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399-长征行-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公里,辖17个县、市。总人口410多万,彝族占43?郾57%,汉族占52?郾85%,另有世居的其他10多个民族10多万人。它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省内民族类别最多的地区。州府“月城”西昌,现在是中外闻名的“航天城”。这里的卫星发射中心,已将数十颗各类卫星射入浩瀚的太空,说不定有一天,这里会实现“月城”探月的梦想。
阿什老轨既是彝族同胞,又是长期在州里做基层工作的,从村、乡、州这么一级一级上来的,对州的历史如数家珍。他说:凉山历史悠久,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制。以后历代又设置郡、州、厅、司、府,以及路、卫、县等。西汉晚期,凉山彝族进入奴隶社会。唐代南诏奴隶制政权对凉山直接管辖,强化了奴隶制度。元代建立土司制度,并在明清沿袭下来。明朝中期以后,加剧了黑彝家支势力的割据,家庭奴隶制得以全面发展。到了近代,在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和奴隶主的残酷统治下,更多的劳苦群众沦为奴隶,直到解放前夕,凉山彝族奴隶制完整地保存下来。自汉以来的2000多年,历代统治者无一例外地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反动的“以夷制夷”,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纠纷。彝族内部各家支之间,经常发生“为争绝业{1}而相敌,为争地产而相敌,为争百姓而相敌”的内斗,自相残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正因为如此,它的民族特殊性,使它在全国也有名气。
阿什老轨说:凉山地理位置重要,资源异常富集,发展变化很大。在历史上,汉代司马迁游历至此;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这里是主战场;元世祖忽必烈,由此南征统一大理、昆明等地。论对外交往,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过这里。新中国成立后,凉山人民获得解放。1952年,从西昌划出一部分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州。1956年开展的民主改革,凉山彝族人民“一步越千年”,跨入社会主义社会。1978年10月,西昌地区撤销,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因而,它在全国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自治州(前面讲过的伍精华的那篇回忆文章指出:在八大前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四川藏、彝地区的民主改革,李维汉汇报到西昌、凉山的干部群众要求两地合并时,毛主席说:1935年长征我走那里经过,好地方,汉人干坏事,占了好地方,把你们赶到山上,我向你们道歉(指当时的彝族州长),现在还给你们。等民主改革完成后,成立个大自治州,以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西昌为中心,州政府搬到西昌,少数民族任州长,仍属四川领导,由四川来支援。在八大期间,邓小平也表示过,“合了算了”。看了此文后,完全明白了两地合并的来由)。半个世纪以来,凉山州发展很快。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61?郾5倍,主要经济指标已进入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前5位。农业实现了从刀耕火种至产业化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工业。城乡人民居住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与解放前广大劳苦群众受难的悲惨情景形成鲜明对照。
历来的中央领导都很关心凉山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许多中央的同志都到过凉山。邓小平在60年代考察三线建设来过这里,赞誉凉山“得天独厚”。江泽民夸奖这里“资源富集,前景光明,潜力巨大,这块地方很重要”。胡锦涛指出:“凉山州山清水秀,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民质朴,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好地方。”现在的凉山是一个开放的凉山。交通方便,海外客商来投资的不少。凉山不再神秘,它的发展前景很不得了。因为它有富于特色的四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阿什老轨非常兴奋地说:
