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心仪-书梦重温丛书-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萨特
他一直主张介入和干预,贴近现实,所以一度很对中国作家的口味。不
过比起一般作家来,他还是一个哲学家,活得更真实,有一副称得上天才的
不凡的头脑。大概一个作家有了这样的本钱,然后再力主干预生活,就显得
更可信更有价值,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他的戏剧比小说更为成功,我想这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外向的艺术家和社
会活动家,戏剧这种形式更合适一些,更容易直接面对广大民众。他们是他
特殊需要的。
他有极高的艺术才能吗?这往往令人怀疑。他是一个综合体:艺术的,
哲学的,社会学的,诸方面的综合。他最突出的方面或许不是才华,而是敏
感与聪慧,是介入社会生活的巨大勇气和激情,是一份真实有力的人生。
这就构成了他的艺术品格,使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上。
萨特比任何作家哲学家都更具有“当代性”。理解他离不开那个时代,
他是与时代紧紧结合和互助的思想艺术巨人。我们也许难以独立考察他的学
术和艺术成就,因为这种独立剖析会弄伤了他的思想和艺术肌体。他是那个
季节里茂长的一棵枝叶浓密的大树,旁边还长有差不多的另一株树:波伏瓦,
即被他称为“河狸”的非凡女人。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39_1。bmp}
萨特(1905~1980),法国作家、哲学家。幼年丧父。二战中他应征入
伍,曾被德军俘虏,获释后参加地下抵抗运动。他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
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代表作为小说《恶心》、剧本《群蝇》等。1964 年瑞典
文学院决定授与他诺贝尔文学奖,被他谢绝。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40_1。bmp}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哥伦比亚作家。生于医生家庭。代表作
为《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以魔幻现实主
义手法著称,80 年代来在世界文坛有重大影响。198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短时间内风靡了中国。他的确是迷人的,新时期十年中的影响超过了
所有外国作家。他经营那个世界的独特性令人梦牵魂绕。他最让人着迷的作
品除了一些中短篇,就是《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后一部书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创作,这就让人感到奇怪:他在那个大奖之后仍然能够
沉下心来写出一部真正的杰作。这种现象几乎是罕见的。
一个作家的所有好作品、真正有魔力的作品往往都是在刻苦奋斗中、在
压抑的气氛中写出来的。一旦缺少了这种环境,一个人就失去了力量。而在
马尔克斯那儿,这个神话被打破了。这是他特别令人钦佩的方面之一。
他的作品太迷人,太有趣。他感动人的,并非是某种人格的力量,不是
他的心灵。他是伟大的匠人,但不是伟大的诗人。始终站在他前方那座山巅
上的,大概是托尔斯泰一族。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生命。这种人在一个
民族里是绝不会出现太多的。他古怪的程度完全比得上美国的贝娄,虽然他
们之间差异甚大。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42_1。bmp}
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危地马拉作家。父亲是一位法官,母亲
是小学教员。两次被迫侨居、流亡国外,多次担任外交官。代表作为《总统
先生》、《玉米人》。1967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斯图里亚斯
我读过的《总统先生》和其它一些中短篇,都没有特别惊讶的感觉。但
《玉米人》一书却能彻底征服读者。书的前1/3 写得特别好,从《查洛·戈
多伊上校》一章完成之后,就松弛了。前1/3 有难以抵御的磁力,牢牢地将
人吸住。
我们一般这样认为:一部书有一半写松了,失了心力,那么整部书都不
会是优秀的。可是到了《玉米人》这儿就不适用了。因为这是一部奇书,因
为它的前1/3 写得太好了,简直如有神助。
我们可以想象那片怪异的土地以及它孕育出的一种文化。尽管这一切都
是陌生的,可是由于作家把这些传递得准确逼真,我们把握起来有时真是得
心应手。在我所读过的众多的拉美小说中,《玉米人》前1/3 的篇幅给予的,
已经超过了其它拉美作品的总和。
