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320-晚清悲风-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料太平军乱,会试停止,一生只好以举人终结,留下遗恨。”    
    张謇说:“记得少年时候,考试落榜,塾师便讥讽我说,如果有一千人应试,录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人不取,此人就是你!我听了十分羞愧,回家后便在书房的门窗、桌几和床顶上写上‘九百九十九’几个字,用以警策自己。用竹杆夹住头发睡觉,沉睡中稍一转身便牵痛头皮,惊醒后起身接着读书。夏秋间蚊子多,我就在书桌下放两只空油篓,把双脚伸入油篓中。唉,人生宝贵时光消磨于此,还不如做点别的,比死读经书要强多少倍!”    
    文廷式说:“说的是啊,你喜实业,我则喜言兵,其实凡兵事也关乎学问,如今所学,均不足以言兵,实在遗憾。倘能在外洋五年,学外洋用兵,必能得十之八九,归来时不到四十岁,却身怀几样真本事,不愧于人,也无愧于国。不管用与不用,也要胜过读数卷经书。”    
    张謇叹了一声:“唉!话是这样说,可在中国士大夫的心里头,还是丢不开这千年科举啊!”    
    文廷式问:“如此说来,再试?”    
    张謇摇摇头:“我想先回家乡通州,做点有益乡人的事。应试之事到时再说,芸阁兄你呢,也回故里?”    
    文廷式说:“我本野性,先回故里,听天由命罢!”    
    四月二十八日是文廷式出都之日,这天天气虽然晴好,但风很大,早晨起来发了行李,己刻开车。    
    龚夫人更是满脸泪水地送他。前几天就听说文廷式要回南方,心里就一阵阵难受。想想这些日子,三哥为了照顾她,靠的是借债度日,可尽管如此,却从未在她面前流露过半句怨言。何况,为了她,还要承受朋友对他的误解,京城的人对他的攻击。说他夺朋友之妻的人有,说他春闱未中是犯了“阴骘”的人也有,虽然文廷式听到这些只是一笑了之,但龚夫人想一想,就为他感到委屈和不平。


《晚清悲风》第三部分第六章  苍茫(4)

    而此时的文廷式也突然意识到,这次离京似乎与以前不同,总有些空落落的感觉,他这才隐隐发现,眼下最放心不下的是龚夫人。他诚心诚意帮助朋友,却让自己陷入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情感旋涡中。他已经有些不想离开她了,龚夫人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离京后的一路之上,文廷式心绪难平。    
    当龚夫人送罢文廷式回到家里,来到三哥住过的屋子,人去屋空,更添一番愁意。突然看见书桌上放着一张诗笺,龚夫人连忙拿起来读,这是一首词:    
    九十韶光如梦里。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落日野田黄蝶起,古槐丛荻摇深翠。惆怅玉箫催别意,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好一句“人生只有情难死”!龚夫人一次次吟咏这句词,仿佛从这词里听见文三哥“扑扑”心跳之声。    
    三    
    这次离京,文廷式与陈三立、汪兆铨同道。乘船赴天津,南下广东后,再回萍乡。    
    在天津港,旧地重来,刚一登上船板,文廷式又是一番感慨如潮涌来。想起去年赴京城,他与六妹一起来到这里,文廷式遥望海水苍茫,对六妹说:“今离广东已有六千里路程了,人生行止哪有定期?想起过去的日子,就如同是昨夜里做的一场梦。”记得六妹听了,也是一阵伤感,兄妹俩同望南天之云,泪水在眼睛里打转。    
    近一个月的行程,一路之上,他一边点读诸子精典,一边有感而发,怀古之幽情,写点宫体诗。会试既然未中,科举之事也可暂且不去想它,文廷式反觉得一身轻松。    
    经上海到了广东。见了自己的结发妻子陈氏,虽然多日没有一起生活,但一见面就有很多不快,他受朋友之托照顾龚夫人的事,早已经传到了陈氏耳中。陈氏一番冷言冷语,让文廷式原本不安的心再添一番苦闷,一气之下,他提前离开了广东。    
    不日来到祖地萍乡。    
    古属吴头楚尾的祖地,其地名与一个传说有关:公元前515年,吴兵伐楚,楚昭王逃到湘赣边界这个不知名的地方。坐船过河时,忽见河面上漂来一物,圆圆的、红红的,大小如同盛酒的斗。昭王甚觉奇怪,命人捞起,拿在手上左右端详,竟不知是何物,遍问随从臣子也无人知道。昭王上船后只好派人送到鲁国,请教学识渊博的孔子。孔子说:“此为‘萍实’,剖而食之,味甘甜,乃吉祥之物,只有能成就霸业的人才能获得……”昭王听了大喜,于是遍宴群臣。后来,果然应验了孔子的这个预言,楚昭王不久便恢复了霸业。    
    从此,这个吉祥的故事被文人写进诗赋,流传下来。三国吴宝鼎二年,孙皓置县,就依了这个传说将此地命名为昭萍,后称萍乡。    
    文廷式是江西萍乡县归圣乡怀信里二图花庙前人。如果寻其宗族原系,大概出自汉文翁之后。后唐同光三年,他时任帐前指使的祖先镇守江西。于是,就在江西永新的固塘安了家,成为了文姓江西各派的始祖。到了明正德、嘉靖年间,他的祖先由固塘迁居到了萍乡,这就是文廷式的十世祖。先是住在湘东下市,后来才移居萍乡县城花庙前。    
    按照清律,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均必须回原籍应试。所以,文廷式多次来到故乡,先是参加童生试,接着参加由知县主持的县试,然后参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试,最后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试,取得生员资格,做了秀才。    
    先来到离县城三十里路的湘东,祖先迁至萍乡时初居的地方。再走五里路,就到了黄花铺,黄花铺再往前走一里多路,就是他曾祖母林恭人迁葬之地,文廷式以香烛参谒,祭拜祖先……    
    所有的人都希望在祖先那里得到护佑,文廷式却不只是这样想,他认为这是根,没有这根,哪有自己的枝繁叶茂?    
    做完了在故乡该做的事,他回程来到长沙。    
    长沙也属楚地,故乡萍水流到洞庭湖,归于湘江,可谓山水相依,一脉相承,文廷式有种特别的亲近感。    
    湖南是个出“角色”的地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就曾名震天下。长沙是文化鼎盛之区,在宋真宗赐书门额的“岳麓书院”,湘人就毫不心虚地写下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一副楹联,全不怕外省人说三道四。    
    正值酷夏,到处滚动着一股热浪。先来到长沙的陈三立,早已经在这里等着他了。陈三立视长沙如同家乡,父亲陈宝箴同治六、七年间以知府到湖南做候补,那时,还只十多岁的陈三立就跟父来到长沙。直到光绪六年父亲改官河北道,才随父亲离开,所以,对湖南的事情也能如数家珍。晚上,陈三立设了酒宴,为文廷式接风洗尘,在座的还有已经赋闲在家的郭嵩焘老先生。


