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图说-开国大帝-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鳌T吹脑紫嗝啤巴惺槊畔缕秸率隆币哺某闪恕巴锔箴教ㄈ贰薄I惺槭∠率舻牧恳哺牧嗣疲豪舨扛某商旃伲Р砍闪说毓伲癫渴谴汗伲渴窍墓伲滩渴乔锕伲げ渴嵌佟S诽ǚ殖闪俗笏嗾陀宜嗾教ǎ勺筇ǜ涸鸺嗖斐ⅲ姨ǜ涸鹁啦斓胤娇は亍! �
武则天这些为以后做女皇的准备活动,被一些大臣识破,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在公元684年的9月,原来被武则天贬出京城的徐敬业起兵反抗。
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十多天便召集了10万兵马。武则天看到徐敬业同党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后却连连叹赏不已,对如此杰出之士不能为自己所用表示遗憾。尤其是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武则天怫然作色,说:“此人才不用,这是宰相的过失。”武则天连忙调动了30万兵马迎战,让李孝逸领兵平叛。徐敬业不久便连遭失败,他和骆宾王先后被部将杀死。只有40天的时间,徐敬业的叛乱便被平定了,武则天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次大的政治危机。
在平定徐敬业的叛乱之后,武则天又对宰相班子进行了调整,因为原来的宰相裴炎在这次危机中不但不帮助武则天对付徐敬业,还以此要求武则天还政睿宗,结果被武则天处死。然后,武则天将其他几个宰相罢免,补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为宰相。以后的两年内,武则天对宰相班子进行了频繁的调整,建立了效忠于自己的执政亲信。
为了给自己做女皇铺路,武则天在舆论方面利用迷信等手段来为自己树立威信。比如她的侄子武承嗣派人送来一块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头,谎称是来自于洛水。武则天十分高兴,还改年号为“永昌”。后来武则天总共改过18次年号,有时一年就改三次之多。武则天还接受了睿宗和群臣上的尊号“圣母神皇”。这在历史上是绝对没有先例的,原来的皇帝只有在死后才有尊号,武则天却打破了这个惯例。
武则天为当女皇做的这些准备,遭到了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李元嘉的武力反抗,但不久就被武则天平定了。从此,再没有人对武则天的权势提出过挑战。
武则天是一位很不寻常的女性,她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把登基之日选在重阳节这一天,意义就很不一般。同时,武则天也把自己名字的“照”,改为“曌”,意为武氏王朝将如日月当空一样,长久永存。
《图说…开国大帝》 大周皇帝武则天破门阀世俗 推行《姓氏录》
门阀观念,在封建社会中是一条扼杀人才的绳索,是为世族豪门培植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它重门第、轻才学,以祖宗的功德大小、门第的高低贵贱作为封官授爵的标准。
自从曹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以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就一直没有真正被打破过。出身寒门的人为了能进入上流社会,总是呼吁打破门阀观念,而他们一旦掌握了政权,就又会把自己的家系封为高贵等级,子孙后代,永享官禄,压制其他等级。
武则天踏上政坛之后,首先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通过唐高宗诏告天下,修订《姓氏录》,取消唐太宗时订立的《氏族志》。这是打破门阀制度、吸纳寒门俊杰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武则天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她本人就是出身于寒门之家,同时,她念念不忘长孙无忌当年说她出身贫寒的话。于是,武则天组织许敬宗、李义府订立《姓氏录》,取代了唐太宗时订的《氏族志》。《氏族志》虽然也是以唐朝官爵的高低作为等级排序的,但仍十分注重是否士族,旧的士族观念还很浓厚。新修的《姓氏录》是以武氏家族为第一等,下边按官职高低共分九等,凡是官员达五品以上者,皆可进入等级。无论祖上有无功德,门第是高是低,只要通过科考或军功升至五品以上的官吏均可升高家族等级。这样一来,许多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吏,都可以凭政绩提高自己的地位。而那些旧门阀的子孙,则被废除了凭祖宗族望跻身于上流社会的特权。为此,他们纷纷起来反抗,强烈反对《姓氏录》的规定,被列入书中的旧族官僚也耻于叙录,纷纷要求退出,企图使《姓氏录》成为一纸空文。武则天借用皇权,强行没收焚烧天下的《氏族志》,坚决推行《姓氏录》。不管武则天是出于怎样私利的考虑,《姓氏录》终究代表着一股冲击旧门阀观念的新潮流,对沿用了数百年的门阀旧制是一种彻底的否定,并从此结束了以门第定官职的历史。
