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国十大五星上将-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潘兴将军病重,医生认为他很难安全渡过这一关,克雷格要马歇尔回首都准备潘兴的后事。当马歇尔赶到华盛顿时,老将军却奇迹般地康复了。克雷格任命马歇尔为陆军部助理参谋长兼作战计划处处长。
马歇尔就任之前的一个月,执行绥靖政策的英法两国与法西斯的德意两国签订了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使美国公众为之骇然。许多人认为美国肯定会卷入这场迫在眉睫的战争,并为美国的安全忧心忡忡。身为陆军部副参谋长的马歇尔首次开始对美国的安全感到担忧,他了解美国虽然有强大的海军,但美国陆军装备奇缺,兵员严重不足,每逢实战演习,只能发给士兵少量的子弹,炮弹每天限制打4发。每年军费不过3亿美元左右,而美国空军尚不是一个独立的军种,仅是陆军的航空队,服从地面部队指挥官的调遣。马歇尔认为必须通过一项增加军备的拨款计划,使大批民用工厂转入军工生产,制造大量的飞机大炮和其它武器;必须大规模招募新兵,彻底扭转军队严重缺乏的不利局面,以应付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但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者强烈反对美国参与对法西斯的战争,要求总统在民主国家与法西斯之间保持中立。左右为难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一个策略,即表面上为美国航空兵生产大量飞机,实际上是打算把这些飞机送给英法两国,帮助两国打击纳粹德国。但马歇尔却认为这些飞机应该用来武装美国航空兵,他为此还当众顶撞了总统,从而引起了总统、财政部长、商业部长等政府要员的注意。马歇尔为了能说服国会议员以实施自己的扩军构想,频繁参加上层社交活动,结识了不少关键人物,这就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8年8月,陆军参谋长马林·克雷格即将任满卸任。在此之前,众多的竞争者就开始大肆活动以争取到这个人人羡慕的美军最重要的职位。一些热心人也鼓动马歇尔出来大举游说疏通,马歇尔坚决制止了他们的举动,一方面他的军衔有限,他是个资浅准将,上面还有32名将军,要超越这32位将军,谈何容易,在大规模竞争中很容易被驱赶出局;另一方面他认为,在所有竞争者都大造舆论之时,唯有他沉寂不动反而有助于引起总统的注意,更何况他还有一位重要的朋友、与总统几乎形影不离的霍普金斯的提携呢!结果不出所料,1939年4月初的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马歇尔被召到白宫,总统开门见山地告诉他:“马歇尔将军,我打算任命你担任下一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1939年9月1日清晨,正在家中工作的马歇尔接到陆军部的电话:德军在几小时前入侵波兰,英法根据同盟条约向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了。上午9时,乔治·马歇尔在陆军部举手宣誓,接受了美军正式少将军衔。片刻之后,他再次举手宣誓,领受美军临时上将军衔并正式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欧洲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国内再次掀起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大辩论,而孤立主义这一势力仍十分强大。他知道美国的直接参战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刚刚上任的马歇尔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花在让国会、政府和公众明白美国非常不妙的军事地位上。他一再指出,尽管美国在经济上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就军力而言,仅能排在世界第17位,因此必须紧急扩充兵员和装备,才能在这个杀机四伏的世界中保持安全。马歇尔不顾一切的大声疾呼终未白费,经过艰苦努力,他得到了9亿美元的专项拨款以开始大规模重整军备。马歇尔把这当作一个转折点,那就是总统和国会必须克服和平时期人们心理惯性和侥幸,以及政治斗争中自私的心态,为更重要的事——为战争做好准备。从此,他扮演起了陆军事业鼓吹家的角色。