《晚清悲风》第三部分第六章  苍茫(5)

    在长沙,现仍活在世上,能称得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官至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年就出使英国,做了大使,后又被人构陷,愤然托病辞职回乡的郭嵩焘;还有一个,就是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以狂傲出名的湘绮先生。两人都曾在曾国藩幕下做过事,一个六十多岁,一个五十多岁。    
    文廷式来到长沙的第二天,人称湘绮先生的“狂士”果然托人传出话来:“那号称江南才子的文廷式,怎么还不来见我!”    
    文廷式不禁失笑:这个湘绮先生,果然“狂”得可以。但越是狂者,文廷式越是想见,他想看看究竟“狂”在何处?    
    四    
    第二天上午,文廷式趁着天气还算清凉,于是约了陈三立去造访湘绮。    
    湘绮先生本名叫王壬秋,听说他十五明训诂,十八通章句,二十而言礼,博通诸经。二十一岁中举,后入曾国藩幕,游京师,以布衣而动公卿,被誉之为湘中大儒。他不以文人学者限,自青年时代起就十分留意海内各种领袖式人物的动向,一心想辅佐这种人成就非常之大业,自己当然也可以名垂千古,百代不朽。    
    正是如此,王壬秋首先看中了一个人:曾国藩。以为他能够建立一番伟业,不想却遭到曾国藩的冷遇。于是投靠肃顺,以为他是可以定满人乾坤的人物,可惜肃顺这个人太刚愎自用,为人所不容。咸丰死后,他知道肃顺已处危险境地,于是离开京师南下,赶到安庆,劝曾国藩起勤王之师,阻止不合祖制的垂帘听政,支持先帝亲定的八大顾命大臣。谁知遭到曾国藩的拒绝。后来,慈禧弃肃顺于市,而曾国藩却受到重用。王壬秋如冷水浇身,从头冷到了脚。他这才看到了自己书生意气插足高层政治的浅薄,发誓从此不再过问官场之事,一心于经史研究,办校带门生,同时也致力诗文写作。    
    文廷式其实早闻这个王壬秋的“狂”态:听说有个初来乍到的陆抚台,上任六七天才突然想起要见他,王壬秋认为这是对他的蔑视,一气之下,将送来的名刺扔进废纸篓里。但对这种“狂”,文廷式不以为然。心想你做你的文人,做官的见不见你,何必发这么大的火?    
    文廷式过去只听过此人,从未谋面,于是问陈三立:    
    “哎,你说,这个狂士人品如何?”    
    陈三立说:“我也说不清楚,反正你去见见他不就知道了么?”    
    快到湘绮楼的时候,陈三立告诉文廷式:“王壬秋住的宅子叫湘绮楼,其实是有名无楼,很简陋的,他在云湖桥老家,还有一座真正的湘绮楼,说起这王壬秋的湘绮楼,倒是有一段风流韵事呢。”    
    文廷式一听就来了兴趣:“那你快说给我听。”    
    “那是他年青时的事,湘绮先生那一年到广东巡抚衙门做师爷,在珠江边上一座酒楼里结识了一名广西歌女,那歌女名叫莫六云,长得美而黑,人称黑牡丹,听说,广东有八个知府想娶她,她只是冷然一笑。王壬秋喜听他的歌,就每天订了靠她最近的座。听得久了,也就熟了,这黑牡丹知道王壬秋师爷有才,慢慢对他又敬又爱,突然决定做一个良家女子,与这位师爷结成百年之好,王壬秋是个穷文人,没有家产,黑牡丹就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拿出来。一起在云湖桥老家重新建了一座大楼房,还是叫‘湘绮楼’。这事在当时传为美谈。”    
    “这个湘绮先生,倒真是会招女人爱!”文廷式淡然一笑说。    
    到了湘绮楼,进得屋来,就看王壬秋躺坐在大师椅上,端着水烟壶在点着烟。见三立他们进来,也不忙着起身。    
    陈三立对王壬秋说:“这位就是名满京都的文廷式,我的好友芸阁。”    
    “哦,久仰久仰!”王壬秋这才慢慢站了起来。嘴里仍不离傲气:“芸阁先生的学识我早有所闻,只是这次春闱未中,还有些丧气吧?”    
    文廷式听他一开口就提春闱事,听那语气就有些挖苦的意思在里头,心里也不以为然,只是有意无意地回了一句:“那也不必,你湘绮先生这辈子也就是个举人,还不是一样活得好好的?”    
    这话,让王壬秋觉得有点带刺。    
    三人坐定,文廷式这里才细细看那王壬秋,模样实在不敢恭维。个子矮小,相貌疏疏,肉髻隆起,貌如道士,看上去就觉滑稽,心想不用化妆即可进六朝志林。    
    王壬秋让仆人上了好茶,嘴里介绍说:“此茶乃湖南有名的‘黄翎毛’,有‘金镶玉’之称,芸阁老弟一定没有喝过。”


