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略决定成败(第二版)-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时候,把握时机,在某一天,一元钱就能创造奇迹;而如果错失时机,在第二天,纵使你有千百万元都不能免于一家企业走下坡路。
有时候,把握时机,一个今天还名不见经传的人,明天就可能“一夜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坛上“少年作家”、“少女作家”风起云涌,“美女作家”、“美男作家”甚而至于“妓女作家”层出不穷,他们之所以迅速窜红,一夜成名,正是有意无意地应用了抢先战略,做了“第一”的结果。否则,单凭他们的作品决不可能赢得如此巨大的市场,而这,正是他们所追逐的成功——成名和获利。否则,如果等“少年作家”、“少女作家”们读完大学之后再写出比这样的作品更好的作品来,等“美女作家”、“美男作家”、“妓女作家”们修练成“正果”之后再推出比这些更好的作品来,这类题材所迎合的市场需求早已一去不复返,“少年作家”、“少女作家”、“美女作家”、“美男作家”、“妓女作家”之类为他们带来名利的头衔早已旁落他人,他们写出来的更好一些的作品只能默默无闻。名利离他们远去,他们所追求的成功就遥遥无期了。
“磨刀不误砍柴功”,这句话要正确,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假设山上的柴是静止不变永远等着你去砍或多得永远也砍不完,否则,如果砍柴的人很多而柴很少,等你慢腾腾地把刀磨快了,柴早已被别人砍光了,你只好徒有一把快刀望山兴叹永远也用不上了。磨刀又有什么用呢?刀要尽量磨“快”,但更要快速地磨,磨刀不能误了砍柴的时机!
“磨刀不误砍柴功”是节奏很慢的静止时代的产物。
第二部分:决定成败的21条战略抢先战略 4
追求完美等于“死亡”
“好人”们总是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夸赞。殊不知,追求完美常常导致丧失良机,追求完美的结果通常走向“死亡”。
追求完美等于死亡,如此耸人听闻,好像是在骂人。但不如此,不足以醒人。多少人、多少企业在追求完美中“死去”。公平吗?不公平。残酷吗?残酷。是现实吗?是现实。
先拿我自个来举例。1992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国家外经贸部“下海”从事创意策划业,这在当时是最早的了,起点也是最高的。当时,何阳以“何阳卖点子,赚了四十万”轰动全国,他顺势推出的一本小册子叫《何阳的点子》迅速畅销大江南北,何阳因而被誉为“点子大王”红极一时。我当时则以“学林卖创意,底价100万”轰动一时,而我当时所卖的创意《全球人脑大联网》则从揭示人类物质生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中提出了后来的互联网的创意。当时就有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李旭找上门来要给我出书,他在看了我的厚厚一沓创意文稿、策划书和各种媒体的报道之后,认为将这些现存的材料串一下,很快就能出一本书,我也为自己的这本书取了两个书名,一个叫《学林卖创意,底价100万》,另一个叫《全球人脑大联网大策划》。但是,我没有同意李旭的将这些材料串一下就出一本书的提议。我要写出中国大变革的历史转型时期一个知识分子“下海”开创中国创意策划业的心路历程,要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背景、一代人的观念转变和阵痛,要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因为我从自身的经历中切身地体会到,我的“下海”绝不是像媒体记者通常所说的“打破铁饭碗”那么简单,我是从八十年代初期的大学时代通读《鲁迅全集》和研读《资本论》开始求索社会发展方向,得出未来的中国社会必将是一个经济社会、企业家必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和时代的英雄在时代主旋律上弹奏出最强音、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人类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因此在时代的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最能体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一些结论之后,冲破重重阻力,跨行业报考并一举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的硕士研究生,且有感于当时知识和创造性智慧即创意的价值远未被真正认识和充分重视这样一个造成宝贵的社会资源浪费的普遍社会现象,而“下海”采取的振臂一呼之举。通过自己的这种超常之举呼吁社会,给创造性智慧以应有的重视,给创意以应有的估价,同时探索创意的转让机制,以引起人们对创造性智慧价值的充分重视。至于《全球人脑大联网》的创意则更是有很深的深意在里头。我要把所有这一切都写清楚了,必定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共鸣,起到振聋发聩、启迪众人的作用。