欧洲战局的不断恶化使马歇尔深感自身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用几周时间就横扫法国,打垮当时号称为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军后,直逼英吉利海峡,并很快发起对英伦三岛的大规模空中攻击。一片火海之中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不断向美国打电话拍电报要求提供飞机、大炮、军舰、粮食等几乎一切物资。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也成为坐上美国餐桌的另一个几乎什么都要的大饿鬼,这不能不使马歇尔的扩军计划受到严重的影响,因为当时美国的生产能力尚未完全动员起来。到1941年底,美国陆军仅有一个步兵师做好了战斗准备,航空兵也只有2个轰炸机中队和3个战斗机大队供投入战斗,甚至在今后按计划一切顺利地实现扩军计划的情况下,到1942年4月,美国可供实战的兵力也只能达到3个步兵师、1个装甲军团、7个轰炸机大队和7个半战斗机大队,而所有这些也只不过仅为德国在苏联战场兵力的五十分之一。因此,马歇尔痛切地感到,美国还远未做好战争准备,当前最重要的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扩军备战。不过,历史留给将军的时间不多了。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美国终于直接卷入了战争。
珍珠港的爆炸声惊动了远在地球背面的大英帝国的首相丘吉尔。他又喜又忧,喜的是美国终于参战了,忧的是珍珠港被日本袭击,美国会不会改变其“先欧后亚”战略,把太平洋放在第一位,从而增大英国在大西洋和欧洲战区的压力。于是,他急不可耐地提议英美举行首脑会谈,并把这个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的名字命名为“阿卡迪亚”——古时候一个纯朴、静谧、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第二部分;乔治·卡特里克·马歇尔二战扩军 权倾朝野(2)
这时的马歇尔要为麦克阿瑟增派援军,要向西海岸调动部队,要大力扩充兵员和装备,要选拔称职的指挥官等等。珍珠港事件前,在马歇尔的不懈努力下,虽然陆军兵力从数量上已逾百万,但是,其中的100万人是未经充分训练的预备役人员,真正能投入战斗的仅17个师,且缺乏合同战术训练。因此,扩充和训练军队的任务仍很艰巨。但是,尽管工作繁忙,他无法推卸历史赋予他的重任。
在即将召开的英美领导人会议上,就军方来说,斯塔克虽然资格较老,可由于珍珠港事件,他的威信江河日下,说话明显底气不足;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是开会的6天前才被任命为海军司令,会议期间作为美方代表加进去的;阿诺德是马歇尔的部下,只在有关空军技术问题上发表见解。这样,代表美国军方负主要责任的重任自然地落在了陆军参谋长身上。
丘吉尔是带着精心准备的联合行动方案而来的。相比之下,由于珍珠港事件带来的忙乱,美方并未准备具体的行动计划,同时还对英方的战略颇具戒心。正如战争结束后马歇尔所承认:“我方的反英情绪过浓,超出了应有的限度。我们的人员随时都准备找出英国人的不忠行为。”但是,他本人是很少采取极端的立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已深刻体会到联盟作战中各方精诚合作的重要性。“我认为在温和而谅解的基础上同英国人打交道是我的职责,他们对这一点很赞赏。”当会谈陷入僵局时,他总是出面调解,缓和气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马歇尔和斯塔克都意识到太平洋上的严峻形势,不能置太平洋上的防御需求于不顾。对他们来说,英国人来华盛顿的用意不言自明,但是,他们一致认为,打败德国仍然是取胜的关键,希特勒仍是头号敌人。这一观点得到罗斯福的赞同。在双方参谋长的正式会议上,马歇尔和斯塔克代表美国重申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美国先欧后亚的原则立场打消了英国的顾虑。会议的主要议题由丘吉尔担心的应否实施欧洲第一转到了如何实施欧洲第一上面来。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施这一方针。
12月23日下午,在第一次会议上,丘吉尔提出了向北爱尔兰和冰岛部署美军的“磁铁”计划和英美盟军进攻西北非的“体育家”计划。罗斯福对前者表示赞同,对后者则交给参谋人员讨论后再定。对于这个计划,马歇尔坚决反对,理由是当时美军尚缺乏训练有素的兵员;由于各方争相伸手,物资也难以支撑大规模登陆作战;再说也没有足够的船只。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后勤保障确保初战的胜利,那就会犯逐次用兵的大忌。死者不能复生,一旦失利,对盟军的士气也会产生极大的打击。因此,应谨慎从事。参谋长的得力助手麦克奈尔中将甚至要求计划处的史迪威将军准备65条理由说明不应执行“体育家”计划,以免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无谓地死亡。这项计划没能达成一致。
