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6024-唐诗故事   -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    
    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④    
    这里,诗人用卓文君这古代美女来比喻这小妓,也可谓很能掌握分寸了,但只是他仍然不为动心而已。    
    这样一来,这洪州小妓遂只得含泪离开;回去后,她跟严尚书汇报起这情事的一切经过时还不禁红泪直流。严尚书听后,便不觉对陈陶更为敬重了。陈陶后来经常焚香坐在巨石上,身披鹤氅,终日不说一句话。到了晚上,他居然俯身叩拜星星和月亮,别人也很少有看见他有睡觉的时候。一天,天空原本非常晴朗,忽然竟是狂风暴雨大作起来,把陈陶所居住的茅屋都给震坏了;而陈陶却已经杳然不知去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听到有人说起深山里还偶尔能见到陈陶的行迹。    
    按:① 其籍贯至少有三说,有说他是岭南人的(如《全唐诗》);有说他是剑浦人的(如《唐诗纪事》);也有说他是鄱阳人的,甚至有合二为一,说他是鄱阳剑浦人的(如《唐才子传》),这真可谓不一而足了。② 严尚书一说名宇,一说名撰。③ 号,去声;为,平声。“尚书”之“尚”,据权威韵书,属于仄声,但唐人诗中则多作平声使用;一说此为专有名词,故可通融也,亦自有一定道理。④ 思,此为名词,读去声。


《唐诗故事》 第三部分情断可堪桥不断——雍刺史情意难尽改桥名

    时代不同了,以往的许多事情也都显得支离破碎,乃至迷离惝恍起来。就是说当年人们在别离之际那种别有风致的做法,现在也早已烟消云散,几乎难觅旧日那令人心旌摇曳的踪迹了。    
    话说成都人雍陶,字国钧,他由于少年时期特别贫苦,加以那时四川内乱,他便只得到处流浪,用他自己的诗句表示就是:    
    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    
    但雍陶在学习上却非常刻苦用功,所以在文宗大和八年(834年)就考取进士,并得到了当时多数名流的大力肯定,从而为他踏入做官一途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但刚开始时,他为人有点“恃才傲物”,而且对亲戚朋友也不大去理会。所以,他的老舅李敬之在没能考上进士却又受到他这外甥的傲慢对待后,①一气之下就要回到老家云安去了。在途经三峡时,由于心中愤然不平,李便写了一首诗来讽刺雍,其中有句说:    
    地近衡阳虽少雁,水连巴蜀岂无鱼?    
    雍接到这诗,细细体味之下,他很为自己的失礼而惭愧。从此以后,舅甥俩的书信来往就多了起来。宣宗大中六年(852年),雍陶做上了国子监《毛诗》博士。这时候,雍的诗名越发大了,并且跟一班著名诗人如贾岛、殷尧藩、章孝标等都有了来往;而他也因自己的诗作而颇为得意,以为可跟六朝时候的著名诗人谢宣城、柳吴兴相媲美了。    
    当时有一个名叫冯道明的秀才,人们都说他机敏而巧辨;一天,冯来到了雍居住的官所外,要求雍接见他。门卫就问他跟雍使君有何交情,冯就说他跟雍太守是故交。于是冯被引入门去,但起来迎接的雍并不认识冯,遂生气地斥责道:“我跟你一向不认识,你怎能胡说咱俩有交情呢!”    
    而这冯道明居然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平时就拜读过您不少大作,虽说您人不在身边,但是我们的心灵难道不是相通着吗?”说完这番话,冯便开始用高亢的声调念起了雍那比较著名的诗句来:    
    立当青草人先见,    
    行近白莲鱼未知。    
    雍陶一下子就给震住了。此时此刻,只见冯还在往下背诵着:    
    闭门客到常如病,    
    满院花开未是贫。    
    背了七言,冯便开始背雍的五言诗句道:    
    江声秋入峡,雨色夜侵楼……    
    面对自己这些很为得意的诗歌被人传诵着,而一向在诗歌方面也颇为自负的雍陶,此时便高兴地跟冯交谈起来。而且在冯辞别时,雍由于对方爱慕自己而深表感动,遂拿出了一笔颇为丰厚的礼物赠给冯,让他作为路费,并以志自己的深切谢意。    
    业已出任雅州刺史的雍陶,这种自负的作风依然如故。而雅州城外有一座桥名叫情尽桥,②人们送别时,一定要在此处分手。有一回,雍送友人路过这桥,手下人竟严肃地告诉他说,老爷现在就可以停住脚步了,因为您已经到了“情尽桥”。雍一听,心中不觉深为纳罕,说:“人们都只说是情感难以穷尽,怎么会出现感情穷尽的事儿呢?”说罢,他便命手下人速速去拿笔来;此时,他想到古代乐府诗《折杨柳》中的涵义,当即就把这桥的名字改为“折柳桥”。同时,他还把他上述这意见写成一首诗,并题写在该桥堍的勒石上: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③    
    雍陶这首诗传出去后,它很快便脍炙人口了。人们在临别时,即使那些不在折柳桥分别的,也往往会念上雍陶这首诗,以志其深刻的离别之意。    
    按:① 《唐诗纪事》、《全唐诗话》、《云溪友议》皆作“李敬之”;而《唐才子传》则作“李钦之”,未知何据,盖形讹也。② 此据《鉴诫录》、《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至于一说桥在简县,《唐诗鉴赏辞典》因之,恐非确。③ 呼,一作“名”;为,难,均读平声。