你看这是多么完美的追求!但是这样完美的书势必不容易很快问世,这是追求完美的规律。李旭连续催了两年,我都没有把这样完美的书稿给他。直到1997年在河南再次见到李旭时,他还念念不忘这本书,并为我惋惜说:“如果当时按我的意见及时出来,你比何阳的名声还要大,因为何阳只是出点子,而你是系统的策划。”
1999年,网络大潮风起云涌,目光敏锐的李旭再次向我要书稿,借网络大潮,《全球人脑大联网大策划》一书一定会成为超级畅销书,但我的完美的书稿仍然还只存在于腹中,再次错失可以“火”一把的良机。
2002年1月,当我十年磨成一剑,将自己认为十年来所做的能够拿得出手的一些大策划的案例,如创意被作价3000万元的“世界寻梦圆大策划”、“珠海城市整体大策划”、“奥运圆梦圆大策划”、“某某著名企业家东山再起大策划”等结集出版的时候,《全球人脑大联网大策划》也被列入其中之一章的出版计划,但最后又由于出版社的异议而被拿下了。
完美的《学林卖创意,底价100万》或《全球人脑大联网大策划》胎死腹中。即使现在以更完美的形式出来,由于时代早已变迁,人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转换,图书品种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信息爆炸,媒体环境大不如前,也不可能再有十年前那样的关注度了,这一机会将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一个“大策划家”何学林的时代和十年商机包括造就过网络富翁神话的互联网的商机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难道这不等于“死亡”吗?请引以为戒。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十年磨一剑太慢,要一年磨十剑才好。策划界就有这么一位后起之秀的仁兄,当年还是我引领他入的策划这个门,但在策划热起来之时,他把策划当作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筐里边装,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装出几十本冠有“策划”字样的书,竟也以多取胜,混得脸熟,暴得大名,成了“著名的策划专家”,取得了他所追求的那种成功。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位绝色的美女,而且收入也不菲,自己如此好的“条件”,要求心中的“白马王子”自然完美无缺,结果从20岁找到40岁,阅人无数,“白马王子”的质量却直线下降。随着自己的年龄不断增长,被阅者的年龄以更大幅度增长,而“好男人”往往已有婚配,结果越来越差,越差心越不甘,心越不甘越难成婚,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是“死”路一条。纵使最后找到一位“心满意足”的男人成家,从20…40岁这段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的婚恋生活也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
多少“完美”的女性在追求更完美的过程中无数次地上演着这样的悲剧!
所以,越是才华横溢的人,越是完美的人,越是难以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成功彼岸,往往连一些普通人的成功都达不到,道理就在这里。
IT行业是典型的“不完美主义者”。它自第一台计算机研制成功之后,不停地在更新换代,电脑软件则不停地在升级,版本层出不穷,说明每一代产品都不是完美的,但每一代电脑、每个版本的软件都被拿到了市场上去出售,这样就可以赚很多轮次的钱,直到永远,而不是等到“完美”的终极产品出来之后,再推向市场。如果那样,我们到现在还用不上电脑,电脑也到今天还不能造福于人类,而IBM、微软、搜狐、雅虎之流则早已该倒闭了。
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等莫不是如此。
你可能会说了,那种不断地更新换代,正是追求完美的体现。但是,它们都没有等到完美了之后再上市,这是第一。第二,有的产品从它生产之初就被设计好了是要一代一代地推出的,因为这样可以赚很多茬钱,而一步到位则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赚的钱小多了,结果入不敷出,企业也是要倒闭的。
追求完美等于“死亡”,“快”比“好”更重要,那么,是不是越快越好呢?当然不是。我们还有第三条战略对此要作重要的补充说明。
抢得先机往往要比追求完美更重要,在机遇面前速度往往要比质量更重要。
——何学林
第二部分:决定成败的21条战略超前半拍战略 1
超前半拍战略
要当“先行者”,而不要成为“先驱”
“快”比“好”更重要,但并不是越快越好。有时候,你的“第一”可能出现得太早了,你太“快”了,太超前了,快于市场需求太多了,提前得太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相反却是一件坏事,这样的“先行者”往往会成为在市场上“壮烈牺牲”的“先驱”。
