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潇水说论语-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事情。我相信,她把钱包还给我根本不是为了表扬,因为没有任何人会搞这种表扬,也没有电视里做的这种宣导。她也不会得到表扬之外的其它间接好处。这大约就是纯粹因为捡到钱的人会想,丢钱的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了,我不愿意他人受到利益损失——这大约就算是一点点的仁了。这种仁的本性,使得她愿意交还给失主。
  这不是教化使然,是社会体制塑造了人格完整后,人们所具备的自然的本真的怜惜他人的仁的心的自然显露。而如果社会有问题,人们利益普遍受到侵害,正常权利被部分剥夺,那么,他是有机会就要重在补偿自己受损的利益的。这种情况下去教化为仁,教化他去孝、去拾金不昧、去信用、去廉洁,也许会得到一定得教化者所要的表现,但那是心情复杂的,是目的不纯的,犹如我辈主要是为了表扬而去拾金不昧。
  所以,教化为仁,和通过通过保护公民权益,使得民众获得独立完整人格,由此而形成一定的仁的心和仁的行(仁指尊重和维护别人的权益,譬如拾金不昧),还是不一样的。
  另外,穷和富裕与公民权益得到保障与被剥夺侵害,并不是相同的概念。起作用是后者。是公民感觉自己权益有没有被侵害,决定人们的行事风格能否高尚和社会风气的卑污欺诈还是健康美好。假定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比较穷,但是他们感觉公民权益没有被侵害,他们还是会仁的,拾金不昧、不偷报纸的事就会发生,譬如解放区的延安就是个穷地方,但是人们并不互相欺诈,因为感觉自己的权益得到了维护。而当时的大上海是个富裕地方,但是不管其中穷人还是富人,都怀着从侵掠欺诈别人获得利益以补偿自己从国家政府或者其他有势力集团那里被侵夺的权益的心。
  一个富的地区,虽然富,但是不等于公民权益就被保障了,君主和政府还是可能严重侵犯了它,这包括物质权益也包括对个人意志、尊严、人格、自由的精神权益的侵犯。譬如一个小业主,他虽然很富裕了,但若他感觉自己的权益还是被政府不法侵夺了,那他仍然不会有尊重他人权益的仁心的,还是会欺诈别人,偷报纸的,也不会拾金不昧的。我们在明朝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富裕的社会和一个低劣污浊的民风。
  所以,以为某国民风较好,人有一定的尊重他人权益的仁心(假定是这样的),把它解释成因为某国富裕,这是不对的。而是应该归结为政府对公民权益的保障。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是个不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仓廪实到了利益得到了应有保障的地步并且其它权益也得到保障,人们才能知礼节”,否则仓廪再实,也是人心卑暗的。
  总之,这一章,一点评人物开始,最终又论述了仁的学说而终,也是《论语》一书里边很重要的一章啊。  
 第八章 《论语》“述而”第七


(一)
  
    
      这一章,是孔子主要讲自己的。
     
     第一句: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我只是转述,我从来不创作(都是转贴,没有原创),我特别喜欢古人的思想和书,有时候我私下把自己比作商朝的老彭(大约就是活了八百年的彭祖)。”
     当年周公制礼作乐,但是孔子没有周公那么大的官爵,所以他不肯说自己是创作。其实他的仁思想,已经不仅仅是传述,而是原创了。
     
     第二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而记住,学东西从来不讨厌,诲人不倦,这些对我都不算难事。”
     孔子对自我的表白,以前只是首肯自己好学,现在还是这个意思,最多多了一条愿意教导别人。此外,就没有自伐己能之处了。
     
