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走长征山地-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原本是最该保守的商业秘密,归农竟和盘托出。后来岷归价格便一落千丈,进口商联手把价格压低到每公斤仅2元多,低于成本价!”
胡春玉的话让我很震动,市场竞争中,我们还要吃多少亏?
第四章 陕甘宁写意会宁(1)
历史之魅——“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三大红军主力为什么选择在甘肃会宁会师?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1936年9月下旬,中央在陕北讨论三军会合地点,毛泽东说,红军三大主力会合地一定要慎重考虑,要选择一个好地方。“两河口会师,我们最终与张国焘分道扬镳了——两河口嘛!”周恩来说,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建议在会宁会师。毛听了兴奋地说:“会宁,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近8万人在会宁会师。红军在长征中经历7次会师,会宁会师最壮观、最重要,它宣告了长达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在长征的四个“结点”中,会宁占了一席:瑞金是出发点、遵义是转折点、会宁是会合点、延安是落脚点。在1955年授衔的我军将帅中,9位元帅、8位大将、45位上将、136位中将和1360位少将到过会宁。
那么,今天的会宁,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如果问10个会宁人,9个会回答是教育。
作为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的典型,“会宁教育”的成败折射着中国贫困地区教育的成败。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大县,自然条件严酷,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全县辖29个乡、4个镇,总人口接近60万,是甘肃省第一人口大县。农业人口约56万,占96%以上。坊间的说法是,会宁十年十旱,一碗油不一定能换来一碗水。
会宁:好地名、好学生与宽广胸怀
一
会宁的孩子以苦读著称,这是有渊源的。在与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段兆军的交流中,他告诉我,作为已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会宁历代文风昌盛,“仅明清时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名。恢复高考以来,全县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子3。2万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二百多名、硕士学位近二千名、学士2万名。”因此,会宁素有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美称,会宁子弟仅在北京中关村高新科技区的就有三百多人。段兆军介绍,这里的农民见面后不说“吃了没”,也不问对方今年“赚了多少”,而是问孩子考取了哪所学校,大家只为孩子能考上大学高兴,“之所以不问赚了多少,是因为我们这里除了黄土还是黄土,你能赚多少?你本身就没啥可赚的,何必再问赚了多少?”因此,农人们把孩子抠得很紧,“如果你早晨到各个中学去看看孩子们的晨读,那才真叫感人呢!”
感人只是一个方面。在西藏日喀则当兵转业后就回家乡搞教育的段兆军,已经与山里娃打了二十多年交道,“这里的娃读书苦啊,每天要走七八里山路,随身带三样东西:书本、馍和水。学校是不供应水的,因为没水。娃们中午只能啃着干馍喝凉水,咸菜几乎没有。现在稍好一些,上初中后有了寄宿制,但还是很苦!”
那么为啥要如此苦读呢?
“只有读书才是他们的出路啊!”段兆军说,“陇中苦瘠甲天下”的会宁,十年十旱,“我们这里年降水量300毫升,但蒸发达到1800毫升,如今会宁北部山区已经一年多没下雨了,你知道那里的土成什么样了吗?不是照片上拍的干得裂了缝,而是成了面粉一样的灰!全是灰!这样的环境下,娃们不奋斗行吗?所以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会宁不光是政府的口号,更是百姓的自觉行动。老百姓一旦觉醒了,教育的潜力有多大?”
说到这里,段兆军显得有些激动。
第四章 陕甘宁写意会宁(2)
二
“但怎样理解人才辈出与山河依旧的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我向段兆军提出的。按一般逻辑,一个地方穷,就必须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建设家乡,“但问题是,会宁培养的人才都出去了,层次越高走得越远,那么该由谁来改变会宁面貌呢?精英们都走了,会宁岂不是越来越穷?”
“问得好!”段兆军先是愣了一下,显然他没想到我会这样提问。但他没有回避,阐述了三个观点。
其一,回不回来要看是否学以致用,“譬如我们考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学成后大部分都回来了,目前全县7000多教师中,很大部分就是这一批人。”
其二,回不回来是个相对概念,“譬如我们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他学的是核物理、生物工程,你让他回来干什么?会宁籍的200多个博士,真要他们全部回来,以会宁目前的经济、社会水平,根本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岂不是在浪费有限的人才资源?我认为,人要有大家乡观念,要有宽广胸怀,会宁学子在各自岗位上服务了全国,就是会宁人民的骄傲!”段兆军告诉我,现温家宝总理的秘书田学斌、国防大学副军职博导姜汉斌、清华大学教授赵有健、曹树良、央行金融研究所主任张之等,“都是会宁学子,让他们用才智服务更广阔的社会,岂不比窝在会宁强?”
其三,恢复高考二十多年后,会宁教育的回报期到了。段兆军认为,确实有人曾认为会宁是“人才辈出,山河依旧”,但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教育的回报期不能立竿见影,“得有耐心”。二十多年后,会宁人慢慢等来了这样的回报期:一是大批学子向家乡提供信息、引进项目,“把外面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引进到会宁,作用是很大的。”二是一些人回乡办教育颇有成效,如一个叫张宁的学子,向家乡投资4000万元,兴办一所新高中;会宁人胡帅(甘肃日报记者)为家乡引资40万元兴办希望小学,“这几年投资几十万元在会宁办学的就有40多所。”三是如果说西部别的县是以输出劳力为主,那么会宁则以输出智力为主,“三四万学子啊,每年寄回来的钱,不也帮家人改变了贫穷吗?还有学子把父母接出去的,这不也很好吗?”
