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街墨巷-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8月17日他被转到另一艘英国军舰《诺桑伯兰》号,两个月后才抵达南太平洋的圣·海伦娜岛,与一群追随他的亲信,在那里度过五年半的囚徒生活。这个囚徒出身普通人家,从军校出来当个穷军官,后来成为将军,终身执政,皇帝;他是胜利者,也是失败者;他是霸王,也是阶下囚。失败于他,是成败不足论英雄;他虽败犹胜,大家只知道有拿破仑,不知有威灵顿。皇帝或囚徒,无论哪一种身份,于他显得同样伟大。    
    自从拿破仑逝世以来,有关他的著作层出不穷。一百多年来,他的秘密永远揭不完。一如歌德所说:“拿破仑的传奇就像圣·约翰的启示,大家都知道里面隐藏着另一件东西,但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歌德所说的“另一件东西”,指的不是秘密,而是他的谜。秘密经过追踪,可以揭秘,一旦涉及到谜,就不容易破译。它像迷宫,让你走长路短路,从摸索到摸索,却老找不到出口。    
    拿破仑最为人熟悉的一面,自然是他的大皇帝、大英雄的一面。1796年,一个年仅二十七的青年军官,被督政府任命为远征军司令远征意大利。这个青年军官在土隆之战中初露头角,还不太为人所知。他野心勃勃,一朝被派上用场,马上满肚密圈。他要给督政府以颜色看,这个政府把他看成疯子,一个危险人物,故意将他打发到最艰险的地方去;他也要给约瑟芬以颜色看,她与他新婚,却拒绝跟他远征意大利,他尤其怀疑她的不忠;他也要给法国人以颜色看,从出道以来,他就处心积虑将自己推销给他们,但于今名声还未够响亮,是可忍孰不可忍!他计划周详,想别人的不敢想,为别人的不敢为。他带领军队,出其不意越过阿尔卑斯山海拔两千多米的圣·伯纳德隘口,进入意大利北部,以行雷闪电的姿态,从奥军背后发起进攻,直闯米兰,将奥地利人打得鸡零狗落。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教人口呆目瞪,反手间将奥地利人赶出了意大利半岛,以致卑斯麦开玩笑说:“奥地利军队是为了给法国人打败而建立的。”一个从零出发的青年,仅仅一年时间名声远播,成为欧洲最有势力的人。一个一无所有的青年变成了拿破仑。一个年仅二十八岁的小子,竟可以将名字签在教皇和奥地利皇帝尊号的旁边,谁也不追问他的权力的来源,他本身就是权力。从那时候开始,拿破仑的谜团开始了。    
    远征意大利之后,一路下来如丽日照临,整整一片天宇只属于他。他在米兰宣告阿尔卑斯山南共和国的成立,从终身执政到黄袍加身,跟英国人争夺霸权,在奥斯特里茨大败俄奥联军,称帝意大利。法兰西帝国领土扩张了两倍,欧洲国家只好称臣。每打一场仗的过程,就是将地球投入血与火的过程。然而大家高呼:“皇上万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有过失败、犹疑、恍惚的时刻;顺利、逆境、矛盾、失误纵横交错。但是,到富拉斯港之前,大体上是气浩势宏的大帝。只有当他从艾克斯岛乘一条小艇,登上英国军舰的时候,才最后变成阶下囚。但是,大家依然高呼:“皇上万岁!”    
    现实中的拿破仑一逝世,一个传奇的拿破仑开始了。生前不断的挑战将他掏空了,死后,荣誉、传奇就来填补空位,使他成为一座永远屹立的神庙。夏多勃里昂说:“拿破仑生前不曾取得天下,死后天下却属于他”,“拿破仑之后,一无所有。”他被奉为人的力量,意志和智慧的最高表现,一股从未中断过的拿破仑热持续到如今。法国人都明白,他们对这个皇帝的热忱,并不因为他南征北战,抢回无数战利物资,包括黄金和艺术品,而是因为他给法国开创了严密的法治制度,颁布了五部沿用至今,以《法国民法》为首的法典。这部法典后来改称为《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为法国的民主制度和荣昌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百多年来,有关他的著作不断,有关的电影、电视也层出不穷。前两年法国一家电影制片厂,计划拍一部有关他的电影,准备集资两亿六千万法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匈牙利,都参与投资。而它们当年都被拿破仑入侵过,抢劫过,或跟它们厮杀过。但现在跟法国人合伙拍摄有关他的电影,无疑是跟法国人一起再次高呼:“皇上万岁!”这也是拿破仑谜团之一。美国从来不投资法国电影,那回也出资四千两百万。百多年来,西方世界有关他的电影、书籍、传记、雕塑、绘画的数量,散见于报章杂志的文字,都有泛滥之势。所有这一切,旨在将拿破仑的谜团揭开。但揭来揭去,结果是:作家增加了,书籍增加了,博士论文增加了,导演演员增加了……谜团呢,还在那里,也许永远揭不开。    
    注: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海上霸权的缔造者,最后被雅典人放逐。    
    


