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酸甜苦辣咸-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了这次经验,此后在里下河一带上茶馆吃早茶,第一件事是叫肴肉免上天灯棒儿,否则当地有头有脸的朋友一摆场,那顿早茶可就全搅和啦。吃个肴肉都有那么多讲究,咱们中国是礼义之邦,真是一点也不错。

    天灯棒

听都没听过的台湾七大名海鲜   唐鲁孙

吃螃蟹,平津讲究七尖八团,江浙讲究九月尖脐十月团,总要在中秋月圆,桂子飘香,或是重九登高东篱采菊,才是持螯对酒的季节。可是台湾吃蟹,要在暮春三月莺飞草长的时光……爱吃蟹黄的朋友,足可大快朵颐。 


上世纪四十年代,笔者初到台湾,随便想吃碗牛肉面,就是走遍了全台北市,也别想吃到嘴。当时衡阳街仅有一家叫绿园的福建菜馆,能吃到几只半甜不咸的福州肉包,已经觉得大快朵颐,算是吃了一顿有滋味的美餐啦。 


近二十年来,餐饮事业蓬勃骏发,林林总总,蔚为大成。拿台湾海鲜的种类来说吧,可真是集苏、浙、闽、粤各沿海省份海产的大成,可以说是珍馐毕备,而且犹有过之。

乌鱼仔

“乌鱼仔”笔者在内地不但没吃过,而且也没听说过。据朋友告诉我,乌鱼平日都在暹罗湾一带海底栖息,每年靠近冬至,海水渐凉,乌鱼群才游来高雄海面。笔者初来台湾,在一位朋友家喝啤酒聊天,他拿出一对黄中透亮,色如琥珀的乌鱼仔来,先用棉花蘸着上好白干酒,一遍又一遍地擦,把表面一层薄膜,擦得都脱了皮。然后把皮一齐撕掉,切成小薄片,架在小炭炉上,用文火慢慢地烤。烤到鱼仔上鼓起一粒一粒的小泡,才算大功告成。配上切得菲薄的大蒜片来下酒,香鲜适口,柔而不腻,比吃荷兰的高级忌司下酒,还来得够味儿。 


早年台湾的上林花,是著名的酒家。因为乍到台湾,还不懂得点菜,有一位酒家小姐外号叫航空母舰的,以拳雅量宏,一口气能半打啤酒下肚,面不改色而得名。据说她的拿手好戏是给客人点菜。有一次她给我点了一客生炒“龙肠”,其形状好像迷你式的小鱿鱼,入口一嚼既脆且嫩。据说这种龙肠,是从公乌鱼肚子里掏出来的近似鱼膘的东西,除了好吃,还非常滋补。尤其不是每一尾公乌鱼都有,所以比较名贵。这个菜只在上林花吃过一次,以后在酒家饭馆露店海鲜,点过几次生炒龙肠,都回说没有,到现在想起来,那一种脆嫩爽口的味觉,仍然时绕齿颊。 


九孔鲍鱼

“九孔鲍鱼”在台湾简称九孔,属于蚌科。外壳质薄而坚,焕化五彩花纹,非常璀璨悦目,背上有九个螺纹小孔,所以名为九孔。九孔大半产于花莲台东沿海一带,据说以台东所产为正宗。凡是台东所产,背壳上一定是九个螺孔;北壳螺孔,不是九个,或多或少,老饕们甭吃,一瞧就知道不是台东出产的真正九孔啦。 


九孔的好处,是比一般蚌类都肥硕细嫩,吃一只就是一只,非常挡口(耐嚼的意思),不像吃海瓜子,鲜则鲜矣,实在太抠索不解馋。九孔以盐卤涂搽,在火上干烧,最能保持本身鲜味。可惜花东一带大小饭馆的大师傅,烹调九孔的手艺都不甚高明,老嫩的火候没法把握住,挺好的一般九孔,十次有九次是嚼不动的,遇上没除韧带,还会塞牙,真要替九孔叫屈。后来在高雄李家花园,吃到了一次老嫩适度、鲜醇味浓的九孔,才算引卮大嚼了一通。 


