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现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样,攻击修正派就似乎意味着肯定越战。在当时美国反战的形势下不便于这样做,那些反战的自由主义者也不愿这样做。因此尽管有些正统派史学家批评修正派断章取义,虚构材料等等,也都局限于打文字官司,反响不大。修正派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获得长足的发展。
③后修正派  Post…revisionist。后修正派产生于70年代末,这与各国外交档案的大量公开有关,到70年代中后期,有关冷战初期的美国外交文件大都已解密,英国也逐步公开了这一时期的内阁和外交档案,这就使冷战研究者们在更坚实的史料基础上,对冷战起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后修正派史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了证实前两派某些观点的证据。他们的很多观点也综合了正统派和修正派的意见,但更多的则是对两派特别是修正派观点的批判。所以他们也被称为新正统派或折衷派。后修正派按其研究方向也可分为两支。第一支出现较早,他们和正统派、修正派相似,在研究中持“超级大国”,即所谓“两极论”,着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研究,忽视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如约翰·加迪斯认为:“冷战发源于美苏两国各自寻求内外发展所引起的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一支的主要史家及著作有:约翰·加迪斯的《美国和冷战的起源,1941-1947》,林恩·戴维斯的《冷战出台》,丹尼尔·叶尔金的《支离破碎的和平》,沃伊捷赫·马斯特尼的《俄国冷战之路》等。
     后修正派的第二支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两极论,加强了对其他国家的研究,如吉尔·伦斯泰德的《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和冷战,1945-1949》,揭示了挪威和芬兰加入北约组织的主动性,指出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这一支最重要的贡献是拓展了对英国的研究,改变了仅仅把英国描述为美国政策的被动追随者的局面。他们利用最新美、英档案,重新评估了英国在冷战中的作用。主要著作有:威廉·路易斯:《帝国主义陷入绝境,1941-1945》,小罗伯特·哈撒韦:《矛盾的伙伴关系――英国和美国,1944-1947》,这两部著作主要分析美英在政、济和殖民地问题上的相互利用,相互扶持的关系,率先在冷战史研究中给了英国一席之地。此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大批论述、分析英国在冷战起源中重要作用的著作,主要有小罗伯特·哈撒韦的《模糊的伙伴关系――英国和美国》,1944-1947),特里·安德森的《美国、英国的冷战,1944-1947》,伊丽莎白·巴克的《超级大国之间的英国,1945-1950》,安妮·戴顿的《无望的和平――英国、德国的分裂与冷战的起源》以及她主编的《英国与第一次冷战》,艾伦·希洛克的《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1945-1951》,亨利·瑞安的《英美的幻象》。
     总起来看,后修正派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主要有4点:
     1、冷战是斯大林无限膨胀的野心和西方世界面对苏扩张软弱无力、束手无策的结果。他们认为斯大林从来没有把苏的战后安全寄托在与西方合作政策的基础之上。相反,他一开始就决定单独寻求苏的自身安全。斯的头脑中从来没有一个适度的界限。为维护安全的需要而争取的西部缓冲地带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不是适可而止,而是越大越好。对于苏联大肆扩张势力范围,西方世界虽然不满,却没能及时有效地加以阻止,等到苏羽翼丰满,西方采取遏制措施为时已晚。因而西方的失败不是对苏不够宽容的失败,而是在于太软弱无力被动消极。如果西方世界在最初就态度坚决、行动果断地制止苏的扩张行动、冷战也许不会发生,至少不会那么激烈。
     2、用最新材料驳斥了修正派关于美国经济扩张引发冷战的观点。认为美国并没有把资本主义危机当作战后面临的首要问题,经济安全仅仅是美国国家安全构想的部分。事实上,美考虑最多的还是战后世界的“势力均衡”问题,各国争夺权力的结果,必然是导致新的战争。后修正派接受了修正派关于美国运用经济实力推行冷战政策的观点,承认战后的贷款、马歇尔计划等都是美国用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两者不同的是,修正派认为美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安全,“政治仅仅是一个工具,被用来维护和扩大美在欧洲和世界经济中前所未有的势力和地位。”后修正派则强调经济手段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美战后政策虽没有完全排除对国内经济的关心,但绝不象修正派所强调的那样是把经济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考虑的首位。如“多边主义”是美战后经济安全的基础,它要求打破区域性的经济集团,实现全球经济合作,而美的遏制政策则在很大程度上保存、扶持了不利于多边主义经济合作的区域性经济集团。马歇尔计划就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
