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405-永恒情谊-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红军尊重和爱护回族人民的实际行动,使当地群众深受感动,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称赞。
有几位回族青年主动要求参加红军。一些躲在野地里的青年男女,也纷纷赶着牛羊回来了。店铺全部摘下门板,开始营业。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张贴着欢迎红军的红绿标语,熙熙攘攘。喜气洋洋的气氛笼罩全镇,比过年还要热闹。
清真寺的阿訇看到红军如此敬重回民,心情十分激动。他们按照回族礼节宴请了红二十五军的领导,并且赶着一群染成红色的肥羊,喜气洋洋地来到军部作了回拜。
在此期间,红二十五军全体指战员自觉遵守《三大禁令四大注意》,切实做到了秋毫无犯,还开展为回民兄弟做好事的活动。指战员们清早即起,把街头巷尾打扫得干干净净;军医院的同志,热情送医送药,给回族同胞治疗疾病。
第三天傍晚,晚霞染红了天际,红军要离开兴隆镇了。全镇男女老幼一齐涌上街头,在街两旁摆上放满油果点心的案桌,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恋恋不舍地欢送红军。一位慈祥的老大娘拉着战士的手,流着泪一遍又一遍地叮咛:“孩子,不要忘记我们,一定要再来啊!”热情的回族群众一直把红军送出好几里路,镇上还专门派出代表为红军带路。
红军尊重回民风俗习惯的消息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此后,红军每次来到这个地区,都能得到回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帮助。
回羌拥军回族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部分(1)
中央红军翻过西康、四川的雪山草地,于1935年9、10月间进入甘肃境内。10月的陇东山区很冷,瑟瑟秋风,卷着黄沙吹来,一下子就能把你裹成黄泥人。
此时的毛泽东心情却很好,他对身边的警卫员陈昌奉说:
“别看秋风无情,可我们再往前走,就到陕北了,那可是我们朝思暮想的‘家’啊。”
陈昌奉笑着对毛泽东说:
“主席,我们已走了十个省了,也该到‘家’了。”
红军战士被毛泽东的情绪所感染,心情一愉快,浑身的疲乏和劳累顿时消失,大家大踏步地走着。
一天中午,中央红军到达通渭县。饲养员老余对陈昌奉、林英才说:“刚接到通知,要在通渭准备10天的干粮,好通过西兰公路。咱们快上街看看,买点东西带上。”
陈昌奉说:“好,这就去。”
他们一行三人在通渭城里转悠着,这城很小,房子大都用黄土垒成,墙上的黄土被风吹得一块一块往下掉,但卖肉和卖面粉的小铺却很多。他们高兴极了,这下子可以给主席做点好吃的了。长征以来,每天跋山涉水,主席的身体一天天地消瘦下去,他们看了又着急又心疼。这次他们一高兴,把所有的钱都花了,背着扛着高高兴兴地回到了驻地。
陈昌奉看看马蹄表,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毛泽东开会还没回来。他们合计着趁主席还没回来,把干粮准备好。陈昌奉说:
“咱们把肉切碎,用面和了,炸点什么带着吧。”
于是切肉的切肉,生火的生火,热热闹闹地干了起来。
正干着,毛泽东开会回来了,一进门便问:
“好家伙,你们搞什么,这样香?”
陈昌奉顺手拿了一个刚炸出来、冒着热气的面团走到毛泽东跟前,说:
“主席,您尝尝我们准备的干粮行不行?”
毛泽东接过去嗅嗅,说:“不错,香得很。”说罢有滋有味地吃起来,边吃边问:“部队也有这么好的东西吃吗?”
他们说:“有!”
毛泽东关心地说:“好,你们早点休息吧!”
陈昌奉三人又炸了一阵,直到深夜才完。由于炸的东西过多,平时装干粮的袋子盛不下,陈昌奉把围在腰间的被单解下来,缝了一个大口袋,装了起来。
第二天一早,红军就出发了。毛泽东照例走在前面,陈昌奉把平时用的东西集中了一下,由林英才和老余带着,自己集中精力背装干粮的大口袋。这天天气很好,走了一会儿,陈昌奉就感到热得很。到中午休息的时候,他放下口袋给毛泽东送饭,毛泽东笑着问:
“陈昌奉,你的背上怎么啦?”
陈昌奉一时摸不着头脑,便说道:“没有怎么呀?”
