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405-永恒情谊-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着,郭连长流下热泪,昏了过去。    
    老龙大伯见状,就叫儿子连夜在屋外搭了个小木皮棚子,晚上一边给郭连长喂药,一边照料他。郭连长从昏迷中醒来,见到此情此景,流着泪,连声叫着“大伯,大伯”。战士们劝老龙大伯去休息一会儿,他坚决不肯,坐在郭连长的身旁,自言自语地说着:    
    “多好的小伙子,你要挺住啊。”    
    第二天清晨,郭连长握着老龙大伯的手,慢慢地合上了眼睛,是那样安详宁静。老龙大伯哽咽着叫来一帮苗族同胞,按照苗族的风俗安葬了烈士。    
    这件事,使红军战士深受感动,他们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张云逸军长带着机关干部到极为穷困的苗族群众家里看望,当他看到一户苗族群众,女人没有衣服穿,赤裸着上身,下身仅穿一条短裤,十分心酸,立即吩咐警卫班长回军部把自己的毛毯拿来,送给他们。这一家人感动得一齐跪下向张云逸叩头。晚上,张云逸和这户苗民家人围坐在火堆旁,向他们介绍红军,讲天下穷人是一家,讲革命一定会胜利的道理。这件事第二天就在红军中传开了,干部战士们纷纷把自己的衣物捐献出来,送给贫苦的苗族同胞。    
    红军在大苗山只住了十多天,但和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红军离开时,苗家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表示欢送。许多人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唱起了歌谣:    
    红军像太阳,    
    苗家天天想,    
    红军像月亮,    
    苗家夜夜望。


苗岭热血牛角声随着春风在山寨上空回荡(1)

    1930年4月下旬,红七军一纵队二营刚刚到达黔桂交界的大苗山,营党代表黄一平就接到上级通知,要部队在这一带宿营,并自筹粮、菜等给养,秘密通过大苗山,突袭榕江,夺取贵州军阀这一后勤基地。    
    大苗山的苗族同胞长期受着地方军阀、国民党的欺诈和剥削。军阀王家烈的部队只要一过境,就进行搜刮和抢掠。国民党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年要强行征兵,不去者每个兵摊派大洋数十至上百元,穷苦苗民负担不了兵款,只好被迫当兵,结果少有生还。兵款名目繁多,有“壮丁费”、“壮丁安家费”、“壮丁被服费”、“壮丁输送费”等,都被贪官污吏吞没了。苗族人民为征兵所迫而倾家荡产者比比皆是,有些人被逼得到处流浪,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    
    国民党还以种种借口,强派苗族同胞筑公路,修机场。每次服劳役人数少则数万,多达十多万,一干就是数月或一二年。民工生活苦,劳动强度大,还要遭受监工的虐待和毒打,以致致伤致残,死于非命。这一切,加剧了苗汉矛盾,加之苗民对红军不了解,红军要在大苗山筹粮,补充给养,并秘密通过,真是难上加难。    
    黄一平接到上级的通知后,心里很急。近日细雨绵绵,部队连日行军,给养得不到补充,村里的群众都躲上山了。大家一个个饥肠辘辘,迫切需要找到粮食。他正要去找营长商量,宣传员小覃跑来了,他长得圆头圆脸,样子很可爱,说话还有些孩子气:    
    “报告党代表,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住的那家里有位老大爷,你去看看吧。”    
    黄一平一听,忙说道:    
    “通信员,快跟我一起去看看。”    
    小覃在前面带路,穿过两条街,来到村东头一间草房里。    
    屋里的苗族老大爷头发雪白,花白的胡须又浓又密,遮住大半个脸庞,只露出一对滞涩、不安的眼睛。    
    黄一平亲切地说:    
    “大爷,我们是红军。红军和军阀、国民党不一样,保护老百姓。”    
    老人眯着眼睛一动不动。    
    黄一平又问他叫什么名字,家人到哪里去了,老人仍是一声不吭。    
    黄一平见状,把小覃、通信员和几名战士叫过来说:    
    “老人家对我们有疑虑,这也难怪,苗族同胞被国民党欺压怕了。咱们光说不行,要用实际行动感动他。”    
    说完,黄一平叫小覃去挑水,让通信员等几位战士打扫院子,拾掇屋子。他自己拿起柴刀去劈柴。在黄一平的带领下,大家干得很来劲。不一会儿,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水缸里贮满了水,柴也劈了一大堆,屋里屋外焕然一新。大家又饥又累,坐在外面不想起来了。    
    原以为帮助老人家干了这么多活,他会高兴,没想到他不但没露出笑容,相反眉头皱得更紧了。黄一平一时搞不明白,暗想:难道我们的举动违犯了苗家的什么规矩?他实在不明白,就走上去轻轻地问:    
    “大爷,我们什么地方做错了吗?你有什么心事,能跟我们说吗?”    
    老人家仍是眯着眼睛静静地呆着,脸上没有一点表情。    
    小覃想,会不会是老人听不懂汉话?可又找不到会说苗家话的,怎么办?他想了想,施展当宣传员的本领,说:    
    “大爷,我们红军当官的和当兵的一个样,军队和老百姓一个样。我们什么地方做错了,你可以批评,我们一定改正。”    
    老人白眉毛往上挑了挑,隔了半天才低声问:    
    “你们不走了吗?”    
    老人家终于说话了,他们你看我,我看你,别提有多高兴了。    
    “不,大爷,我们要走,还要去行军打仗哩!”    
    黄一平解释说。    
    “那,那你们还打扫房子干什么?”    
    黄一平笑了笑,接着说:    
    “我们红军走到哪里都为群众做好事,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是替你打扫房子,你年纪大了,干活不方便。”    
    老人半信半疑地摇摇头,又沉默了。    
    已近中午,黄一平和大家光顾干活,做老大爷的工作,没来得及挖野菜做饭,他正想让通信员去挖点野菜,老人站起来,从破缸里掏出一碗苞谷NFDD1子,当他走到水缸旁,准备拿瓢舀水的时候,却又把瓢放下了。黄一平走过去对他说:    
    “大爷,你饿了吧,快做饭吧,那水是给你挑的。”    
    “你们不做饭吗?”


