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史百将传-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机西进,于1626年正月十四日,亲率大军13万(一说五六万,又说10余万)进兵宁远。明廷震惊,兵部召集群臣议战守方略,皆束手无策。时宁远明军不满2万,袁崇焕与诸将集议,对城内城外作了周密部署:将城西囤粮运入觉华岛,令参将姚抚民等率军守卫;令参将祖大寿领精兵出宁远西北兴水县瓦窖冲,为宁远外援,牵制金兵;令副将王承胤及孟继孔、姚禹贤、窦成功等各自宁远四面应援;袁崇焕亲率主力,焚毁城外民房、草料,凭城坚守,责成专人在城内清查奸细;又传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缉获逃兵逃将,一律处斩。二十三日,后金兵进抵宁远城,次日发动进攻,明军在城上以西洋炮还击,后金损失游击2员、备御2员及士卒500名,伤数千名(一说伤亡数千或1万,一说阵亡数万)。二十六日,后金连续两天攻宁远不克,遂分兵屠觉华岛参见,从锦州撤围而去。努尔哈赤在宁远失败后,羞愤而死。不久升辽东巡抚,继续坚持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凭城固守,渐次进取的原则,修建锦州、中左所和大凌河堡三城,构筑以宁远、锦州为重点的关外防线。
1627年五月,皇太极自朝鲜回师以后,获悉明军再造宁锦防线的消息,决定立即出兵宁、锦,打破袁崇焕的计划。初六日,后金兵自沈阳出发,三路并进,迅速攻占大小凌河、右屯卫等城堡,会师于锦州城下,四面合围。时总兵官赵率教等率兵3万驻守锦州,袁崇焕及副将祖大寿统帅各将坚守宁远。十二日午,后金对锦州发起总攻,集中主力攻击城西一隅。赵率教认清皇太极先破城西的意图,急调其它三面守城明军主力堵御西城之敌,以炮火、矢石还击,后金兵损失惨重,退5里而营。经14天激战,锦州岿然不动。皇太极以攻城不利,遂改变战法,诱锦州明军出城决战,赵率教等婴城固守不出,使皇太极欲战而不能,只好移兵转攻宁远。时明兵部遣总兵满桂率关兵1万赴宁远增援,袁崇焕仍感兵力不足,难以与敌决战,只发4000为奇兵,由满桂、尤世录、祖大寿率领东出,击敌背后。皇太极命额驸苏纳率八旗蒙古精骑赴塔山迎战,两军激战于笊篱山,互有伤亡。明军因寡不敌众,退入宁远城。二十八日黎明,皇太极率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军进抵宁远。袁崇焕列营壕内,满桂出城二里而阵。皇太极不顾诸将反对,亲率诸贝勒阿济格等攻城,袁崇焕督军用红夷大炮拒敌,满桂等大战城外,双方伤亡相当。明总兵满桂与后金贝勒济尔哈郎、萨哈璘、瓦克达俱受伤。二十九日,皇太极攻宁远不成,回师再攻锦州,由于城壕宽深,天又炎蒸,士卒多死伤。六月初五日,皇太极从锦州撤围,回沈阳。
1628年,袁崇焕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十月皇太极率军避开宁远、山海关,取道蒙古,兵分三路攻入长城,向京师进逼。袁崇焕闻讯,先遣总兵赵率教入山海关往援,自督部将祖大寿星夜千里入卫京师。十一月,后金军至遵化击败赵率教部,继而越蓟州,再败满桂、侯世禄,进抵通州城北扎营。明廷召孙承宗复为兵部尚书,视师通州。崇祯帝朱由检听孙承宗陈述方略后,令其留京城总督内外守御。袁崇焕率援军赶至京师近郊,受令尽统各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袁崇焕于朱由检召见时,以士马疲惫,奏请入城或在城外休整,但遭廷臣非议,被诬为拥兵坐视,欲与后金结城下之盟。后金军稍事休整,即向京师逼近,在德胜门击败满桂、侯世禄部。十二月,设伏于广梁门外的袁崇焕部为后金军击败,被迫移至城东南。后金军乘机施反间计,诬袁崇焕“资敌私通”等,朱由检听信谤言,逮其下狱,援军军心动摇。祖大寿见袁崇焕遭冤狱,率师1。5万人离京东返,后收到袁崇焕的信才停兵待命。朱由检闻各路兵败,准备撤出京师,被朝臣劝阻。此后,充任文武经略的尚书梁廷栋及满桂相继败于西直门、安定门,满桂战死。明总兵马世龙受命指挥各路援兵,保卫京师。后金军南下目的已经达到,于次年正月连克通州、迁安、遵化、滦州诸镇北归。袁崇焕于1630年八月十六被凌迟处死于北京,死时北京百姓分食其肉。“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正是他耿耿忠心的自我写照。后人将他的作品编为《袁督师遗集》。袁崇焕的事迹,在金庸的《袁崇焕评传》中有较详细的描述。
评分:统率B,战斗C,智谋B,战绩C,名气B,综合B。多可怕的民众,在国家有难时不是去为国奋战,而是争着以吃“卖国贼”的肉来表示自己爱国。中国真正的国耻,不是被别国击败或征服,而是在1630年八月十六当日吃袁崇焕的肉的这群百姓。
