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4779-时尚:幕后的策动-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幸好,美国人一直没有鼓起勇气在中国创办《名利场VanityFair》。只是不少中国的时尚从业者们时刻不乏投入其中的激情。从《明星时代》字里行间透着的意思(有个资讯栏目就干脆称为“VanityFair”,到《名士场》(近期又改叫《名仕》,估计是遭到美方律师的抗议了)以太极的方式进军这一市场,似乎中国的名人已经多到不做一本专门为他们服务的杂志就有些过意不去了。至于《中国文艺家Tatler》,虽也以城市名流作为报道中心以及价值依据,与《名利场》在编辑手法上则是南猿北辙的。人物类杂志在中国有着太多的忌口,首先政治人物周围铜墙铁壁;经济人物则是一口深不见底的井。剩下的只有娱乐明星了。
由于个人的边缘化情结,我很少与名流、明星来往。惟一有过接触的又是大家都随便可以结交的“贫民商人”潘石屹。因为他首先自贬为一个甘肃农民,就让对方欣欣然起来,对于一个在大场面中局促不安的人而言,潘创造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也因此,在《男人装》2005年的“男性人气榜单”中,当我看到编辑对潘先生的评介言辞中带有一些不敬时立即动用了我的红笔。说到这里,需要声明,我没有买过潘先生的建外SOHO或者SOHO尚都。
名流娱乐化没有什么不好,除了美国人对VanityFair在中国的命运继续持悲观态度以外。
图:《明星时代》内页
注①国际版权引进:为知识产权范畴里的一个概念。指由国外拥有某版权的公司授权国内某传媒使用其图片和文字。由于外资进入出版业目前还仅限于部分内容,故终审权在国内媒介。这样大部分版权就表现为“有偿使用”。国内第一本引进国际版权的时尚类刊物为上海的《世界时装之苑》,为上海译文出版社从法国桦榭引进的ELLE杂志的版权。
注②DM(DirectMail——直邮杂志)只有广告经营许可证号,无出版刊号,无编辑内容权利。但从其资讯内容上看大体分成:生活方式、流行情报、明星专访、城市指南等。以免费派发的方式争抢时尚杂志的读者和广告客户。有Metro、Quo、Shanghaitalk、《Target目标广告》、《新地产》、《生活通道》等。像Cityweekend这样采用正式刊号出版的英文免费刊物为数廖廖。
《时尚-幕后的策动》 酷儿一代:工作即纵情技术含量
第二章万金油与职业门槛
技术含量
在国内从事传媒职业,其结果很有些吃青春饭的嫌疑,人一老,就没地方呆了。
赵忠祥和凤凰卫视是个例外。作为个体,赵的“老来香”现象对中国传媒业的职业化思考并没有根本上的帮助,而作为新兴电视媒介的凤凰本地化成功倒是一个不错题材。凤凰卫视在职位上特设了“资深评论人士”、“本台政经顾问”之类,无疑为那些资深传媒人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北大的学生戏称此为“白胡子产业”。《时尚》杂志社也力求让更专业的人士加盟进来,在职务级别上设置了多重阶梯;如:助理编辑、编辑、主任编辑、资深编辑、首席编辑、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主编、助理出版人、执行出版人、出版人。目的之一也试图避免年龄成为时尚行业的禁忌。
不过,上述情况仍然无法改变中国传媒业在整体上的不专业。在一个传媒从业者的自身定位如坠云雾的情境中,时尚类杂志(亦含其他媒介)的定位准确性只能是跟着感觉走了。
杂志作为一种行业,因为所有权属于国家,垄断成为必然结果,2003年中国一些时政新闻类媒体曾将出版归纳为“中国最后的十个垄断行业之一”。而时尚类杂志似乎属于没有技术含量及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媒体,即门槛比较低。也因此,不少时尚类刊物的人员招聘过程几乎与文学类杂志一样,中文系的就可以了,要么就是服装系的,甚至跟文字沾些边的哲学系也可以接受。低门槛造成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恶果。国外媒体的时尚记者则可能是某时装公司的公关经理、市场主任甚至设计师,懂多国语言。而我们的时尚记者和编辑们大多英文不过关、缺乏对新闻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且写作技能不足。
我周围的主编们具有惊人相似的特征:女性为主;年龄在35岁以下;英文能听懂部分,英文写作基本不符合外企的要求,与人谈话喜欢中文中夹带一些英文,很像钱钟书先生所评述的那样——好比吃了顿大餐,在牙齿缝里留下一些菜叶子,让别人羡慕他(她)的生活水准;EQ高出常人;中文水平仅够写本情感类图书而且销量绝对不超过3000册;频繁跳槽(一个岗位的平均时间为两年);不拥有多少财富却养成了一大堆坏毛病;敏感、苛刻、神经质、刚愎自用。如果还想增加一条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并非名校毕业,更非中文或新闻系毕业。她们是一群“万金油”式的娇子,赶上了浮华时代的浮华需求。
有一次,王锋(《时尚先生》主编)对我说起媒体圈的一些朋友的调侃:“现在是一流主编做图书,二流主编做时尚杂志”。这位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的男人说这番话时我感到了一种干燥的无奈。事实上,在时尚媒介领域,男性的话语权远不如女性。在一个女性气质过剩的环境下,男性期刊的出版首先就遭遇到人才的挑衅。
不过,随着外资的渗透,媒介的前景依然可以期待。从媒介中人自身而言,目前最缺的是职业技能。某日我在TOM网站做现场采访时曾为此呼吁过:“在中国从不缺少聪明的文字工作者、敏锐的商人、具有艺术水准的平面设计师,但杂志的职业经理人严重缺乏!”