我觉得阿斯图里亚斯是正宗的拉美作家。
他有点像东方作家,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伸手一抓全是事物的精髓,
完全靠土地气脉的推动来行文走笔。当他稍稍偏离了这种感觉时,就只有依
靠一开始形成的那种推力的惯性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松弛的、维持下来
的2/3。这当然是可惜的。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44_1。bmp}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生于一个有英国血统
的医生家庭。童年受英国家庭教师教育,读了大量欧美文学名著。一战后随
家移居欧洲,就读于剑桥大学。1921 年回阿根廷,在图书馆工作,同时进行
文学创作。 1941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交叉小径的花园》,以其超现实主义
的表现手法赢得世界声誉。曾任国立图书馆馆长。
博尔赫斯
这是教导小说家的人,而不能用来指导诗人。他是一本大书,但不是一
个足踏大地的行吟者。他热衷于迷宫,在穿行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他是依
靠读书、修养和知识获得成功的一个范例。他总是出色地操作,并在其间掩
藏了小小的激动。
他常常使一些匠人望而生畏。他关心人的状况,也关心人的灵魂,但比
起他的操作和实验来说,那种兴趣毕竟小多了。
他的作品让人想起庄重的深棕色,甚至是稍有恐怖感的黑色。一种檀香
木的气味从中散发出来,使人在迷茫中滋生奇特的尊重,小心翼翼地走入其
间。
读他的作品很磨性子,很累。娱悦只在长长的苦涩之后,像饮一种老茶。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46_1。bmp}
阿克萨科夫(1791~1859),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曾任书刊检查
官。代表作为《家庭纪事》、《巴格罗夫孙子的童年》,均具有自传和回忆
录性质。
阿克萨科夫
这位俄罗斯的老作家开始写作时很老了,又写一些老式地主生活,所以
是十分老旧的。但是读他的《家庭纪事》却会兴味盎然。他根据目击和记忆,
准确地写出往昔,极少夸张和虚构。他运用的艺术手法,在今天看几乎没动
什么脑筋。也就是这些老方法使他在当时和今后都获得了成功。这又一次证
明了形式本身的确是第二位的。他丝毫也不具备实验意义,但却让人着迷。
俄罗斯大地的辽阔、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乡村风情、激烈的不可调
和的冲突,都被异常有力地勾画出来。我们甚至想象不出一个作家舍弃了这
副笔墨会获得成功。
由此我们会联想,一个作家如果不是特别有内容,那么他哪怕稍稍疏远
了形式本身的探索,也就失去了很多的价值;但如果他是一个经历和经验丰
富到了极点的人,“怎么写”的问题就不那么紧迫了。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48_1。bmp}
紫式部(约978~1015),日本古代女作家。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随父
学汉诗,尤爱白居易的诗。曾在宫廷中任职。代表作长篇小说《源氏物语》
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内容庞杂,行文典雅,笔意缠绵,表现出鲜明的日
本民族气质。
紫式部
《源氏物语》的中国读者有多少?谁也不知道。它好像呆在一个文学的
壁龛中,只让人礼拜而不必研读。它属于早已退出了时新的老年人,属于注
重体面的上一茬读书人。其实它一旦回到青年读者手中,他们就会大受裨益。
它的奇异的质地、叙说的节奏、非凡的才情、华丽的色彩,一切都让人
惊诧。这是日本很久以前的一块紫玉,闪着古典的光泽。它其中写到的一些
出身高贵的男女,接触之后就要交换一二首诗——中国古诗或日本俳句。这
种令人入迷的生活,与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反差何其巨大,因而也相映成趣。
它很容易使我们想到《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但绝想不到《水浒》、
《西游》。像贾宝玉林妹妹那样缠绵,却更像三国争斗那样的氛围。宫廷生
活总是特别吸引人,如果一个记录者对那一切烂熟于心,同时又不厌其烦地
讲叙,局外人就会看重这些故事。这样自然而然产生的韵致和情趣色调,就
必定不同凡响。局外人无论有多么高深的修养、多么大的才能,也难以写出
那一类作品。
这是一部很益于养生的书。读着这样的文字,可以使心情很快平和下来,
不再浮躁。我们得以面对一个拉近了的古代,对比人类千年不变的一些因素,
比如亲情暖意、爱与被爱等,来理解人类生活中的真实和美好、它的永久的
意义。
这样的书永远值得读。它的意趣连绵无尽,会永世长存。它的柔情爱意、
安稳如一的风度,会轻而易举地战胜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艺术。也许我过分