螃蟹

在台湾,嘉义的布袋港,台南的安平港,高雄的红毛港,都以出产螃蟹驰名。台湾螃蟹分两种,一种叫红,一种叫青蟹。此地的青蟹,自然比不上内地的大闸蟹膏腴肉满,可是台湾出产的红,内地也很少见到。 


至于吃螃蟹,平津讲究七尖八团,江浙讲究九月尖脐十月团,总要在中秋月圆,桂子飘香,或是重九登高东篱采菊,才是持螯对酒的季节。可是台湾吃蟹,要在暮春三月莺飞草长的时光,红才能膏满膘足。这时候,一打开蟹盖,真是所谓顶盖黄,整个蟹盖长满了蟹膏,爱吃蟹黄的朋友,足可大快朵颐。可是到了秋末冬初,内地吃蟹的季节,反而肉松膏稀啦。 


什么事都有例外,记得早年客居嘉义的时候,我们几位吃螃蟹的老饕,偏偏遇上嘉宾酒家有个叫阿昆的养蟹专家,他有一手绝活,把买来的红养在瓦坛子里,四周用杂粮谷糠塞紧,让蟹在坛子里丝毫不能动转,每天喂两次煮熟碾碎的鸭蛋黄,就是隆冬三九,寒风刺骨的季节,您要是到嘉宾吃红,仍然能够吃到顶盖黄的大肥蟹。近年来医学界研究出来,吃红的油膏,最容易增加胆固醇,因此美肴当前,凡是血脂肪浓度稍高的朋友,都怀有戒心,不敢多打牙巴骨啦(北平土话“大啖”的意思)。 


蚵儿

“蚵”,内地叫牡蛎,台湾叫蚵,是人工在咸水港养殖出来的,也是最平民化的海鲜。高雄的新打港,台南的安平新港鲲湖四周,都是养蚵的大本营。养蚵人家有的采用固定式吊蚵,有的采用浮力式吊养,大约一只蚵吊养十四天到二十天,就肥大可吃了。近年社会上流行吃海鲜,电视台布袋戏里也穿插有买蚵儿煎的表演,所以蚵儿煎、蚵儿面线,变成男女老幼人人欢迎的美食了。 


吃蚵儿煎一定要用平底锅煎,平底锅不吃油,可以少放油,用鸡蛋葱花经油煎来,才不腻口而香嫩。台南的蚵儿煎、担仔面是全省闻名的,本来只是在街头露店才有蚵儿煎吃,不登大雅的。自从高雄的大统公司开幕,九楼的大排档里,蚵儿煎居然也高踞一席啦。 


海瓜子和大黄鱼

内地江浙一带的人士,认为“炝活虾”“海瓜子”都是呷酒的隽品。台北的淡水也有海瓜子出产,虽然鲜度不差,可是壳厚肉羸,沙砾又多,大家嫌麻烦,都不愿意弄来下酒。1972年,笔者到金门,出乎意料吃到了又肥又嫩的海瓜子。同席是一位浙江黄岩人,彼此同嗜,一大盘海瓜子,三下五除二,吃得清洁溜溜。隔席全是鲁豫老乡,大概对海瓜子不感兴趣,还剩下大半盘,我们把它拿过来大啖一番。曾经听朋友说金门的海瓜子是海鲜里一绝,一试之后,果然不凡。 


笔者最喜欢吃的鱼有三种,松花江的白鱼,苏北里下河的鱼,还有一种就是大黄鱼。这三种鱼都是肉质细嫩,腴而刺少的。在台北吃过不少次名庖烹制的大黄鱼,据说都是金门来的,因为冰冻过久,总觉鲜味稍逊。这次到金门,所住招待所有一位厨师,是天津西沽人。有一天午餐,居然有海碗侉炖大黄鱼。所谓侉炖,就是天津一般住家户家常做的熬鱼。金门吃黄鱼都是从海里现打上来的,离水不过三几个小时,自然是鲜肥细嫩,美到极点。鱼身上的蒜瓣肉,到嘴里还带点甜丝丝的。说实在,就是当年在天津也没吃过这么甘肥腴润的熬鱼呢。那次到金门的成员,平津老乡占的比例很高,有人一夸好,大家随声附和,连着三餐都有侉炖大黄鱼,再配上饭卷子吃,真仿佛回到老家,坐在炕头儿上吃家乡饭呢。 


