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曹雪芹传 作者:周汝昌-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到小孩长到一周岁的时候,就更是隆重庆祝了,在这一天里,亲友齐集,热闹非凡。一个很有趣的风俗就是用一个花纹美丽的漆盘子,内中盛着各式各样的人间器物,放在孩子的面前,让他去抓取。一般必须放的物品有算盘——如果抓到了此物,意味着孩子会算帐,作父母的就不用担心孩子将来是不是会没钱花等;另一项必须放的物品有书本——如果抓到了此项物品就意味着孩子将来必然很会读书,那么也就是说孩子肯定会中举,前途必然无量;另一项必须放的物品有一个小孩子常带的项圈——如果抓到了此项物品就意味着将来的孩子必然会得到老天的保佑,没病没灾,成长顺利;其余的物品就是由家长放置了。据说这时候孩子抓到了什么物品,就预示着孩子日后长大成人的志趣和事业。这就是至今在中国还很流行的“抓周”。这种场面说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群年龄各异的人(一般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靠近孩子),非常虔诚地盯着还只能四肢爬行的孩子,心情紧张地、屏气凝神地看着他究竟是抓什么物品。有的家长甚至把不想让孩子抓的那件物品放得远远的,以防不懂事的孩子不慎误抓了家长不想让其抓的物品。
  话说到了小雪芹周岁这一天,也就是到了雍正三年的四月十六日这天(闰四月生人,只能以次年四月为周年期),曹家自然也要给周岁的霑哥儿举行“抓周”礼式。
  据说在那天,曹家的人们都会追想一桩历史佳话:曹家的宋代祖宗,开国元勋武惠王曹彬,曾留下一段美谈,以至正式被载入了《宋史》官书之中。曹彬小时,举行隆重的抓周礼,大家只见那小孩对那百般物件一概不顾,一手抓起一支长柄的兵器(古时称为“戈”),跟着另一手便抓起一个金印(从古至今均被视为是高官厚禄的标记)!于是乎家人大为兴奋,都说这孩子将来定会武功超群,官居极品。不知是巧合,还是命运真的是如此,曹彬后来真的成为宋朝第一位大将军,官位做枢密使——可以说是最高军政长官了。
  从此曹家就倍加地看重“抓周”这一礼式了。
  那么,作为曹彬这样不凡人物的后裔,应该尚有“祖风”。至少小孩的父母是如此企望的。在座的各路亲戚朋友也一齐睁大了眼睛,静观小雪芹会抓起什么来。
  说到这里,又不能不提到《红楼梦》。正因为曹雪芹非常了解他祖先的这段故事,因此在小说中用上了这个典故。借用古代的某人某事来比喻当前的主题情景,这是中国的文学家十分喜欢的独特的艺术手法。
  由于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杰出人物的名人名言、故事又特别多,而中国的文学家又没有一个不是读书破万卷、博闻强记的高智者,所以都比较喜欢用典——只须运用几个字,便能显示或含蕴非常复杂而又回味无穷的内容。用典,又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之分。
  在《红楼梦》一书中就写到了主人公贾宝玉降生一周年“抓周”时的情景:……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是,政老爷便要试将来他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此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爷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摘自《红楼梦》第二回)
  从这一段不多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在这里曹雪芹就是在暗用、反用他自家祖宗曹彬的典故,巧妙地暗示了大家对他的误解与冤枉——说他是曹门的不肖子孙!不肖,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对不起列祖列宗!败坏了门风、家风!”