     3、抨击修正派关于美国强加意志于别国的看法。后修正派认为,在不少地区,如西欧、中东等,美势力的进入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成和支持。有些国家因为担心苏的威胁,希望借助美的力量对抗苏甚至主动邀请美军事力量进入本国。挪威、丹麦即是如此。
     4、强调英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后修正派对英国与冷战关系的研究在整个冷战史学中独树一帜。首先,他们认为英对美冷战政策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冷战的爆发。英在战后由于经济衰败和战争的巨大破坏,无力独自实现其经济和政治安全,因而向美靠拢,施展外交手腕来影响罗、杜政府的政策,并最终使美国陷入欧洲事务承担起对欧洲的政、经、军责任。那末,英对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美、英学者看法不尽相同。英国史家批评美国人目光短浅,吹嘘是英国改变了美的对外政策;美国学者则认为主要是华盛顿自身进行了政策转向,英国在影响并促成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方面不象英国人所说的那么作用巨大。其次,后修正派认为英国采取了主动积极的冷战政策。英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一定的责任,安妮·戴顿认为:“甚至在美国政府宣布和补充遏制政策之前,维护英帝国世界地位和遏制苏已经成为英政策的重点。”对苏的忧虑使英政府决定采取强硬政策,并试图借助美的力量,来达到抵抗苏威胁,维护英国的世界一流强国地位的目的。再联系英外政策中一贯的反苏亲美倾向,问题就更明白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苏解体后西方史学界再次掀起了冷战史研究的热潮,各国学者根据新解密档案重新研究冷战起源,有人退回到正统派的立场,如加迪斯。也有学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后修正派完全是正统派的变种,只是名字改变了而已,仍然坚持认为苏联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企图为美国的扩张主义庇护,他们认为冷战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美苏双方在二战造成的无序和双方存在的很深的怀疑与不信任的情况下都为了自身安全,采取的行动而引起的,他们着重从美苏两个方面寻找冷战爆发的原因。如美退休外交官、布鲁金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雷蒙德·加特霍夫在“冷战产生与结束的原因”一文中认为冷战的根本原因是英美双方都相信被历史所强加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每一方都认为由于对方的现实存在而不得不投入斗争。苏领导人相信共产主义最终将在全世界获胜,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先锋队,帝国主义必然采取反对他们的敌对行动;西方领导人则估计苏决心要增强其力量,并不择手段地执行扩张共产主义的政策,以图建立一个由苏领导的共产主义世界。这样双方冲突不可避免。总的来说,冷战结束后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主要还是这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中正统派和修正派对冷战起源的解释虽有千秋,但都有一定片面性,后修正派比较客观地研究了美苏两国与冷战起源的关系,论证了美国在冷战中的作用,比前两派的观点较有说服力。因此,虽然正统派和修正派的理论与观点仍有一定市场,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后修正派。正如美国著名史学家阿瑟·小施莱辛格概括的,40年代和50年代的正统派,把俄国人看成是坏人,反面角色。60年代的修正派,把美国作为反面人物,80年代后修正派综合分析的出现,历史开始从一个战斗的武器转为努力分析确定结构窘境和理解敌对双方的关心。
2、前苏联、俄罗斯的观点。(1)1985年以前。1956年苏共20大决议:“……以美国反动集团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结束后立即开始实行“实力地位”政策,这种政策反映了这些国家中最富有侵略性的分子力图镇压工人运动、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力图瓦解社会主义阵营和建立自己的世界霸权。这种政策实际上就是,无限制地扩张军备,沿着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国境建立美国军事基地;拼凑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侵略集团;进行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冷战”和准备新的流血战争。”苏编《外交史》中说:二战后“苏联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壮大发展,资本主义总统危机的加深和殖民体系的瓦解,共产主义运动、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和当代所有为和平、自由与独立而斗争的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所有这一切从根本上使世界舞台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变化。