《文街墨巷》 Ⅳ春去春来布拉格(1)

    春去春来布拉格    
    经历了四十年铁幕后的世界,伏尔塔瓦河上的布拉格还剩下些什么?卡夫卡还在变形,昆德拉承受不了那份轻。你可以透过他们去听听昨日的回音,看看眼下的情景。然而,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你亲自去看看。其实,东欧的“天鹅绒革命”后,布拉格很快成为欧洲人旅游的热点。西欧一下子就将这座名城找回来了。一把就将它扯回到欧洲传统的文化中。在西欧人眼里,布拉格依然是欧洲首府,欧洲的中心。一切无须从头再开始。    
    布拉格人说,查理大桥是你一步也不用移动,就可以看到所有建筑形式的欧洲的唯一地方。说得不错。我现在就站在查理大桥上,三十座庞大的青铜或石雕的圣人塑像,沿着大桥两边竖立,向过客叙述这座名城的故事。来到桥上,你才真正进入布拉格。宽阔的伏尔塔瓦河穿过视野内的数座大桥,环抱一个小岛后,向易北河流去。河面烟雨迷蒙,急流泛起泡沫,水色随着浮云变换色调,像卡夫卡笔下的超现实,也是布拉格日子长流的象征。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打着五颜六色的雨伞,在桥上音乐家演奏的乐声中,穿过画家、摄影家开设的小摊位,向两个方向对流。你漫步桥上,可以看到布拉格的脸色,也可以听到世界的脉搏。我从雨伞上方放眼望向两岸,一边是老城,一边是建筑在七座山丘上雄伟瑰丽而密集的建筑物:王宫、古堡、教堂、塔楼;哥特式、罗曼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罗可可式,一样不缺。城市之上,数十根纤丽的塔尖直指天空。六百年来的建筑精华,仿如是浮在伏尔塔瓦河上一条庞大的鬼船。到了入夜灯光火亮时分,在强力的射灯下,你的视觉被催眠,现实空间说变就变了,布拉格像打在银幕上的虚幻之城,嗡嗡其鸣在城市上空升起。自从夏多勃里昂和诗人阿波里涅描写过布拉格以来,这个城对法国人来说,变成一道梦想之门。你一脚踩进去,在时间与石头织成的梦境中,去寻求空灵、幽邈,或本质、实在。    
    然而,你不会在梦境中迷失。布拉格不是巴塞罗那,巴塞罗那只是卡塔卢尼亚人的幻觉,是建筑家高迪设想下的一座虚拟之城,它可以不存在;布拉格也不是印度的贝纳雷斯,它的河面浮着太多河葬的尸骸,它只是一个通过恒河走向虚无的半阴半阳的地方,因此,它也可以不存在。布拉格则不一样,当你漫步在禁止车辆行驶的老城区,脚丫踩在以彩色花岗岩石块砌成图案的人行道或马路上的时候,你觉得鞋底薄了些,脚板被磨得火烫,你感到这个城很实在,它以特有的方式跟你沟通。历史上长期的帝皇统治使它富丽堂皇,平民的手作能耐使它变得实在。布拉格人竟有这种实打实的心思,有品味不俗的工匠头脑,还有勤勤恳恳的双手。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里,尽管将一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种实在使他们克服任何的坎坷和困惑。你也会发现,这个古老得可以忘年的城市,竟如此青春绮丽,一似从水中冒出的睡莲。出于怀旧和对古物的珍惜,不少新建筑物依然保留着中世纪留下来的古老入门,新旧两个世界拥抱在一起,和谐得谁也不能将谁扔掉。每一座楼皆修葺得美观整洁,藏红色、西葫芦色或青铜色,像含着水气的烟霞,带领你的目光在城市上空游历。从外墙看,你分辨不出楼宇的年月,它们一律簇新大方,一尘不染,仿如要将历史的尘垢尽洗,好寻回它的黄金岁月。    
    布拉格的确有过它的黄金岁月,这要回溯到查理四世时代。查理四世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选皇。中世纪的皇帝还可以接受一个选字,我们的时代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这位皇帝年轻时留学法国,娶了一位法国公主。他博学多才,是当时欧洲皇帝中知识最渊博的一位,可以运用六种语言。他思想开放,本身就是一道“大门”,不拘一格开向任何的艺术和宗教。是他,一心使布拉格成为欧洲的中心,一如俄国的彼得大帝,要将圣彼得斯堡建成北方的罗马。他是中欧第一所大学的缔造者,也是查理大桥、卡尔斯滕堡和布拉格许多建筑物的缔造者。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认为,布拉格之所以拥有史诗般堂皇的建筑,要归功于查理四世。在他的统治下,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最后成为它的首府。这就是它的欧洲首府之称的来源。一种可以抗衡异化的根基,从此建立起来了。历史上但凡有一朝好皇帝,日后子民的去向会明确得多。    
    一个城市,可以从艺术角度去了解,如巴黎;可以从浪漫角度去了解,如威尼斯;可以从音乐角度去了解,如萨拉斯堡。布拉格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去了解?    
