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史百将传-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毋恤(赵襄子)(BC457~BC425):赵鞅(赵简子)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处于庶子的地位。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索以善相取信于赵鞅。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乘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戒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他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太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戒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
  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奏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
  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伯鲁,破例立毋恤为太子。BC478年,赵鞅去世,他接任其位担任赵国的六卿之一,然后马上准备进攻代地。赵毋恤邀请代王赴会,于席间派刺客用铜勺击毙代王,随后起兵平定代地,获得了地理上的优势和当地特产的骏马(重要战略资源)。其姐为代王的夫人,闻讯自杀。BC454年,与智瑶发生冲突,被围困在晋阳近一年,由部下张孟谈奇迹般在一夜之间说服了智瑶的韩、魏盟军,突然向智瑶反攻,击斩智瑶。从此奠定三家分晋的基础。智瑶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被发现,赵毋恤放过了他。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乘赵毋恤过桥时欲刺杀他,赵毋恤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毋恤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现在又要为他刺杀我?”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瑶以国士遇我,我就以国士报之。”赵毋恤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赵毋恤更加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赵毋恤善于用人,与其父被后人并称为“简襄之烈”。
  评分:统率B,战斗C,智谋B,战绩C,名气C,综合C。赵毋恤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世子,却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世子,可谓无私。
  
  【三】战国及秦篇:战神传说
  经过无数次兼并战争和三家分晋之后,春秋初期的150余国仅余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大强国及鲁、宋、郑、卫、中山等20余中小国家。杀伤力大的铁兵器及弩开始装备于军队;各国先后实行郡县征兵制;文武分职,军权集中,有了专职军事将领及独立军事指挥系统;军队发展为步、车、骑、水四兵种,战争进入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时代。各国兵力远较春秋为多,战争规模也远较春秋为大。为在战争中图生存、谋发展,各国竞相延揽军事人才。不少卓越军事家出身于士阶层,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注重研究战史及兵法,有的还写过兵书。因而,战国时期的战争理论及作战指挥艺术,均较前有较大的提高,战争方式亦有很大改进。
  秦王朝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防体系:在北部边境,依险据扼,修建了由亭、障、塞、城组成,并由长城联结起来的国防工事。秦都咸阳至四方有驰道可通,主要防御方向上有直道通往边防;长城沿线及各主要道路,设置烽燧、邮驿,发现敌情可通过烽燧传讯报警。为充实兵源,在郡县制基础上,建立了适龄男丁均有当兵义务的普遍郡县征兵制。军队由步兵(材官)、骑兵、车兵(骑、车兵统称骑士)和水军(楼船士)组成。作战时通常车、步、骑混合编组,协同作战。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位成为日后人们心中战神传说的名将们开始登场了。此时代的名将还有:司马错(秦)、甘茂(秦)、王贲(秦)、乐羊(魏)等。堪称军事家的君王则有:赵武灵王赵雍、秦始皇嬴政等。
  吴起(BC440~BC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年轻时曾在孔子徒弟曾参门下学习。初为鲁将,BC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为取得这个立功名的机会,他杀死了齐国籍的妻子,此即“杀妻求将”),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战后鲁国国君受谗言影响,对他甚为猜忌,吴起就入魏为将,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BC409年,吴起先在河西少梁筑城,作为前进基地,然后率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筑洛阴、合阳,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BC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激励士卒,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勇士以明法。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魏斯死后,吴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错设计陷害,被迫于BC383年投奔楚国。先任宛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主持变法。吴起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裁减冗员冗费,用于选练军队,以求富国强兵。仅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秦国,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追杀吴起,他无处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体上,被贵族们乱箭射死,尸体又被车裂。而在新王即位后追究冒犯先王尸体的罪行时,参与此事的贵族有七十余家被满门抄斩(报自己的大仇于死前,吴起之智可称匪夷所思)。著有《吴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录《吴起》48篇),但已散佚,现存的版本据考证应是汉朝人所写。又有人根据《左传》描写战争的真实程度、有倾向性地对魏、楚历代先王赞美和对楚国贵族的鄙视提出《左传》也是吴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军事家、政治家、史学家三合一了。
  评分:统率A,战斗B,智谋A,战绩A,名气A,综合A。尉缭称他“提七万之众,天下莫能当之”,实非过誉。后人言名将,必以“孙吴”比之。吴起每到一国,只要国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超级大国;入楚后又能以变法在短时间内使楚国重新强大起来,政治才华毫不逊于军事才华,不应但以军事家视之。后世儒生常以他的个人品德对他大加非议,又以他的结局作为不能变法的依据。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仅限于理论上),可是国家有事时,他们除了可耻的投降和毫无意义的自杀又能干些什么呢?
  
