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320-晚清悲风-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序 …………………………………()
引 子 ………………………………()
第 一 章 剑 气 ………………………()
第 二 章 空 斋 ………………………()
第 三 章 心 动 ………………………()
第 四 章 弧 光 ………………………()
第 五 章 气 正 ………………………()
第 六 章 苍 茫 ………………………()
第 七 章 迷 宫 ………………………()
第 八 章 清 狂 ………………………()
第 九 章 禅 意 ………………………()
第 十 章 皇 恩 ………………………()
第十一章 石 破 ………………………()
第十二章 雁 惊 ………………………()
第十三章 地 裂 ………………………()
第十四章 苍 凉 ………………………()
第十五章 凄 雾 ………………………()
第十六章 天 民 ………………………()
第十七章 情 伤 ………………………()
第十八章 无 语 ………………………()
第十九章 血 光 ………………………()
第二十章 东 渡 ………………………()
第二十一章 惊 魂 ………………………()
第二十二章 倦 客 ………………………()
尾 声 梦 归 ………………………()
后 记 …………………………………()
《晚清悲风》第一部分序
文永昌
(美籍华人•;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客座研究员)
今年2006农历丙戍是先三伯父文廷式诞生一百五十周年。清明节前夕,我收到肖麦青先生从大洋彼岸江西萍乡老家寄来他撰写的长篇历史传记文学作品《惊世逸才——文廷式》书稿,欣喜中一气读完,止不住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我和三伯父虽然血缘上是近亲,却可惜他过早地离开人世,而我又出生较晚,所以无缘相逢,乃一生憾事。这位生在晚清未曾谋面的伯父大人,在我心目中是个传奇性人物,我常常将他和另一位出生在宋朝末年的远祖文天祥做比较,发现他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生在中国某个历史朝代国势衰微遭到外族侵略的危难时期;他们都饱学和长于诗文;他们都胸怀大志,青年入仕和受当朝重用;他们都不畏权势和强暴,敢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们都命运多舛,壮志未酬而英年早逝。然而他们身后的状况却差别很大。文天祥是家喻户晓、名垂青史、享誉中外的民族英雄。而文廷式则几乎默默无闻,甚至成为有争议的人物。为何如此,是有其复杂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因素所致。对文廷式的研究不够深入、了解不够全面是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文史学界带来新的春天,百花随之开放。也有力地带动了文廷式的研究。短短几年中,在海内外热心人士的积极推动和萍乡市领导人的支持下,文廷式研究所、研究会、文化教育基金相继成立,研究刊物、论述、文史资料、专著和艺术作品不断涌现。肖麦青先生的长篇历史传记文学作品《惊世逸才——文廷式》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萌发和结出的一枚硕果。
我初次认识作者是2003年应邀返乡参加“文廷式研究会”成立大会的时候。他是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任萍乡市文联副主席,并当选为文廷式研究会副会长,他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位待人真挚的谦谦君子,读了他出版的散文集《雪落无声》和诗集《远去的流泉》之后,进一步认识了他的才华。当我知道他着手撰写三伯父的传记文学时十分高兴,深感得人。
