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6024-唐诗故事   -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蛔牛骸罢饪墒俏乙荒昀纯嘈木男陌靼。 薄   
    事实上,贾岛对写诗不但毫不倦怠,而且对于他自己所写的诗歌也是爱惜有加的;为此,他无意中还得罪了皇帝呢。    
    一天,他同几位诗友约好到当年居住过的青龙寺游玩。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们到来,贾岛便把随身携带的诗稿拿出来,一边自我欣赏,一边自行作进一步的推敲、修改。    
    夜色已经毫不犹豫地漫了上来,但诗友们仍还没有到达,贾岛估计他们大约是不会来了。于是他和衣卧在几案上假寐,但很快便睡眼朦胧了。一觉醒来,贾岛却发现一个陌生人从他的衫袖底下抽走了诗稿在看——那可是我的心血呀!贾岛心里这样一想,便“呼”的一声站了起来,毫不迟疑地从那人手里一把拽了过来,然后愤愤然说道:“看你穿得衣服这样鲜亮,长得又是如此肥头大耳的,就不是一块懂诗的料!”那人即便想要抢夺诗稿也来不及了,于是不再说什么,冷冷地看了贾岛一眼,顾自下楼去了。    
    事实上,这被贾岛讥嘲着的陌生人,可是当朝宣宗皇帝李忱呵!宣宗素有微服出行的习惯,这会儿适值他改换朝服,出来游览,来到该楼下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吟诗,就登楼上去。而此时的贾岛却因劳累过度而睡着了,于是便出现了上文这一幕。    
    事后贾岛听人说起那陌生人就是当今皇上时,他吓得两腿颤栗不止,便赶忙跑到宫中去叩头谢罪。据说他后来被贬谪到长江担任主簿一职,就跟这事儿有着绝大的关系;但贾岛却因此又多了一个文学史上的雅称:贾长江。    
    后来有许多诗人为他鸣不平,如唐人安程锜在一首诗里就有句说贾岛“夺卷忤宣宗”;④对此,李克恭也有诗句称“宣宗谪去为闲事”了。然而,贾岛这胆敢说宣宗皇帝不懂诗的代价,却委实是不低的;这可真是令人浩叹不置的事儿啊!    
    按:① 此诗不见于韩文公诗文集,但见诸《唐才子传》。苏轼就曾以为此系“世俗无知者所托”,而《唐诗纪事》则持模棱两可态度;又,“浑”一作“中”。② 浪仙,一作“阆仙”。③ 具见本书《非关和尚独推敲》。④ 忤,一作“误”,似不确;此据《唐诗纪事》汲古阁本。安程锜,《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作“程锜”,当为不确。


