人。大殿穹顶由30根高大的正方形盐柱支撑着。有三条长120米、宽30米、高20米的走廊,从不同方向通向教堂大殿。大殿正中有一个神台,是由一块重达18吨的岩盐制成的。神台上竖着一个金色十字架,神台下大厅则是供祈祷者用的一排排木制座椅。大厅两侧还有不少侧厅,里面有很多神女、神牛等塑像。教堂四壁和穹顶保留下来的岩盐,在灯光照耀下,发出神秘的光彩,使人感到如临仙境。这里已成为圣菲波哥大市的一个旅游参观热点之一。


厄瓜多尔篇离赤道最近的城市

    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有一个国家叫厄瓜多尔,因赤道横贯其境而得名。首都基多,原为基图印第安人的中心。基多在印第安人语中为〃有人居住的地方〃。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时,城市被烧毁,1534年12月6日重建。1830年厄瓜多尔独立时定为首都。现有人口185万。基多距赤道只有20公里,是世界上离赤道最近的城市。    
    基多位于厄瓜多尔中北部,群山环抱,树木葱郁,鲜花满谷。这里本应是一个气候炎热的地方,但却温和宜人。陪同介绍说,这是因为基多地处海拔2800多米的高原,所以气候凉爽,四季如春。这里平均气温只有摄氏135度;是世界上全年温差最小的地方之一。但昼夜温差变化很大,白天阳光直射,气温可达25摄氏度,夜间却突然降至10度甚至接近零度。所以这里的人虽身在赤道,晚上也要穿上冬衣。    
    市区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5公里,分为南、北、中三部分。北部为新城,有不少现代化建筑,有苏克雷国际机场和拉卡罗里纳公园。南部是工业区;有纺织、服装、食品、机械、化工、医药、木材加工、卷烟、家具等工业。中部是老城区,是基多的中心。街道狭窄,由鹅卵石铺路,房屋多为白色和天蓝色。人群拥挤,十分繁华。老城区是总统府所在地,总统府前为独立广场,广场上建有独立纪念碑和厄瓜多尔解放者苏克雷的雕像。1809年基多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但遭失败。这次起义被称为〃美洲独立的第一呼声〃。在其影响下,以后又有几个地区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南美洲解放者玻利瓦尔派苏克雷将军率领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军队支援厄瓜多尔革命者的斗争。1822年5月22日,苏克雷的军队彻底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军,厄瓜多尔获得独立。1830年5月12日,成立厄瓜多尔共和国。外国重要代表团来访时,通常都向独立纪念碑敬献花圈。老城的印第安人市场是观光客必到之处,这里除农副产品外,还出售印第安人制作的工艺品,烤〃土拨鼠〃是特殊的风味小吃。    
    基多保存有大量的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的建筑,如教堂、修道院等,风格各异的教堂就有87座。始建于1550年的圣弗朗西斯科大教堂,占地3万多平方米,是美洲首屈一指的宗教大建筑。它用砖石垒砌,高大的圆顶铺设绿瓦,室内有金叶镶嵌装饰,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摩尔人建筑风格的精华。孔帕尼亚大教堂和圣奥古斯丁城堡等古老建筑艺术,也十分壮观。因此,基多有〃拉美艺术中心〃和〃美洲寺院〃之称。这些古老建筑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文化遗产〃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此外,位于总统府附近的面包山海拔3000米,在山顶可观赏基多全景,远眺皮钦查山,也是基多游览胜地。在面包山顶有座圣母像,是基多城的庇护神。像高315米,由7000块青铜、铝、锡、铁等金属巧妙地拼接而成。据说,这种建造方法具有防止热胀冷缩、避免材料氧化和遭受雷击等优点。


秘鲁篇陪同吴学谦外长出访(1)

    都先后得到情报,说搞恐怖活动的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