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掺和着琼浆与胆汁的杯子,
如今我要把它喝得全部空空:
在我痛饮生命的酒杯的杯底,
也许还有一滴蜜遗留在其中!
也许美好的将来还给我保存
一种已经绝望的幸福的归宁!
也许众生中有我不知道的人
能了解我的心,跟我同声相应!
……
好花落时,向微风献出了香气;
这是它在告别太阳,告别生命:
我去了;我的灵魂,在弥留之际,
像发出一种和谐的凄凉之音。
作者简介
拉马丁(1790—1869),19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贵族家庭。在宁静的乡村度过幼年,喜爱《圣经》和夏多布里昂等人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政治上坚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宣扬人道主义,向往宗法社会,提倡诗歌应为社会服务。1820年,他的第一部诗集《沉思集》发表。在诗中诗人歌颂爱情、死亡、自然和上帝,认为人生是失望和痛苦的根源,把希望寄托在已经消逝的事物和天堂的幻想上,或转向大自然寻求慰藉。诗人之后发表的《新沉思集》、《诗与宗教的和谐集》等作品,继续着这些主题,但日趋明朗的宗教信念冲淡了忧郁的氛围。拉马丁的诗歌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给人以轻灵、飘逸的感觉,着重抒发内心的感受,语言朴素。《沉思集》被认为重新打开了法国抒情诗的源泉,为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新天地。
名作赏析
拉马丁是19世纪早期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一生中经历了多次感情生活的创伤,加上早期从贵族家庭的教育中承袭的宗教信仰,因此他一向认为人生含着无休止的痛苦与失望,而把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的天堂,同时从自然中寻求慰藉。《秋》一诗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拉马丁的这一思想。
诗歌叙述了即将告别人世的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种种慨叹。诗的开头描摹了一个“顶上留有余绿的树林,草地上飘散着黄叶”的萧杀秋景,一下子将读者带入一个荒凉、感伤的氛围。在沉寂的林间小路上,诗人踯躅独行,沉思默想。即将辞别人世了,诗人的心情是灰暗的,在诗人眼中,太阳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大地也奄奄一息。
然而诗人对自然、人生仍存有眷恋之意,诗人“虽哀恸一生的希望”,但仍“露出羡慕的眼光”,注视着大自然,享受自己以前未曾享受到的幸福。诗人要尽情地享受,要将生命的杯中掺和在一起的琼浆与胆汁喝个干净。诗人哀戚的心中升腾起淡淡的希望:美好的将来在等候着诗人——尽管那是一种绝望的幸福的归宁;芸芸众生中,有理解诗人的陌生人,他们与诗人同病相怜、同声相应。
拉马丁是法国历代诗人中借景抒情的高手。他的许多诗篇就是美丽的风景画, 而且有着油画的灰调色彩。拉马丁写景诗中的空灵意境很像中国的山水画,那种“诗情画意”是任何西方风景画都不具备的。《秋》一诗突出地体现了拉马丁“寄情于景”的创作风格。通观全诗,笼罩着抑郁、悲凉、空灵的气氛,诗人的“沉思”又将读者带入一种飘逸的境界。诗的语言朴实,韵律和谐,朗朗上口;以“我”的口气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增强了亲切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诗歌的情调虽然过于消极,但又着实优雅感人。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9节 哀愁
我失去力量和生气
也失去朋友和欢乐;
甚至失去那种使我
以天才自负的豪气。
当我认识真理之时,
我相信她是个朋友;
而在理解领会之后,
我已对她感到厌腻。
可是她却永远长存,
对她不加理会的人,
在世间就完全愚昧。
上帝垂询,必须禀告。
我留有的惟一至宝
乃是有时流过眼泪。
作者简介
缪塞(1810—1857),19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形式考究,感情丰富,真切动人,有着深远的影响。缪塞在他的一生中,除了诗歌外还创作了不少戏剧和小说,发表过一些颇有影响的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论文。
