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3142-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0%。    
    而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板块理论的应用,地震勘探的叠加技术和数字记录仪,喷射钻井、定向钻井和优化钻井技术、大型水力压裂技术等等,使这段时间石油年平均发现为37亿至56亿吨。世界各地的石油产量从10亿吨增加到20亿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层序地层学、含油气系统、计算机模拟技术、图形可视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以及地球物理勘探应用了24位数模转换遥测技术、并行机及交互处理技术、叠前三维深度偏移技术、多波多分量技术、成像测井技术、分支井、小曲率半径水平井、连续油管钻井、自动化钻井技术等广泛应用在石油勘探、钻井领域,大大降低了勘探开发成本,并掀起了油气田发现高峰。由于这些技术的使用,使得全球石油的产量稳定在30亿吨以上。    
    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石油科技的发展进入高新技术发展阶段。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正对世界油气工业进行着一场革命。    
    正是由于技术对石油工业的发展影响巨大,美国《商业周刊》在1997年11月刊文指出:“当前世界石油工业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原来所预想的情景:石油资源没有枯竭,石油价格没有疯涨,石油危机没有重现,这一切都应归功于科技进步。”“利用新技术已取得的进步是人们难以想象的。过去10年,发现和开发1桶原油的平均成本已下降了60%,而探明的资源量比1955年高出60%。以英国北海福蒂斯大油田为例,1970年英国BP公司计算该油田探明储量为18亿桶,至1995年为止,该油田实际已生产原油36亿桶,并且BP公司宣称,还有28亿桶的剩余探明储量。”第三,政府对于石油开采的大力支持。加强国内的勘探开发,不仅是石油企业自己的事情,更是政府的事情。毕竟,随着勘探的继续,剩下的油藏都属于隐蔽、地面条件不好、较难发现的油藏,绝大部分分布在海域、沙漠、沼泽和山区等开采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要开发这些资源,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相比来说,国内勘探发现成本要比国外高得多。但是,国内多开发1吨油,便意味着在国际市场上少购买1吨油,为国家节省下宝贵的外汇资源。所以,支持国内石油生产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企业的生产为了效益,而国家如果能在老油田税收方面给予倾斜,就可以为石油公司的生产提供利润支撑点,使老油田有回旋改造余地,那么,就可以大大提高采收率和资源利用程度。在新区勘探方面,就像国家支持基础建设一样,给予补贴,可以大大推动勘探开发的进程。    
    依据当前的地质评价和勘探成果,我国石油工程专家陈元千等根据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家胡伯特(K。M。Hubbert)的预测模型,预测我国国内的石油产量仍将稳步增长,在2010年达到顶峰1。93亿吨,形成一个二三十年的产量高峰平台,然后逐步缓慢滑落。而各大石油公司也能够在国内石油勘探开发中积累资金、积累技术、积累陆上和海上开发的经验,完成嬗变,“走出去”大显身手。


第六部分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1)

    【石油故事】苏丹是中国石油工业海外开拓的自豪和骄傲。初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人有许多劣势。如管理上与国际接轨的差距。但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优势。我国资源条件不好,但也培养了技术优势。石油勘探开发中,定预探井井位直接牵涉对油田的评价和成百上千万投资是否打水漂。当时,苏丹油田开发要定22口预探井的井位。中国公司刚进入苏丹,谁也瞧不起中国人,各个公司抢着定。最后确定按股权定。中国公司分到十口井,口口打出油来。加拿大公司分到四口井,两口打中,成功率50%,而马来西亚公司分到八口井,定了四口井位,只有一口打出油来,三口是干的。一看中国人定的井位口口有油,最后四口井说啥也不自己定了,硬是央求中国公司帮其定井位。一时间,外方认识大变,纷纷找中方学习取经。苏丹1506公里长的输油管线建设中,管线要穿过热带雨林、沙漠和山地,夏天气温高达50℃,还有土匪出没,社会依托很差,工期又要求在一年完成,真正是时间紧任务重。一起同去的有加拿大人、马来西亚人和苏丹人。最先撤出的是马来西亚人,不久,加拿大人也跑了,到了最后,苏丹人也跑了,最终只剩下CNPC的人,坚持到工程竣工。技术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是中国石油人开拓海外的法宝。    
    当今世界谁控制了石油资源,谁就能够控制国际石油市场,进而取得石油安全供应的主动权。一个国家对油气的拥有量和占有量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石油供需状况不仅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安全,而且往往成为影响一个地区乃至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以美国、日本、英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采取鼓动本国石油公司到海外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的政策。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了鼓励国内公司开发中东石油,提出的口号是:“不管哪一家或哪几家公司开发阿拉伯石油矿藏,只要他们是美国的就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各石油公司在海外投资都高于在国内投资,其中1991年海外勘探开发投资总额为337亿美元,是其国内投资的两倍。    