苗岭热血牛角声随着春风在山寨上空回荡(2)

    “我们没有粮食了,一会儿出去挖点野菜吃就行了。”    
    老人发愣了,端碗的手颤抖着,凹得很深的双眼一下瞪得圆圆的。他拉着黄一平的手摇了老半天,激动地说:    
    “你们饿着肚子还帮我干活,世上哪有这样的军队呀!来,我这里有玉米NFDD1,你们煮了吃吧!”    
    说着,晶莹的泪珠顺着两颊深深的皱纹淌了下来。    
    黄一平忙说:    
    “大爷,谢谢你了,你的粮食也不多,眼下快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了,你还是留着自己吃吧!”    
    老大爷坚持要给,黄一平一定不要,正在争执不下的时候,忽然从外面跑进来两个小伙子,一位手执着枪,一位手握着马刀。老大爷急忙把他们拉到屋外,嘀咕着,像是商量什么事。不一会儿,他们高高兴兴地从外面进来了。老大爷满面笑容,爽朗地说:    
    “你们是好队伍,好队伍呀!没有饭吃,空着肚子还替我们干活,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刚才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把苗寨后山仓库的粮食送给你们吃。”    
    黄一平听了,又惊又喜。    
    “你们在山上还有粮食?”    
    “有,为了防备灾荒,各家把省下来的部分粮食集中存放,怕烈军(王家烈的部队)来抢,我们把粮食放在山上。”    
    “粮食给我们,万一有个天灾人祸,你们怎么办?”    
    “我们有办法,实在不行,山上有的是野菜。”    
    “那可不行。”黄一平谢绝道。    
    老大爷主意已定,他转身从房门背后取下一只摸得油亮的牛角,站在院子里脖子一仰,“嘟嘟”地吹了起来。牛角声随着春风在山寨上空回荡,接着,山寨四周也“嘟嘟”地响起了牛角声,像是互相对答。顿时,偏僻的山寨充满了生机。只见从山坡上、树丛里,走出许许多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的背竹筐,有的顶竹篓,三五成群,向苗寨后山涌去,他们要去给红军背粮食。    
    很快,山寨变得又热闹又繁忙。苗族同胞们背着粮食,络绎不绝地向红军驻地走来,他们把用来应急的粮食,毫不保留地拿了出来。黄一平激动得热泪盈眶,并立即将情况向纵队报告,纵队答复:“按照苗族同胞的规矩办事,群众自愿送来的可以收下,但一定要按照汉族市价付给大洋,不能叫苗族兄弟吃亏。”    
    黄一平立即组织人员收购粮食。炊事员从寨东头找到寨西头,就是没有找到一杆秤。原来苗族同胞没有用秤的习惯。没办法只好用筐来计量。黄一平和大家忙得满头大汗,不一会儿,全营筹集粮食1500多斤。    
    黄一平看着这么多粮食,兴奋地说:    
    “苗族同胞真是太实在,太好了!我们一定要狠狠打国民党和军阀,替他们出出气!”    
    这时,宣传员小覃走过来,一脸愁容地说:    
    “党代表,粮食钱交给谁呀。”    
    黄一平想了想,说:    
    “把钱交给吹牛角的大爷。对了,快问问,那位大爷姓什么。”    
    一位苗族同胞告知,大爷姓“代卡”,汉姓是“麻”。黄一平返回麻老大爷家,把粮食钱交给他,可是麻大爷说啥也不肯收。黄一平说:    
    “麻大爷,乡亲们把应急的口粮都拿出来支援我们,我们打心眼里感激乡亲们。这钱你一定要收,要不,我们就违反了红军的纪律,粮食我们也不好收了。”    
    麻大爷听后,沉思半晌说:    
    “真叫你们说得没办法,钱就收下了。但我们要帮助你们把苞谷磨成NFDD1NFDD1,把糯米做成糍粑!”    
    傍晚,四周的群山现出青黛色的轮廓。在这小小的山寨里,家家户户升起了袅袅炊烟,飘着诱人的香味。    
    第二天,部队又要出发了。苗族同胞都站在道口、路旁欢送红军,他们不断地招手,一个个露出憨厚的笑容,好像在说:红军啊,苗家的亲人,开头对你们不了解,可别见怪呀。祝你们打胜仗。    
    经过七天的艰苦行军,红军突然出现在榕江城下,并向守城的敌人发起了猛攻。战士们个个如同猛虎,利用云梯和竹钉强行登城,终于在下午胜利攻占了榕江城,歼敌500多人,还缴获了几门大炮和一批枪支弹药。    
    第二天,在榕江城广场召开了军民联欢会。黄一平举目远望,深情地思念着大苗山的麻大爷,想起了麻大爷那雪白的头发,想起了那诱人的糍粑,还有山寨中那袅袅炊烟……