缪塞的文学活动是从参加以雨果为首的进步的浪漫主义团体“文社”开始的。他不仅是浪漫派中最有才华的诗人,其戏剧作品也大大促进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他的小说在创建法国浪漫主义心理小说和为近代小说开辟道路方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虽然缪塞的戏剧和小说反映社会生活不够全面,但是却真实刻画了法国某些阶层的生活及心态,颇具时代色彩。特别是他描写的“世纪病”在今天看来,还可以感觉到当时某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他们的彷徨与苦闷。 他的主要戏剧作品有《罗伦扎西欧》、《反复无常的人》、《巴尔贝林》、《喀尔摩金》等。他的小说有《埃梅林》,《弗烈特立克和贝尔纳莱特》,《提善的儿子》,这3部小说可列入19世纪优秀爱情小说的行列。另一部《世纪儿忏悔录》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成为缪塞的代表作。
名作赏析
缪塞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作为一位卓越的抒情诗人,缪塞有着独特的情感经历。他感情丰富,青年时与当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乔治·桑相识,堕入情网。两人在一起相处了一段浪漫的时光,但不久乔治·桑抛弃了诗人,这给缪塞以很大的打击。这段曲折的感情经历诱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人挥笔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短诗《哀愁》即是其中著名的一首,曾被广泛传诵。
爱情遭遇挫折,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忧郁、悲伤、消沉。诗人失去了生活的力量,变得无精打采,没有生气。就连平日要好的朋友也离开了诗人,诗人的心更加寂寞、孤独。诗人甚至怀疑,一向使自己自负的才气也消失了。诗人陷入极度感伤的境地,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是那样的黯淡、昏沉。
心情沉郁,对自然的一切也就毫无兴趣;甚至对于真理,诗人也觉得反感、厌倦。诗人说道,“当我认识真理之时,我相信她是个朋友”,而一旦对真理领会之后,诗人则觉得她平淡无味,如同嚼蜡。诗人的悲观情绪在此得到了极度表现。虽然如此,诗人脑中还保持着一份清醒:真理是永存的,是经历了时间和实践考验的,是正确无误的。诗人心中还存留一点微弱的希望之火。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诗人只得将目光投向天空,向那位缥缈的上帝诉说心中的哀愁。而这时与诗人相伴的,能给诗人带来些许安慰的,是诗人眼中所流的泪水。
诗的格调是感伤沉郁的,诗人没有运用深奥的象征手法去营造抽象的意境,而是借助简白晓畅的语言,一泻无遗地唱出了自己心灵的忧伤。对于今天的读者,这首诗的消极灰暗色调可能引不起读者的共鸣,但由于诗歌真切流露了诗人的感情,因而丝毫不显得空洞、造作。缪塞对于抒情诗的创作,主张“言为心声”,反对无病呻吟,他曾说过:“诗句虽是手写出的,说话的却是心。”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他的这一观点。对于今天那些津津乐道地刻意追求诗的表现技巧的诗歌写作者来说,缪塞所说的话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0节 罗蕾莱
我不知道是何缘故,
我是这样的悲伤;
一个古老的传说,
萦回脑际不能相忘。
凉气袭人天色将暮,
莱茵河水静静北归;
群峰侍立,
璀璨于晚霞落晖。
那绝美的少女,
端坐云间,
她金裹银饰,
正梳理着她的金发灿灿。
她用金色的梳子梳着,
一边轻吟浅唱;
那歌声曼妙无比,
中人如痴如狂。
小舟中的舟子
痛苦难当;
他无视岩岸礁石,
只顾举首伫望。
嗳,波浪不久
就要吞没他的人和桨;
这都是罗蕾莱
又用歌声在干她的勾当。
作者简介
海涅(1797—1856),19世纪德国伟大的诗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这使得他从童年起就接受了自由、民主的启蒙思想。自1819起,诗人在叔父的资助下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等学校学习;1825年,获得法律博士学位。期间,诗人开始了诗歌创作,后汇集为《诗歌集》。但同时他的进步思想也受到了普鲁士王国的压制。1824—1828年,诗人在国内和意大利等地游历,同时写有散文集《哈尔茨山游记》等。1831年,诗人因向往法国的“七月革命”离开祖国,在法国流亡,除两次短暂回国外,一直侨居在巴黎,和巴尔扎克、肖邦等文艺界的大师交往甚密。此外,诗人密切关注祖国的发展,积极向祖国的报刊杂志供稿,介绍法国的革命形势。1843年10月,诗人和马克思相识,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他的思想更接近觉醒的工人阶级,创作出很多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如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着吧》等。1848年,席卷欧洲的革命失败,诗人的健康也开始恶化,这些使诗人陷入苦闷之中。1856年,诗人病逝于巴黎。