    日本的行动则更为积极主动。其开发石油资源的力量全部集中到海外。对于国家购买国际石油中长期合同、大额合同,日本总要在合同上附加日本石油公司参与油田开发的条款,并常常作为合同成立的前提加以推进。1967年,日本政府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这个公司不参与具体经营活动,主要负责促进和扩大日本公司的海外石油勘探和储备业务,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据统计,到1995年,获得国家的技术、财政支援在海外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日本企业达到117家,在1994年共获得了3879万吨的自主开发原油,即相当于日本石油进口量的14。2%。到2001年底,该公司已花费2。1万亿日元建立了298家海外油气勘探公司。日本政府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在海外的石油勘探所获得的份额油要达到进口石油总量的1/3。日本还大肆从别国购买石油资源储量,交付本国石油公司开采。在日本政府的强力推进和对本国公司到境外勘探开发石油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下,日本公司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外油气合作,如购买股份参与开发、签订产量分成协议、签订各种转让协议、直接投资开发油田等等,以图拥有更多的油气资源和获得更多的份额油。    
    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国际性大石油公司在国外的业务拓展,也并不完全是一种企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谋求占有更多世界石油资源的意图。正是在以国家为背景而进行运作,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    
    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具备所有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完全依靠自己供应石油已经不现实。面对国家急需石油的现状,在2001年3月15日通过的“十五”计划中,国家提出,要“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建立海外石油、天然气供应基地,实行石油进口多元化”。在我国“十五”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进口石油的数量将持续增加,积极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开发建立海外油气基地是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总结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到境外勘探开发石油取得的经验教训,加大建立海外油气供应基地的步伐,促进我国石油天然气供应渠道的稳定和多元化”。在2003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分析国内经济形势时,十分强调建立海外能源生产供应基地。他表示,国际石油危机曾对一些石油进出口大国产生重大冲击,必须引以为戒,未雨绸缪,建立并巩固我国的“海外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建立海外能源供应基地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企业的需要。在国内勘探生产是吃干榨尽,带来成本的巨大增加而难以削减,而跨国经营,则可以面对大视野,在全球范围内挑肥拣瘦,挑选有利的勘探生产区块,从而提高勘探成功率和经营效益。国际市场的大蛋糕比国内市场的小蛋糕更诱人。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不能在家门口打防御仗,也要走出去打进攻仗,要发展壮大与国际石油巨头同台竞舞,就要在国际赛场上一争高下。    
    实际上,企业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国家的利益。而国家利益的体现就是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制胜夺魁。中国人长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上精耕细作,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世界领先的勘探开发技术。面对国际上石油勘探开发走向复杂区块、艰难环境,剩下难啃的骨头时,恰好给中国技术以用武之地。中国人有技术、有实力、能吃苦,为什么不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呢?早在1991年,CNPC即提出跨国经营战略,1993年中央提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金、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方针,这对CNPC的跨国经营战略是一个肯定和鼓励。CNPC大步走向海外,不断凯歌高奏。