苗岭热血火把被点着了,连成一条明亮的长龙(1)

    红六军团在1936年2月强渡乌江后,进入了黔、川、滇三省交界的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军团部正要组织部队继续北上时,接到中央的指示:部队就地驻下,集中力量做少数民族的群众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扩大武装,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    
    军团政委王震拿着中央的指示,陷入了沉思:1935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江南只留下红二、六军团这支主力红军。蒋介石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围剿”失败后,又调集130多个团的兵力,对红二、六军团发动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围剿”。红六军团原准备依托根据地,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粉碎敌人的“围剿”。但由于敌人重兵包围,不易分割,多次寻战未果,而敌人的封锁却越来越紧。为此,11月,经过动员准备后,开始了战略转移——长征。转移中,红军采取声东击西、忽南忽北、机动灵活的战术,接连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现在,乘敌人还未逼近,应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做好少数民族的群众工作,这对我们开展创建根据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想到这,王震对身边的战士说:    
    “去把政治部巡视团的谢中光请过来。”    
    王震,1908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幼时家境极为穷困,王家10个子女中,他是老大,刚到13岁就不得不只身到长沙打工,挣钱帮助父母养活众多的弟妹。    
    在城里打工,使他早早地接触了工人,加入了共产党,并很快成为工人运动的负责人。工运失败后,王震又回到家乡,拉起了队伍,组织了一支游击队。    
    1930年9月12日,红一方面军进攻长沙失败,决定全军撤退。王震和他率领的游击队在这一天转为正规红军,他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泽东。    
    几年后,王震又见到了毛泽东。此时的王震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红军指挥员,由于分别的时间长了,毛泽东竟一时没认出来。身边的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连忙向毛泽东介绍说:    
    “这是王震,湘鄂赣边区浏湘特区区委书记,赤卫军第六师政委,兼浏北游击第一支队支部书记……”    
    毛泽东眉毛一挑,说:    
    “喔,王震!几年前咱们见过面,见面后就常闻你大名哩!用你的名字散发了不少传单、布告,是不是?”    
    王震笑着点了点头,说:    
    “报告主席,我原名叫王余开,也叫过王正林。游击队的秀才们说用‘王震’响亮,能镇得住地主、老财和民团,便鼓动我改成这个名字。我是个粗人,没喝过多少墨水。你看到的那些传单、布告都是我们秀才写的!”    
    “可我看你们的传单、布告不像完全出自于纤纤秀才之手,倒像经过你所说的粗人的刀砍斧劈,有一种气势!”毛泽东赞许地说。    
    王震笑着说:    
    “我们那些秀才很民主,传单、布告拟成以后,总要征求我们这些粗人的意见。”    
    毛泽东也爽朗地笑了起来。并接着说,江西南部和湖南东南部的罗霄山脉北段,有块湘赣边根据地,是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侧翼,这块根据地很有前途。中央决定抽调湘东各地游击队,组建湘东独立师,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