  这个“不肖”,也就是当时世俗社会对小雪芹的“定评”,也是他一生为人的特色。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初次出场时的那首名为《西江月》的词就写到: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摘自《红楼梦》第一回)
  这里的“不肖”,里面包含着这部传世之作的基本因子和色调。
  与“抓周”相关连的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小孩生下七日时,除了做父亲的要给孩子取一个象征当时心情与情趣的名字以外,孩子母亲的娘家需要做的一些事情。
  众所周知,曹家是满人,那么,他们凡事也就按照满人的习惯来做。在那一天,小雪芹母亲的娘家人在一个适宜出门的时辰就选了几个得力的挑夫送来了贺礼,礼品很丰富,包括摇车、衣袜……等小孩的用品。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金银麒麟”。传统的中国小孩的妆饰风貌是很有特色的。那栩栩如生的虎头帽、虎头鞋可以使世界诸国之人瞠目结舌,惊叹不已!这的装饰在现代的农村还能看到。但是还有佩饰,也是一大特色。
  小孩的脖项上、身上常常佩戴着几种物件,既是装饰,又有保护的作用。对于曹雪芹这样的家庭,给孩子戴的至少有项圈、寄名金锁和护身符等物件。父母怕孩子长不大,让孩子戴上圈、锁是取其能够圈住、锁住,不被死神夺去生命的意思。锁和符,必须是花钱由僧道寺观中赠送,名义上把孩子看作是他们宗教中的挂名弟子(因为多病而难保成长的孩子甚至是真地舍给寺庙里去“出家”的,虔诚的父母以为这样就能保住自己孩子的性命了)。
  除此之外,当然还会有某一些家庭个别的习俗,比如,孩子的父祖长辈赐给一件珍贵佩饰,这在现代中国中也是常有的事情。那么,曹雪芹的项上,自然也就多了一块小小的玉佩了。
  玉在古老的中国可以称之为最珍贵的宝石了。中华民族是一个高级审美和艺术创造的民族,从远古时期就能观察到玉的多种美:本质的美,纹理的美,色泽的美,声音的美,触感的美,甚至能体会出玉具有高尚的美德,在成语中就有“玉洁冰清”这样的语汇来描述一个人的品德之高尚。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身边佩带上一块玉,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人的风雅。
  古代有一种玉饰,形体不太大,上面镌刻着喜庆和避邪除灾的字句,也就是一种“符咒”的性质。把这样的小玉饰挂在孩子的脖项上,当然是最好的打扮与祝愿了。小雪芹自然也就有了这样的玉饰成为他心爱的小“伙伴”了。
  负责照管小雪芹的嬷嬷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小雪芹分外地喜欢这块玉佩,时常把其含在口中,带养他的嬷嬷们为了增加讲话的趣味性,就凭想象编了一个动听的“故事”,告诉小雪芹:这块玉是你一生下就从你口中带来的!它是一件奇品,也是一件神物,代表着你的好形质好品德以及好命运!你万不能丢了它,丢了就要发生不祥的事,或是灾难。这样的话讲得太多了,以至于深深地印在了小雪芹的脑海中——由此才产生了他长大后写小说时的一个奇异而美妙的神话性的开端:贾宝玉是由一块大石头变成玉而投胎入世,幻化为人的。
  让曹雪芹觉得不幸的是,小雪芹这块蕴含了丰厚意义的玉佩,终于在某一天因为事故离开了他的身边。
  这个不幸的“兆头”,无疑会使他心底里泛起更丰厚的文学联想,成为他写作小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象征和表记。
  然而,落世才一年多的小雪芹,无论如何也不会明白:他一出生,就命中注定了一个“奴籍”,因为他家世代是内务府人。他是长大以后才体会什么叫“奴才”,什么是内务府包衣的。
  因此,为了讲清楚曹雪芹的一生,必须先把内务府的来历和性质稍加说明,才能以释读者。
  照旧日的俗话来说,曹雪芹是个“旗下人”,也可以说作是“在旗的”;稍“文”一些,说作“八旗人”。这种历史名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这就得对“旗”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旗,来自明朝汉语,满语本是“固山”。旗,本身是旗帜的旗,可是在清代,这种作为军队分队标志的旗,已经引伸其义而变为军队编制上的一种代称了,明朝已有“总旗”、“小旗”的名目,其性质已经是一种编制等级了。满洲的固山(旗),又不仅仅是一种军队编制,而是合军政、民政、“家政”三者而为一的整体制度,极有特点。满洲的贵、贱、军、民,后来都编入“固山”,受旗制的严格约束。
  满洲旗制共分八旗,各旗身份地位不尽相同,也必须加以了解。这种身份地位的不同,是由一系列的历史根源和发展而形成的。
  最初,满人由于出猎行围(这是他们当时的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每人出箭一支,每十人择一人为之率领,维持队次秩序,叫做“牛录额真”。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清太祖努尔哈赤本着旧有的习俗,分编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为长官(在汉名中称为“佐领”),后来,以每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汉名为“参领”);每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后称之为“旗”和“都统〃)。这可以称为是“旗〃的雏型和基本编制。