     第三句: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不能修进自己的道德,不跟门徒讲授并且同时琢磨书上的学问,不能闻义而徙,自己有不善的地方,不能改掉,这是我整天对自己担心的啊。”
     基本意思都是要修身。
     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闻义而徙。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比起现代人,如果有不同,那就是闻义能徙了。当时人,一旦笃信什么,就会用行动去讲出。现代人,似乎更聪明一些,不会为精神上的东西去行动。春秋战国人一旦被某种精神所触动,就会挺身而行,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譬如鉏麑去刺杀晋国执政官赵盾,看见后者坐在厅堂上等待上朝,唯恭唯敬,真是民之主也,于是竟然自杀了。既不辱肯国君的派遣,也不残害忠良。这就是闻义能徙。这样的人从前也是有的,比如民国的邹容,一旦接受了革命思想,就终身不二。现在的人,似乎对“义”啊、“大道”啊,不太能相信了,也就没有行动了。这大约也可以叫做信仰危机吧。
     
     第四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平时闲坐的时候,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什么样子呢,就是和畅驰婉的样子。我们说,人的表情,是后天习得的,也是反映着心灵的,孔子的这种自信又舒和的样子,是他精神境界高尚的外现和回报吧。
     
     第五句: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哀叹说:“我的衰老越来越厉害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这说明孔子年轻的时候经常梦见周公。年轻时候有志于行周公的礼乐治国之道,梦中也常想着这些事情,因而梦见周公了。大约到了老年,知道自己的“仁”教化理论,终究是不容易行的通的,所以志气也就弱了,梦见周公也就少了。
     
     第六句: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总结了孔子人生的四项主要内容:“立志于求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六艺之学。”
     道和德都是相对抽象的概念,道是外在的行动,德是内在的修养。而这里的重点,是获得了对仁的依守。然后经常在诗书六艺中游学以滋养自己的仁,或者广义的道德。‘
     这句话显示了孔子人生中,仁的地位是相当被推崇的。
     
     第七句:子曰:“自行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所有向我这儿教了培训费的,我没有不去教的。”
     大约教人技艺,总是要留一手,但是教人思想,像一枚蜡烛去点燃另一枚蜡烛,何必吝啬呢?
     
     第八句: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我不喜欢简单地告知别人。我要让他们先想。不是已经想得很费劲了,或者嘴上要说但是就是说不出的,我不会启发他们想出来或者说出来的。还有,我举一他不能反三的,我也就不再往下多教了。”
     孔子教学,重在引导,而不是告知。还有,虽然交了学费的,孔子都去教,但是他还是有个原则,就是素质在中人以上的,他才会教深的,若中人一下不能举一反三的,就教个差不多就不多说了。
     这是有道理的,人生是有限的,把精力都倾泄在庸才上面,也是对自己的浪费。
     
     第九句: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谁家里死了人了,一起参加party,坐在孔子身边了,孔子这顿饭肯定就不往饱里吃。如果哪家办丧事,孔子过去哭丧了,回来这一整天,都控制着自己不去卡拉OK唱歌。
     这反应的是一种推己及彼的仁心。因为,假如你家里有了人去世,你去哪儿吃饭,你不希望看见你边上的人大吃大喝大呼大笑,所以,你看见别人家有丧事,你也不会这样。这就是由自己而想到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
     
     第十句: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知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回说:“有人用我我就出去,没人用我,我就在家呆着。我也不会着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咱爷俩了。”
     子路气不过,也跑来争宠:“老师,请问,如果你是要打仗,指挥三军,你会带上谁呢?”
     子路是功夫人出身,言下之意得用我啊。
     孔子说:“暴虎冯河(徒手跟老虎打,光着身子不坐船过河的),这样的死了也白死不让人可惜的粗勇的汉子,我是不会跟他们一起的。必须临到战事,心中警惧,仔细谋化,争取成功的,这样的人,我才愿意跟他一起呢。”
     大约子路又讨了个无趣。
     
     第十一句: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里说了孔子对钱和工作的态度。孔子也是妄想发大财的,他说:“如果真得能够富,那么即使是给人开出租这样的工作(如果能富的话),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发财,挣得不是很多,那我宁可不干它,改干我所感兴趣的事情。”
     意思是,如果能发大财,不是我的兴趣爱好的工作,而且地位也卑贱的,我还是愿意干的。如果既不能多挣钱,又卑微,那我宁可干不挣钱但是我感兴趣的。
     我从前辞职离开一家外企(和路雪),也是这么考虑的。工作不紧不慢,又发不了财,索性去大学里呆着看书去。如果真能挣很多钱,譬如现在这样出去当培训师讲课,那么一段时期影响我看书,我也认了,还是去讲。
     孔子很多想法,都特率真,因而比孟子等等一干人都可爱。
     