旧门阀制度被打破之后,大批新成长起来的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蜂拥而来,要求进入官场。新登上政治舞台的武则天,为他们打开了闸门,借此不断培植拥戴自己的官僚队伍。据史载,每年吏部接纳的选人成千上万,每年人流数超过1 400人次,比正常需要补充的人数高出几倍。武则天对如此急剧增加的人数不但不加以控制,而且在公元666年泰山行封禅礼之后,又宣布“文武官员三品以上赐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阶”,使一大批官员通过泛阶制度成为五品、三品高官。公元675年,武则天又始设“南选”,即在江淮以南,主要是岭南、黔中一带选拔人才。
武则天推行《姓氏录》,打破了门阀世俗,使众多过去沉溺于下层的普通地主、寒门俊杰,登上了封建社会的政治舞台。这些人进入官僚队伍以后,又成为武则天推行自己政治路线的得力工具。可以说,武则天正是通过这些人登上大周皇帝宝座的。
《图说…开国大帝》 大周皇帝武则天科举取士 选拔贤能
发展科举制,是武则天选拔治世贤能的又一种方法。唐太宗时对科举制已进行了不少改革,无论在考试的内容、方法上,还是对考生的录用、授官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规定。但是,唐太宗是个十分精明的君主,他一方面反对以门第取人,主张凭才学任官;另一方面,他又不愿使更多的寒士仅通过考试便获取高官。因此,他在把大批知识分子卷进争夺进士桂冠的激流中去之后,又设置种种关卡,仅使很少一部分人得到官品。唐太宗执政23年,一般每年才取进士几名至十几名。
武则天执掌朝政之后,大开科举之门。她对科举制的发展,一是改变考试内容,二是增加录用人数。
隋朝招考进士科,起初只是策问。唐太宗时又加入读经史一部,但主要还是策问。而策问大多只是泛泛而论,并不能真正切中时弊。武则天在招考进士时,增加为三个内容:(1)贴经;(2)杂文两篇,成文、诗赋各一篇;(3)策问。加试杂文制度,对于全面了解考生的知识、文才,以及对时事的分析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唐代文坛空前繁荣,就是这一政策的直接作用。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的名相姚崇、宋璟、张九龄和文坛巨擘陈子昂、刘知几等,都是这时期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杰出人才。
武则天为了加快培植自己的势力,放开关卡,大量录用有才学的考生。在她执政的50多年中,取进士达1 000多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要比唐太宗时增加一倍以上。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成殿亲自主持对贡生的考试,以示皇恩。从此,贡生考试都有了殿试。除此之外,武则天还破格用人,放手给人官做。
招官的办法主要有:
(1)自举———九品以下官吏以及百姓,皆可自我举荐,请求做官或升官;
(2)试官———各地举荐人才,凡是被举荐者,一律允许做官,称为试用之官;
(3)员外官———即编制之外的及第士人,暂无官职,置为员外官,同正官一样享受俸禄;
(4)武举———招收天下有武艺的人。此项内容为武则天在公元702年首次开创。
由于武则天放开手脚,广开仕途,使大量的普通地主和下层贫民涌进了武氏王朝的官僚队伍。当然,这一制度在冲破官僚贵族把持政局的同时,也出现了用人过滥的问题。
如何驾驭如此急剧膨胀的官僚队伍呢?武则天自然有她的办法。她虽然放开手脚大量招收官吏,给人官做,但一发现不称职者,轻的革职,重的诛杀。当时投机为官者很多,武则天法纲严峻,大量予以诛杀,使很多本想过官瘾的浅薄之徒,没上任几天便丢了脑袋。
武则天善于在实践中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任用官吏不是仅凭考试、推荐或自我吹嘘,为官者不能枉受国家俸禄,在位者要胜任其职,造成损失者得拿命补偿。她在大量的及第考生中,选拔、任用了不少文武大臣,其人数并不比贞观时少,如她当时任用的主要宰相魏元忠、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都为大唐盛世的出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是中国历史上名扬千古的官吏。
《图说…开国大帝》 大周皇帝武则天治世能臣 北门学士
“二圣”时期,表面上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共同执掌朝政,但由于高宗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实际上是由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来处理大量的、繁重的国事。她非常清楚,自己深居后宫,要想驾驭整个国家机器,还需要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亲信力量。当年曾为她争取皇后地位出过大力的亲信们,十多年来,大都被淘汰殆尽了,只剩下李勣、许敬宗两人,也已是风烛残年,不久于人世了。因此,武则天准备重新建立一支新的力量,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工具。
