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留美幼童-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在内的教育专家,搜集教育制度的资料,这些资料由森有礼翻译成日文,以《文学兴国策》为名,经天皇诏准颁布,在全日本实行。 中国人则走得小心翼翼。李鸿章不敢强烈触动科举制度,派幼童留美,是绕开矛盾的“制度外安排”(与现代中国改革的“双轨制”类似)。 1875年,那位森有礼先生已经成为日本驻中国公使。他和天津拜会李鸿章,双方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李问:“森大人多少年纪?” 森答:“整30岁。” “森大人到过西洋?” “自幼出外国周流,在英国学堂3年,环地球走过两周。” “中西学问如何?” “西国所学十分有用,中国学问只有三分可取,其余七分仍系旧样,已无用了。” “日本西学有七分么?” “五分尚没有……” “日本衣冠都变了,还说没五分!”李鸿章大笑。他说,他对日本的一切成就都很佩服,惟一不理解他们将衣服改成了欧洲式样,衣冠是忆念祖先之物,后人理应世代相传…… 森:“倘若祖先们还在世,他们也会做我们所做之事。一千年前,他们改穿中国服,只因发现中国服比从前的穿著要好。” 李:“四百年前你们的祖先无人愿改本朝装束(指留辫),后来却毕竟改了。当然,这是强加于你们的……” 这是一次让李鸿章感到日本“其志不小”的谈话。再十年,他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谈判,这位44岁的总理留学欧洲,学识渊博,深知富国强兵之道,给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他说,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这是中国的远患啊!
第四章 大清之卒第42节 荔枝飘香的军舰(1)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日两国近代化竞赛的焦点集中到海军。对海军战斗力的评价,是最准确的“综合测试”,它衡量出一个国家在人才素质、战略思想、经济实力、政府决策能力乃至国家体制和国民精神状态的全面水平。 “留美幼童”被清廷“召回”后,94人中有41人被分配到包括北洋水师、广东水师、福建船政、江南制造局、大沽鱼雷局在内的海军系统,接近半数。他们正赶上大清海军发展的浪峰时期,许多人在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时得到朝廷的任命,成为中国最早的新式海军军官。 1891年7月5日,北洋海军“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6艘军舰,在此起彼伏的礼炮声中,列着威武的队形驶入日本横滨港。这是北洋海军在1888年正式成军后第一次访问日本。东京《朝日新闻》报以《清国水兵的形象》为题报道: 登上军舰,首先令人注目的是舰上的情景。以前来的时候,甲板上放着关羽的像,乱七八糟的供香,其味难闻之极。甲板上散乱着吃剩的食物。水兵语言不整,不绝于耳。而今,不整齐的想象已荡然全无:关羽的像已撤去,烧香的味道也无影无踪。军纪大为改观。水兵的体格也一望而知其强壮武勇。惟有服装仍保留着支那的风格,稍稍有点异样之感。军官依然穿着绸缎的支那服装,只是袖口像洋人一样饰有金色条纹。裤子不见裤缝。袴裆处露出缝线。看上去不见精神。尤其水兵的服装,穿着浅蓝色的斜纹布装,几乎无异于普通的支那人。只是在草帽和上衣上缝有舰名,才看出他的一个水兵。
“广甲”舰“广甲”舰舰长吴敬荣(留美时)
曾留学英国,后来成为日本海军名将的东乡平八郎,当时是一个镇守府的参谋长,他发现“定远”和“镇远”有水兵在大炮上晾晒衣服。他说:“以此类巨舰,纪律尚如此,其海军实不足畏。无怪欧美喻为睡狮。” 十年前,也就是幼童被“召回”的1881年,中国人在欧洲定造“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的消息,极大震动了日本朝野。1886年,“定远”、“镇远”访问日本,发生中国水兵和日本巡捕殴斗的血案——背后是日本对拥有亚洲最大军舰的中国人的恐惧和敌意。那时,日本弥漫“恐定远、镇远症”,军人的口头禅是“一定要打胜定远!”连玩耍的孩子,都做“捕捉定远、镇远”的游戏。当年,日本发行1700万日圆海军公债,年底就决定建造“严岛”、“松岛”、“桥立”三舰。1887年,日本秘密制定《征讨清国策》,主张在中国实现军事改革前完成对华作战准备。同年,天皇决定提取皇室经费的三分之一即30万元补助海防。全国华族和富豪也竟相捐款。 在中国,最能体察这种紧张气氛的人,莫过于李鸿章。他的得意之笔是海军,他的满腹苦水也在海军。中法战争期间,恭亲王突然被慈禧太后罢黜,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出掌新设立的海军衙门。李鸿章在政治的夹缝中生存,动用一切手段,维持海军的发展。