——一是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流经全州的“三江”流域,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及其支流,可开发的水能蕴藏量近5000万千瓦。国家在“三江”流域规划建立14座大型水电站,有9座就在州内,总装机容量4330万千瓦,位居全国州、地、市级之首。特别是金沙江上的溪洛渡电站,设计装机1260万千瓦,是仅次于三峡的全国第二大水电站。全州地方小水电理论蕴藏量也很大,全部总量超过了三峡水电站的发电能量。这里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二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凉山地处攀西裂谷成矿带,是四川省“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且综合利用价值非常大。攀西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资源富集的聚宝盆,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目前已探明的82种矿藏中,富铁、铅、锌、铜、锡、稀土金属、非金属矿产储量居四川省首位,是建设综合性、集团性的大型钢铁、有色稀土、贵重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的最佳地区,极有利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是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流经西昌的安宁河谷地区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被誉为“川南粮仓”。这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独特的光热资源使这里出产的水稻、小麦、玉米、烤烟等粮经作物呈现产量高、质量优的特点,现已列为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地区。
——四是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如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为代表的高科技,以与云南交界的泸沽湖、西昌周围的以螺髻山、邛海、泸山为主的自然景观,还有以彝族文化、摩梭人风情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它具有“科技含量高、民族风情浓、自然景观多”的特色。
这位彝族书记说:我们彝族是火的民族,图腾于火,崇拜于火,把火视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物”。在彝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动人而美妙的故事。火把节,就是彝族集中反映“火文化”的标志性节庆。在举办火把节时,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赶到活动地点,进行各种娱乐,包括极具民族特色、享有“东方交际舞”之称的达体舞等。火把节的高潮在夜晚。当夜幕降临时,人们在火海里欢呼,在火海里跳跃,在火海里抒怀,老人们向火海里不断撒香灰泼火,祈求平安幸福;小伙子和姑娘们在火海里摇动戏耍,相互灵犀地传送着心里的爱。盛大的火把游行、篝火晚会等以火为主要的庆典活动,将城市、农村映照成火的海洋,充分展示彝族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浓烈的民族风情。
彝族书记的一番介绍,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彝族历史文化课。书记讲述的凉山发展简史,实际上是半个世纪来党和国家开发西部的一个缩影。开放的凉山不再神秘,它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央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以来,多有江河阻拦。每逢此遇;蒋介石必利用江河天堑,部署重兵前堵后追,欲置中央红军于死地。但是,天堑不助蒋,他每次的如意算盘都被红军打得个粉碎。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这一个个天堑都变成了通途。红军再要西进,挡道的就是大渡河了。蒋介石深知,中央红军只要过了大渡河,就再没有什么大江大河的天然屏障能够阻挡红军前进的道路。那时的红军将如虎添翼,再与红四方面军一会合,要消灭红军就难上加难了。因此,在红军过金沙江后,蒋介石就飞抵昆明,亲自部署大渡河战事,再次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能否强渡大渡河,成为决定红军命运的又一关键之役。
大渡桥横铁索寒石达开兵败安顺场
我们一行于2003年9月16日,从冕宁前往安顺场。冕宁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北端的县,它以县东有山似官帽之“冕”,安宁河流经县境,故取山水之褒意而得名。其实,过彝海后,车行两个小时就出了凉山境。安顺场现属石棉县境,归雅安市管辖。石棉县是1951年决定建立的新县,冕宁北部的一些地区就划归它管了。县之名,就是因这里石棉的蕴藏量为全国之冠。北京地质博物馆收藏的“世界石棉王”,长达2?郾19米,即产于此。石棉县是雅安市最南端的一个县。