《时尚-幕后的策动》 酷儿一代:工作即纵情专题背后的再思考
第二章万金油与职a百万年薪招主编?
——专题背后的再思考
如果你对薪资要求较高,建议你不要先考虑进时尚类杂志。
2004年8月号的《男人装》的专题“百万年薪招主编”出来后,真有不少读者打电话来问主编的招聘程序,甚至连我们新加坡的同行、原FHM新加坡版主编(现MAXIM主编)Dylan都发电子邮件来问,是否真在招聘这一职位。百万年薪人民币换算成新币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原台湾FHM《男人帮》时装编辑、后加盟Men’sStyle的副主编也发来邮件,对此职务表示出极大的热情。
事实上,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清楚,这不过是一次带有黑色幽默的选题,旨在以招聘《男人装》主编的全过程为幌子将全球500强招聘考题的不同要求融进一个有关职场的选题中。
在一个非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的环境下去谈论中国媒体的整体薪资水平,显然愚不可及。但就我所知道的情况,时尚编辑的工资待遇相比于其他同类行业不是很突出。
《时尚》杂志社的创始人之一吴泓从另外一方面回答了有关薪资待遇的问题:“我们要创办百年大刊。我觉得作为一名出版人,最大的不幸是杂志办到一半突然停刊,其损失难以估量啊。”国内确实有不少刊物敢开高工资,但最终项目不赚钱,中途不停换人。而原先的那些承诺都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了。从《青年时讯》到《时尚财富》,从雷声大雨点小的MAXIM(传说中的《新金童》)到《摩登》(从深圳新长安传媒集团换手至光线传媒)。
业门槛
技术含量
在国内从事传媒职业,其结果很有些吃青春饭的嫌疑,人一老,就没地方呆了。
赵忠祥和凤凰卫视是个例外。作为个体,赵的“老来香”现象对中国传媒业的职业化思考并没有根本上的帮助,而作为新兴电视媒介的凤凰本地化成功倒是一个不错题材。凤凰卫视在职位上特设了“资深评论人士”、“本台政经顾问”之类,无疑为那些资深传媒人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北大的学生戏称此为“白胡子产业”。《时尚》杂志社也力求让更专业的人士加盟进来,在职务级别上设置了多重阶梯;如:助理编辑、编辑、主任编辑、资深编辑、首席编辑、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主编、助理出版人、执行出版人、出版人。目的之一也试图避免年龄成为时尚行业的禁忌。
不过,上述情况仍然无法改变中国传媒业在整体上的不专业。在一个传媒从业者的自身定位如坠云雾的情境中,时尚类杂志(亦含其他媒介)的定位准确性只能是跟着感觉走了。
杂志作为一种行业,因为所有权属于国家,垄断成为必然结果,2003年中国一些时政新闻类媒体曾将出版归纳为“中国最后的十个垄断行业之一”。而时尚类杂志似乎属于没有技术含量及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媒体,即门槛比较低。也因此,不少时尚类刊物的人员招聘过程几乎与文学类杂志一样,中文系的就可以了,要么就是服装系的,甚至跟文字沾些边的哲学系也可以接受。低门槛造成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恶果。国外媒体的时尚记者则可能是某时装公司的公关经理、市场主任甚至设计师,懂多国语言。而我们的时尚记者和编辑们大多英文不过关、缺乏对新闻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且写作技能不足。
我周围的主编们具有惊人相似的特征:女性为主;年龄在35岁以下;英文能听懂部分,英文写作基本不符合外企的要求,与人谈话喜欢中文中夹带一些英文,很像钱钟书先生所评述的那样——好比吃了顿大餐,在牙齿缝里留下一些菜叶子,让别人羡慕他(她)的生活水准;EQ高出常人;中文水平仅够写本情感类图书而且销量绝对不超过3000册;频繁跳槽(一个岗位的平均时间为两年);不拥有多少财富却养成了一大堆坏毛病;敏感、苛刻、神经质、刚愎自用。如果还想增加一条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并非名校毕业,更非中文或新闻系毕业。她们是一群“万金油”式的娇子,赶上了浮华时代的浮华需求。
