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6024-唐诗故事   -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嗽诳奁徽馍粲稍抖即ザ怂某钏肌L圃椒⒕炝耍闹蓖砀糜衅嫣氐那樽闯鱿郑谑撬炱鸫材刈5蛔牛骸叭绻褪鞘镒樱敲矗训阑沽呦г勖羌弦幻媛穑壳氩灰捎谙衷谟内は喔舳璋颐钦庠装那橐臧。 薄   
    一会儿,有声音回答说:“我就是张氏呀,刚才听到您这悲伤的吟诵,我就是在九泉之下也感到特伤心,所以今晚才愿意出来跟您相见。”唐便更是惊异地哭诉道:“我心中固然有许多要说的话,但一时间哪能说得完呢?然而,如果能够跟您见上一面,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而那女声回答说:“生死之路不同,相见当然极不容易。我也知道您疑心,但这并非是我不尽力啊。”唐发誓说自己决不疑心;说这话时,他的语气全是一片诚挚。    
    突然听到有人喊“罗敷取镜来”,接着又听到有人飒飒作响的走路声。罗敷先出来拜见时,说娘子就要出来跟七郎相见,以叙当年的恩爱之情。唐晅就问罗敷:“我开元八年就把你卖给了仙州康家,后来又听说你已经死了,怎么也在这里?”罗敷说是被娘子赎来照管阿美的;而阿美则正是唐晅的亡女。听了这话,他自然又是一阵伤感。一会儿灯亮了,他跟妻子互相下拜,执手叙说以往的情事。妻子张氏流泪说:“阴阳路隔,跟您久别。虽然一切都没了凭据,而我的相思之情又哪曾离开过心里呢!今晚正值六合之日,阎王感到您诚挚,所以放我出来跟您相见。今天真是幸运,还能够跟您叙述当年的爱意。”    
    接着,唐晅就叫家人出来向张氏叩拜;同时又把灯具移到了内室,铺上崭新的帷帐,而她却不肯先坐,就笑着对他说:“阴阳尊卑,是以生人为贵的;您就只管先坐下吧。”唐晅便按她的吩咐坐了。然后她又笑着问起唐晅虽然对她的一片真心,但他再婚的娘子也是很不错的。于是,两人又说了些以往和新近的事情。不多时,他们的女儿美娘也过来了。但张氏怕唐晅惊吓着美娘,就让罗敷给抱走了。    
    夜深之际,两人更是情意缠绵。唐晅忽然问起妇女在阴间是否也有再嫁之事。张氏说:“死生同流,贞邪各异。就说是我当时才死去的那会儿吧,家中父母也是要我改嫁给北庭都护郑某的。但我矢志不渝,赢得了上上下下一片怜悯而终于没被强行再嫁。”唐晅听了这事,不由对前妻张氏更为肃然起敬了。于是他当即赋诗相赠道:    
    峄阳桐半死,延津剑一沉。    
    如何宿昔肉,空负百年心!?②    
    妻子便感慨地说:“见您这么有情意,我想也作诗酬答,可以吗?”唐晅心中不觉一惊,问道:“以前您从来不写什么,现在怎么也喜欢写起诗来了?”妻子说:“我对文词一道原本很羡慕,只是当时担心您嫌厌和猜疑,所以就不写罢了。”说完,她遂和唐晅之诗道:    
    不分殊幽显,那堪异古今。    
    阴阳途自隔,聚散两难心。③    
    唐晅读了妻子这首和诗,果然不是一个全无文学素养的人所能写出来的,心中委实很是敬佩。    
    两人就这样一边谈说起往日的悲伤和高兴之事,一边都流着热泪努力回忆。但“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不觉天就亮了。张氏便起身要走了,说是再呆下去,她恐怕就要受到处罚的,因此她马上就要跟唐晅诀别。而在临别之际,两人一再嘱咐要“自爱”。然后,业已登上了车的前妻张氏转眼间便不见了踪影。而唐晅一觉醒来,觉得这些事实历历在目,于是他遂起床记下这篇《手记》,用来作为他自己对这异常经历的纪念。    
    按:① 按此体,五七言皆有之;诚然,其中因缺一联,上下联之间亦有并不如四韵八句律诗之黏合无垠者,如李白《送羽林陶将军》及韩愈《李员外寄纸笔》等即是。② 此诗首两句因连用两个典故,加以它们同属平仄难以更换的专有名词,致使首句跟对句的格律近似,而不是今体诗标准意义上的“两句相对”,故全篇乃属其“变格”,而非“正格”。虽然,我们似乎仍不妨按今体诗标准体式抑或其别格来对待,况且它毕竟是一首深具意韵的极妙之“诗”。③ 分,料想,动词,去声。那、难,均为平声。阿袁按,此诗可称广义的“和韵”,而非标准意义上的“次韵”或“步韵”。