偏爱古老的东方艺术了。
亚玛多
他是一位能干的职业写作者,把一切感兴趣的东西都化为了文字,构成
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阵容。他的《加布里埃拉》说明他有职业写作者那样的热
情和精力、非同常人的巨大制作能力,却并不安于一般的制作。他的这部代
表性作品写得诗情荡漾,散发着“丁香花”的气息。有他这样随意的心态,
再加上过人的才华,才会写出一部声情并茂、内在结构非常严谨的长篇小说。
整个故事像流动的活水,时而汪成水潭,时而冲涮而下,发出清脆的回
响。作家并不珍惜笔墨,舍得使用文字,浪费中又有节简。他很不同于惜墨
如金的另一个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倒有点像洒脱的略萨。他们的长处很相似,
弱点也相似。我仿佛看到他在使用一支粗长大笔,而不是那种纤巧的绣花针。
他写作是很痛快的,大概很少有迟滞不前的状态。
他的思路和文字都十分流畅,读者接受起来也很方便。可是这样畅达的
水流始终没有淹掉精细的思维、巧妙的运筹。这就使他能从根本上区别于那
些过分通俗的作家,也区别于那些比较平庸的作家。
如果全部地、仔仔细细地阅读亚玛多的作品,大概也有点划不来。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52_1。bmp}
亚玛多(1912~),巴西作家。19 岁发表处女作。因参加巴西共产党活
动数度入狱、流亡国外。代表作为《加布里埃拉》。
乔伊斯
他是作家当中走得最远、不允许重复的艺术家,他像普鲁斯特一样写得
魅心魅意、特别专注,也一样孤注一掷。一个东方作家好好研修乔伊斯,就
会发现西方作家在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走进了深刻的分析。他的那
些所谓意识流动、潜意识的连缀,与东方人运用感觉含混而传神地抓住本质
的方式仍然区别甚大。
乔伊斯是一个很讲理性和科学的作家,所以东方作家从相反的角度理解
他并学习他,就难得要领。乔伊斯繁琐而不神秘,而东方作家的艺术,比如
中国、印度和日本的艺术,有时神秘到超出了分析的范畴。我理解中的乔伊
斯,不认为他是不可分析的。所以那些愈来愈多的西方研究者才可以兴味盎
然——失去了分析的基础,他们就无从下手。
中国作家或研究者如果运用西方习惯了的武器来对待中国艺术,比如说
对待《红楼梦》,一定会走入肤浅。“红学”是品的学问,而不是什么供人
考据和解剖的实验。考与剖不是主要的。而对待《尤利西斯》就可以。
他这样的作家不会多也不必多。这点有些像劳伦斯和博尔赫斯。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54_1。bmp}
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曾多年在意大利等国旅居,以教
授英语为生。1920 年定居巴黎,专事写作。代表作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尤利西斯》,广泛运用意识流手法,被称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晚年失明
后,创作又一部力作《为芬根守灵》。
卡夫卡
他的作品不多。但我们从文学史上却难以找到像他这样完整的、简洁的
作家。他对现代主义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使不少人把他归于了大师级——这
肯定会让固执的东方作家感到茫然。因为在我们这儿,“大师”是一个高耸
伟岸的概念,有着相当固定的标准和色彩。
其实在卡夫卡这儿,是否“大师”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从一开始
就完全无视“大师”们的传统。这真是少见的一类生命的感悟,那么新奇又
那么淳朴——我们常常发现新奇的东西往往是不那么淳朴的,所以有时那些
独特性是要大打折扣的。而卡夫卡能够真实地生活在他的想象中,想象激动
了他也指导了他。他在想象中获得和汲取了现实世界中绝无仅有的一份健
康。
他的想象从那只有名的大甲虫(《变形记》)开始,被千万人议论开去。
那一次想象的结果是显豁凸露的,所以不求甚解的大众读者也可以津津有词
谈个不休。在我看来,最能代表他的特异思维的,倒不一定是那一篇和那一
类。比如他的另外的文字,长篇,或者是那封写给爸爸的著名的长信,就重
要得多。
卡夫卡的一切,主要是内容而非形式。一些从形式上入手借鉴的,必然
得个皮毛。他是一个不灭的、特别的灵魂。这个灵魂永远训戒和启示着人类。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56_1。bmp}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作家。生于犹太家庭,父亲是百货商人。
一生写了3 部长篇,均未完成,还有多部中短篇小说,均极精彩。生前发表
作品极少,遗嘱朋友焚毁所有作品,但朋友反而整理出版了他的所有著作,
其中《城堡》、《变形记》、《地洞》等对后世文学有重大影响。他被视为
现代派小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