名作赏析
《罗蕾莱》选自海涅的《新诗集》中的《还乡集》,写于1823年。诗歌原来没有标题,《罗蕾莱》是后人加上去的。
罗蕾莱是德国莱茵河畔一百多米高的一块岩石,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布伦坦诺曾写了一篇名为《罗蕾莱》的叙事诗,诗中编造了一个关于魔女罗蕾莱的故事。罗蕾莱美丽娴雅、温柔妩媚,无数男子在她手中送了命,当地主教不忍对她判刑,于是派3位骑士送她去修道院忏悔修行。途中,罗蕾莱登上莱茵河畔的岩石,见到河中小舟,认定舟中的人是负心的情郎而一跃入江,3位骑士也死于非命。这个美丽的传说引发了当时许多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兴,他们写下了许多以之为题材的诗作,其中以海涅的这首诗最为著名。
诗的第一段开始就把主人公的忧伤情绪点明,而忧伤又与那古老的传说有关,这就引起读者探知那古老的传说的兴趣,从而奠定了诗的气氛。第二段开始转为对传说的叙述。起初以写景为主,夕阳西沉,暮色苍茫,莱茵河水在静静地流淌,群峰在晚霞中默默耸立。这一段景物的描写不以真切细致取胜,而着重于气氛的渲染,也借景点出故事的时间和地点,而后逐渐将读者引入传说的故事中去,从现实世界逐渐进入神话世界。山峰和夕阳仿佛自然变形成为绝色少女,那金发金饰金梳着重表现落日余辉的灿烂绮丽色彩。诗的主人公在想象中好似见到了少女,她梳头的动作自然优美,歌声曼妙动人。那举止和歌声充满着诱惑,招引着过往行人。于是读者的目光被诗人从山峰上的美女引向江河中的痴情舟子,他被声的美妙和光的灿烂击中了,不顾危险只知伫望。第二段到第五段是神话世界。第六段诗的主人公又出现了,他虽已从故事中走出来,却还摆脱不了故事中的气氛,他为即将没顶的舟子耽心。最后点出祸事的根源,原来他疑心那就是水妖罗蕾莱在作怪。
诗的结构严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紧紧相扣,中间四段叙事悬宕,引人入胜,语言优美,韵律流畅自然。加之诗人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切感情,因而这首诗有着极大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后来被许多作曲家谱成曲子,以西尔歇尔的曲子流传最广,成为民歌,至今仍为欧洲各国人民所喜爱。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1节 欢乐颂(1)
一
欢乐啊,美丽的神奇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姑,
天女啊,我们如醉如狂,
踏进你神圣的天府。
为时尚无情地分隔的一切,
你的魔力会把它们重新连结;
只要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
一切的人们都成为兄弟。
合 唱
万民啊!拥抱在一处,
和全世界的人接吻!
弟兄们——在上界的天庭,
一定有天父住在那里。
二
谁有那种极大的造化,
能和一位友人友爱相处,
谁能获得一位温柔的女性,
就让他来一同欢呼!
真的——在这世界之上
总要有一位能称为知心!
否则,让他去向隅暗泣,
离开我们这个同盟。
合 唱
居住在大集体中的众生,
请尊重这共同的感情!
她会把你们向星空率领,
领你们去到冥冥的天庭。
三
一切众生都从自然的
乳房上吮吸欢乐;
大家都尾随着她的芳踪,
不论何人,不分善恶。
欢乐赐给我们亲吻和葡萄
以及刎颈之交的知己;
连蛆虫也获得肉体的快感,
更不用说上帝面前的天使。
合 唱
万民啊,你们跪倒在地?
世人啊,你们预感到造物主?
请向星空的上界找寻天父!
他一定住在星空的天庭那里。
四
欢乐就是坚强的发条,
使永恒的自然循环不息。
在世界的大钟里面,
欢乐是推动齿轮的动力。
她使蓓蕾开成鲜花,
她使太阳照耀天空,
望远镜看不到的天体,
她使它们在空间转动。
合 唱
弟兄们!请你们欢欢喜喜,
在人生的旅途上前进,
像行星在天空里运行,
像英雄一样快乐地走向胜利。
五
从真理的光芒四射的镜面上,
欢乐对着探索者含笑相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