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留美幼童-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章 哦!新大陆第17节 “孩子们,睡觉的时间到了!”
“留美幼童”李恩富得到了平生第一个“Kiss”——一个美国母亲的吻。 “我运气真好,被分配到了春田一位和蔼可亲的女主人家中。”他在自传里写道:“当我被指派给她时,她把我一下拉进怀里并吻我。这一举动惹得其它男孩哈哈大笑,弄得我面红耳赤,因为那是我自出生以来得到的第一个吻……” 护送幼童的官员祁兆熙,在日记中也记述了“外国先生接踵到寓,来接诸生”的情景。那是一个星期天,早餐后,接待幼童的美国家庭的主人——有男有女——纷纷前来,容闳和他们逐个见面交谈,拜托一切,然后,让两人一组的孩子谒见他们的家庭教师;随即,孩子和他们的美国“家长”乘上马车。祁兆熙“奔走其间”,对幼童一一训勉,不觉黯然神伤;一些孩子在告别这位官员时也落下了眼泪。毕竟,三万二千里“同舟共济”的印象太深刻了。祁兆熙感到宽慰的是,美国人都那样喜欢中国的孩子。他看到两位女主人,脸上浮现着“亲爱之情”。 李恩富回忆:“我们初次在美国主人家中露面的情景,一定让他们觉得非常有趣滑稽,因为我们全部中式打扮,拖着小辫子,穿着缎面的鞋子,戴着小缎帽,丝制长袍,外套白色亚麻褂子。” 在麻省西部山区的李镇(LEE),教堂助祭海德(Alexander Hyde)家来了两位中国幼童。当他们身穿锦缎长袍出现时,全镇为之轰动。这两个幼童对村子里的牲畜和家禽格外有兴趣,一个酷爱养鸡,一个喜欢和邻居的小猪逗乐。这个头戴瓜皮帽、脚蹬厚底布靴的小家伙,有一天追逐着一头小猪奔跑不息,镇上的人们则像观剧似的大笑不已。 在康州哈特福德,巴特拉(David Brtlett)的家庭住过多名幼童,包括后来做了清政府外务大臣的梁敦彦、天津北洋大学的校长蔡绍基和开平矿务局副局长的吴仰曾。对中国幼童来说,巴特拉家庭的几位女儿都像是可亲的姐姐(她们中有两位在1911年应梁敦彦之邀曾到中国访问了一年)。吴仰曾回忆,她们中的玛丽(Mary Bartlett)是一位纪律非常严格的人。当幼童们进餐时刀叉拿得不对,她会立即纠正。晚上九、十点钟,幼童们仍然在阁楼上说笑时,她会在下面学着大人的腔调喊道:“孩子们,睡觉的时间到了,不许再说话!” 第三批幼童的带队官员祁兆熙带去了自己的儿子祁祖彝。在完成任务准备回国前,祁兆熙乘火车到South Hadley Falls小城看望住在Moore家的祖彝和另一名幼童朱宝奎。祁兆熙写到,老师家种有许多苹果树,他们每天在那里“畅吃苹果。”老师家住在山上,有八、九间房屋。家中有四人,女老师姊妹两人,有一年近六十的母亲。四周没有邻居,屋后就是果园,“依山傍水,大有秀气。”祖彝告诉父亲,“自到馆,目见不满二十人。”父亲说,读书就要到这样清净的地方。孩子们到达的那天,女老师为他们整理衣箱,分书桌,桌子有很大的抽屉。两人同睡一个很大的床,床上被子枕头齐备。晚上等他们睡下之后,女老师给他们关灯,还给他们的洋布手巾缝边。 祁兆熙发现,儿子到美国人的家里才短短几天,和主人用英文交谈已很熟练。 说到学习英文的方法,幼童李恩福回忆,刚开始的时候,主人要求他们通过实物的方法学习英文。比如在饭桌上,让他们学习各种食物的名字,如果记不住某道菜的名字,就不能吃那道菜,用这种办法学习,英文进步速度实在惊人。 以幼小的年龄出现在新英格兰的土地,幼童们像一块块被扔进水中的海绵,吸吮着身边的一切。同样,这些来自东方的孩子出现在康涅狄格河谷,同样给美国人带去了有异国情调的新鲜神秘的空气。 哈特福德城的卡普隆(Capron)小姐和中国幼童年龄相仿,她的家和中国教育使团在同一条街上。中国教育使团的专员陈兰彬搬进了家隔壁南面的那套住宅。全部随从有两名老师,厨师,洗衣工,男仆,裁缝和秘书,也曾有幼童住在那里,两家仅隔着一道栅栏。 卡普隆小姐回忆: 我们总是冒冒失失地坐在圆形的木栅栏上,玩着最喜欢的游戏——教一位中国洗衣工英语单词,他将洗衣盆从地下室搬到了草地上。尽管我们的距离伸手就能够得着,但我们还是大声喊着每一个单词,感觉这样可以更好的让他记住。他脸上笑得像朵花似的,并跟随我们重复着每一个单词,当他发不准“R”这个字母的时候,我们一边笑一边又大声叫了起来。 卡普隆记得,她的新邻居总是穿着一丝不苟的丝制中国长袍,而她和她的邻居孩子们如果想要找一些什么让他们开心的事情,首选就是去按响中国邻居的门铃,而他们总是被很有礼貌地引进房子。这所房子尽管外观建筑和大小和她家的一模一样,但里面的陈设却大相径庭。没有椅子,墙上挂着巨大的挂毯、版画和其它一些工艺品。在起居室的东北角摆放着孔夫子的像和一个神龛。 