丘吉尔精明过人,明察秋毫。他发现,每当一些重大问题上两国争执不下时,总统总是支持他的参谋长。但是,他也没忽略他们意见中的不同之处。在谈到西北非问题时,马歇尔强调的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慎重初战,打有把握之仗,在条件不具备时,宁可持重待机。在必须打胜这一点上,总统同意参谋长的意见。但他还强调:“鼓起美国人民的士气,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正在进行战争,打击德国人的士气,让美国军队横越大西洋主动求战是十分重要的。”显然,他在出兵时间上的要求要比马歇尔急迫得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丘吉尔设法赢得了罗斯福对后来进军北非的战略计划的支持,并导致了马歇尔“铁锤”计划的流产。
圣诞节前,阿卡迪亚会议根据“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制定并通过了盟军联合战略计划,其基本原则是形成和紧缩对德国统治下领土的包围圈。具体做法是不断消耗德国的力量,预计到1943年扫清返回欧洲大陆的道路,即越过地中海,从土耳其进入巴尔干半岛或在西欧登陆。这一计划的形成,标志着英美在军事上协同行动的开端。
然而,仅有联盟作战计划,离战争的胜利还很遥远,怎样把盟国分散的兵力协同起来统一行动,即实行统一指挥,则成了联盟作战计划制定后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是马歇尔将军在圣诞节下午突然提出来的。他后来也毫不谦虚地把这一机制的建立看作是他为赢得战争所做出的主要贡献。
圣诞节下午,应英国要求,两国参谋人员就增援麦克阿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当谈到盟国在太平洋的兵力部署问题时,马歇尔接过了话茬。他首先说明“目前做这类决定的时机尚不成熟”,除非远东部队置于统一指挥之下。接着指出:“鉴于我在法国所看到的情形,再根据我所注意到的我们自己的经验,我强烈地感到,应该考虑的最为重要的事项就是统一指挥问题……我深信,整个战场——包括空中、地面和舰艇——必须由一个人来指挥。单凭合作,我们是无法应付的。人类的弱点就是这样,他们会非常不愿意把自己的一些部队置于别的军种的指挥之下。如果我们现在就制定一个统一指挥的计划,那么,我们的麻烦十之八九就会得到解决……我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不得不这么做,但直到1918年才办到,在这以前,大量宝贵的时间、鲜血和财富白白地牺牲掉了。”最后,他争辩说,如果盟国不能实现统一指挥,那么,他们“必须遇到极大的危险”。他要求在每一个战区都设立一名最高指挥官,此人将在设在华盛顿的一个联合机构指导下工作。由于之前没有征求任何人的意见,只是作为“个人的想法”提出来,将军讲话时明显显得拘谨气短,但决心却异常坚定,用他的话说,“我情愿竭尽全力来实现这件事”。
海军上将斯塔克一言不发。英国人在不了解首相意图的情况下,不愿讨论这一问题。英国空军元帅波特尔争辩说:“如果最高当局就兵力部署问题做出决定,并发布了指令,其他事情就将迎刃而解。”马歇尔当即反驳说:“美国和英国已就兵力部署达成了完全一致,但统一指挥显然还未实现。”谁也说服不了谁,当天的讨论到此为止,准备享用圣诞晚餐。
从这一事关重大的倡议提出后消极的回应中,马歇尔意识到这一建议仅这么笼统地提出容易引起人们的疑虑和戒心,也缺乏一定的基础。因此,会议结束后,他立即找到艾森豪威尔将军,要他马上为太平洋战区的最高司令起草一份指令,规定他的任务,确定他的权限,总之是“使其他与会者相信,任何一个有关国家的利益都不会遇到真正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它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次日的会议上,他抽时间将自己的“统一指挥”计划向史汀生部长作了汇报,同时向他透露,为了博得英国人的赞同,他有意将太平洋司令一职交给英国的韦唯尔将军。陆军部长史汀生完全同意。
第二部分;乔治·卡特里克·马歇尔二战扩军 权倾朝野(3)
27日上午,马歇尔带着一份关于建立联合司令部的协议草案去见总统。这位有过戎马经历的总统,也完全赞同。中午,在同海军部代表举行的一次特别会议上,马歇尔呼吁海军给予支持。尽管很多人对于选择英国人做最高指挥官表示怀疑,但由于欧内斯特·金上将全力支持此倡议,使这一方案得以在海军通过。
马歇尔得到总统和海军的支持后,遂于当天下午再次向英国三军参谋部发出呼吁。他警告说,敌人的军队处于高度统一指挥之下,而太平洋地区盟国力量却各自为战,没有比这种状况更糟糕的了。
出乎意料的是,当听到最高司令官由英国人担任后,这些极力抵制统一指挥的人不但同意这一建议,反过来倒批评参谋长的方案对司令官的束缚太多。他立即表示同意修改,使方案再现实一些。这次会议愉快地结束了。与会者都被马歇尔高瞻远瞩的气度和宽宏博大的胸怀所打动,或许这种品格只有遇到生存危机时才能表现出来。
事情并未办完,下一步是争取首相的同意。丘吉尔在第一次听到陆军参谋长的建议时,就开始拨动了自己的小算盘,在他看来,在太平洋对英、美、印、荷、澳等多国的陆海空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