……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枉费心机,企图扭转这种发展趋势和使当时的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变化,他们对采取兼顾所有国家利益的办法合理地解决战后出现的各项问题横加阻挠,并着手展开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新的军备竞赛,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其他侵略性军事集团并进行各种军事冒险运动。帝国主义者宣布推行“实力”政策,从而开始了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总的来说,苏联时期官方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是:1、出于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状大的恐惧,是镇压、破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需要。其冷战政策是一贯的反苏反共政策的延续。冷战是由来已久的反苏政策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直接继续和发展。它引用英国国际关系史学家伍德豪斯的话说:“冷战不是突然开始的,一些有头脑的对当时的事态有所考虑的人,不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而且早在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协定中就看出了它的根源”。2、美国为夺取世界霸权。从杜鲁门到许多垄断资本不断叫嚣要夺取世界霸权,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如杜鲁门在1945。12。19向国会提出的咨文中就讲美国肩负“领导世界的永久责任”,“必须证明,美国充满着保持其世界各国领导地位的决心。”(2)1985年以后。三种观点:A:传统观点。B:美苏互动:美苏关系互动的结果,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C:苏主动:“布尔什维主义天生具有对抗和扩张的性质”,苏应该负主要责任。
3、我国学术界的观点:①“美国霸权论”②“美苏共振论”③“英国主动论”④“综合作用论”
4、我的看法: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美苏两种截然对立的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深层原因。②美苏不同国家利益及对外战略构想的碰撞是直接原因。③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④核武器的作用。
三、冷战的发展进程。1、两个划分原则:(1)持续40多年。(2)高低起伏。
2、7个阶段:1945-1947:酝酿与爆发。1947-1953:第一次高潮。1953-1959:解冻与对话。1959-1962:第二次高潮。1963-1979:缓和背后的争夺。1980-1985:第三次高潮。1985-1990:走向缓和,结束冷战。3、关于冷战结束的时间
四、冷战结束的原因:1、西方观点(1)美国政府长期的遏制政策,特别是里根、布什政府的政策作用的结果。(2)戈尔巴乔夫的关键作用。(3)冷战的结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外交和军事行动以及苏联集团内所发生的社会和政治剧变的结果。
2、 俄罗斯的观点。(1)美国“和平演变”政策的结果。(2)戈尔巴乔夫的背叛。(3)苏联体制的问题。
3、 我的看法。(1)苏联政府在国内外压力下的政策转向是冷战结束的根本原因。(2)美国政府长期的对苏遏制政策,加剧了苏联的困难和内部变化,推动了冷战的结束。(〔反核和平运动的作用。(4)戈尔巴乔夫、里根的个人因素。()核武器的作用。
五、冷战的后果与教训。1、后果:物质损失。政治影响。对外关系。文化影响2、教训:坚持和平共处。不搞扩张主义。反对霸权主义
  搞好国内事务。加强国际合作。思考题:1、试论美苏冷战的起源。2、试析冷战结束的原因。3、试析冷战的后果。4、试析冷战的教训。
              第五讲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国际关系体系与国际关系格局
1、国际关系体系:国际关系体系、国际关系格局、国际格局、世界格局等是研究现代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需首先解释清楚。所谓国际关系体系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也即国际平台上各种政治力量,包括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以及具有国际联系的国内政党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斗争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有从本质上看是动态的体系网络。2、国际关系格局:国际关系体系是一种多层次结构,它包括双边层面、多边层面、亚地区层面、地区层面、跨地区层面直至全球层面。其中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作用的是全球层面。国际关系格局即是指国际关系体系全球层次的中心结构,即世界各种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和战略态势,一种结构状态,是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全球层面的实力对比关系。国际关系格局也即“国际格局” “世界格局”,或“国际政治结构”。国际关系体系是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