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打开天窗说靓话-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信其会有发展。可以说这次选择是在经过了心理与身体磨难之后的慎重从事。实践证明这次选择非常正确,不但让我找到了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场所,也为自己日后征战商海积累了经验。
这个世界色彩纷呈,有很多诱人的角色,可搞清自己能干什么和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将来能否挺起腰杆子做人。我进了服务公司之后,一位朋友曾几次拉我去他那里做事,并嘲笑我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又脏又累没意思,我没去。他拿着外商赞助的20万美金又是租豪华的写字楼当办公场所,又是招年轻貌美的小姐做秘书,表面上风光无限,其实为虚名所累,钱挥霍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白白浪费了让人羡慕的发展机会。而我却在那几年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最后开办了属于自己的服务公司。
按说干什么都能挣钱,都能过一辈子,但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宽泛的就业途径和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如何找一个自己喜欢,干起来很顺手且有发展前途的行业,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而理清自己则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和基础。
第二辑第8节 减轻压力靠自己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庭办公。”这种选择的好处是没有与同事的磨擦,时间比较自由,想什么时候干就什么时候干。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在家办公也会有烦恼。俗话说“烦由心生,”所以必须把心情调清捋顺,否则,不但工作难以为续,连生存都会成问题。对此,我深有体会——
首先是经济压力,尽管我对开始可能出现的困难局面有所准备,可连续几个月没有收入的状况依然令自己心烦意乱,甚至怀疑当初的决定是不是过于草率。卖文为生的写作和在杂志社当记者时写作完全不一样。过去写作一是自身喜好,二是觉得在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寄托,只有乐趣没有任何压力。而卖文为生的写作则大大不同了,面临的是如何把文章换成钱的生存问题。在单位工作,甭管挣钱多少,肯定按月发工资。卖文为生则没有一点儿把握,必须经历的“先投入后产出”阶段令人难熬,而且,收入极不稳定,入不敷出的感觉好像每天都生活在窘迫的羞境中。
其次是心理压力,从表面上看时间很充裕,可一旦把握不住,一天时间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悄悄溜走。当自己发现一天什么也没有做成,不烦是瞎话,自由的基础是自律。在单位干什么工作都有计划地按部就班,在家则要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作出具体安排。另外一个更大的心理压力则来自于能否不断超越自己,因为一个职业撰稿人总是写作一类题材的文章,肯定会把自己写进死胡同,单打一的写作方式绝对立不住,早晚会被市场淘汰。所以,危机感来自于心灵。
第三做为一个游离于主流生活方式的文化人,必然要考虑将来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想到“家庭办公”的出路口在哪儿?有单位的人,生老病死有组织负责,老有所归,老有所养,而我却没休可退。或许,有人会说那条路是你自己的选择,应该无怨无悔,若知今日,何必当初。其实,选择并没什么错,但实际情况却由不得不想。
第四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心情会更糟糕(比方说该来的稿费迟迟不到;采访过程不顺利;寄出的稿件下落不明;自己的作品被剽窃抄袭……)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非常敏锐,一点小事也会影响情绪。
面对着那么多烦恼怎么办?我的态度是积极排遣,具体做法是——
第一要敢于承认这种处境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纯粹属于自作自受,在离开单位这点上我从不怨天尤人。我觉得感于嘲讽自己是心智健全的一种体现,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消化了烦恼的根源。
第二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放下手头的工作。可能骑上自行车漫无边际地闲逛,跑到书店翻上几个钟头,挑选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也可能跑到电脑专卖店买些日常工作中必用的消耗品;最多的情况是跑到集贸市场采买菜蔬,然后琢磨出几个色香味俱佳的菜。(我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详谈过此事)我觉得只要走出家门,不管干什么都可以冲淡心中的烦恼。
