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405-永恒情谊-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ィ耪俟づ┪渥捌鹄矗敌型恋馗锩F鹨搴螅⒘硕踉ネ畹厍谝桓龊焐ê偷谝恢Ц锩樱奈枇嘶坡槿嗣瘢徊酵贫舜蟊鹕角奈渥案锩氛! �
董必武随红军长征以来,开始被安排在中央总卫生部妇女队,与年近花甲的徐特立担任正、副队长。他们带领30多名同志60副担架,负责沿途雇请和管理民工,收容、照顾和教育伤病员,工作相当劳累。但他不顾年老体弱,与队员同甘共苦,克服种种困难,坚定地带领伤病员前进。当红军攻克黎平县城后,中央发现他在妇女队工作负担太重,改调他到林伯渠负责的没收征集委员会去,以后又调他到干部休养连负责党支部工作。
董必武在长征途中,一直坚持读书学习。但因战争,天天行军,有时连个菜油灯都找不到,看不了书,把他憋得直着急。董必武的俄语水平很高,一本像砖一样厚的俄文版马列著作,他三两天就读完。他常常是用俄语读,读一阵,用毛笔写一阵,接着又读。读累了,便端坐案前,屏息静气,悬握毛笔,写上百来个正楷小字。只要条件许可,天天如此。
彝海情深不准开枪,谁开枪谁就违反党的政策……(3)
的确,董必武除了书之外实在拿不出像样的东西。这时,有几位干部找董必武反映,大家除了步枪和大刀之外,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能送彝族同胞。董必武将这一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上级很快下发一部分打土豪得来的衣物,分给没有礼物的同志。
第二天上午,红军开始进山寨了。一进山寨,只见大道两边站满了彝族男女老少。他们身穿大红大绿的破旧长袍,头插色彩缤纷的禽翎,肩背鸟枪,腰挎弯刀。他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嘁嘁喳喳,热闹得像过年一样。大概已经收了前面部队送的礼物,又满怀希望地围在董必武他们队伍两侧。彝族同胞很穷,给他们什么东西都欢喜,还叽里咕噜地说个不停。小钟问董必武:“他们说什么?”董必武摇摇头。小钟心想,首长连外国话都懂,可是在彝民面前;耳朵也不灵了,就偷偷地笑了起来。董必武见状,对小钟说,别光顾乐,快把礼物送给彝族同胞。小钟赶紧忙活起来,把礼物分送给彝族同胞。彝族同胞高兴得手舞足蹈。队伍迅速通过了这个山寨。
谁知行不多时,又要经过一个寨子。这可麻烦了,由于没有经验,礼物全送完了,再送什么呢?解释吧,他们听不懂,又没翻译,董必武发愁了。进了寨子,彝族同胞起劲地围着红军。正在为难,人群突然散开了,闪出一位在保镖护卫下的又黑又胖的彝人来,看样子是个头领。他大摇大摆地向董必武走来。小钟看这阵势,不由得想凭武力保护。董必武看出了小钟的心思,小声喝道:
“别动武!我来。”
说着翻身下马,面向头领站定。头领走过来,面带笑容地说了一番彝语。董必武听罢笑着点点头,转身从马背上解下了自己用的搪瓷茶缸,并向小钟使了个眼色。小钟赶快把一条自己舍不得用的新毛巾从挎包里掏出来,递给董必武。董必武庄重地把这两件礼物送给头领。头领“嘿嘿”地笑着,弯腰双手接过,转身一挥手,彝民们便远远地离开队伍。他又做了个“请”的姿势。董必武上马,向彝族同胞们点头微笑,招手致意。可小钟怎么也笑不出来,他想,董必武把随身多年的茶缸送了人,以后喝水怎么办?
晚上,董必武好像看透了小钟的心思,对一直闷闷不乐的小钟说:
“我们搞革命,要动员全国人民,当然包括彝族群众。他们对红军不了解,有隔阂,这是敌人挑拨的。我们送些东西,既融洽了民族感情,又能使我们顺利地通过这里。再说,我们送点东西算什么,中央还送了成批的枪支弹药,刘伯承总参谋长还同他们首领喝鸡血酒结拜为兄弟哩!这样做,扩大了红军的影响,使国民党的谣言不攻自破,对革命多么有利。”
小钟点头道:“我明白了。”接着又说:“今天我担心,要是那个头领对您动手就糟了,您还不让我保护。”
“咳!说了这么多,你还没明白。”
董必武摆摆手,说:“革命是个整体,不能因小失大。为民族团结牺牲也在所不惜,何况那个头领并无恶意呢。你要是真动武,那才糟了!”