《唐诗故事》 第三部分不信萧郎是路人(1)

    ——两位男主人公悲喜交加的人生    
    历史上把“萧郎”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借称某一位具体人的,最早的大抵可上溯到《梁书》中所记述的萧衍,亦即后来成为梁武帝的“萧郎”。当年王俭一见年轻的萧衍时,便觉得萧氏长相不凡,深以为异,因而私下对何宪说:“此萧郎30岁内当作侍中(官名),过了这个年龄则贵不可言。”事情后来果然被他说中。因为“萧郎” 萧衍在位时间居然长达45年!这不但在南朝四个朝代独一无二(其他如宋武帝在位三年,齐武帝在位11年,而陈武帝亦仅为三年),就是以中国历代帝王在位时间较长者而言,他也是有数的几位之一。至于在那些功勋显著、官位显赫的大臣中,《唐书》也记载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瑀,因受到皇帝的宠信而被爱称为“萧郎”。不难看出,这些都还只是属于在当事人的真实姓氏后加“郎”字以表示爱称或昵称,也就是比较亲切的称呼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即相关人物原本并不姓“萧”,却也自称为“萧郎”的;尤其值得一提的,后来人们对该“萧郎”的“点击率”,似乎一点儿也不亚于以上二者凭着功业或地位称雄于世的呢。    
    事实上,就是这情事的本身,也足以说明它委实令人深思不已了!    
    这传主就出自《全唐诗话》等书里的崔郊。崔郊的生卒年及其字里,现在早都不详。我们据各种记载所能考知的,他大致在敬宗宝历年间(825年~826年)还在世。此前他在汉上寓居时,尽管家境清贫,但他颇为勤奋苦读,所以在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就能成为秀才。他姑妈家有一个婢女,①长得既漂亮又端庄稳重,尤其还擅长音乐等妙技,被人称为汉南最为漂亮的妹子。崔郊对她极为恋慕,时间一久,两人私下里便好上了,只是崔郊还没有像处境跟他极为相似的晋代名士阮咸一样,为了生育儿子而私通自己姑妈的婢女。但崔郊的姑妈也颇为贫穷,因此她就把这婢女卖给了连帅于頔,并获得40万钱;而这被售卖的婢女也很受于頔的宠爱。    
    尽管这婢女现已身有其主,但崔郊对她却依然思恋不已,经常在帅府外头徘徊着,希望能够见上她一面。寒食节这天,该婢女由于有事外出,而崔郊这时便正好站在距离帅府不远处的柳阴下;两人相见,不觉就在马上相对着哭开了,而且还相互立下誓言说,两人的感情像山岳河海一样永不变色。崔郊当即赠给心上人一首诗,云: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该诗表达了崔这无限怅惘之情和对她的不尽思恋之意。这里崔用来自称的“萧郎”,固然只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借代”这一修辞格,而非原来真切意义上的萧姓者了。    
    事实上,世界上总会有许多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即便崔郊他们这样的见面,也引发那些对崔很为嫉妒的同伴的谗言,有的向于长官打小报告,有的竟故意把崔诗写在于帅的座位上,看于怎样处置。于一见这诗,遂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知道该事的大致情况后,他当即让手下人去把崔郊叫来。一干人等一时也不明白于頔要干什么,会不会像一些人所想的“崔郊这下子可有好戏看了”?而崔则知道他自己已然闯下大祸,但急切间便连出避也都来不及了,遂只得硬着头皮去叩见于帅。于一把握住崔的手,激动地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该是您写的吧?40万钱那可真是小事一桩呀!您为何还要吝惜一封书信,不把这事儿早点告诉我呢?”说完,就叫那婢女出来,当即把她归还了崔,同时还赠送给他俩许多嫁妆和钱财。这事不但说明了重才的于公本人也是一介豪俊之士,这才造就了人间的一桩美好姻缘;而且它还因此衍化出了一句熟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只是幸运得很,故事中的主人公“萧郎”崔郊最终并没有做了那灵慧婢女的“路人”!    
    同样也几乎成了“路人”的另一位“萧郎”,大概可算是比崔郊要早些时候的中唐著名诗人戎昱了。    
    扶风人戎昱的字号及其生卒年,②跟崔郊一样,也都只是一个“不详”。然而他长得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而且善于谈吐,娓娓动听处使人刹那间便会忘记了倦怠。他少年时已踏上赶考进士之旅,但他久久未能如愿;于是他就去纵游名山大川。即便家境再贫困,他也仍能做到意气风发,绝不颓唐。戎昱在四川曾遇见过大诗人杜甫,而且他的诗作也得到过老杜的交口称赏。    
    一天月夜,正在廉察桂林的李夔在他那宽大的官衙里,忽然间听到附近有人在吟诗,其声音极为清切而悠扬,心中不觉大为惊讶;细细玩味那诗后,他又极为赞赏着了。第二天起来一问,有人告诉他那是诗人戎昱在吟诗。李夔当即聘请戎作他的幕僚,还给了他极高的待遇,以便给自己出谋划策。后来中丞崔瓘在湖南时,③他想把自己那国色天香的女儿许配给戎,但他嫌戎的姓不好听(“戎”字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有对我国西部地区民族的谑称之意),说只要戎昱改掉姓氏便可把女儿嫁给他。但戎昱当即就不干了,并写了一首诗婉转地表示谢绝,其中有句说: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    
    这里用“一诺千金”的典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既要像汉代以诚信著称于世的贤士季布那样忠于李夔的栽培,因为戎觉得李大夫已经很是厚待自己了;同时,戎也委婉地辞谢了崔家这“千金”小姐。总而言之,崔家这“千金”是不如自己当年对李大夫所承诺过的“千金”重要!    
    事实上,戎昱这诗名委实也够大了,以至于连皇帝也都知道了他的姓名。由于诗名颇大,起先许多手握重权的将相都曾礼聘他出任幕僚。有说大书法家颜真卿担任征南将军时就曾聘请他担任从事,那当然并不确切;④但他曾作为卫伯玉等人的从事,却大致不差。之后,戎昱也曾以刺史的职衔出任过几个地方的军政长官,但他却又一再受到贬谪,这就使他的行迹显得颇为颠沛了。再后来,他把家眷安顿到了陇西。当时边境地区并不安宁,尤其在宪宗时,边境地区的战争此起彼伏,大大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稳定。有大臣提出像汉朝那样,把皇帝女儿亦即公主嫁给当地少数民族的头头,以求得安定团结;但宪宗对此却犹豫不决。