公元666年,武则天从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这批文人学士被特许从玄武门出入禁中,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
武则天“以修撰为名”,把这些文章高手召入禁中之后,编写了一批署武则天之名的著作,如《列女传》、《臣轨》、《官僚新诫》、《乐书》、《少阳正范》等。
武则天建立的“北门学士”,名义上是修撰著作,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智囊班子,武则天密令他们参决朝政,“以分宰相之权”。这批“北门学士”组成的智囊班子,为武氏造舆论、定主意出了很大的力。在此后的二十余年中,武则天不仅在皇后的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高宗死后她又临朝称制,并逐步造成改唐为周的形势,这些都是与“北门学士”分不开的。因此,武则天也没有忘记这些功臣,他们多数被擢升为三、四品高官,范履冰、刘祎之还做到宰相,长期受到重用。
“北门学士”不仅帮助武则天分减皇权和相权,而且在有关国家的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为武则天出过不少良策。公元674年,唐高宗称天帝,武则天升为天后,四个月之后,她就在“北门学士”的协助下,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一个政治纲领:《建言十二事》。其内容为:(1)劝农桑,薄赋徭;(2)给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谗口;(8)王公以降学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丧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武则天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并禁浮巧、省力役,对于缓解灾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北门学士”从组织起来,直到武则天登基称帝的二十多年中,一直是武则天手中重要的执政工具。武则天正是通过这个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才一步一步地从皇后、天后,走向皇帝宝座的。称帝之后,武则天总揽朝纲,广招天下俊杰,“北门学士”的作用才慢慢衰落下去。
《图说…开国大帝》 大周皇帝武则天无为治农 巩固统一
武则天在位时,一贯强调建国之本,必在务农。但她的治农,采取的是“无为而治”的方法,任其自由发展。
武则天十分尊崇佛教,但也不排斥道教。如她在《建言十二事》中,提出“劝农桑、薄赋徭”、“给三辅地”的同时,号召“王公以降学习《老子》”,这是以老子“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教育王公大臣。武则天十分尊崇老子,对土地管理、农民生产,不过多地干预。当时的均田制已实行了一百多年,封建国家对土地、人口控制很严,甚至连种植什么农作物也作具体规定,十分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不少农民为了摆脱国家的奴役剥削和渴望新的自由生活,纷纷逃亡,这被称为“逃户”,即从国家户籍上脱漏。但这些逃户脱籍不脱产,一部分逃往荒原僻地去垦荒种地,一部分依附于王公百官富豪之家。
武则天在对待“逃户”的政策上,采用逃户还归,可享受“给二年”的种种优待。以往的逃户回来后,不论户等高低,给复二年。有些地区的逃户,田地由官府贷种托人经营。如果逃户回来,归还田地庄稼,课役全免。
武则天对逃户和广大农民,采取放任和宽容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官府对农民的盘剥,从而缓和了农民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不仅使当时的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振兴,而且在武则天对统治阶级内部大行诛杀之时,全国农民都比较安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实际上是“以无为为有为”的治农方略取得的效果。当然,武则天也并非对农业一点也不管理。如她组织“北门学士”编写的《兆人本业》,就是教育臣民如何进行农业生产的。她还规定,凡州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地方官吏可得升奖,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地方官要受惩罚。因而在武则天统治时,粮仓丰实,人口比贞观时还增加了一倍,这一功绩是有口皆碑的。
治理边民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盛兵强的帝王,多以武力开疆。唐太宗则恩威并济,一面诉诸强兵悍将开疆,一面以“德化”治边,致使贞观之时,边疆30年无战事。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时,边疆又开始动乱起来,而武则天在处理这个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