小钟又说起那个茶缸,董必武笑了:
“没了茶缸,可以用碗嘛!你这小鬼!”
小钟不好意思地笑了。
彝海情深队伍走远,彝族同胞仍不停地向红军招手(1)
1935年,红九军团长征来到四川凉山彝族地区。
在凉山脚下,军团长罗炳辉深情地望着那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动着无垠绿涛的林海。他是彝族人,来到自己同胞的聚居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深知这个民族受尽了欺凌和歧视,虽然对汉人存有偏见,但爱憎分明,重情仗义。他有信心带领部队顺利通过彝族区。
罗炳辉从小家境贫寒。早年,他加入滇军参加讨袁护国战争,后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讨伐陈炯明之役。在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中,由于作战勇敢,被提为营长。1929年7月,他作为国民党江西吉安靖卫大队大队长,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团长。1930年任红三军二纵队纵队长;红一军团成立后,任红十二军军长。1931年9月,他又担任福建军区总指挥兼红十二军军长。1933年10月28日,在福建将乐县一个小山沟的平坝上,军号震天,军旗飘扬,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成立大会在这里召开。罗炳辉被任命为红九军团军团长。他大步走到主席台前,用洪亮的声音说:
“同志们,没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就没有我罗炳辉,就没有中国工农红军,就没有今天强大的、胜利发展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的确,毛泽东和朱德对罗炳辉是很器重的。1931年9月6日,在水头漳召开的庆祝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大会上,毛泽东对朱德说:
“我们根据地有第一、三军团,还要再成立几个军团,壮大工农武装,来一个五指成拳。”
朱德握起拳头,笑着说:
“好!五指成拳,五个军团,哈哈哈,这是工农武装的铁拳呀!”
毛泽东高兴地指着罗炳辉说:
“由老罗担任一个军团的军团长,你看怎么样?”
朱德点点头,说:
“我完全同意,老罗带个军团没有问题。”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罗炳辉率部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接连打了黄陂和东陂、草台冈两个伏击战,歼灭敌人万余人。
长征以来,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担任红一方面军后卫。四渡赤水后,又出色完成了在乌江北岸阻击、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南渡乌江的任务。之后,转战于贵州北部和云南南部,发动群众,筹集粮款,壮大红军队伍。现在他们要经过凉山彝族地区,去西昌追赶红军主力。
罗炳辉在一块坝子上,把干部召集起来开会。他说:
“同志们,我们即将进入彝族地区。长期以来,彝族同胞受汉族反动统治者的欺压盘剥,特别是受川军刘文辉的烧杀抢掠、奸淫屠戮,被逼得上山过‘野人’一样的生活。所以,他们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保护彝族人民的利益,模范地执行毛主席、党中央的民族政策。万一他们由于不明真相而对我们采取行动,我们一定要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
会后,在全军团传达了罗炳辉的要求。经过思想教育,部队出发了。
队伍来到山口处,突然有100多名彝族同胞呐喊着冲了过来。他们个个手持各种武器,怒气冲冲地挡住了路口。
队伍只好停止前进,就地休息。侦察连钟连长主动带领三名战士去与彝族同胞交涉。可是,他们刚走到山坡上,十余名彝族青年就一拥而上,缴了他们的枪,并把他们反绑起来带上山去。这时,有十多名战士立刻追到山坡上,大声喊;“彝族同胞——不要抓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战士们喊了一遍又一遍,喊声在山谷中回荡着。不一会儿,只见钟连长和两位战士下了山。
指战员们急忙跑过去迎住钟连长等人。大家一边给他们松绑,一边向他们问情况。
钟连长说:“大家要冷静,要耐心地做工作,要执行纪律,相信彝族同胞会理解我们的。”
一个小战士想不通,双手一摊说:“你们不是笑嘻嘻地去办交涉、做工作吗,结果怎样?我们没有侵犯他们,是他们先抓了我们的人。”
这时,罗炳辉来了。说话的那个小战士急忙躲到钟连长身后去。罗炳辉笑笑说:
“来,大家都坐下,开个‘诸葛亮会’,商量一下怎样说服彝族同胞。每人都说一个办法。”
大家便席地而坐,七嘴八舌说开了:
“我们少数人上山不济事,弄不好又会被他们捉起来。”
“多去几个人,五十、一百。”
“不行,又不是去打仗,人多了对立情绪更大。”
大家沉默了。罗炳辉笑着看看大家,一声不吭。
隔了一会儿,有位战士开口说:
“我们应该继续前进,如果彝族同胞阻挡,就请罗军团长带几位同志去做工作,见他们的头人。”
罗炳辉点点头,说:“这个办法可以试试。”
……
行军号吹响后,罗炳辉命令侦察连先行。队伍沿着小路上山。走到半山腰,只见二三百名彝族同胞“砰砰”地打着枪,从山上冲下来。罗炳辉急忙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不准开枪。
红军指战员们就地休息。彝族同胞见到红军不还击,又不前进,也就不再打枪。罗炳辉带着军团政治部的七八名干部赶到队伍前面,笑容满面地向彝族同胞招手。
彝族同胞站着不动,用惊异的目光打量着罗炳辉。罗炳辉微笑着向他们招招手,朝他们走去。
这时,从彝族同胞中走出一位中年人。他头上盘一圈头发,穿一件羊毛编织的褂子,腰间挎一把大刀,腰带上还插一支手枪。看样子是个头人。
彝海情深队伍走远,彝族同胞仍不停地向红军招手(2)
罗炳辉走到他跟前,向他鞠了一躬。他向罗炳辉指指300米外一个碗口大的靶子,又做了一个射击的动作。罗炳辉明白了他的意思,是想试试自己的枪法。于是毫不推托,从挎在腰间的枪套里掏出手枪,抬手“砰”的一声就打穿了靶心。那头人见状连连咋舌,伸出大拇指夸奖罗炳辉。罗炳辉取出10发子弹,连同自己的手枪一起递给头人,说:
“送给你,喜欢吗?”
