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留美幼童-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廷干,获释后归国。通过袁世凯的保奏,战后被革黜的海陆官员陆续恢复原职,绝大部分收归袁世凯幕下,蔡廷干是其中之一。他成为袁世凯的幕僚之后,以其娴熟的英语词令和丰富的国际知识渐为袁氏倚重。 袁世凯权倾一时,就任直隶总督不久,他就被清廷任命为督办铁路大臣、督办商务大臣和督办电政大臣,铁路、电信等要害部门都在他的管辖之下。一时间,一批学习铁路、电报的“留美幼童”又都成为袁世凯的骨干力量,其中有詹天佑。为了使用这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袁世凯和张之洞还曾发生“争夺”,袁世凯最终将詹天佑留在了北洋。 “留美幼童”们忽然成为被争夺的宝贝,他们的命运出现戏剧性的转折。 一百年后,人们到天津,还可以在旧城鼓楼南看到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1907年落成的“广东会馆”。那是一座具有潮州风格的的大院落,墨瓦青砖,雕梁画栋,内有旧时的客栈,还有巨大的戏楼,可容纳七、八百人的木结构室内剧场,楼上包厢,楼下散座,富丽堂皇。你在广东会馆可以看到一块石碑,镌刻着捐款修建人的姓名。其中有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蔡绍基、周寿臣等一批“留美幼童”。20世纪初年,这些中年人在天津已经是官职显赫的名流。
第五章 命运激变第51节 你忠实的詹天佑
在美国康州哈特福德市搜集“留美幼童”资料时,有一天,房东凯伦(Karen)女士支起小银幕,邀请笔者观看幻灯。那是她已过世的父母——一对酷爱摄影的学者,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世界各地旅行拍摄的照片。笔者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对在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旅游者,留下了那么多关于中国的珍贵见证:1979年,简陋的罗湖口岸,挤挤挨挨的上海旧房,长城脚下卖羊奶的农民……忽然,一幅青龙桥火车站的照片出现,笔者差点喊出声来: “雕像,他们有没有看到那座雕像?” 话音未落,伴随着凯伦的笑声,幻灯屏幕上的画面喀嚓一声,变成了那座著名的詹天佑的铜塑。“他是谁呀?”凯伦不知道。 笔者很快翻出“留美幼童棒球队”的照片,告诉凯伦,关于这个曾经在本城公立高中读书的“Jemes Tien Yau”的一切…… 凯伦两眼发亮,她喜出望外地收下了笔者作为礼物的那张“棒球队”合影,让笔者将詹天佑的中英文名字写在背面。 此后的日子,不时可以看到,凯伦拿着那张照片在兴奋地打电话。她告诉一位又一位老朋友,你们知道吗?中国修筑第一条自建铁路的最伟大的工程师詹姆斯(Jemes),是在我们哈特福德长大的!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故事,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所有的学生都熟知的。 不过多数人不熟悉,在接手京张铁路工程之前,詹天佑已经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工作了近20个年头。其间,他参与了李鸿章计划修筑的天津至通州铁路(即那条引起激烈争议的津通铁路)的测量设计;参与了天津到山海关铁路的修筑;参与修建了至今犹存的滦河大铁桥。 准确地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不是京张铁路。1901年,慈禧结束逃亡返回北京,途中第一次坐火车。火车给她留下良好的印象,她提出,两年后要坐火车到西陵祭陵。于是清廷紧急筹措修建京汉铁路高碑店站到梁各庄皇陵的 公里支线。时任关内外铁路总办的“留美幼童”梁如浩主持此事,他推荐了詹天佑。詹天佑崭露头角,在不易施工的冰天雪地,指挥工程迅速完竣。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修筑的铁路,虽然它只有三十七公里,而且具有讽刺意味:它是为一个人祭祖修筑的铁路。 修筑京张铁路,是袁世凯的决策。起用詹天佑,和“西陵铁路”的成功不无关联。 张家口为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京张铁路有显而易见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价值。修路的消息传出,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也不相让,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独立修筑,双方可都不伸手。在英、俄看来,落后的中国完全无此能力,他们等待着中国人陷入僵局时来向他们求救。 