因此,速度要以把握时机为限,而把握时机以超前半拍为恰到好处。
超前“半拍”恰到好处
做“第一”也好,“快”也罢,究竟提前多少才合适呢?超前半拍的度又该如何度量呢?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需求。就是说,我们要分析和把握市场需求出现的时间。市场上有这种潜在的需求,这是我们有必要提前介入、超前入市的根据,但若超前于市场现实需求终将到来的那一天的时间太长,需要等待的时间会太长,企业会等不起或不值当等。虽说市场需求是可以引导和培育的,但以企业的方法来做市场教育的工作是有代价的,即是要花钱的。这就又有一个花不花得起这个钱和值不值得花的问题。
第二个因素,就是要考虑我们自身的经济实力,即我们自己有多少钱,能从银行里贷到多少款,还有就是在这期间我们的企业原先的生意是否顺利,能进多少账。这直接关系到你能等多长时间或能花多少钱于市场教育以催生市场提前到来。
所以要“适度”超前,我们用超前“半拍”来形容,超前“一拍”太多,“半拍”正合适。“适度”和“半拍”是指超前到你等得起和值得等的程度,或超前到你有实力将市场提前开发出来的程度。所以适度超前是一个原则,而这个“度”如何把握则要因人而异,因企业而异。
第三个因素是竞争对手的动作,但这一因素不是决定性的。落后于竞争对手那就不叫超前了,但如果一味地为了超前于竞争对手而忽略了前面两个因素,结果还是要失败的,那又何必去超前呢?譬如我自量没有这个实力,若为了超前于竞争对手,硬着头皮超前入市,结果超前太多了(既与市场需求相比,又与自身实力相比),根本耗不到市场起来的那一天,不如等竞争对手把市场培育起来之后再以跟随者的身份进去分得一杯羹。实力不如人,市场又太超前,你只能这样,或者就另辟蹊径,换个领域做第一去。
有些人、有些企业往往犯超前太多的错误而导致失败,令人扼腕。首先,我们应该肯定地说,有超前的意识和眼光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这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趋势和商机,要与大多数人持截然相反的意见而能坚持,要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孤独地前行。所以超前是令人敬佩的。也正因为如此,因为太超前而导致的失败才显得悲壮,令人叹息。就像孤身一人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像人在阵地在、孤军奋战到最后一刻终因寡不敌众而在援军到来之前壮烈牺牲的战斗英雄。其次,我们又必须指出,若不是单纯地比眼光,比聪明才智,若要获得成功,太超前了也是不行的,太超前了也不能获得成功,太超前了往往要成为先驱。
我再拿自个来举例——拿自个开涮免得得罪人。希望读者在读本书的时候也能拿自己作对照检查。
我在1992年提出互联网(全球人脑大联网)的创意,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一头扎了进去,孤军奋战,孤身一人,在漫漫长夜中呐喊,战斗,直到弹尽粮绝,壮烈牺牲,互联网时代来临的钟声还远未在中华大地上敲响。
直到1996年,张树新才在北京的中关村树起了“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的牌子,创立了瀛海威,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做互联网服务的人,并获得国家经贸委属下的中国兴发集团、北京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等三家企业的数亿投资。瀛海威和张树新做了大规模的网络市场教育工作,结果也还是成了“在大雾中领跑”而还没有等到黎明来临就壮烈牺牲了的互联网时代的先驱者。
至于《生命大趋势——全球人脑大联网》创意中所揭示的“人类物质生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则至今还太过超前了,直到2002年出版《十年一剑》时还要被出版社强行拿掉。
不仅在1992年提出“人类物质生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互联网的创意是过度的超前,就是卖创意和做策划也是太超前了。不要说是在1992年,就是在今天,中国策划业也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所谓的策划不过只是广告和新闻炒作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所谓的策划人也只是一些由广告人、公关人、媒体记者脱胎而来或“转行”而来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和个人也还远没有认为策划是一项投资应该为它付出足够的费用的意识。很多企业在广告上投入巨资毫不含糊,因为它们知道媒体的版面和时段不花钱是拿不来的,机器、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