《唐诗故事》 第一部分三生有幸识精魂——书生李源跟和尚的交往

    秀才李源平时在用功读书之外,还爱好钻研佛教等方面的知识。所以,他跟一些精通佛学的和尚就有了亲密往来,其中一个法名叫圆泽的法师跟他关系尤其要好。    
    一天,他们又在讨论了一番佛学之后,李源便跟圆泽商量何不到长江三峡去游玩游玩?说这样可以增长一些人生阅历,而且对佛学认识的提升也会有好处。计议已定,两人遂相约着隔日一同去。    
    正当他们途经一个小村子时,圆泽一眼便瞥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妇女在河畔洗涤东西。他极为感慨地回头对李源说道:“你知道吗?这妇人怀孕已有三年的光景了,她之所以一直没有生产,就是在等待着我去投胎做儿子啊。可我却一直都在躲避着怕见到她,不想这回还是没能躲过!看来我们的尘缘也就只能暂告一段落了。”李源听了很是吃惊,因着急而语无伦次地说:“居然有这样的奇事?但这怎么能行呢?这怎么能行呢?”    
    圆泽笑了一笑,然后又不无欣慰地说:“不过,三天之后,这妇人该当会生下一个男孩儿的。到时候你只要到她家探望,那婴儿如果能对着你笑上一笑,那他便是我了。就拿这笑来作为我们这因缘的凭据吧。另外还有一件事,也得事先在此说一下,那就是在12年后的中秋之夜,我将在杭州天竺寺的三生石旁边等候着你来探访,希望你不要忘记。”李源很是惊讶地谛听着圆泽的这一席话,然后,他便禁不住流着眼泪默默地点了点头。    
    当天夜间,圆泽果然圆寂了。而在同一时间里,原来那位在溪边洗涤的妇人则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到了第三天,李源便按照约定时间去看望那家妇人所生的孩子。一到大门,只见他家里里外外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李源一问,果然是该户人家生产一个令他们等候了很长时间的儿子的缘故。李源心知这就是圆泽投胎了,于是要求那人家能让自己跟这婴儿见上一面。那家主人起先说什么也不同意,因为这孩子一直在大哭大叫的,没有停歇,家人心里很不痛快。于是主人就说,凭什么您要看我家新生儿?李源则急中生智地说他能治疗刚生婴孩的一再啼哭;这家主人见他如此说,便将信将疑地抱着孩子出来。令人大为奇怪的是,这孩子一见到了李源,果然就立即停止了嚎哭,而且还冲着李源笑上一笑。这时候,李源想到朋友果真就这样地转世,反而把自己弄得哭泣了起来。    
    时间在飞速地流逝,12年转眼就过去了。这年的中秋节,天空的圆月尤其清辉皎洁,把千里之外的地方都照耀得如同白昼。当晚,李源便如期赶赴杭州天竺寺,找到三生石,并在那儿先行等候着了;但左等右等,他就是不见圆泽的托身过来。正在迟疑间,李源忽然从三生石后边见到一个牧童正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一副目不暇顾的样子。李源仔细一听,原来那是一首诗歌;从这诗歌的内容判断,对方就该是圆泽了。于是李源上前想跟牧童搭话,但这牧童却并不理会他,顾自又唱着刚才那首歌儿,骑着老牛悠然自得地走了。    
    黯然神伤的李源回到住处,遂把那牧童所唱的诗歌记录了下来,其诗云: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①    
    这奇异的事情传播开来后,人们往往还从这故事里概括出一个成语来,亦即为了形容某个极其难得的良好机遇时,就说是“三生有幸”。所谓三生,即是指佛家的说法:前生、今生和来生。    
    按:① “论”为动词,多读阳平声。相,平声,此句属“句中平仄互换谐律格”。至于“情人”,则是指有感情的人,如唐代贤相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有云:“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而非指现在那些有着正常的抑或不正常关系的男女双方。


《唐诗故事》 第一部分累身岂止干皇帝——温助教才高命太舛

    在封建时代,一个读书人即便有最好的文才,若接连不断地得罪了上级,那他青云直上的希冀恐怕就会被无声无息地取消了。这可真是令人深感悲哀的事情。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词作家温庭筠,①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他少年时期便已天才雄赡,词气英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数万字的文章,却丝毫不觉得费力。他只要把手交叉着调弄了八次,一首声情并茂的七律诗便出来了。但只是很可惜,他在考场里的出色表现只能当“枪手”而代人捉刀——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里常说的代考者的“发轫”吧,而他自己却始终是那么不如意。只是他的文名委实太大了,以至于连爱好写诗的宣宗皇帝,因想不出拿什么来对“金步摇”时,遂想要让这个还考不取进士的温庭筠来对;温当即就对以“玉条脱”,②宣宗也不得不佩服他这敏捷的才思了。针对“白头翁”,温庭筠就来个“苍耳子”;这对仗也极工稳,所以自然又引来了人们的一片赞叹之声。     
    而温却是一个性格放荡不羁的人,为此,他给自己后来的生活添了许多麻烦。在一个冬日里,天色比较阴暗,爱好微服出行的宣宗跟温庭筠在一个旅馆里凑巧遇上了,但他俩当时互不认识;温比较傲慢,而且还带有戏谑的口吻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在得到否认后,温又继续问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人吧?”对温所涉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回宫后,宣宗心里实在觉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温贬谪到了方城当县尉去。为此,给他送行的一群诗友都为之深深叹息;在大家为这次送行所做的诗里,诗人纪唐夫的七律诗是写得最好的,其诗云: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幔蓿腔歧贩餍谐尽!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③     
    事实上,温庭筠在冒犯皇帝被贬谪到远方任小官之前,他还得罪过时任宰相的令狐绹,致使他受到疏远,导致他的仕途尤其蹭蹬不堪。    
    当时,宣宗爱好听那些漂亮的宫女歌唱《菩萨蛮》词,但文墨有限的名宦之子、宰相令狐绹便把这事儿交给了温办理。温把词写好并让令狐呈献给皇帝后,当即就得到了赞赏。令狐原本吩咐过温不要把这代作词的实情“捅”出去,结果温还是给捅了出去。这样一来,觉得自己的老脸无处可搁的令狐绹不觉大怒,从而就疏远了温;使温在考进士时受尽磨折。但温毕竟是很有才华的,后来令狐仍向他咨询一些事情。谁知温又慢条斯理地拿令狐开玩笑,说大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南华经》里便可找到;要知道,它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嘛,所以相公在治理国家大事之余,也不妨多看看些书。这话更是惹恼了令狐绹,从而他就不再理会温了。所以温在诗里就写有“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的句子,④用来表明他自己的深沉慨叹,但于事却已无补了。    
    到了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仕途上略微有些起色的温庭筠,出任选拔秀才的主考官。由于自身深受进士考试的一再打击,所以他对那些贫寒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很能照顾,极力予以荐拔。但他的官也就仅仅做到国子助教而已,后来他却又不幸流落而死。⑤这可真要令人为之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了!    
    按:① 此据《旧唐书》等,而《新唐书》作“温廷筠”;至于《北梦琐言》则又作“温庭云”。② 此据《北梦琐言》卷四,而《唐才子传》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则以为温跟令狐绹之间事,恐非是。③ 幔短剖褪隆纷鳌搬仭保纱印B罚彻鸥蟊咀鳌霸丁保纱印6罢础币蛔鳌半暋保低S郑郏ド"堋『鸷唷短埔艄锴吩蛞晕耸涫粑驴奁渫鲇阎鳎鳌爸罩撕弈严玻几骸赌匣返诙!辟乖傧昕贾"荨 』ゲ伪臼椤兜堑谄舅碌凇贰