文廷式在世时间不长,行年仅四十九岁,一生经历却十分复杂,并且遗下大量的诗文著作,有关历史资料相当多。肖麦青先生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三十余万言的历史传记文学作品可谓近乎奇迹。我想除了作者的写作才能,敬业精神和辛勤劳动之外,其动力来源可以用他去年十月写的一篇短文《寻找湮没的灵魂》来说明。现在有愈来愈多像肖麦青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将三伯父从掩盖他的历史烟尘中发掘出来,加以清洗,还其本来面目呈现于世。我作为文氏之后代自然为之庆幸和感激不尽。我还深深怀念和感谢曾为此竭力贡献、近年先后去世的著名学者钱仲联教授以及我的两位老同学易元凯和李笠农先生。
对文廷式其人其事,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观察、分析、评论和描绘他,见仁见智是很自然的。我感到肖麦青先生是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写这本书的。同时,相信广大的读者和文史学家将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个人对三伯父知之甚少,而且缺乏研究,对他的了解和认识正在逐渐提高之中。他给我总的印象是一个极重感情、为人率真、爱憎分明又十分强烈的人,他的一生处处突出一个“情”字,包括国家民族之情,宗族家人之情,亲朋好友之情,师徒之情,乡土之情以及男女爱情各个方面,充分表现在他的思想言行和诗文之中,有一代表他思想的名句:“人生祗有情难死”!另一方面他一生与佛有缘,佛性很强。除了传说他是母亲梦得麒麟而生之外,三伯父喜欢随时随地寻访名山寺院,参禅论道,毕生精研佛法。入世出世两种不同的观念在他身上充分融合以至影响他如天马行空、行事不凡。他钟情一生最后并没有为情所困,而是彻底感悟人生,勘破难死的情关,以六祖“叶落归根,来时无口”的禅语与挚友冒鹤亭话别,离沪返回家乡,不久后在家中用一个“止”字平静地结束一生,无疾而终,一如高僧圆寂。虽然三伯父最后表现为了无遗恨,我却感到有些遗憾。如果能够假以天年,让他沿着追求中国改革和民主革命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是会写下一段更加美好的历史的。
二零零六年四月十四日于美国加州戴维斯
《晚清悲风》第一部分引 子
一九0四年八月下旬,天低云垂。在偏僻的赣西萍乡县城花庙前文氏宗祠内,孝幛如雪,孝服如云。一片悲哀之声绕梁不去,纸钱的烟灰飘荡在祭奠者的头顶,尤如飘乎不定的魂。抽泣声、呜咽声,让气氛变得愈加伤感、凝重。
一场肃穆的祭奠正在静静地进行。
这时,一匹快马疾驰而至,扬起地上滚滚尘土。骑马人在祠堂前翻身下马,径直来到堂内灵前,这是逝者的生前挚友,曾任刑部郎中、时任南昌知府、后被人称为国学大师的沈曾植,他送来了亲撰的一篇“墓表”文稿。
正在灵堂的萍乡知县顾家相郑重接过,感慨不已,代其大声诵读:
窃尝以为先汉微言,东京纬候,魏晋玄风,宋元儒理,以君识学所积,专精一业,无不足以名家。顾君以资平议而已,终不屑屑纂述,君才于史部为尤长,穷其所至,亭林竹汀,不难鼎足。晚亦颇有意于是,而日薄崦嵫,盛业不究,竹帛所存,千百什一。君所论内外学术,儒佛元理,东西教本,人才升降,政治强弱之故,演奇而归平,积微以稽著,于古学无所附,今学无所阿。九州百世以观之,呜呼!岂得非有清元儒,东洲先觉者哉!
“墓表”文字回肠荡气,既概括了死者冠绝一时的才华,又叹其英年早逝,大志未酬。“有清元儒,东洲先觉”八字定论,非这位仙逝者不足当此,可安他九泉之下的灵魂。
与此同时,逝者在沪的兄弟和朋友也设奠于上海寿圣庵,以祭英灵。
只见孝幛上面,七长八短也挂满了挽联和悼诗,读后让人泣泪。其中,杨杏城京卿挽以联云:“凌云献八斗才,东观校雠,谁教憎命文章,翻为海外乘槎客;乘风破万里浪,南州冠冕,并惜明时鼓吹,剩有人间折桂词。”时任汉冶萍公司董事的王子展挽以联云:“追思往事,感不绝于予心,同学少年,北邙过半,曹子桓有言: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历溯生平,士固憎兹多口,文章千古,东海流传,韩昌黎所谓: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曾以译著《天演论》名震天下的严复,此时也来到灵堂,祭拜之后,展开一副长联,联中之语,更是淋漓呜咽,令人伤感:
兰以香而焚,膏以明而煎,同彼龚生,天年竟夭;
有拔使之起,孰挤使之止,嗟我子敬,人琴俱亡。
高悬于孝帷之上的还有一联七言诗,这是光绪皇帝庚子年间所作,是一首怀念诗中的两句,与逝者有关,有人将它书写在上:
萍乡流落江湖志,
孤负当年问字来。
光绪皇帝这两句诗,看似平淡无奇,知情的人却由此想起了逝者的命运,当然也就想起了一个被软禁的皇上、一个已含恨死去的珍妃与逝者的特殊关系,更是让人怆然落泪。