珠螺

真正台湾海鲜特产是“珠螺”,这种螺蛳在内地沿海各省都没见过。螺的体形特别小巧,长度只有二分左右,产在淡水鹿港海岸一带,当年住在淡水的英国人就常常用珠螺加奶油,做奶油珠螺汤飨客,其味有点像鲍鱼,可是鲜美过之。英人史密斯管这种珠螺叫迷你螺,因为一只珠螺剔出来的螺肉,比火柴头大不了多少。买一大筐珠螺不过台币几十元,可是剔出的螺肉仅只一小撮,剔工倒要几十元呢。珠螺也可以用淡水烫熟,加各种调味料来吃。有一次在鹿港吃海鲜,叫了一盘炝珠螺,敢情每只珠螺尾巴上都附生一个近乎半圆的小石块,跟螺尾坚固难分,不是同去朋友教我诀窍,我几乎拿不下来。据说这块小石头,其硬度可以媲美金刚石,用铁锤来敲也不容易砸碎。我想如果把这种螺石搜集起来,做个手镯或镶项链,倒是一件别出心裁的装饰品呢。 


“日月潭”

本省有一种蚌类,壳形扁薄,一面雪白,一面赤褐,我们一班好吃的朋友,给它起名“日月潭”,蚌肉鲜嫩,有如血蚶。这种蚌类赋性阴寒,夏日如生热火疖子,连吃几次“日月潭”,火疖即可消除。不过阴寒特重,妇女不宜多吃。吃“日月潭”,只宜白煮后蘸调味品下酒。高雄大水沟有一家露店,用小葱头、朝天椒、柠檬鱼露调味,不用酱油,酸咸馥辣,别具一格。旅美画家钱葆昂,前年搜集“日月潭”贝壳一百多片,用化学药物将壳内瓷光褪去,遍请绘画界名家,画了若干鳞介草虫,配上锦盒,倒也是别开生面的文房清玩呢。 


台湾以前因为海鲜是最价廉食物,所以每顿饭都离不开海味。可是现在,大家一起哄,你开海鲜园,我开海鲜楼,东边是活海产,西边是海味珍。应酬场合里,也认为吃海鲜是时髦新鲜玩意儿。于是海鲜时价直线上升,变成大宴小酌不吃海鲜,反而显得不够意思了。 


不过海鲜虽然好吃,可是稍一不慎,非常容易引致河鱼之疾。要是喝点五加皮或大曲茅台一类白酒,不仅消毒又可暖胃,凡我老饕,定有同感。(摘自《天下味》)