第六部分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2)

    秘鲁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向海外的第一国。1993年10月23日,CNPC在秘鲁塔拉拉油田第七区块获得石油开采服务作业权,这个油田已经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开采了近百年,等到中国人接手后,日产仅600多桶,年产量是3万多吨,没有多少经济价值,是几乎废弃的区块。然而,中国人有秘密武器,使这个区块起死回生,日产量提高了十多倍,最多时达到1000多桶,年产量接近40万吨,增长了十多倍,这在一个老石油生产国可是了不起的举动,秘鲁人竖起了大拇指。一股不小的“中国石油”旋风在秘鲁的大报小刊上刮起。不久,秘鲁石油公司又将其塔拉拉油田第六区块的石油开采权和经营作业权交给了CNPC。    
    苏丹项目则是一个向国际石油界展示中国石油企业综合实力的样板。1996年9月26日,CNPC获得在苏丹穆格莱德盆地6区块石油开发权。1997年3月1日,CNPC又获得在苏丹穆格莱德盆地1/2/4区块石油开发权。在苏丹的项目还包括1506公里输油管线建设、750万至1000万吨油田地面工程和250万吨喀土穆炼油厂建设,工程量浩大,投资巨大。不少欧美石油公司认为,这样的大型工程只有西方有实力的工程公司才能承担,中国人干不了,迟早会向他们求援。但中国石油公司不卑不亢,凭借着自身的整体优势,选拔精兵强将,采用先进的施工机具,精心组织,严格按国际标准作业,发扬大庆精神,吃苦耐劳,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苏丹项目受到了苏丹政府乃至国际石油界的普遍赞誉,起到了“活广告”的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中国的石油企业。    
    1999年8月30日,由中国公司控股的苏丹1/2/4区首船原油出口,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海外经营的大型油田诞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在视察苏丹项目作业现场时说:“苏丹项目为中国企业树立了很好的形象,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找到了一条很好的石油发展的路子,这是和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中国公司在苏丹的成功经营,也使苏丹国从石油进口国一跃而为石油出口国,国民经济大大好转。    
    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石油开发项目和委内瑞拉石油勘探开发项目也都在CNPC的努力下,油田开发水平和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些事例说明,中国石油企业有实力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搏击,有能力与国际大石油公司一决高下。2004年,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家,海外的石油作业量就已超过3000万吨,其中拿回国内的份额油超过1500万吨,相当于国内一个大型油田的产量。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实力带来成就,成就坚定信心。从2002年起,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作为中国的支柱型企业,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更进一步加快了海外开拓的步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在立足国内发展的同时,大步向海外挺进,努力做到“两个转变”,即由国内石油公司向跨国石油公司转变,由单纯的“油气生产商”向具有复合功能的“油气供应商”转变。单纯油气生产商以油气生产为主,以自产、自炼、自销为基本特征。复合型油气供应商则是集生产、加工、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生产和销售同时以本国和境外为目标市场,在全球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美誉度。通过产销结合、既买又卖的国内外贸易,利用全球资源优化产业链的资源配置。传统的油气能源公司主要在境内从事油气生产、加工和销售业务,一体化的跨国石油公司则是从全球市场获取资源,通过遍布海内外的生产、加工基地和研发中心与营销网络,实现资源的集中统一和优化配置。这些公司一般都具有复合型油气供应商的基本特征,而且其海外资产额和销售额与总资产和销售总额的平均比例,即跨国指数一般都达到25%以上。这意味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视野要放眼全球,变得更加开阔,同时,要在业务中加大贸易的份额,不但要生产石油,更要通过贸易渠道进口供应石油。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宏伟的计划:在东北方向引进俄罗斯油气、西北方向引进哈萨克斯坦及中亚油气,东部和南部沿海进口液化天然气、引进份额油和海外原油。依托国内生产及出口基地,扩大油品和化工产品进出口。加大现货、期货交易力度,利用新加坡、伦敦、纽约三大石油交易市场,开展跨市交易,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规模,实现对全球资源和有效市场的合理布局。2010年,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