那头人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双手捧过枪和子弹,朝罗炳辉跪下。罗炳辉急忙扶起他,说:
“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路过贵地,北上打日本侵略者。我们保护彝族同胞的利益,专门打击欺压彝、汉族穷人的刘文辉和国民党反动派。”
头人便向一位彝族青年嘀咕了几句。那彝族青年跑走后,不过一袋烟的功夫,几位彝族青年就簇拥着被他们抓去的那位战士走来。头人红着脸说:
“红军,请原谅我的过错。”
彝族青年把从红军手中缴去的三支枪递给头人,头人又要拿给罗炳辉。罗炳辉摆摆手说:
“这三支枪送给你们。等会儿再送给你们200发子弹、10匹布、500块银元。”
一会儿,政治部的干部带着一些战士送来了布匹、银元和子弹。那头人十分高兴,连声说:“红军卡沙沙!”
彝族同胞举着红军送的枪、布匹和银元,高兴地跳呀、笑呀。接着,那头人带着彝族同胞向红军涌来,像迎接远道来的客人一样,欢欢喜喜地领着红军朝村寨走去。
刚到寨里,天就黑了。因为村寨里房屋不多,指战员们便在野外搭帐篷。彝族同胞见了,纷纷拉着指战员进房里住。
在村寨中央的坪上,烧起篝火,点燃火把,举行军民联欢会。军团部宣传队为彝族同胞演出了小歌舞,彝族小伙子和姑娘为红军表演了优美的舞蹈。
晚会结束后,彝族头人带领十多名彝族同胞抬着猪头、羊肉、牛肉和酒,送到军团部,一定要红军收下。罗炳辉见彝族同胞一片真情,便十分高兴地收下来,并向他们回送了300块银元。接着,头人和罗炳辉、彝族同胞和红军指战员互相敬酒,亲切交谈,直到深夜。
大家正在热闹的时候,忽然传来一声彝语喊话。彝族同胞都飞快地朝一个房屋奔去。
原来,红军战士小王的癫痫病又犯了。他躺在床上,眼睛不时翻白,四肢不停地抽搐。一位老年彝民正有条不紊地从头到手、从胸到腿,沿着脉络、穴位,给他擦、按、拧、摸,嘴里喃喃地安慰小王。
大约一顿饭的功夫,小王额上出了汗,脸色也渐渐红润起来,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药熬好了,老人接过药钵,送到小王面前,亲切地打着手势,叫他趁热喝下。小王双手捧起药钵,一饮而尽。他放下钵子,握住老人的手,说:“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第二天,红军要出发了,彝族头人特意为红军派来通司和向导;全寨彝族同胞打起红旗,热情欢送红军。给小王治病的那位老人拉着小王的手,小王脸上滚动着泪珠。
在彝族同胞的帮助下,红军顺利地通过了凉山彝族山区,到达西昌。
到达西昌的第二天,罗炳辉得知主力红军已经从泸沽出发向大渡河挺进,便急忙向泸沽追赶。这时,中央军委得到敌人已经在巧家下游渡过金沙江的情报,电令红九军团阻止敌人。于是,红九军团又折回西昌,在西昌、昭觉一带阻击敌人。在这一带,到处写标语,丢下些烂草鞋之类的东西,迷惑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