第四章 大清之卒第43节 荔枝飘香的军舰(2)
1886年,他为醇亲王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大阅海军”,接下来的两年中,他又费尽心机,以海军建设的名义向各地筹措巨款,将巨款的利息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这都是政治。李鸿章洞若观火:修好颐和园关系到慈禧结束垂帘听政顺利引退;慈禧引退关系到光绪顺利“亲政”,执掌国家权力;而这一切,莫不与皇帝生父醇亲王有密切的关联。 李鸿章的惨淡经营,换来慈禧太后和醇亲王对海军建设的支持。1887年底,在欧洲订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艘巡洋舰回国服役。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拥有西方装备、拥有一批“西学”人才、按照西方章程训练作战、甚至按照国际惯例使用英语发令的舰队。 1891年,据《万国公报》主办人林乐知编《各国新政治记》称,本年,中国海军占世界第8位,日本占第16位。 在表面上亲善平和,欢宴频频的同时,访问日本的中国海军军官也在对日本舰队进行观察。“定远”舰舰长(管带)刘步蟾忧心忡忡地报告提督丁汝昌,日本海军实力已经迅速提高,北洋海军添船换炮刻不容缓! 然而,也恰恰在这一年,清政府的户部奏准停止购买外洋军火两年。事实上,从1891年到甲午战争前的3年中,北洋海军没有增加一艘军舰。那正是世界海军装备更新换代的一个关键时期,军舰的主机、锅炉、装甲、火炮,种种技术都在迅速进步,但中国海军却开始了“冬眠”。 日本人紧追不舍。他们制造了“高千穗”、“千代田”等巡洋舰后,在1892年又从英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 作为岛国的日本,有着强烈的危机感。“明治维新”的政治家们成功地利用了日本的民族性格,他们高举皇权的旗帜,维护中央集权,煽动国家至上的炽烈情绪,同时又“廓然更张”,“慕效西法”,从政府管理、经济运作到社会文化,进行了天翻地覆的改革。天皇率先脱下和服,穿上西服和军装;议会在声称“决万机于公论”;“文明开化”成为日本人的口头禅,到处有人在主张废除汉字,提倡喝牛奶、吃牛肉,和外国女子结婚以改良民族体质。消防局、新闻纸、邮政局……各种西方事物随处可见。
“广甲”舰大副宋文翙
中国的先进的海军,就像矗立在荒漠上的一座华丽的宫殿。从曾国藩、李鸿章酝酿派遣幼童出洋,幼童十年后归来,直到此时,幼童们都已成为海军军官,有的甚至当了舰长,整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结构都没有发生变化,封闭守旧的势力依然强大,腐朽的空气令人窒息。 1894年初夏,广东水师的“广甲”舰奉命北上。“广甲”舰的舰长是曾就读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的第三批“留美幼童”吴敬荣,帮带大副是曾就读麻省理工学院的宋文翙——这是中国海军惟一一艘舰长和大副都是“留美幼童”的舰只。他们的特殊使命,是“遵例解运岁贡荔枝进御”,军舰成了为皇帝和太后运送贡品荔枝的运输船,仿佛从前“一骑红尘”的快马。 就在他们把贡品荔枝送到天津的时候,战争爆发了。
第四章 大清之卒第44节 留学生大战(1)
无论日本还是中国,都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战争。这两个东方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西方的军事战术和技术和西方式教育培养的一代军官,进行一次空前惨烈的战略决战。 在1894年甲午海战中,双方阵营中有数十位曾留学英美的高级和中级指挥官。日本大本营指挥海陆军作战的参谋部次长曾留学德国,海军舰队的高级指挥官和舰长多人留学欧美,陆军的多名将领曾留学法国和德国。中国海军参战舰只的几乎所有舰长(管带)都是留英学生,而“留美幼童”多为大副等中级军官;这些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的学生们,并肩作战,鲜血流在一起。