《唐诗故事》 第三部分不信萧郎是路人(2)

    一次临朝时,正在为此事苦恼的宪宗就感叹说:“近来听说起一个诗人,其名字稍微有点生僻,你们可知道那是谁吗?”宰相当即回答说,那大概就是冷朝阳抑或就是包子虚了吧?宪宗摇了摇头,颇为失望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吟起了他所记得的那首《咏史》诗来: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⑤    
    于是,大臣们便知道皇帝要说的就是戎昱了。此时,宪宗又说:“想想当年那个一心要和戎的魏绛,其实他是多么胆怯;而现在,戎昱的见解却又是多么精妙啊!”此后,士林中一再传扬着这件事,这无疑就让戎昱感到很为体面了。    
    至于几乎要成了“路人”“萧郎”的戎昱,他一生中居然与此相关的不幸情事还有两次呢!当时晋公韩滉正坐镇浙西,戎昱则任韩手下的刺史。郡邑中有一名既漂亮又能歌善舞的酒妓,戎昱对她很有好感,而且两人的关系也处得相当不错。但浙西一些属官乐将为了讨好韩公,就将这女子的特殊才能向上报告。韩公把她召到乐籍,因为这样就可使她作为经常支配着的“官妓”。见此情形,戎昱自然不敢留恋着不让去了。不久,戎昱在湖上写了一首歌词赠给这酒妓,并对她说:“如果他们要听歌,那你就唱它吧。”    
    大摆酒席请客的韩公这次显得尤其高兴,而这酒妓唱的歌果然是戎给写的词句。一曲完毕,韩公便禁不住疑惑地问询:“戎使君莫非对你很有感情呀?”这酒妓惊悸地站了起来,怯怯地说了声“是的”。话音刚落,她的眼泪就唰地流了出来。韩公让她去更换衣服,当时在座的宾客不知道将会出现什么不测之事,都暗暗地为她捏上一把冷汗。而韩公遂把那个乐将叫来大骂一通道:“戎使君可是天下名士,这你知道吗!他对这位郡妓有感情,你为何还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