  孙膑: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真名失传。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据传是孙武后裔。传与庞涓同时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当上魏将军后遵守一同学习时的约定,请他去共事,后因忌妒他的才能,诬以罪名后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受刑的人基本上没有出将入相的可能,这样孙膑就对庞涓没有威胁了)。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深受齐大将田忌赏识,由其举荐,被齐威王田因齐重用为军师。BC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兵8万,由大梁出发,北上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无力打破魏军的围攻,便向齐国求救。田因齐想用孙膑为将,孙膑辞谢说:“刑余之人不可。”于是田因齐于BC353年派田忌为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军车之中筹谋策划,率兵8万救赵。田忌想领兵直奔赵国,孙膑劝阻道:“凡是要解开纷乱的丝绳,一定要找出它的结头,不可用拳头乱砸;要解劝斗殴的,不可帮着去打;避实就虚,在形势上阻遏制止住敌方,自然就可以解围。现在魏国攻打赵国,它的轻兵锐卒必然都在前线,老弱残兵留守国内,您不如引兵围攻大梁,占据交通要道,攻打它防卫空虚之处,魏国一定放弃攻打赵国而自救。这样我们就一举解了赵国的围,又收到了攻击魏国弊弱的效果。”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将主力集结于预设阵地桂陵,准备歼敌。大约在十一月间,庞涓回兵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败回大梁。围魏救赵的成功经验从此被中国历代兵家所借鉴,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桂陵之战,魏军虽然战败,但实力并未受到多大的损失。BC341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于是在韩魏两军久战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直取魏国首都大梁。魏国得知齐军攻魏救韩的消息后,立即撤去围韩之军回到大梁,决心集中主力迎击齐军,以报桂陵之战失败之仇,遂命太子魏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军队主动迎击齐军,寻求决战。孙膑向田忌建议:利用三晋士兵向来骠悍骁勇,轻视齐国,认为齐军胆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诱敌追击,然后乘隙予以致命打击,并具体提出了增兵减灶的诱敌方法。果然,庞涓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得意忘形,于是丢下步军,只率一部分轻装精锐部队,兼程追赶。孙膑估计庞涓的行军速度,天黑当可赶到马陵,而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埋伏兵马。就命令削去大树的树皮,在露出的白头木头上写上:“庞涓死在此树之下。”然后命令齐军善射者一万人,手执强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夜里见到火光亮起来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夜晚来到大树下,见白色木头上写了字,钻火照看,还没来得及读完树上的字,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彼此无法相顾。庞涓这才意识到中了孙膑的计策,已经智穷兵败。但他还不服气,在自刎之前慨叹:“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攻击,全歼10万魏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从吴起时代建立的精锐部队“武卒”损失大半,魏国也失去了其强国地位,孙膑则闻名天下。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比如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这些都受到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评分:统率C,战斗D,智谋A,战绩B,名气B,综合B。孙膑这样影响战国历史走向的人物居然连真名都失传了,结局也不知道。而且史学界还有很多人认为他是虚构的人物,但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他的存在。希望能有更多考古学上的发现来丰富我们对他的认识。
  
  嬴疾(?~BC300年):因居樗里又称樗里子,是秦惠王异母弟,母亲是韩国人。能言善辨,足智多谋,被秦人称为“智囊”。BC317年,魏、赵、韩三国联军攻秦,他率军大破联军于修鱼,擒韩将申差,斩首8。2万,联军败退至观泽,他又追击再败韩军,俘虏韩将鲮申差。关东诸国大为震恐。因功晋升右更。BC314年,领兵攻打魏国的曲沃、焦,使焦投降,把曲沃城的人都赶回魏国,使曲沃成为一座空城,终于并人秦的版图。继而败韩军于岸门,斩首八万。BC313年,樗里子为将攻打赵国,俘其将赵庄,夺占赵地蔺。第二年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以离间计使楚将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于丹阳,虏其将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楚怀王熊槐不甘心失败,尽发国内兵再度攻秦。秦军于蓝田击败楚军。韩、魏配合秦军乘楚国内空虚,攻占楚地邓。楚怀王熊槐被迫撤军,割两城向秦求和。以战功卓著,封于严道,号为严君。秦惠王嬴驷卒,太子立(即秦武王),逐张仪、魏章,启用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在樗里子等人势如猛虎的冲击下,各国谈虎色变。通过战争扩张,秦国渐渐强大起来。樗里子曾率兵车万乘人周,国王非常恭敬地亲率士卒迎接。楚王看到周对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