《唐诗故事》 第四部分登第凭谁怜下第——温宪酒后题诗寺院叹高官

    晚唐时期著名词人温庭筠的奇特行事,本书曾有篇章涉及;现在我们来说说他儿子温宪的奇特行事。    
    温宪的字号以及他的生卒年代都不详,我们只知道他在懿宗咸通年间(860年~874年)在世,而且他也很有诗才,并因此颇得大名。但是,大概由于他喜欢写些讽刺当权者的诗文吧,所以那些习惯于听好话的大官儿就有意无意地不使他考取进士。这样一来,他的生活来源固然很是出现问题了。    
    多次参加进士考试而未能如愿的温宪,一次在观看榜文后,知道这次考试又是无望了,因此他心里尽管无比激愤,但又是很无奈;于是他意兴阑珊地回到他暂时借住的崇庆寺。乘着喝醉了酒的当儿,温宪遂爬上了那座飞阁流丹的高楼,然后蘸着浓墨在它那粉白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诗,道是: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时隔不久,一个名叫郑延昌的大官僚携带着夫人来到崇庆寺进香。他在方丈室里饮罢茶出来,便在佛寺的厢廊里欣赏着那各路文人所留下的对联以及诗作;他轻声吟味着,不时地点了点头,又好似在摇了摇头。当郑延昌看到这首使他读后直欲掉泪的感伤诗时,再行细看该诗末尾的落款——“温宪”,便知道这温宪定然是著名诗人温庭筠的儿子了。而温宪现在居然落魄到了这个地步,他心中也着实很难过,当时就忍不住为之洒上了一掬同情之泪。他一回到京城,当即向握有录取考生实权的主考官推荐温宪,这样,温宪才在昭宗龙纪元年(889年)顺利通过进士考试。    
    此后不久,业已考取进士的温宪便当上了山南节度使从事;但他的生活仍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也就是说,他的生活依然是清苦的。词人李巨川看在眼里,也很是怜悯他的遭遇,遂写了一封推荐信函,说起温宪的父亲温庭筠当年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现在理应得到平反。这推荐信里有如下句子说得最为恳切:    
    蛾眉先妒,明妃为去国之人;    
    猿臂自伤,李广乃不侯之将!    
    这就是说,只有让温宪现在那极其不佳的处境改变了,这才让著名诗人温庭筠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皇帝读了李巨川这篇章奏后,也很同情温庭筠儿子温宪的艰难处境。当时宰相便说:“温庭筠由于无辜被贬窜乃至不幸死去,现在他就留下了这么一个儿子温宪;而且温宪也很有才华,理应给他改变处境,这样才不至于给人留下嫉妒贤才的把柄。”皇上听罢诸人的意见,遂点头同意了。后来,温宪终于做到了郎中一职。    
    但温宪一生中真正改变命运的,是他那次在寺庙里所题写的七绝诗。同时,他也幸运地得到了爱才悯才的郑延昌的真切赏拔,他这才被一路走过来的大臣及皇帝所知,不再出现像他父亲温庭筠那样怀才不遇,终至于遭受那无端窜谪而死的悲剧。