     第十二句:子之所慎:斋,战,疾。
     
     有三样东西孔子是特慎重对待的:吃斋、打仗、闹病。
     现代人也有三样东西是慎重对待的:挣钱、挣钱、挣钱。
     
     第十三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跑到齐国去找工作,给高氏(齐国世袭的上卿家族)的高昭子家当家臣(类似邑宰什么的),当时去外国做官不算叛国。
     齐国太师给他演奏大舜的《韶》乐,就是孔子称赞的尽善尽美的,孔子一连学了三个乐,结果把自己听蒙了,一连三个月吃肉吃不出味儿来。
     
     第十四句: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贡说话也不直接。卫国的卫出公,他爸爸蒯聩是个恐怖分子,想谋害爸爸的漂亮媳妇南子。南子在朝堂上发现了事情不对,大声呼叫:“太子要杀我啦!”卫灵公气坏了,把蒯聩给撵出了国。
     因为蒯聩被禁闭了,他的儿子就后来接了班,当了卫出公。蒯聩觉得自己是爸,就跑回来强卫出公的位置。冉有打算看看孔子是站在谁的立场上,会不会帮卫出公。
     子贡于是跑进去问:“伯夷、叔齐,老师您觉得他们怎么样?”
     孔子说:“都是贤人啊。”
     “他们因为父亲的一个错误的决策(非要让弟弟叔齐当继承人),导致他俩都没接上班。您觉得他俩会怨恨爸爸吗?”
     孔子说:“他俩都是仁人,遵守父命,互相仁爱,推让君位,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有什么可怨的呢?”
     子贡于是出来,对冉有说:“孔老师不是帮助卫国君了。”因为伯夷、叔齐不抗拒父亲的遗命,也不怨恨,所以孔子不会赞成卫出工作为儿子,抗拒自己的父亲蒯聩回来的。
     后来蒯聩劫持了卫国的权臣孔悝,强迫他盟誓帮助自己多君位。孔悝也就这样妥协了。但是子路是孔悝的家臣,觉得自己拿人工资,要替人卖命,就一个人冲进步搏斗,想把人质孔悝解救出来,却被蒯聩的两个跟班给打死了。临死还系好了冠的缨带。蒯聩终于在孔悝的支持下夺了自己儿子的君位,但是没过三年又被打出去了。
     
     第十五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的收入包括现金收入,还包括非现金收入,合起来叫全面收入。
     雷锋就是这样的,雷锋做好事,把钱捐给了灾区,给了丢掉火车票的大嫂,雷锋的现金收入减少了。但是雷锋的非现金收入却是增加了。就是荣誉感、名誉、知名度——连毛主席都知道他了,都成了他的fan了。雷锋心中的自我认同感也增加了。所以雷锋的现金加非现金总收入,增加了几百倍。所以雷锋不是傻子。他宁愿做这样的傻子(现金加非现金增加几百倍的傻子)!
     雷锋就是被非现金激励起来的,他是第一个意识到全面收入的人。
     如果收了不义之财,现金收入会增加,但是非现金收入就减少了。他对自己洁高品行的敬意,心性的愉悦和自我崇敬,会减少了。所以孔子说:“吃的是一些粗饭蔬食,饮的是水而不是茅台,曲着胳膊枕着睡觉,无忧无虑地,乐在其中。如果不义,虽然得了富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就在其中心底无私,非现金收入很高。不义而富且贵(不遵守社会上的一般道义,出卖灵魂和原则而获得了富贵),忧就在其中非现金收入低,精神感受卑劣,生活在争斗和欺诈之中,人生如贼东躲西藏。
     
     第十六句: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让我从五十岁以后开始学易经,就不会犯什么大错了。”
     孔子学东西不知餍足。
     
     第十七句: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