坪井航三林泰曾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为“上国体面”,清廷应允朝鲜国王请求,派兵代剿。日本将此看作天赐良机,立刻宣布,不承认朝鲜是中国属邦,同时以“保护侨商”的名义,派兵进入朝鲜。清廷仓促决定,大举进兵——这正落入日本的陷阱。磨刀霍霍的日本渴盼已久,和中国一决胜负的机会终于降临。日本迅速把战事从陆地引向海洋,寻求和清国海军的决战。 7月25日清晨,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向北洋舰队护送陆军的“济远”、“广乙”二舰发动突袭。日本军舰炮声一响,双方立刻展开激烈的炮战。 由“吉野”、“浪速”和“秋津洲”三艘高航速高射速军舰编成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岛屿间已经隐伏了两天。它的司令官,51岁的坪井航三,在中国幼童到达美国的前一年即1871年,作为海军大尉,曾留学美国学习海军。“吉野”舰长河原要一,曾于1876年留学德国学习海军。“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曾于1871年留学英国学习海军。“秋津洲”舰长上村彦之丞,曾于1871年留学美国。中国军舰“济远”的舰长是36岁的方伯谦,他是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学生,第一批留英,毕业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曾在国外军舰实习,巡历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到过美洲、非洲。29岁的“济远”的帮带大副沈寿昌,是第四批“留美幼童”。 沈寿昌是“留美幼童”中惟一的上海人,也是“留美幼童”中年龄最小的几个人之一。他在美国曾就读诺威奇自由学校(Norwich Free Academy);居住在诺威奇的罗杰斯太太(Miss C。E。Rogers)家;被“召回”时刚满17周岁,未及进入大学,回国后接受了北洋水师学堂的培训。 “留美幼童”沈寿昌,成为甲午海战中国海军牺牲的第一人。海战打响不久,“济远”舰驾驶台中弹,正在指挥发炮的沈寿昌头部被弹片击中,当即牺牲,脑浆和鲜血飞迸在舰长方伯谦的衣上。前炮台继而中弹,二副被弹片洞穿胸膛。 开战仅半小时,中国自制的“广乙”舰就负重伤退出战场,被大火焚毁。“济远”一以当三,抗击日舰围攻,舰炮命中日舰“吉野”舰艏,折断前桅桁索,又一炮命中“吉野”右舷,炮弹穿甲入舱,击毁发电机,可是竟没有爆炸,“吉野”逃过大劫。 在13人阵亡、40多人受伤后,舰体受伤的“济远”逃回旅顺军港。日本军舰击沉驶近朝鲜的中国运兵船“高升”,近千名陆军官兵死亡。
第四章 大清之卒第45节 留学生大战(2)
1894年9月17日,更大规模的海战爆发。在靠近鸭绿江口的黄海海面,中日海军最精锐力量进行了殊死搏斗。中日各有12艘军舰参战,中国拥有“定远”、“镇远”等亚洲最大的铁甲舰和多于日方的大口径炮,日本则航速和射速略胜中国。激战进行了5个小时,从午后直到黄昏,这是世界海战史上罕见的恶战。 交战刚刚开始,曾在丰岛海面突袭“济远”等舰的日本“第一游击队”(增加了“高千穗”舰)便猛扑过来,由中国留学生最早驾驶回国的“超勇”、“扬威”两艘“碰快船”,因为航速慢,成为日舰最早的猎物。号称“帝国精锐”的日本“第一游击队”向“超勇”、“扬威”作低弹道抵近射击,两艘中国军舰在奋力还击时中弹起火,“超勇”舰长黄建勋(第一届船政学堂学生,曾留学在法国、英国)在船沉时落水,鱼雷艇赶来援救,他“不就而没”,与军舰共亡。“扬威”舰长林履中(第三届船政学堂学生,曾赴德国协驾“定远”铁甲舰,后赴英留学,毕业于高士堡大学)指挥起火的军舰驶向浅海扑救,后被仓促退出战场的受伤的“济远”舰撞沉,林履中落水身亡。 然而日本军舰很快也进入恐怖时刻。北洋舰队插入敌阵,日本航速较慢的“比睿”、“赤城”和“西京丸”正落入中国的火力网。“比睿”多处遭受重创,“十数人被击成碎粉”,喷出浓烟,奋力突围。中国军舰“来远”(舰长邱宝仁,船政学堂第一届学生,曾赴欧洲接船)、“致远”(舰长邓世昌,船政学堂第一届学生,曾两次赴欧洲接船;帮带大副陈金揆,“留美幼童”)和“广甲”(舰长吴敬荣,“留美幼童”,瑞萨莱尔理工学院学生;帮带大副宋文翙,“留美幼童”,麻省理工学院学生)一起猛攻日本的弱舰“赤城”,在距离800米处对“赤城”组成交叉炮火。“赤城”舰上传来高亢而嘶哑的军歌声,那是舰长阪元八郎太(曾去英国接船,曾任日本驻俄国武官)在讴歌鼓舞士气。突然,中国铁甲舰“定远”的重炮命中“赤城”,阪元八郎太立时毙命。这时,中国军舰“平远”(舰长李和,第一届船政学堂学生,曾去英国接船)、“广丙”(舰长程璧光,在美国檀香山长大,船政学堂第五届学生;帮带大副黄祖莲,“留美幼童”)正向乘坐着日本军令部长桦山资纪的“西京丸”发起攻击,舰炮轰断其舵。飞速逼近的中国鱼雷艇向“西京丸”发射鱼雷,一枚鱼雷从“西京丸”底部穿过,从右舷逸出,日方惊呼“天佑神助”! 危急时刻,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