李定国(1620~1662):陕西榆林人,家世务农。1630年,年方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张献忠的军队,受到张献忠的喜爱,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养为义子。1644年,张献忠入四川称帝,建大西国号,以李定国为安西将军。1646年,清朝派兵入川,攻大西军,张献忠战死,大西军数十万众溃败。孙可望、李定国等收集残部数千人南走,连克遵义、贵阳。清军进攻大顺、大西军的同时,又相继消灭弘光、隆武政权,所到之处杀掠极酷。大西军遂决定“联明抗清”,并进取云南。孙可望称“国主”,李定国称安西王。1649年,孙可望致书南明永历朝廷,愿“联合恢剿”。后孙可望自称秦王,并派兵入贵州、四川,尽收南明诸军残部,大西军力量增强。永历政权正式册封孙可望为秦王。孙可望移永历帝于贵州安隆,派兵监护。
1652年,刘文秀出四川,被吴三桂击败。李定国与冯双礼率兵8万,由川东出师湖广。至五月,李定国连下沅州、靖州、武冈、宝庆。清定南王孔有德急忙返回桂林。李定国遣张胜、郭有名率精兵由便道直取严关,扼桂林入湘之路;亲率主力攻下全州,撤桂林之屏障。攻下全州后,李定国未及进城,便急趋桂林。六月二十九日,孔有德命其部将夺严关,被击败。次日,孔有德亲率精兵于桂林城外迎战,被李定国之象阵冲乱阵脚,大败而回,孔有德负伤,退守桂林。七月初二日,李定国开始攻桂林。至初四日,大西军由云梯攻上桂林西北环山城,破武胜门,孔有德自尽。李定国乘胜进攻,除梧州外广西全省皆复。大军入湖南,进江西。出兵七个月,辟地三千里,军威大振。永历朝廷封李定国为西宁王。八月,清廷命敬瑾亲王尼堪率兵10万南征,由湖南取广西。十一月,尼堪开始对李定国军反攻,逼迫李定国撤出长沙。初战告捷,尼堪胜骄轻敌,不顾士疲马馁,亲督轻骑连夜追击李定国。李定国败中定计,以小股部队诱敌深入,而将主力设伏于衡州城中和城外。二十三日,尼堪在距衡州30里处,遇到小股李军,便挥师猛冲。对方一触即溃,逃向衡州。尼堪策马直迫,天未亮便到衡州城下。天放亮时,尼堪正准备攻城,忽然发现李军已于城郊列阵待战。尼堪命前队从正面攻击,李军稍事抵抗,便向后撤,前队急追不舍,渐与尼堪身边之二梯队拉开距离。埋伏于两边树林中之李军主力发起突袭,衡州城内军亦开城出击。清军首尾难顾。尼堪因顶戴特殊,被认出斩杀,其部众被全歼。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孙可望恐其威重难制,拟去其兵权。永历廷臣以孙可望有意废永历帝自立,欲以李定国制孙可望,授以“屏翰亲臣”金印,命其回师。1653年,李定国闻孙可望终将不利于己,率军南进,并致书郑成功,请其派兵南下,合攻广东。时李定国攻清军于高明、新会,清援兵至,兵败退守南宁。
1566年,李定国自南宁回军,与刘文秀、白文选等共移永历朝廷于昆明。孙可望大怒。李定国谋与可望和好息兵,以刘文秀血书致可望,又遣回可望家属。而可望因废帝自主的阴谋未能得逞,更加恼恨,于1655年,发动内战,起兵攻云南,诸将不直其所为,相率归李定国,孙可望大败,仅率部属600余人降清。李定国遂成为大西军统帅,掌南明永历大权,又致书郑成功及川鄂间大顺军李来亨等部,约合力抗清。但李定国执掌大权后,用人不当,因此军心不固。孙可望叛后,云贵内部虚实已为清军尽知,加之孙李交战,大西军精锐受损。有南明官员以“内难虽除,外忧方大”告诫李定国,但李定国不以为然。1658年,清朝趁孙可望来降,以三路兵大举入滇。南明永历帝以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迎敌,李定国分兵扼守,观望不前,致各路守兵均为清军所败。1659年,李定国亲率主力三万人与清军激战于遮炎河,又败。永历帝率其官属仓卒逃入缅甸。李定国派白文选寻永历帝。因缅人阻挠,未能接出。1660年,李定国、白文选分道入缅,缅人以大军十余万拒战,李定国等虽战胜,但终未救出永历帝。时清朝命吴三桂等统兵入缅。1661年冬,缅人将永历帝等献于吴三桂军前。次年四月,吴三桂杀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子于云南府。李定国闻永历帝被俘,回兵勐腊,仍遣人往车里借兵,以为持久抗清之计。但营中人马死者相继,李定国亦病,复闻永历帝凶信,更加愤懑。于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死于勐腊。临终时遗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
评分:统率C,战斗C,智谋C,战绩D,名气C,综合C。明朝末年的局势,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勇于内斗的天性,清人大兵压境,几个小朝廷还在奋勇地为争个“正朔”而斗争,最后只能合乎逻辑地一起灭亡。李定国等人纵有通天本领,也难挽救败局。