“所以,会宁人办教育,这条路值得肯定!”段兆军的语气很坚定。
第四章 陕甘宁写意六盘山
历史之美——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7日,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这是长征中最后一座高山了。毛泽东站在山顶上一眼望去,它好似一条天然分界线。山南是一色黄坡,到处是麦田。山北则如同不毛之地,到处是荒山秃岭,只有黄土,没有树林。那几天秋高气爽,毛泽东极目远眺,心胸开阔,想到一年来的艰难险阻,如今终于胜利在望。此刻的心情,正如他在《清平乐•;六盘山》中所述。
越过六盘山后,突然发生了意外的悲剧。一夜之间红军竟然死了三百多人。当时保卫局以为是反革命谋害,抓了一些可疑的人,也没审出结果。半个世纪后才揭开谜底。原来红军下山后饥渴难忍,见到清澈的泉水就喝起来。没想到这里的泉水含有剧毒的氰化钾和氰化钠,喝过量的人便毫无知觉地死去,这是一个惨痛的损失。
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是最难熬的。红军在经过荒凉可怕的雪山草地后,一旦到了有吃有住的地方,有的人就再也不愿意往前走了。所以,每到一个村镇,都有人不辞而别。说他们当叛徒、投国民党,那不是事实,有人转道回老家,有人被当地农民收留,还有的被“土豪婆”(其实只是稍微富裕一些的农民)招了女婿。《彭德怀自述》中说,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整编时一万四千余人,到吴起镇只剩七千二百人了”。我们知道这段时间内红军没打什么大仗,减员却有一半,即使这个统计未必精确,人员流失之严重仍可见一斑。
历史,真实的一面未必好看。
但跟着毛泽东翻越六盘山的7000精兵,后来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
在山上:我们只见到云雾弥漫
一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率军攻打西夏途中患病死于六盘山。这位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为“千年之最”榜首人物的一代天骄,死后究竟葬在哪里?古今众说纷纭。暂不管他。
公元1935年10月7日,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毛泽东写下大气磅礴的诗篇,抒发了一代伟人面对长征即将胜利和开创新局面的情怀。
六盘山是我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带,逶迤200余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山上有高等植物788种,乔木林达2。6万公顷,有38种兽类,200种脊椎动物和147种鸟生活在这里。在北方干旱区,怎么会有江南风光般的秀丽山川?
行走在六盘山上,我惟有感叹造物主的公平。
我们是经隆德上六盘山的,当日大雨滂沱,百米开外难辨景物。至山顶,长征纪念亭已拆除,一个更大的纪念工程正在兴建。据工地负责人杨志林介绍,原先的纪念亭已破败,新工程是在国家确定六盘山为红色精品旅游点之前就上马的,“这是自治区(宁夏)领导决定的。”工程总投资3500万元,去年8月30日开工,今年10月份必须完工,“我们正为红军翻越六盘山70周年加班加点,今天下这么大的雨也没停工。”据项目工程师刘世建介绍,工程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纪念平台,有4900平米;二是纪念馆,有2300平米;三是三大主力红军的红旗,有1400平米;四是停车场,1万平米,“整个建成后,是六盘山气势最宏大的景点,也是我们宁夏人对红军的一种感情。”
工棚外大雨依旧,雾也赶来凑热闹,10米开外难见人影,遑论看到“南飞的大雁”?当然,季节也不对,六盘山的天与地全躲在一片浑沌中,难识它的真面目,也算本次重访长征山地的遗憾吧!
第四章 陕甘宁写意吴旗(1)
历史之美——那支军队走到了这里
吴起,战国名将,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吴起治军以德著称。据传,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痛苦不堪。吴起见后,毫不犹豫地把士兵身上毒疮中的脓血一口一口吸吮出来。士兵母亲听说后,大哭。别人不解。母亲说:“我儿子要为吴将军战死了!”
今陕西吴旗县原是为纪念吴起而设,叫吴起镇,以纪念这位名将曾在此戍边。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至此,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宣告结束。接着,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再次讨论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问题,正式作出保卫与扩大陕北根据地的决定。中央红军长征的传奇性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上海的鲁迅向中共中央发来贺电:“英雄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英勇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中国民众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胜利。”共产国际也高度评价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英雄斗争的模范”。
毛泽东对长征的总结是:“我们从瑞金算起,总共走了三百六十七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攻下许多城镇,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敌人总想消灭我们,我们并没有被消灭,现在,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将载入史册。我们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是八万人,现在只剩下一万人了,留下的是革命的精华,现在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今后,我们红军将要与陕北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1935年11月,毛泽东写下《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山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吴旗县是建国后从志丹县新划出的行政区域。志丹县(原保安县)因陕北红军创建者刘志丹出生于该县而得名,原辖吴旗。将吴旗从志丹县划出,有纪念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之意。吴旗有著名的胜利山和会师烈士纪念碑。洛河流经县境,县城一字狭长摆开,现为全国植树造林示范县。
那山上:战旗为什么美如画
一
午后,我站在吴旗毛泽东故居前,可以清楚地看到右前方的砚洼山上绿树森森。县委宣传部报道组副组长李志明告诉我,“那座山现在改名叫胜利山,以纪念毛泽东在这里指挥的切尾巴战役。”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但国民党军的骑兵对红军紧追不舍,毛泽东决定“切掉这个尾巴。不能把敌人带进陕北苏区”。当时许多红军将领反对打这一仗,认为首先要活下来,生存是第一位的。此时中央红军从长征初的8。6万人只剩到7200人,而10月的陕北已是北风凛冽,许多战士还是单衣草鞋,长时间行军使大家的身体十分虚弱,不少人打摆子、拉痢疾,怎么能打仗?但毛泽东坚持要打,理由是敌人也是疲惫之师,以疲惫对疲惫,我们有经验。彭德怀是惟一支持毛泽东的。事实证明,毛的主张是对的。10月21日,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军在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一线设伏,全歼敌人三十五师骑兵团,击溃敌三十二师和三十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