第三是去参加体育锻炼。我坚持锻炼身体有两种考虑,一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这种生存状态绝不能得病。我的一个同学心脏出了毛病,住院治疗前后花费高达9万多元。他在国家机关工作,有医疗保障,假如我得了花费几万的大病,肯定完蛋,我没有任何劳保待遇。二是体育锻炼可以排遣烦恼。我喜好游泳,常年坚持,游泳的好处在于甭管刚才心里有多烦,甚至觉得人生没意思,可只要一下水,一切不快都会消失。夏天透过游泳镜可以看到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冬天的游泳馆中紫色的灯光在池底变成了淡雅的藕荷色。如果和游泳时结识的朋友赛上几个来回,哈哈一笑,把所有的烦心事都忘掉了。
第四是不管心里怎么烦恼也坚决不琢磨。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在烦恼时越琢磨越烦,越琢磨越想不通。与此同时要给自己做思想工作,具体内容是过去的事情不再想;明天什么样不去猜;今天的事情努力做好。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挺有效果,因为努力会随着时间而积累,积累的结果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飞跃,即辩证法中的从量变到质变。每天都往电脑里敲字,一个月几万,一年下来就是几十万。大量发稿不仅在报刊界提高了知名度,而且约稿也越来越多,一天到晚忙不过来。努力奋斗得到回报,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干劲越来越大。
这是我的一点体会,关键问题要敢于面对烦恼和困境。我在家办公已近五年,不但写作技巧有所提高,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大锻炼。
注意“克隆高手”
现在,人们对“克隆牛”和“克隆羊”什么的并不陌生了,但眼下又有了“克隆文章”一说。谁都知道“克隆”就是仿造的意思,牛和羊可以通过培养基因仿造,文章怎么可以仿造呢?按着道德观念的界定,仿造文章就是剽窃和抄袭,是一种十分卑劣的勾当,很小人。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冠上“克隆”两字?不知是剽窃抄袭者们自知脸上无光,尽全力往时尚靠拢,还是批评家们在玩弄幽默,反正,“克隆”成了剽窃抄袭的代名词。
天津的编辑打来电话说她收到一篇稿件质量不错,挺有可读性,但她觉得那篇稿子眼熟,模模糊糊地记得是我写的。为了核实清楚,她念起了稿件的开头。我刚刚听到第二句就肯定地告诉那篇稿子是我写的。编辑很认真,又念了文章中的一个情节。我说这个人胆真大,来了个原封不动,全文照抄。
据我所知,自己的稿子被剽窃者大锅端的事情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有一次,长春的编辑打电话问我怎么跑到江苏去了?我说没有。她说通讯地址可是在江苏。
剽窃者的手段很缺德,不仅把稿费揣进自己的腰包,还让作者背上一稿两投的黑锅。过去,剽窃者自己还动动手,将文章的前后顺序颠倒一下,或东摘一段西取一节拼凑成篇;现在只将稿件的通讯地址改成自家,其余不动,一次到位,显得极其贪婪。
倘若天津与长春的两位编辑不认识我,或者没有看到发表的稿件,剽窃者就成功了。说起来,这手法并不高明,但他们却屡屡得手。原因在于防范不够。当然,要让编辑们记住所有发表过的稿件是绝对不可能的,何况全国有8000多种公开发表的报纸杂志,剽窃者只要将稿件从南方往北方,从西边向东边,非常容易蒙混过关。
劳动成果被剽窃让人恼火。我现在卖文为生,日子过得不轻松。报刊对稿件的要求是不许文学,要掏有情节有故事的干货,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拖泥带水。由于所写是自己的亲历,写时格外动心动情,写后也很耐看。我在一家公司从当打工仔开始到做部门经理的两年间,与一个女孩子有了些别样的感情,其间的凝重与深刻绝非外人所有,我是怀着一种思索回望自己走过的心路历程。然而,就是这样的稿子居然被剽窃者抄袭了,也许他关注的是文章讲述了一个凄惋的情爱故事,拿出去容易换钱,但他恰恰忘记了我在文章中说到《读者》转载文章等事,都是货真价实,有据可查的,怎么可以跑到他的头上呢?显然,抄袭者利益熏心,全然不顾了。
有的地方剽窃成风,把抄袭别人的作品做为一种行业进行操作,剽窃居然成了挣钱的手段,一个县一个县的人都做。其实只要众多媒体联合对那种地方张榜公布,整体封杀即可。为了不让剽窃者钻空子,我想出一个办法,只将所写稿件给熟识的编辑和报刊,因为熟识,用稿单位了解我的情况,这样做有利于对剽窃行为进行防范。
抄袭者之所以猖獗,根本原因在于打击不狠,姑息养奸。一位有剽窃行为的人曾语调硬朗地说:发现了又能怎么样!谁能拿咱怎么着!的确,抄袭者有恃无恐,就是因为没有将其置于死地的办法。尽管《著作权法》中对什么是剽窃有规定,可真正为此诉诸法律的并不多,判决也就是罚一点点钱了事。如果将其搞得倾家荡产,半辈子缓不过劲儿,他就不干了。
再就是把剽窃抄袭者搞臭!将他们的名字公布于众。只要社会各界、作者、编辑们联手,从各方面堵截,剽窃抄袭者的市场就会越来越小,无路可走!