1906年5月3日,詹天佑写信给在美国读书时的“家长”诺索布夫人: 亲爱的夫人: 真高兴接到你3月22日的来信,真出乎意料之外,我细读再三,直似旧日聆听你的谈话。过去我们与你同在的时光,是何等快乐!啊!我多么热切希望能重游美国,再晤昔日好友,特别是你,这位负责我们早期教育的老师,该是何等兴奋之事! 是的!我现为7个孩子的父亲——三女四男!我现任“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本路长约125英里,将凿隧道3处,其中最长的为四分之三英里。本路为第一条全部由中国工程师负责兴建之铁路,企望吾人能顺利完成! 罗国瑞现在中国浙江杭州,他是那边新造铁路之总工程师。旧金山大地震是何等可怕呀!你可知道欧阳平安否?问候你、苏菲及威利。 你忠诚的 詹天佑 詹天佑勘测了三条路线。第二条绕道过远不可取。第三条就是今天的丰沙线,因从北京城南向西修筑,经过大量坟地,阻碍太多。由于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即从西直门经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迭峦重嶂,悬殊峭壁,工程之难在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近60米。 1906年10月24日,詹天佑在信中说: 亲爱的诺索布夫人: 6月3日及9月9日的来信均收到。对啦!那贴两分钱邮票的信,也平安到达。最近忙于我的工作,因而忘却我的老朋友,敬请原谅! 诚然,我很幸运被任命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征求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筑中国自己的铁路。好象我成为中国最佳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为全体中国工程师和所有中国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们将来不会再被人们信赖! 在我受命此工作前,记事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因为要开山凿石,并且修建极长的隧道! 但我全力以赴,至今已修成一段。特附上剪报一份,使你知道当年在西黑文在你监护下的一位中国幼童,现在已完成和将来继续要完成的任务。他早期的教育完全受惠于你! …… 你最忠实的 詹天佑 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车,第二段工程同时开始。难关就在这里。首先必须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条隧道,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2公尺。这不仅要有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要有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前者对詹天佑都不成问题,而后者当时中国全都没有,只在靠工人的双手。 这一段故事是人们所熟知的:詹天佑采用南北两头同时向隧道中间点凿进。但隧道实在太长,后加上在中部开凿两个直井,分别可以向相反方向进行开凿,如此就有六个工作面同时进行。他运用“折反线”原理,修筑“之”字形路线降低爬坡度,并利用两头拉车交叉行进。在铁路兴建之初,有车厢出轨事件。詹天佑想到将美国人詹尼发明的自动挂钩加在每节车厢,使之结合成一个牢固整体,确保爬坡时的安全。 “挂钩”一事,后人误传为詹天佑的发明,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人们干脆把火车车厢挂钩叫作“詹天佑”。 1906年12月11日,在工程最紧张的日子里,詹天佑给诺索布的儿子、他少年时的朋友威利的信中写道:“目前,中国正处于极不安定的情形下,她正在进行代价很高的试验,也力求革新。但是将来怎样,是无人可以预卜。”“我现在这条铁路,要求我只许用中国人来修筑。如果我有权,就乐于介绍给你一个工作,可惜,我现在奉命不得雇用外国员工。” 在京城近旁修筑铁路,常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铁路要经过一个前任道员家的坟地,他是皇室的亲戚,在朝野均有势力。此人率众闹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许以重贿,要求改道。可是北面、南面、西面都是权贵的墓地,要大改道不知要造成多大的浪费。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但为保持“风水”,答应另修一条河,派官员拈香设祭,路成后,再立碑纪念。工程人员忿忿不平,但詹天佑表示,只要铁路能修过去,其它小事都可容忍。 京张铁路第三段工程的难度仅次于关沟。首先遇到的是怀来大桥,这是京张路上最长的一座桥,它由七根一百英尺长的钢梁架设而成。由于詹天佑的正确指挥,大桥顺利建成。 京张铁路原计划六年完成,在詹天佑的努力下,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工程不但没有超支,还节余白银二十八万两。 詹天佑留给后人的照片,似乎自小到大都不苟言笑。他是个严谨的工程师,务实,精细。但是偶然间,也会流露出留学生涯带给他的情趣。 在通车典礼上,有人问詹天佑:在整个京张铁路工程中,你感到最困难的是哪一段? 詹天佑答:是今天我的致辞。 他给诺索布夫人的儿子威利寄去了一本相册: 亲爱的威利: 请接受这个照片簿,这里面全是有史以来中国工程师自建第一条铁路的有趣工程照片,而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正是你的朋友。 詹天佑