有一次,王锋(《时尚先生》主编)对我说起媒体圈的一些朋友的调侃:“现在是一流主编做图书,二流主编做时尚杂志”。这位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的男人说这番话时我感到了一种干燥的无奈。事实上,在时尚媒介领域,男性的话语权远不如女性。在一个女性气质过剩的环境下,男性期刊的出版首先就遭遇到人才的挑衅。
不过,随着外资的渗透,媒介的前景依然可以期待。从媒介中人自身而言,目前最缺的是职业技能。某日我在TOM网站做现场采访时曾为此呼吁过:“在中国从不缺少聪明的文字工作者、敏锐的商人、具有艺术水准的平面设计师,但杂志的职业经理人严重缺乏!”
《时尚-幕后的策动》 酷儿一代:工作即纵情传媒何以如此缺乏耐心?
传媒何以如此缺乏耐心?
从目前的就业情况看,新闻专业的就业率相对较高——媒体的需求量还在增加。
据智联招聘网近日的一项统计表明,在未来的8年内,各类编辑职务将呈现需求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比其他各类职位的平均增长量还要高。而编辑的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一般的助理编辑年收入在二三万元,而中高级编辑收入则为5至12万元。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编辑需具备新闻、通信、英语、中文等专业的大学学历。尽管这项统计中并未列明时尚类杂志编辑记者的待遇和要求,但基本上与此相仿。
在香港,杂志的记者工资月平均为3至4万港币,普通编辑为2万左右港币,总编辑为10至12万港币。在英国,杂志的编辑(中级)工资为月平均4000英镑,主编为8000英镑以上。在美国类似VanityFair(《名利场》)的大刊,总编年薪一般不低于50万美金。据报道,托马斯?弗洛里欧(ThomasFlorio)在《纽约客》担任出版人时的年薪是60万美元,当1998年他跳槽到康迪纳斯特的《旅行者》时年薪已是涨到80万美元。
国内编辑的工资上升幅度始终不大,大概与这个行业的门槛过低有关。有些杂志的主笔干脆放弃原来的身份而转投目前比较热门的财经杂志或报纸。据说,那里的主笔一般月薪不低于15000元,好的可达到20000元。我的一位朋友Christina原来在上海的一本英文DM杂志Quo担任主编,两年后跳到一本管理类刊物《东方企业家》,甘愿做名资深编辑。2001年夏天我请广州的黄爱东(笔名“黄爱东西”)在上海吃饭,叫来了原《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陆新之。当时听说《三联》尽管对编辑的要求严格至苛刻,但给出的工资相当阔绰,主笔之类月薪能达2万,暂且不谈税前税后。可惜,陆兄不久即离开这本知名刊物,转投热门的《经济观察报》担任华南区的首席记者,2004年9月再见时才知他又辞了财经记者之职,转而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2005年4月我们互通短信,才知他现为东方早报《全球经济观察》周刊首席观察员。但愿这次陆兄如愿以偿。
此类跳槽原因之一是想增加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对抗将来的职业变迁。这种以“变抗变”的行为从一个侧面窥见了中国媒介产业的嬗变——专业化、人才的分类、产业链的各自形成。
《时尚先生》原主编逄伟接触过很多国际传媒公司的高层,他认为,百万年薪对中国的媒介工作者来说,起码在5年内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2004年9月25日我受丰田公司邀请去上海观看F1大奖赛,偶遇原凤凰卫视的编导、现旅游卫视的节目中心的一名主编,谈及工资待遇,他说还是凤凰开出的价码高,起码像陈鲁豫这样的一些主持人,年薪在70万以上没有悬念。如果把陈做的广告也算进去,她显然可以过百万。
《时尚-幕后的策动》 酷儿一代:工作即纵情你需要怎样的技能?
你需要怎样的技能?
10年前我的写作分几类,其中一类是最容易对付的,就是给各家报纸、杂志撰写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