第二辑第9节 一哄而起的背后
很多人做事情喜欢一轰而起,一窝风,最有名的就是“VCD”的泛滥成灾。
眼下,洗浴城遍地开花,不知道是什么高人从哪方圣地在哪儿琢磨出开洗澡堂子可以赚大钱,于是,洗澡堂子在全国各地泛滥开来。(尤其是在北方城市)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生活中经商的几步曲:饭馆、发廊、洗脚屋、影楼等,可那大部分都是命里注定的短暂,红红火火热闹一时,没几天就销声匿迹,门口贴上“此饭馆转让,请速联系。”如今,“洗浴城”再度煽将起来,大有胜过当年的发廊、洗脚屋之势,但不知能支撑多久?
好像是一夜之间,北京城的洗浴城就跟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好几百家,一条几百米长的街上就能有几家洗澡的地方。多就多罢,让人纳闷的是无论规模大小,一律唤做“洗浴城”、“洗浴宫”、“洗浴中心。”人们对洗澡这件事和洗澡的地方都不陌生。过去,人们管洗澡的地方就叫“洗澡堂子,”也有人叫“浴池。”不知道叫“洗浴城”、“洗浴宫”、“洗浴中心”有什么含义和讲究?反正那感觉就像前几年广告中一下子冒出无数个“广场”一样让人心里觉得不对劲,广场是随便叫的吗?天安门广场宽阔浩大才可以叫广场,怎么几栋楼凑在一起就是广场呢?
原来,那是从香港那疙瘩传过来的。香港寸土寸金,几栋楼凑在一起当然很大啦。北京的城市布局一向以散漫开阔著名,甭说几栋楼,就是几十栋楼也不会轻易给个“广场”称号。实际上,叫什么都无所谓,关键在名不虚传。
洗浴城的遍地开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一种感觉,好像过去的人们不讲究清洁卫生,没地方洗澡,否则,洗澡的怎么会在如今大行其道?
其实,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崇尚清洁。浴池业最早出现在宋代。南宋时,管浴池叫“香水行”。元大都建立后,北京也有了浴池业。明朝的浴池则叫“沐浴堂子。”清代的浴池分为“北式屋”和“南式屋,”后来的北式屋逐渐发展,成了人们常见的洗澡堂子。北京地区很多浴池服务员说同一种口音,他们大都来自河北定兴,过去的服务行业都是亲戚套亲戚,北京民谣中有“宝坻县的剃头匠,定兴人干澡堂子。”
让人不解的另一种原因是洗澡怎么一下子吸引了那么些投资者,和开办饭馆一样,甭管大小,洗澡堂子也是个项目,也要“哗哗”往里扔钱。何况,洗浴城从外边看个个富丽豪华,显然耗资巨大。莫非这古老的行业真的要“旧貌换新颜?”
现在,所有洗浴城的标价是30元,也就是说洗一个澡要花费30元。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费一个月只不过区区几百元。有人会说,洗浴城不是拿最低生活费人去的地方,但拿最低生活费的人去哪里洗澡呢?
我在路上见到一洗浴城门口贴有“游泳、桑拿、蒸汽浴、按摩、健身、美容美发,自本日起五折……”的启示。我想既然是半价,不妨体验一下生活,就上前询问半价包括什么内容?警卫告诉可以洗澡、游泳、桑拿。我对别的不感兴趣,能游泳就行。
我没想到从自己一露面,就受到了热烈欢迎——门口有身穿大红旗袍的小姐拉开第一道门,第二道门是另一位同样身着旗袍的小姐引导走到“换鞋处。”存鞋的是个小伙子,他递给我一双拖鞋、一条毛巾和一个写有号码的塑料牌。然后,又一位小姐笑容可掬地说:“先生您好,请这边走。”把我向里边引,走到男更衣室示意我进去。男更衣室的门口立着一个打着黑色领结的服务员,要过我手中的牌号,将我领到更衣柜前说:“先生,您洗衣服吗?”我摇了摇头。“您需要什么服务请对我讲。”我点了点头。在短短的两分钟内,我受到了流水线般的热情服务,听到了5个服务员先后发出“先生您好”的问候。
我没有洗澡也没有游泳,而是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充满好奇地走了一圈。哇噻!原来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中那个单纯洗澡的地方了,各种娱乐和服务都有,难怪叫“中心”呢?设计也越来越让人感到舒服,过去的淋浴是站在喷嘴下边,现在的淋浴可以坐下用活动喷嘴冲……可游泳、美容美发、桑拿、按摩、健身、洗衣刷鞋还和洗澡沾边,怎么连餐馆、游艺室、录像厅也进了洗澡的地方?难道洗澡还能洗饿了?也许,有人就喜欢在这里吃饭。餐馆里边有几个人在推杯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