《唐诗故事》 第四部分红颜感义因诗死

    ——燕子楼中那段令人感叹的奇特情缘    
    宋代大词人苏东坡一天夜宿徐州燕子楼时,居然梦见了200余年前的唐代名妓关盼盼。因有所感触便再也睡不着的东坡,遂起身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永遇乐·明月如霜》。在这首词里,词人因盼盼当年居住过的燕子楼,生发出对人生乃至宇宙的真切思考和深沉感慨。所以,其魅力历千百年而毫不少衰。而这词的下阕里跟该本事相关的句子尤其为人津津乐道: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       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事实上,这燕子楼却涉及一桩颇为令人感叹的往事,亦即涉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跟名妓关盼盼的一段“公案”。    
    德宗当政时,坐镇徐州郡的张尚书特别宠爱歌妓关盼盼。①色艺双绝的盼盼扬名当时的文人学士间,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因为张尚书爱好文艺,所以大凡有文人聚会的当儿,他总要让爱姬出面陪客,歌舞侑酒。这固然使宴席氛围能起到极好的催化剂作用,文人们对此美女妙舞,自然文思泉涌,佳作迭出;不用说,盼盼的芳名也得以迅速传扬。    
    但好景不长,张尚书不久便去世了;他当然还得抛下他深深锺爱着的盼盼。而盼盼则也因为心里感念着张尚书的知遇之恩,就在尚书旧有府第中的燕子楼独住了下来,不再跟外界有所接触,更不要说去再嫁了。    
    为表明自己这一腔痴情,盼盼很想写诗来寄托这种哀思和想望。那天夜里,因思念而再也睡不着的她便低吟起来: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吟到这里,她满脸都是泪水。许久,她哽咽着拭去眼角的残泪,就再也写不下去了;于是她便和衣躺下。    
    但辗转反侧的她又哪里睡得着?在床上折腾了一夜的盼盼,起来对着镜子一照,连眼睛都红肿成一颗熟透了的水蜜桃似的。她禁不住在窗前托腮凝思;然后又写下了一首七绝: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②    
    盼盼详细地推敲了一番,心中的郁闷仍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消减,于是她又提笔写着: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绝,红袖香销二十年。③    
    写到了这里,此时的盼盼就更是哭得像个泪人儿了。    
    盼盼写诗怀念张尚书的事迹被一些文人传出去后,大诗人白居易也很喜欢她的诗句。只是他心中有他自己的看法,于是遂一五一十地步着她的韵脚写道:    
    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香消拂卧床。    
    燕子楼中更漏永,秋宵只为一人长。④    
    刚写完这一首,他觉得挺满意的,接着他便开始一气呵成地写成了第二首诗: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⑤    
    在这里,诗人分明是有些责难盼盼不随着张尚书同死的意味了。而他所和的第三首则是: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二十年。⑥    
    白大诗人写罢这三首和韵诗后,又自我吟诵了一番,确信自己没有再予修改的必要了,遂派遣侍从把它送给关盼盼。正要把诗送走时,他忽然又想起了什么,便叫从人回转过来,挥笔迅速写下比以上三首诗措词更为激烈的七言绝句道: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如果说上诗中的第二首白居易还只是表示有些遗憾盼盼未能以死相殉的话,那么,这首诗简直就有些指责盼盼忘恩负义了。    
    接到这几首诗的盼盼,自然认识白大诗人。那会儿他不就是张尚书的座上宾吗?而现在尚书早已驾鹤而去,留下了她在燕子楼既孤独又无奈地日夜徘徊着,而现在官任舍人的白居易却来指责她了。她不禁大哭起来,想想自己这卑贱的身世,同时她也深深感到了“人言可畏”这一世俗道理。盼盼极端哀伤地把白诗一读再读,一边流泪,一边喃喃自语道:“尚书待我那样好,我不是不知他的恩义;但我之所以不因恩公逝世也跟着去死,这是我担心别人将要说恩公好色而使之背负上有从死姬妾的坏名声呀!这样,难道不就是对尚书的最大亵渎吗!可现在……”    
    盼盼哽咽许久,并沉吟再三,提笔也步和着白诗原韵写成一首七绝,然后把它寄出去。该首表明她感想的绝笔诗曰:    
    自守空房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⑦    
    不到十来天工夫,因伤心自己未能得到他人理解的一代名妓关盼盼,终于也香销魂歇,追随已故的张尚书而去。    
    按:① 据一般说法,张尚书指张建封,亦有说其子张愔。据考,当以后者为是,具见拙著《历代名流诗文公案直判·关盼盼究竟是张建封父子谁的妾》一文。兹不复赘。② 看,可平可仄,此为平声。瑟,有作“慧”者,盖形讹也。③ 思,名词,去声。阿袁按,此诗二三句不黏,为“折腰体”。④ 香消,一作“灯残”;后两句一作“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为,去声;更、长,平声。⑤ 教,平声。⑥ 钿晕,有作“细带”者,盖形讹也。潸,平仄两读,此为平声。而上二诗中“二十年”,一作“一十年”或“十二年”,抑或有径作“十一年”者。因此处无关故事阐述,故不予详辨。 ⑦ 《唐诗鉴赏辞典》以为关盼盼诗实系张仲素托其口吻而写,可再商榷也。此盖以《全唐诗》中语“为盼盼作也”饶有歧义而引起者,至于《唐诗纪事》则称“出《长庆集》”即写作“为盼盼作也”,故本文径据后者行文。


《唐诗故事》 第四部分神膏救女谢良媒——袁大娘撮合的姻缘真奇妙

    穆宗长庆年间(821年~824年),南康人张无颇在没有考取进士前,想去番禺府见主帅,以便得到一些资助。但当他到达番禺府时,却获悉主帅已调离别处去了。这样,张很快地便忧愁致病起来;而他的仆人竟然来个暗中逃离,把他一个人扔在了旅店里。    
    当时有一个擅长《周易》的袁大娘忽然来到旅馆,盯着张无颇看了一通说:“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