《文汇报》 2004年10月10日



          闲话太监

              宦官就是阉人,俗称太监,又叫老公。依据典籍的记载,自从秦汉时期有了腐刑,宫廷中就由阉人担任杂役啦。《说文》说:“宫中奄,昏闭门者。”按宦官谓之奄,主宫中闭门之役,所以叫阉人。由唐宋到明朝,一直叫宦官,永乐初年,民间因为敬畏宦官才尊称为太监。嗣后出了王振、刘瑾、魏忠贤一班权宦,不但窃柄弄权,而且左右朝政,太监的权势,在明朝算是到了登峰造极了。
              至于清朝的安得海、崔玉贵、李莲英、小德张、梳头刘等人,因为去古未远,大家对于这些阉割畸形人,对他们心理上、生理上觉得必定有不可思议的奇妙变化,可是正史上又都约而不详。于是稗官野史,私人札记,捕风捉影,抢张为幻,把清朝一些太监也形容成权侵朝野,不可一世的巨奸。其实清朝那些有头有脸的太监,仗着上人见喜狐假虎一威,弄点钱花,那是一点儿也不假,谈到干预国家大政,甭说他们不敢,就是打算从中弄鬼,以慈禧的辨析芒毫,也不容那群太监插手其间呀。
              太监去势,俗称净身,他们自己叫出家。出家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自幼出家,一种是半路出家;一般说来自幼出家的多,半路出家的少。
              在清朝河北省武清河间一带都是太监的产地。自幼出家的,年龄一都在十岁左右,顶多不超过二十岁,而且一律要出于自愿。贫苦人家,任为了生活困难,无路可走,于是就希望自己子弟净身进宫。如果能幸地邀圣眷,受到荣宠,这孤注一掷,就可以换来毕生的安富尊荣。所谓一人得道,九祖升天啦。
              半路出家的,大概都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无赖于,杀人越货被官厅逼得走投无路时,就设法找乡亲中在宫里当差,有点权势的老太监拜门投师,甘愿闭割,进宫当差以了残生。有的性情暴躁,案子逼得太紧,来不及按部就班介拜投师,咬紧牙根引刀一割,先做了断的。好在武清河间告老还乡的老太监不少,一听说有人自宫(他们称自宫为大喜),家里有的是从大内带回的宫廷秘方良药,救人要紧,立刻给自宫人上药止血,安上药捻子,只要不招风,尿道不幽闭,就可以保住小命啦。
              半年之后,体气康复,然后再由介绍人携带进京正式投师,经过三勘一验手续,就能充任学习太监了。所谓三勘是由内务府一勘,南三所二勘,敬事房三勘,最后一关还得由刀儿匠验明无讹,具结呈报,到此算是全部通过,才有资格进官当差。
              刀儿匠就是主持阔割的师傅,虽然归内务府管辖,可是宫里大小太监对他们都特别恭维客气,管他们尊称古拉。刀儿匠是口传心授的师徒制,要经过三年的随习。等到心领神会,师傅才肯授刀,正式操作。到了学满五年才算出师。满师后给师傅效力五年,就可以承袭古拉职位。老古拉有了传人,就可以告退出宫廷,安享晚年啦。

            打算自动出家,最小只有七八岁,那时候天真未凿,多半是家里人贪图富贵,怂恿他当太监的。最大的也不过十七八岁,没有超过二十岁的。这些半大小子想当太监,百分之百都是出于自愿,很少是听了别人撺掇,去当太监的。
              打算自动出家,不管七八岁或是十来岁,都是由家人亲友介绍携带来北京。首先要投奔有头有脸的太监,经他认可之后,结为亲家,叫作认亲。随即把人带进大内南三所住下仔细察看,同时就有劝善太监来说教了。
              首先阐说,当了太监之后,尽管可以衣食无忧,邀天子之幸,能够大红大紫安富尊荣。可是净身的刹那,生死间不容发,等于孤注一掷不说,此后永远断绝男女之私,这种牺牲未免太大。到了后来虽发达,可是,此恨绵绵,成了终身憾事,没法儿补救啦。这类话用不同语气,不同方式,掰开揉碎地反复劝说,真有经过三四个月劝解,心一活动知难而退的,太监们好像有一笔公款,从这笔款项提出若干银子遣送回籍。这种钱还有个名堂叫助善费,不过这类人究系少数。
              凡是意志坚决,屡劝无效的人,最后还要请古拉再彻底劝一次。如果真是一心想出家坚定不移,这时候刀儿匠会同乾清门侍卫人等,护送他出宫,到刀儿匠住所调息,如果没有侍卫护送此人,是重大刑案追缉的要犯,一出宫禁厅捕快可能就要动人拿人啦。准备出家净身,除了每天增加饮食的营养外,还要吃些益中补气药品,让体气充沛耐劳,施行手术时可以减少痛苦,手术后早日康复。等身体日趋健壮,开始逐步管制流质的饮食。最后甚至于汤类茶水完全禁绝,只能吃点干粮,因为手术之后,最怕小便频仍,延缓了愈合的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