这时候,在中国以东的日本,也有一个人在为他而哭。这就是日本京都大学的重量级学者、“支那学”创始人之一、著名汉学家内藤虎次郎。
当他得知这个噩耗,哀痛之心难以抑制,连夜写下了一文,发表在当时的大阪《朝日新闻》上。文中悲叹道:“奇伟磊落之才,不为世用,毁誉纷纷,终死于穷厄之中……”
如此知人知论,不仅是痛惜个人失去知友,更是为中国丧失这样的人才而痛惜。自古才子奇士均不得志,像困厄于槽枥的千里马,他认为,死者正是这样一位不幸的旷世奇才。
……
这位让人扼腕痛惜的逝者,正是本书的主人公、大清庚寅“榜眼”、翰林院侍读学士、光绪宠妃珍妃的老师文廷式。一个啸傲的文人,一个被慈禧罢黜的朝廷命官,一个朱笔特旨缉拿的钦犯;一个曾经名动公卿、惊动朝野、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物……
《晚清悲风》第一部分第一章 剑气(1)
高唱“大江东”,惊起鱼龙。何人横槊太匆匆?未锁二乔铜雀上,那算英雄!杯酒酹长空,我尚飘蓬。披襟聊快“大王风”。长剑几时天外倚?直上崆峒。
文廷式词《浪淘沙•;赤壁怀古》
一
这是咸丰九年一个萧瑟的冬末。
地处粤东北的嘉应州, 一个本不该太寒冷的南方小城,突然起了寒风,州城中弥漫着一种极为悲壮的气氛。
一场惨烈的恶战即将降临这个地方。
太平军石郭宗部拥众数万,从福建的龙岩、永定,占领大埔,由松口进入嘉应州,兵临城下,于二月初二将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已经整整三天了。
朦胧夜色下的城外,火光闪闪,喊声震天,太平军大有一举吞灭州城之势。城头,有一人神情严峻地注视着城外已有多时,这人就是惠州知府代摄嘉应知州文晟。他脸色铁青,心急如焚。
嘉应州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地,是个战略要地。三天前,太平军就派人给知州文晟送来了一封信。信中说是“借道”,要他们打开城门,供应粮草,则一切无事,否则,将血洗州城!而文晟认为,所谓借路只是幌子而已,太平军一进城,州城还不要遭殃?他喝令信使回去告知石郭宗:只要我文晟在,城门决不会开,请他们绕道而行!并要儿子星瑞即刻设法出城,向总督黄寿臣请兵。
信使将知府文晟的话带回,石郭宗听后大怒,一声令下,数万太平军开始架梯攻城。
文晟原本以为完全可与太平军抗衡一阵,只等援兵一到,局面就会好转。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突然发生的变故让他措手不及:守城将军潘法元贪生怕死,为保全一己实力,诡言“御贼”,带领六百兵勇出城后,不知去向。如此一来,州城内就只剩下老弱兵丁了。
文晟只有重整旗鼓,率众固守,用石头,用滚烫的开水阻止着太平军的进攻。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他们奋力抵抗。但文晟已隐隐感到,因为势薄力单,州城陷落只是早晚的事了。
到了初五,围城愈来愈紧,形势已十分危急。文晟带着兵民,已是拼着最后的力气在坚持了。
“爷爷——”突然传来一个孩儿的叫声。
文晟闻声一愣,叫他的是他最疼爱的孙子、星瑞的三子芸阁,这时刚刚四岁。
“孙儿!”已急红了眼的文晟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战事如此危急,可儿媳彭氏带着孙儿还在城内,心想如果州城陷落,太平军必定屠城,自己殉难无所谓,怎能让孙儿跟着受难!
何况,在文晟的眼里,这个孙儿非同一般啊。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初冬,怀孕已经九个月的儿媳彭氏做了一个奇梦,梦见她来到一座不知名的山上,这山云雾缭绕,奇丽无比,如同传说中的蓬莱。弯曲的山路上长满奇花异草。云雾迷蒙中,有仙人飘然而至,手捧一白色耀眼的宝物,原来是个玉麒麟。仙人只是嫣然一笑,轻轻拉过她的手,将玉麒麟放到她的手上……
梦见麒麟,可是吉象!彭氏临产前梦见仙人赐玉麒麟,预示着将出世的孙儿可能不凡。何况,孩子出生第二天,皇长子载淳降世。同年,那拉氏封懿妃,这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这些宫中大事的同时发生,更让全家人喜不自禁,他们隐隐感觉到,这孩儿将来可成大器,并与京城有缘。
孙子出生后,文晟为他取了个乳名,叫麒生,以应儿媳彭氏梦中所见。
万万不能让孙儿为他殉死!……一想到此,文晟更觉全身燥热,他命人将儿媳叫到跟前,大声说道:“州城将陷,你快快带着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