安顺场离县城20多里,石棉县委杨书记陪我们去安顺场。他介绍大渡河及其历史风云说:大渡河发源于青海,全长2000多里,石棉境内跨其上游、中游河段。它从泸定县入境后,自北而南经县城折向东流,在县内约160里长。这里是山区县,大渡河两岸系横断山脉,崇山峭岭,高耸挺拔,河道陡峻,险滩密布,水流湍急,渡口极少。安顺场是这一带惟一渡口,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它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为人们所传诵。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由滇入川,抵达安顺场。这时山洪突发,河水暴涨数丈,致使4万人马被阻于此47天,遭全军覆没之命运。杨书记说:石达开也有点忘乎所以,当时他的夫人生了个男孩,下令部队大庆三天,延误了出走时机。待水势渐下落时,官军以数十万之众由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将其重重包围。太平军被困多日,粮草不济,进退维谷,惟有决一死战。石达开也算一代豪杰。他对将士说:“吾起兵以来十四年矣,越险岭,济江湖,如履平地,虽遭难,亦常嚏而复奋,转退为攻,若有天佑。今不幸陷入绝境,重烦诸君血战出险,毋徒束手受缚,为天下笑,则诸君之赐厚矣!”杨书记说,这段肺腑之言很感人,他几乎能背诵。石达开陈词泣涕,激励军心,决心死中求生,于是乘夜强渡,但失败了。在毫无转机的情况下,他准备牺牲自己,保全数万将士。他留下“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的诗句,然后自投官军大营。他的五个妻妾和两个幼子投河以殉。部属相率自溺者也上万人。官军将他押至成都凌迟处死,被围太平军全部遇害。后人为纪念太平军将士,将安顺场后石达开安营扎寨的大山,取名为营盘山。1942年抗战期间,原西康省政府在今县城附近的大渡河畔修建翼王亭及其碑刻。我们前往安顺场,路过此地,也瞻仰了这些文物。翼王亭碑在“文革”时被毁。1980年按原貌恢复。今亭内有当年的《翼王亭记》等碑刻,还有于右任先生《题大渡河翼王亭石室》的诗文。于诗曰:“大渡河流急且长,梯山万众亦仓皇;遗民慷慨歌谣里,犹说军前失翼王。”这是震撼近代史的悲剧,这场悲剧居然就发生在这里。
大渡桥横铁索寒处境更艰险,未做石达开
历史似乎无独有偶。石达开全军覆没的历史悲剧,蒋介石希望再演一场。在太平军兵败之后70多年,中央红军几乎是沿着石达开行军的路线来到了安顺场,也在营盘山扎下营,准备抢渡大渡河。我们来到安顺场街上,找到乡里书记、乡长,到当年渡口进行实地考察。这里在80年代建有花岗石碉纪念碑和文物陈列室,目前正在修建新的纪念馆。在前往参观的路上,我问馆负责人:这里为什么叫安顺场呢?他说:这里原名紫大地,太平军来时就是那个名。1902年又发山洪,水毁重建这条街,取“山镇久安,河流顺轨”之意,简作安顺;渡口稍平缓一点,兴街集市,故曰“场”。目前这里设乡,面积有200多平方公里,有6000人,彝族群众近30%,故称安顺彝族乡。安顺场是乡所在地;有1000多人口。赶集时,这里满热闹。
这位馆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情况。他说:中央红军同70多年前的太平军相比,形势更加严峻。红军到达这里的时间要比太平军晚半个月,已进入洪水期,河面宽达300多米,抢渡更是困难。国民党军队的布防更加严密,从安顺场的上游口岸泸定桥至下游渡口富林,全长数百公里都沿河陈兵,并将这一带的所有船只、粮食和其他一切可被利用的物资器材,统统搜索拿走了。红军先遣队出发时,刘伯承、聂荣臻特别指示担负重任的杨得志等:这次渡河,关系着数万红军的生命。你们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为全军打开一条胜利的道路!先遣队冒着大雨,日夜兼程,经过160多里的急行军,于5月24日赶到这里。国民党守军两个连,根本没有想到红军来得这样快。这个突然袭击,使他们措手不及,守军全部被歼灭。先遣队缴获渡船一只,控制了渡口。
安顺场乡党委书记接着说:国民党军队为了防守安顺场渡口,在河对岸和这边周围驻扎了好几个团。但是,红军来得太神速,敌军还没有进入打仗状态。25日清晨,先遣队组织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乘那只小船向对岸驶去。先遣队的战士打仗很积极,争先恐后报名,要参加奋勇队。个个互不相让,最后只好由营长指定人选。早七点,在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指挥下,在我军火力网的掩护下,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打响了。勇士们依靠八个船工的帮助,冒着对岸敌军密集的火力,在惊涛骇浪中翻滚;不顾生死,奋力拼搏,终于冲过弹雨,登上对岸,击溃守敌,占领了滩头阵地。见总馆的陈列室里,摆放着许多讲述当年战斗的回忆录。杨得志回忆17勇士抢占渡口的战斗,写道:勇士们占领了对岸渡口的工事,敌军发起反扑。我们的火力猛烈地对准敌人。17位勇士趁机扑向敌群。17把大刀对敌人左劈右砍,怕死的敌人溃不成军,拼命向山上逃命。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胜利了。书记说,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事迹,我们这里的娃娃都知道,小学课本有这些内容。这是我们这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独有的生动的实际教材。
书记、乡长还领我们在老街上参观了刘伯承的指挥所,是一幢土石结构有瓦顶的三层房,当地人叫“红军指挥楼”。指挥楼街对面小院有一两层破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