郑成功(1624~1662):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因曾被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姓朱,故人称“国姓爷”。福建南安人。自少习文练武,研读兵书。1646年,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委其镇守闽赣界上大定、大安等关。不久,清军自仙霞关长驱直下福建,杀隆武帝,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降清,其母被淫后自缢死。十一月,郑成功于安平誓师抗清,他以福建金门、厦门为基地,建立了一支兵锐将勇、纪律严明的水陆部队,在闽南小盈岭、海澄等地取得三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威震东南。清廷进剿失败,遂遣使招降,许授靖海将军,后又以杀父灭族相威胁。但郑成功不为所动,并乘清廷劝降之际,整军筹饷,督练军队,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王。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渡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集兵金、厦,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1658年,他统率水陆军17万北上。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1660年,在福建海门港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1661年初,他决计乘侵台荷兰殖民军兵力薄弱、求援困难之机收复台湾。当时,有人劝他固守金、厦,有人以荷军船坚炮利、入台水路险恶为由反对复台。他力排众议,在充分准备后,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列岛,出敌不意地于四月初一拂晓趁涨潮从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得到了台湾民众的支援。他先以优势兵力进攻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楼,四月初二,以头戴铁盔,身着铁铠甲,脚穿铁鞋的“铁人”击败从台湾城开来的援军;四月初三,在台江的水战和北尾线、赤嵌楼的陆战中都取得胜利,又切断水源,赤嵌楼守军投降。继又筑防栅、挖壕沟,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长期围困。此后屡败出战的守军,又于闰七月二十三日击败从巴达维亚来援的荷兰舰队,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此战,郑成功准备充分,计划周密,选择战机适时,注意隐蔽作战企图,大胆利用不良的气候条件,达到出敌不意。又正确选择渡海航线和登陆地点,先占澎湖,既可使登陆台湾有了可靠的进攻出发基地,又可保障后续部队的航渡和后勤支援,还可据以阻敌海上增援。而且他出敌不意地选择鹿耳门航道,既可攻其无备,又可一举分割荷军部署,隔断敌人联络,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此外,集中数量优势的战船,进行海上打援,也开创了海战史上以小而装备劣势的战船击败大而装备优势的战舰的先例。这是中国古代大规模渡海登岛作战的成功范例。战后,郑成功废除荷兰在台湾的殖民体制,建立行政机构,为开发台湾做出了重大贡献。次年五月病逝。
评分:统率C,战斗C,智谋C,战绩C,名气A,综合C。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是民族英雄,可是在个人品德上颇有些问题。《明史札记》对这方面有很详细的分析,指出与李定国相比,他更像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而战。金庸熟读历史,在他的《鹿鼎记》中对郑家的描写让人觉得他也认同这一点。
【十四】清篇:帝国斜阳
清朝以骑射建国,认为明军有强大的火器仍败于自己,所以一直对火器不重视,使得清朝军队的火器数量和质量都弱于明朝。在建立初期,兵威极盛,故而攻无不克,为中国带回来失去已久的新疆和西藏。到了后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变得不堪一击,中国的历史也就迎来了最屈辱的一页,写到这里,真是越写越泄气。
此时期的名将还有:施琅、阿桂、明亮、杨遇春、僧格林沁、冯子材、胡林翼、陈玉成等。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圣祖玄烨和前代的马上帝王相比也毫不逊色。
多尔衮(1612~1650):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1628年初次从征,随皇太极征察哈尔多罗特部,俘众万余,赐号墨尔根代青(满语“聪明”之意)。1631年,在大凌河城之战中,击败明军祖大寿部。1632年,年执掌吏部。163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