刚说完,就听老余在后面说:
“东西没炸多少,倒把自己油透了。”
陈昌奉连忙往背后一摸,啊呀!原来背上的干粮经太阳一晒,油化了,弄了一背。他连忙要脱衣服,毛泽东说:
“天凉,不要感冒了!”
陈昌奉一想,也是,天凉不凉不说,能有这么多好吃的,不用说油了衣服,就是油了全身也值得。于是,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一直背着。晚上,到了目的地,上级指示:前面要经过回族地区,为了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照顾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凡是用猪肉、猪皮做的饭食,一律不准带,凡是猪肉、猪皮做的东西,要在明天出发前处理完。
同志们都把猪肉、猪皮做的东西拿出来,准备送给当地的汉族老乡。陈昌奉检查了一下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不能带的,唯有这袋干粮。说实话,他真舍不得丢下它们,丢了它们,主席就没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了。他和林英才、老余商量后,决定等毛泽东回来再说。
不一会,毛泽东回来了,一进屋就问陈昌奉准备得怎么样了,陈昌奉说:“主席,咱们吃的东西也不能带吗?”
毛泽东说:“凡是用猪肉、猪皮做的东西都不能带。”
陈昌奉看了看那半口袋东西,有点不高兴。毛泽东看出了他的心思,便笑着问陈昌奉道:
“你从江西出来带了多少粮食?”
陈昌奉指了指身旁的两个小口袋说:“就那么些。”
毛泽东又笑着说:“你这个口袋可是个宝贝呀!”
“什么宝贝?”陈昌奉不解地问道。
毛泽东说:“不是宝贝,怎么吃了一年多还没吃完,又增加了一大口袋呢?”
陈昌奉被毛泽东问得无言可答。毛泽东接着又温和地说:
“依靠人民才能胜利,光凭这两口袋干粮早就饿死了。”
“回族也给我们东西吃吗?”
回羌拥军回族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部分(2)
“回族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部分。”毛泽东说:“不但会给,而且还会给好吃的!”接着继续说:“回族的穷人和汉族的穷人一样,也是受地主恶霸的压迫,生活十分贫困,他们也要闹革命,求解放!”毛泽东还具体地讲解了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回族人忌讳说猪,不吃猪肉,宰杀牛羊也要请阿訇等,要求大家像过苗族区尊重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一样尊重他们。他还告诉陈昌奉,到了回族区,尽量不要进庄住,特别不要住清真寺,那是回族人民念经的地方。
毛泽东和陈昌奉等人谈了很久,最后强调:“一定要记住,要做好。”
这一夜,陈昌奉失眠了,离开江西苏区,跟随毛泽东长征一年多来发生的事情,一幕幕在脑海里翻腾着,他还想起了这么一件事:
红军过毛儿盖不久,就进入了纵横数百里的草地。草地上河沟交错,积水泛滥,黑色的污水,散发着腐臭的气息。脚下是一片草茎和腐草结成的“泥潭”,踩到上面,颤颤悠悠,用力过猛就会陷下去,拔不出腿。
毛泽东和大家一起艰难地在草地里行军,由于饥寒、劳累,加之还要考虑全军的行动,一天天明显地消瘦下来。
草地环境极其恶劣,天气说变就变。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寒冷的夜晚,更令人难熬。
一天,到了宿营地,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夹着霏霏细雨,天气突然变得十分寒冷。一位警卫战士见毛泽东嘴唇冻得发紫,就拿出自己的被单,对毛泽东说:“主席,你只盖一条线毯子太薄了,再把这条被单盖上吧。”
毛泽东深情地看着这位小战士,见他浑身上下都被雨淋透了,心疼地说:“小同志,我不冷啊。你只有一条被单,给了我你盖什么呀?”
“我好办,和别的同志合盖一条不就行了。主席,你就留下吧。”
可是,不管警卫员怎么说,毛泽东始终不肯要。警卫战士眼里含着泪水,只好把被单拿回去。
这一切,被站在一旁的中央机关保卫队的蒋学道看在眼里。猛然间,他想起自己的包袱里有一块带画的油布。这布上面画着一些他也说不清的神仙,画的表面涂了一层大概是桐油之类的东西,既能遮雨,又能铺在地下挡潮。于是,他拉拉身边的红军战士白石,说:
“我这里有张油布送给毛主席挡潮,你说他会收下吧?”
说着,拿出油布让白石看了看。白石看后说:
“好呀!走,咱们一块送去。”
他们拿着油布,高高兴兴地走到毛泽东身旁。还没等他们开口,毛泽东就放下手中的地图先问道:
“小同志,有什么事?”