  又由于行围时队形本来也有组织:中间为“围底〃,犹如中军、大本营;左右分二“围肩”,犹如左右翼;两肩末端为“乌图哩”,犹如所谓前哨;四处各有旗帜:中立黄纛,两翼立红、白二纛,翼尾立蓝纛,以为标志,便于指挥。——所以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努尔哈赤便将军队在上述基础上正式编立了四旗制。
  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因人数日增(以满人为主,也包括蒙、汉、朝鲜、俄罗斯等各族人)于是又由四旗扩充为八旗,旗的旗帜颜色分别是上述四色正旗、外加以四种原色为底而围以异色镶边的镶旗。后来,又迭加增编“蒙古旗”和“汉军旗”,原来的本部遂因区别上的需要而专称“满洲旗”。实际是三类军旗各八旗,共有二十四旗。
  曹雪芹家所隶属的,是满洲正白旗。
  一般说来,非满洲血统的而又隶属于“满洲旗”而又是“正旗”的,都是资格很老的“旧人”,——这道理,从上面的描述中就可以理解,因为这种旗内都是归旗极早的人家。这种人家,由于和满洲关系密切,历年久远,其生活习俗,都“满化”得很深了,除了一两点表面标志之外,有时就难以分开了——这种从辽东入关的老汉姓旗人,如果渐渐改用汉人的习俗,会被指斥为“纵欲丧心”的。
  曹雪芹的祖上,正是这样的一户“老旧家”。
  通过上面的介绍,已经知道上三旗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八旗中的其余五旗,相对地称为“下五旗”。上三旗是由皇帝自将,下五旗为王公分领。这种区分,其历史内容说来也很话长,现在只简单地说明一点:满洲(那时国号还叫做“金”)初期,
  虽然亦有“汗”为总酋长,但全体的军、政大事,实由各旗旗主共议公决;旗主在各本旗固然是各方面的最高统治主,即在整个旗集体中,也是和“汗”平起平坐,身份不相上下的首领,因为实力(即所拥有的本旗兵丁)既然全等,所以威权自亦相当,后来随事势演变,“汗”的权力地位日益增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随之而日益加深,于是出现贵族们自相残害、兼并的丑事;本来分领于三个旗主的三个旗,竟然为皇帝(由“汗”发展而成的)一手所集中掌握,就是这等情事的结果。因为这三旗既然已归皇帝直接管领了,所以特称为“上三旗”。
  正白旗,本来并不在上三旗之数。早期正白旗的第一位旗主本来先是努尔哈赤自己兼领,后归多铎率领;崇德四年(1639)多铎获罪,此后多尔兖逐步掌管了此旗。曹雪芹的始祖名叫曹世选(“世选”后又叫做“锡远”,又单一个“宝”字。本名是曹宝,世选是改名或表字),后来可能是居住东北铁岭卫(今辽宁铁岭县)到辽阳这一带地方,一种推断是约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或略为先后,被满洲军队俘虏,另一推断是后来由于别的缘故成为奴隶,不久就跟了多尔兖。从此,曹家世世代代作满洲奴隶,隶属于正白旗。
  值得一提的是多尔兖(1612…1650),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却排行在九,人称“九王”。他带领的正白旗兵,是八旗中最强大的一支大军。东征西战,多立首功,因此他深得努尔哈赤的器重,有意立为嗣子。及努尔哈赤一死,帝位却被其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清太宗)谋得,从此种下了许多皇室内部矛盾。到明朝农民军攻破北京城,满洲后借机进入北京的时候,第一个占据了“龙位”的满洲皇帝,名义虽然是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顺治帝),实际上就是这位“摄政”的九王。他才是满洲入关前后之际的大清帝国的真正“创业主”,掌握一切实权,顺治称之为“皇父”“父王”,入关后以顺治的名义第一次赏赐多尔兖的是黄金一万两、白银十万两!
  曹世选跟着这样的“主子”进了关,而他家遂由“包衣下贱”一跃而成为“从龙勋旧”。
  多尔兖的威势,以他意外的死亡(顺治七年)而宣告结束。他遗下的正白旗这一支实力,也归顺治系占有。正白旗之所以独得“拔乎”诸旗之表而与镶黄、正黄两旗(皇帝系的实力)并列,成为“上三旗”之一,原因也就在此。
  相应的曹家,自然因此也就入于“上三旗”。这就是说,他家和实际掌政的皇帝系统,始终身不由己“凑合”在一起,而且关系十分特殊地切近。
  但是,曹世选的奴隶身份却不能改变,他家世代都是“包衣”人。“包衣”是满语音译,意思是“家里的”“家下人”,就是家奴。满洲贵族把这种人是看得极为“下贱”的,但又非常需要他们。
  明朝的皇室,没有另外的家奴,只有宫廷里的特种供役人——太监。太监本是极劳苦的好人家的子弟,被残害了身体和精神而送入牢笼去受苦服劳的最为可怜的一种受压迫者,但他们往往受了帝王统治者的毒害,却变为穷凶极恶的爪牙,无恶不做:明朝的腐朽败亡,太监们特别“与有力焉”。清朝皇帝有鉴于此,所以在承袭明朝各种制度的同时,却先将太监们管事的“二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