第五章 命运激变第52节 为华人权益而战的李恩富
120名“留美幼童”,人们忘不了李恩富的理由,是那本小书《我在中国的童年故事》。这本书1887年在美国波士顿出版,制作得玲珑可爱。它从帮助西方人认识中国的角度,记述了19世纪中国的社会习俗、风土人情。最让人们感兴趣的部分是李恩富在书中生动描述了当年他是如何从中国南方小镇踏上赴美留学之路的。 但是我们更应该记住另一个李恩富:一个为了自己的信念,能够用尽他生命中所有最美好的东西去换取的李恩富。记住,在19世纪末的美国,在反华浪潮的风口浪尖上,他为在美华人争取平等的人权所做的一切。 1884年,回国两年多的李恩富在传教士的帮助下再次返回美国。回中国前,他已经在耶鲁大学完成了一年的学业。此时,他重返耶鲁,成为耶鲁87届毕业生。很快,人们发现,这名中国学生在英语语言文字方面的造诣让人惊叹,大学二年级时,他就在第一学期的英文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之后他又在讲演、辩论等多种语言文字的比赛充分展示他超人的语言天赋。 没有人料到一名中国孩子在英语语言的学业方面如此超群。其实早在十年前,李恩富的语言天赋就被容闳发现,中学时,容闳特意把他送到HOPKINS GRAMMAR 学校。该校有近200年的悠久历史,以语言学习为长。这显然给了李恩富一个最好选择,仅仅第一年过后,他的成绩已经在全班的第五名。在第二年期末,他拉丁文得了第一名,并以全班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HOPKINS GRAMMAR 学校毕业并被耶鲁录取。 1887年是李恩富生命中一个光芒四射的年份。这一年他26岁,以顶尖学生身份,从耶鲁毕业。波士顿LOTHROP 公司出版了他的书《我在中国童年的故事》,这是华裔作者,甚至可能是亚裔作者第一本在美国出版的图书。更令他欣慰的是,他和新英格兰ELIZABETHE MAUDE JEROME 小姐结婚。 ELIZABETHE 小姐家世显赫,是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WINSTON CHURCHILL家族的远亲。当地的报纸称两人的婚姻让人震惊但人们又很兴奋,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料到,一名年轻的“中国人”能够捕捉住一位新英格兰女孩的心。请记住此时是美国排华法案通过5年之际的1887年,在美华人的生活正步入最艰辛的时刻。显然,作为HOPKINS 和耶鲁的优秀毕业生,在东部新英格兰地区,人们已经完全忽略了这位中国青年在那个特定时代所带有的种族印记,他已经完全进入了美国人的社会,没有人可以预测他前面的路会走多远。 但是李恩富选择了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度将让他陷入最为困苦境地的生存方式。他用他的嘴,用他手中的笔,为他的同胞呐喊。 正值美国反华浪潮汹涌。他在新英格兰四处发表演说,他能够准确剖析中国华工问题,提供强有力的论证,言辞激烈辛辣,强烈谴责反华运动的支持者,他的言行当时在耶鲁,在新英格兰引起极大的反响。 李恩富一篇最有名的论文题目是,“中国人必须留下”,文章的标题刻意模仿当时反华浪潮中一条最为有名的口号“中国人必须滚开!”之前,他试图通过反映华工的生活艰辛,获得美国人的了解和同情。而在“中国人必须留下!”一文中,他开始了新的论争。它猛烈攻击华工遭受的和其它种族工人不平等的待遇,他呼吁美国政府必须要为它的领土上发生的难以接受的种族歧视、种族暴力问题付全部的责任。 李恩富认识到,为了让他的言论得到更多的反馈,引起关注,他必须言辞灼灼。于是他将自己的论点上升到反击美国的所谓民主的崇高理念,质疑如今的美国人是否真的秉承了先父开国时创立的自由平等的信念: 看看现如今的美国人是如何对待其它人种的吧,人们难以想象这个国度,在她诞生之初,亚伯拉罕。林肯将其立国之本归于自由。它靠着对其他民族的欺压而膨胀,这就是他所谓的自由吗?靠着建立在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压迫掠夺之上的自由吗?这个共和国如今和它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了多远?我们只需看看他们通过的排华法案即可。 李恩富尖锐地批评美国违背了它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