白石抢过蒋学道手里的油布,精神抖擞地向毛泽东敬了个礼,说:
“主席,我们送给你这个,挡挡寒。”
说着,就把油布递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站起身来,打开油布一看,爽朗地笑了起来。这一笑,把蒋学道和白石笑懵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是怎么回事。
“这上面画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他俩压根没想到主席会“考”他们,一时谁也不知怎么回答,只是傻愣愣地摇着头。
毛泽东见他俩说不上来,就态度和蔼地说:
“小同志,告诉你们吧,这上面画的是观世音菩萨,是藏族同胞供的神灵,不能随便用!”
接着,毛泽东又问他们,
“这东西是从哪弄来的呀?”
蒋学道急忙回答:
“这是我的一位战友在过雪山牺牲后留下来的。听说他的母亲是藏族人,年轻的时候,被人从四川拐骗到湖北,后来和一位汉族农民成了家。这画就是他参军时,他的妈妈送给他的。”
“哦,是这样。”
毛泽东沉思一会儿,又继续说道:
“这个画上的观世音,传说是慈悲的化身,也是救苦救难的神仙,因此,藏族同胞很崇拜。我怎能把它垫在身子底下呢?”
这时,蒋学道想起了过毛儿盖时,部队对大家的要求:环境越艰苦,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越要严守群众纪律。
毛泽东见他俩愣愣地站着,便亲切地问:
“你们这一路顺利吗?”
“顺利。”他俩异口同声地回答。
“好,顺利就好。看来好像真有观世音在保佑你们喽!”
毛泽东风趣地笑着说。蒋学道和白石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小鬼,你叫什么名字?”
“白石。”
“这个名字好哇。白色的大理石,将来我们建筑高楼大厦,可少不了你呀!哈哈,白石同志,你也算是个菩萨吧。”
一句话说得白石面颊都红了,低着头,一个劲地傻笑。
回羌拥军回族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部分(3)
毛泽东接着说:
“你们莫笑,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现在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嚼草根、啃皮带,为的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要实现这个目标,靠的是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才是‘观世音’,是活着的‘观世音’。红军一刻也离不开人民呀!”
……
陈昌奉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出发前,陈昌奉把那半袋干粮全送给了当地的汉族老乡。
部队从介石铺出发,黄昏的时候到达泾源县的一个小村子。村子里这时已升起了缕缕炊烟。部队在庄外停下来。炊事员们在山坡上挖了一些坑,用行军锅开始做饭。
毛泽东带着陈昌奉他们在庄头一个大圆场地里停下来。这场地是用黄胶泥铺成的,一点浮土也没有。场四周有几个很大的草垛。毛泽东对陈昌奉说:“今晚咱们就住这里吧。”
“露天?”
“对!”毛泽东说:“你没看部队都住在外面吗?”
陈昌奉只好准备在这里宿营,正准备着,忽然从庄里传来阵阵叫喊声,不一会走出一群人来,为首的是一位头上包着白布、满脸大胡子的老人。那老人见陈昌奉在这里弄铺,就问:“你们是哪一部分的?”
陈昌奉说:“我们是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那老人一字一字地说。
听说是红军,人们顿时活跃起来。为首的老人对陈昌奉说:“我们一看就差不多,准是红军!”说罢,紧紧握住陈昌奉的双手热情地说:“红军、回族一家人!你们认识徐海东吗?”
陈昌奉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们是红军的一部分!”
“是的,是的!”老人说:“他们是红军的二十五军,从我们这里经过。你们的长官呢?赶快进庄里住,我们这里晚上冷得很呢!”
陈昌奉说不怕。那老人笑着说:“你们不怕,我们可怕哪!红军就是我们自己的队伍!”
听着老人的话,他们顿时觉得心里暖洋洋的。红二十五军撒在回族人民心中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了。他们尽管再三说不进庄,可拗不过老乡们,最后只好进了庄。
等陈昌奉安置下来,回族老人又送来许多吃的东西。
晚上毛泽东开会回来,老余端了一大碗羊肉送到毛泽东跟前说:“主席,您尝尝,这是回族人民送来的。”
第二天原定要出发,但是没走成。这里的老乡给中央红军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陈昌奉那两个小口袋装满了不算,房东老大娘又给他缝了一个新口袋,装了两条肥羊腿和一些面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