中国人住的地方,对于一个美国孩子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在前门台阶尽头是门厅的壁橱。在我们家,这里是用来挂衣帽的,但中国人家里这个地方却装满了盒子,盒子里面是干果和糖果。我们总是被非常正经八板地领到楼上,每个人都分到一块糖果。糖果真好吃,因此我们经常来。我们总是得到友好的款待,从来也没感觉不受欢迎。 1874年,哈特福德城的中国幼童收到从国内寄来的一个包裹,里面装满了各种吃的,其中有一种在哈特福德人看来非常奇异的小饼干。收到包裹的孩子非常慷慨地请他的美国朋友一起品尝。但是却没人敢张嘴尝一尝,或许是害怕,这些来自中国的奇异小饼里面有什么东西不利于美国人的胃。 美国的东西,也有中国幼童不敢尝试的。李恩富回忆: 星期天到来了,午饭后,女主人叫我们做好准备去主日学校,那时我们只懂一点点英语,只听见‘学校’两个字,心想,糟了,星期天还要去学校。我们收拾课本准备出发,结果我们的监护人使劲向我们表明不需要带书本。我们就空手出门了。等到达‘学校’后,和我住一块的伙伴嘀咕到,‘这是一所教堂,’。我们仔细打量了一下,发现里面的人正在起立唱歌。 是教堂!教堂。我们一边嘀咕着,一边以你能想象的最快的速度冲出教堂,直到回到我们住处的房间。” 经过亲眼观察,护送幼童的清朝官员祁兆熙感触良多。他在日记中写道,西方国家开有全国性的学校,男女都识字。即使在大学校堂中,多半也是女老师。“因女子在家心静,学问且多胜于男子。”孩子们在六、七岁进入小学,“犹中土读四书也;”在中国,是孩子开始读《四书》、《五经》的年龄;十岁换到一中学堂;等到了象我们中国的“开笔之时”,西方的教育是开始问孩子本人愿意学习什么。这时,你可以选择兵法、机器、贸易,在大学堂里有各种不同的专业设置。送进去学习几年之后,“自然成就,法尽善已。”自然而然地就培养成材了,这个办法真是太好了。 由此,祁兆熙议论,中国的教育体制,“惜少真工夫。”
第二章 哦!新大陆第18节 孔夫子在美国
在美国的人的眼里,来自遥远中国的“留美幼童”们聪明,可爱,又不无神秘:他们的筷子,他们的毛笔,他们屋子里的神龛和孔夫子圣像。分散居住到各处的幼童,会被定期安排回哈特福德,在留学事务局学习中国功课。于是,好奇的美国人有时可能会听到,在他们的楼房里,会传出这样的奇妙的音乐般的读书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干:元、亨、利、贞。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是中国学生的必修课。它们包括:五部儒家经典,也就是被称作“五经”的《诗》、《书》、《礼》、《易》、《春秋》。《孝经》,也是儒家经典。《小学》,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等编的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嘉言》、《善行》等文章的儿童教育课本。幼童们还要学习《国朝律例》,也就是朝廷颁布的法规。 对一百多年后的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功课有一多半至少是过于艰深了。但在当年,这是必须。这些课本,许多是中国文化的传世经典,而它的核心,是孔夫子的学问。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学子,一辈子和这样的经典厮守。所谓“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都是苦读者的典范故事;所谓“皓首穷经”,就是不惜怀抱着这些诗书,在科举道路上走到白头无怨无悔。因为儒家的经典,规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是治国、立家、做人的根本规范。国家,家庭和个人的根基可动摇不得啊。 洋务派领袖人物,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早在办船政学堂时就告诫学生,要“以中国之心通外国之机巧”,决不可“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这也是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袖人物的共识:中国越是遇到危机,越是需要学习西方,就越是不能忘了这些根本。