《唐诗故事》 第一部分共比考生为美女——师生试后借新婚说事

    在唐代,大凡参加进士考试的,有一个虽不成文但却颇为实用的风行性做法,那就是考生在试前往往凭着某位很有声望的人士引荐,致使他很快地便被主考官关注,从而顺利取得功名。当时流行着的所谓行卷,①亦即考生用自身的作品先行通过有关得力人士的揄扬并提高其知名度的做法,就是一个并不怎么好的社会风气下的产物;虽然其中真正有水平的才子,却也不在少数。    
    这里要讲述的主人公委实是有真才实学的,他的诗作还被收入著名的诗歌选本《唐诗三百首》,然而,这作者的名字却是一个令人惶惑的谜。有说他名朱庆余,字可久的;②有说他名可久,字庆余,且以字行的;③当然,也有称“《唐书》作朱庆”的。④如今,我们就根据通行说法,称他“名朱可久,字庆余,以字行”当为可靠些——本文就以此来行文吧。另外,他的籍贯也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是浙江人,也有说他是福建人的;但我们从跟朱氏同时的诗人张籍、姚合等人的诗里看出,他当属浙江人无疑。    
    在厘清这些看似题外的话之后,我们现在便可以“直奔主题”了。正在京城赶考的考生朱庆余跟著名诗人张籍有幸邂逅,两人在交谈后,张对朱的才学很是欣赏,遂让朱把新近所写的作品加上旧作一起拿来给他。朱从书囊中搜索出26篇诗文呈给张,张把它们放在自己怀里,便匆匆忙忙地走了。紧接着,张就对同僚们极力赞扬朱。由于张当时在社会上已有着很高的声望,许多人急忙把朱的作品缮写过来以便让自己吟诵;这好似现在人们购买某些流行歌曲碟片的那份劲头儿。因此,朱的名声刹那间便大振起来。    
    然而,此前尽管已交过了诗文稿,但心中仍觉得并没有多少把握的朱庆余,在试后那段等候揭晓的日子里,不觉有些忐忑不安;不知该次考试他究竟能否被录取。于是,朱便写了一首题为《闺意》的七言绝句,把它呈给张籍来试探试探考试结果;当然,张大人如有可能讲句好话以便让朱顺利通过,那就再好不过了。⑤他这首用新婚夫妇那种旖旎风光里才会写出来的好诗,亦即上文便已提到的,其全篇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诗里的舅姑是指公公和婆婆,也就是丈夫的父母了;为了讨取长辈的欢心,新媳妇可谓尽情打扮妥贴,以便在凌晨谒见时能取得“高分”。这无疑是朱庆余探问自己用心写就的诗文是否合式,以至于能否被主考官赏识而终被录取了。    
    张籍看了朱庆余这首用婉转手法写就的诗作,不觉笑了一笑;有意思的是,轻捋着胡子沉吟着的张,随后也同样用美人来比拟考生这一委婉的手法来回答着考生朱君: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⑥    
    该诗的意思是说,您就不必担心了,像您这样有水平的考生,试官一定会青睐有加的。    
    果然不出所料,已经得到张籍宣传和引荐的朱庆余,就在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一举考取了进士。但张籍这深深赏识人才的佳话,也得以永久地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赏拔人才的绝佳范本。    
    按:① 具见宋人程大昌《演繁露》。② 如《唐才子传》;但它说朱氏“以字行”,这分明跟事实不合。③  如《新唐书·艺文志》等。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