    布拉格首先是水,伏尔塔瓦河经常泛滥,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城市的地面不断加高,以致所有楼房底层都成了地窖,底层咖啡座变成地窖咖啡座。当年查理四世给查理大桥奠基,为向河水讨个吉祥,与星相学家作竟夜之谈后,决定选择1357年9月7日5时31分,这个可以向两个方向阅读的时间,作为奠基的日期;布拉格圣人让·尼波慕塞那的封圣,也与水有关。据说这位神父拒绝向皇帝韦塞斯拉四世透露皇后告解的秘密,而被从查理大桥上拋落河水。现在大桥右方第八座青铜像,就是纪念他的塑像。作为文明进程中的野蛮的牺牲品,这位圣人得到最多游客的瞻仰。    
    布拉格也是火。中世纪时候,这座城被大火焚毁,重建后成为今天的面貌。历史上它经常被战火蹂躏,多次被包围,被攻占,再夺回。十五世纪的韦塞斯拉六世,曾经将一位新教的改革者让·于斯放到柴堆上,当众活活烧死。这位曾经在英国牛津大学就读的新教徒,还在柴堆上高歌,预言路德的到来。这把火没有熄灭,一直延续到现代。1969年1月,为抗议苏联坦克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一位年仅二十岁的学生让·巴拉斯(Jean Palach)在韦塞斯拉广场上引火自焚牺牲,震动了整个欧洲。    
    作为一个小国,在历史大潮流中,无可选择是它唯一的选择。查理四世之后,布拉格曾经被撒克逊人、瑞典人占领,从此走向式微,后来又被奥地利皇朝、奥匈帝国统治过。二十世纪则经历了德国人的占领,从1945年开始的接近半个世纪被苏联的统治。然而,身份一再丢失,却一再寻回,一如春天的一再来临。当代人不会忘记“布拉格之春”。要了解布拉格,原来春天才是它的庐山真面目。


《文街墨巷》 Ⅳ春去春来布拉格(2)

        
    早在1963年,捷克领导人已经企图实行经济改革,开放言论和新闻自由,为苏联入侵时期被镇压的牺牲者恢复名誉。到1968年杜布切克当上总书记,即以改革者的姿态出现,他决心很大,准备让苏联坦克随时压到头上来。他要实行“人道社会主义”。布拉格人就这样拒绝异化。杜布切克一上台,大家相信春天要来了,像伏尔塔瓦河上的鸭子得到春消息,开心得很。但是,春天不曾来到,苏联的坦克抢先来了。一如历史上多次的抵抗运动,布拉格人筑起街垒打巷战,却明知道,除了失败别无选择;却更知道,柔弱、失败也必然有所孕育。后来,只有二十年上下的后来,大街上立着的斯大林像,不都被扳倒了么?抵抗的生还者和无数普通的捷克人,通过领导人给他们打开的国境线,逃向奥地利、西欧和美国。这个血洗的春天,使布拉格人的精华得到考验,也在法国左派知识分子中,引起极大的震动,许多人重新调整了人生的航向,阿拉贡也企图促使党中央通过谴责决议。某些思想开始重新切割、定位。    
    到柏林围墙倒下,春天真的来了,布拉格人终于找回自己的身份。上天将他们应得的一份奉还。现在许多西方人涌到那里谋求发展,德国人、奥地利人捷足先登;美国人也不甘居后,目前在布拉格的人数已达三万五千至四万人之间;法国也是重要的投资者,已建立了二百五十个企业,地产、新闻、银行、药房、电影院、餐馆业,还有Danone;苏俄人更是因利乘便,早已经站稳了脚跟。但布拉格人却说,看见那些发了财的苏俄人还是觉得不痛快,这使他们想起过去,一个他们所不想要的过去。然而,否认过去,重获自由,难道就是一切?否认之后总是一片空虚,如何填补被掏空了的灵魂?如何选择未来?作家哈维尔当年组织过反对行动,现在他的政府一样贪污、行贿、腐化堕落。自从第一任妻子去世,他再次结婚后,民意测验不断下降,眼下只得百分之四十的拥护者。     
    捷克是东欧国家中状况最好的,但柏林围墙倒下十二年,它的最低工资只相当于五百法郎(法国最低工资是六千法郎),国民平均收入相当于两千八百法郎。但我们的导游小姐马莲娜懂五国语言,在中学当教师超过三年,工资还未到达平均收入。为维持生计,业余兼做导游和笔译。西欧拥有的一切,布拉格表面都拥有了,只是低了几个阶位。自动收款机、自动收票机不灵光,小小的停车场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