这样的思想,后来被张之洞提炼为八个大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由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朝廷批准的《选派幼童赴美办理章程》规定:“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就是说,幼童的各种中国书籍中,还有一本特别的《圣谕广训》,在留学期间是要反复读的;不只是读,还得由正委员陈兰彬(后来是容增祥、区谔良、吴子登)和副委员容闳每七天定期宣讲一次。这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 原来,“圣谕”是清朝康熙皇帝在十七岁那年,告诫老百姓做人的道理和应遵守的规章制度的十六句话: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所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 从那时开始,清朝建立了一个制度,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由地方官员和军队将领向士绅、百姓、官兵讲解康熙的十六条“圣谕”。讲解有一套严格的仪式,讲解的内容,是一些官员对“圣谕”所写的阐述专著。后来,雍正皇帝对康熙“圣谕”又进行演绎和阐释,作成《圣谕广训》,每一条都配有600字左右的解释文字,总计上万字,被称为“万言谕”。它用简约的文言写成,百姓难懂,所以后来又有多种白话解释本。 到了幼童出洋的同治、光绪年间,每半月一次讲解《圣谕广训》早已成为强制性制度,不但用官话讲,还用方言俗语讲,有吴方言本流传于世。《圣谕广训》还被外国人重视,有英、德、俄、法、意、葡等多种翻译本。《圣谕广训》是万千学子人手一册的书,是清代童生考试(俗称考秀才)的必试内容,按照规定,每次考试的最后一场都要指定誊清十六条“圣谕广训”中的一条,错十个字就不及格。 对“留美幼童”,朝廷规定“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所谓“房、虚、昴、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确定的“二十八宿”的名称,他们把沿着黄道和赤道附近的星象划为二十八个不同部分,每个部分为一“宿”,每一日都有值日宿名。这样,按照朝廷的规定,留学事务局每七天要向幼童宣讲《圣谕广训》一次,比国内的宣讲次数还多了一倍。如果和现代星座对应,那么,每当天蝎座(房宿)、宝瓶座和飞马座(虚宿)、金牛座(昴宿)、长蛇座(星宿)位于中天的日子,《圣谕广训》就要开讲。 “务令以孝悌为本,才能为末。器识为先,文艺为后。所读书皆正书,所交者皆正士,确然于礼义之可守,惕然于廉耻之当存。……在野不愧名儒者,在国即为良臣!”《圣谕广训》里的这些句子,幼童们是应当出口成诵的。 按计划,幼童留美十五年,即使每次宣讲只讲一句“圣谕”,每年就要宣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三遍,一名幼童在美国留学的日子里,要循环往复地听四十五遍! 《圣谕广训》似乎比四书五经都更受重视,因为它是本朝两个皇帝的教导,而且讲的是眼前的规矩。如果说,向不识字的老百姓宣讲,是要让他们当顺民;那么,朝廷规定向“留美幼童”宣讲《圣谕广训》的目的——“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就更有深意。其实,“尊君亲上”正是孔夫子学说的核心,和幼童们在异国接受的“异学”有明显的不同,朝廷决不愿意看到幼童们成为“异学”的俘虏。 有一位名叫黄暄桂的幼童(这个名字并不在120人之列,应当是和官费生同来美国的自费学生),在美国写下了一首诗,留下了幼童所受中国式教育的特殊印记: 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 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万里香。 三级浪中龙见爪,九霄云外凤翱翔。 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作栋梁。
第二章 哦!新大陆第19节 去和马克·吐温的女儿跳舞
“我在哈特福德西部中学学习了一年,朱莉娅小姐教我们钢琴和唱歌,在BRIGHTWOOD我学习舞蹈……” “留美幼童”容尚谦回忆他在哈特福德的中学生活,他提到的课程,既有音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