《晚清悲风》第三部分第六章  苍茫(6)

    文廷式打开碗盖,果然有清香朴面而来。于是说:“此茶采于洞庭湖心的君山,因湖水四面环绕,水气蒸发,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润,才生长出这名贵的好茶,湘绮先生,不知我说的对也不对?”    
    “哦?看来芸阁老弟对茶也是内行。”一听文廷式随口便说出这茶的来历,王壬秋不禁生出一丝惊异。    
    文廷式放下茶碗,偶见茶几上放着一部书,拿起来一看,见是《湘军志》,于是就随便翻了翻说:“湘绮先生倒是有一段风云历史,这部《湘军志》文质事核;不虚美;不曲讳,成一家之言,倒是一部好书。”文廷式从这本书拉开了话头。    
    “这么说,芸阁老弟是读过老夫这本书了?”王壬秋有些得意。    
    “当然,奇文共欣赏嘛!”文廷式附和道。    
    王壬秋喜形于色:“只是险些招来杀身之祸呢!”于是他大谈起他与曾文正公的关系来。    
    原来,王壬秋曾在曾国藩幕府,熟知湘军底细,曾国藩死后,其子曾纪泽送六千银元,请他写此一志,以使湘军永垂青史。他下力气用了六年的时间写成。自己说可与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相比,只是还不敢比司马迁的《史记》,也算此老还算有点自知之明。《湘军志》虽然文笔雅洁,高度评价了曾国藩等人,但对后期湘军的抢掠也不掩饰,可说是揭了湘军的丑。这就惹恼了仍在掌权的曾氏后人,于是群起而攻之,声称要诛之以谢文正。王壬秋没办法,只好把刻好的书版悉数销毁,这才作罢。但王壬秋心中不服,虽然毁了底稿,却凭着记忆又捣鼓出来一部《湘军志》,跑到四川刊印。    
    《湘军志》毕竟是王壬秋一部得意之作,也是他津津乐道的话头,他常将这部书放在来宾们容易看到的地方,好让客人们勾忆起他的那段光彩的历史。可文廷式却偏不再谈论此事,只是问:    
    “听说,湘绮先生教门徒有自己的绝招。开设了三门功课,一曰功名之学;一曰诗文之学;一曰帝王之学。可是如此?”文廷式问。    
    “确是如此”。说到这里,王壬秋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这三门功课,因人施教,是我老夫的独创。”    
    “请问这功名之学,可是让士子们求取功名的学问?”文廷式问。    
    “对,这门课,老夫只教他们熟读四书,精通八股,作试帖诗,写策论,让他们去做官,如此而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