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心仪-书梦重温丛书-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特别令人敬佩之处还在于,所有作品——无论是成名前或成名后——
都看不出作者曾为自己的出身而羞愧。他坚定地代表着自己的出身,有着从
不打算遮掩的自豪与傲慢、仇视与抵触。这些特质,既不是出身于中产阶级
的海明威和福克纳所具备的,也不是那些以贫困为耻辱的另一些倒霉汉敢表
达的。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0_1。bmp}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父亲是医生。亨利曾做过
多种工作,后涉嫌被捕,在狱中开始写作,出狱后专职写作。共创作短篇300
多篇,轰动一时,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被公认为短篇
名手。
欧·亨利
他对不少短篇小说作家产生了长久的影响,也的确写出了为数不少的好
作品,当然是短篇。他有匠人的耐性,同时又具有诗人的情怀。他的作品是
技巧十足的,却又因为自己真切的激动而避免了另一种浮浅。他与大多数技
巧型的作家不同,他能深深地感动。
无论如何,他只是一个机智的、非常聪慧的大文人。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2_1。bmp}
汉姆生(1859~1952),挪威作家。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5 岁起独立谋
生。曾两度流落美国。他提倡心理文学,代表作为《牧羊神》、《大地的成
长》等。1920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拥护纳粹1945 年被捕,后因病获释。
汉姆生
他像哈代一样执着一样厚重,凭着对那片土地的感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
的读者;他的魅力同样不会随着风气的变换而失掉。《大地的成长》是按照
古老秩序排列构筑的,也是展示一种古老的情感。人们会在一些最基本的发
现上长久地驻留,从中找到一些未曾变更过的感念。这就是永恒的诗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像他着力描叙的土地一样,不断有新的东西
滋长出来。他确立的一切:情感、故事、人物,比其他那些机智灵巧的作家
要持久得多。
任何时候,那些擅长于讲叙老故事和“平淡”故事的人,都往往蕴藏着
强大的力量。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4_1。bmp}
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批评家。出生于美国,先祖是英国
人,祖父创办华盛顿大学,后任校长。母亲是诗人。1914 年起定居英国。代
表作为《荒原》,是他的成名作,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还有《四个
四重奏》,被认为是他创作的顶峰。194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
他在众多的诗人中总是独占一份光荣。他的超人的气魄、瑰丽斑驳的想
象、芜杂而和谐的意绪,都让一代代人视为神奇并诠释不尽。他像一个独行
大侠一样,风卷残云般地从大地上掠过,让后来人望而生畏。
重复他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可能的。他写出了大气磅礴的《荒原》,
又写出了《四个四重奏》。他的劳作和实现的结果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人到底
能够作些什么,并让我们更加忠于理想。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6_1。bmp}
怀特(1912~),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生于英国,二战中曾就职
于情报部门。1948 年回澳大利亚定居。其成名作是小说《人类之树》,代表
作为《风暴眼》。197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怀特
他是澳洲的多产作家。他之前我们极少注意那块土地上的诗人。他那些
大部头的书里,故事应有尽有,而且写得极为放肆。比如《风暴眼》等书,
作者并不顾虑什么,甚至也不担心篇幅太长。结果它们真的有了这些倾向。
怀特很倔强,越是后来越显示了这样的性格。那些好的艺术家,在经历
了一切之后,剩下的最后一件珍宝就是倔强。而那些没出息的所谓艺术家,
只能越来越乖巧、越来越懂事。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8_1。bmp}
索因卡(1934~),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在英国攻读文学,
毕业后在伦敦皇家剧院从事戏剧工作,1960 年回国。他把西方戏剧艺术与非
洲传统音乐、舞蹈等结合在一起。后期作品表现手法荒诞。代表作为剧本《路》
和长篇小说《痴心与浊水》。
索因卡
使我难忘的是他的剧本《森林舞蹈》。他的戏剧比他的小说《痴心与浊
水》等更好。它以令人惊奇的丰富多彩、深深植根于民族沃土的非凡气质征
服了我们。我因此感到,艺术家要倾听土地的声音必须屏息静气——当然对
于读者也是这样。
许多单薄的作品主要就是没有传递出土地的声音。土地没有卑贱的,而
感受土地的心灵却有卑劣和高贵之分。索因卡在那个戏剧中充分表达了他对
一片陆地的敬重、和面对生母般的情感。
他的作品如此频繁地出现鬼魂之类而不使人厌烦。这很奇怪。鬼魂的参
与其实是一种假设和言喻,这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特别是在拉美作家手中
反复磨擦过,已经提不起人的胃口。索因卡却成功地找到了一条鬼魂来往的
通道,所以它们出现得再多、再疯狂,都显得自然贴切。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8_1。bmp}
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父亲为巨商,母亲有葡萄牙血
统。26 岁发表《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举成名,被视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
作。二战前因反对纳粹,被迫流亡国外,1938 年迁居美国。晚年移居瑞士。
其代表作还有《魔山》。 1929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ewc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9_1。bmp}
托马斯·曼
这是一个使很多天才黯然失色的伟大作家。他在令人难以想象的青年时
代就写出了皇皇巨著:《布登勃洛克一家》。后来这部书成了一些家族小说
的楷模,是那个时期传下来的真正的经典。比起它来,那些现代主义的经典
就显得太牵强、太寒酸了。它具有经典作品才有的庄重感和相应的规模、超
人一等的气质。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后来一连串的杰作。一个强大的生命有着怎样的创造
力、不倦的热情,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他甚至写出了《死于威尼斯》这样的作品,这进一步说明了他是一个超
越时代的作家。作品中特异的品质与思维、无比纯粹的艺术格调,都能引发
别人无穷的想象。
所有的现代主义作家几乎都有隔膜的痛苦、寂寞的孤单,以及由于历史
的短浅和某种缺乏根柢造成的担心,总之都有着程度不同的苦恼——如果能
够更多地听到上一个时代大师们的回声,那将会使他们感到特别的幸福。而
《死于威尼斯》一篇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期望。
米斯特拉尔
那些专注于某一种题材和主题的作家,极少获得她这样的地位和荣誉。
她差不多一生只歌颂爱、爱情。人人都触摸得到的那个大主题在她这儿变得
很实在又很新鲜。它甚至在一开始是非常具体的,这种具体性带来了单纯的
美,并使她一直坚持到底,她于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个作家在捕捉那些真实而具体的诗意时,并非是十分容易的。因为他
们很快就会变质,成为很抽象很色彩化的东西。于是作家有可能因此而变得
庸常。
米斯特拉尔难能可贵的,是她一直执着于看到感到哀过痛过也痴过的这
种情感,一生不再忘怀。这种执着本身就是最好的诗。这种情感的性质属于
人类亘古不变的那一部分,最受人尊重和厚待。
20 世纪末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情感。反映到艺术上,就是这种艺术家的绝
迹。现在开始的是一场更复杂更含混、更无所适从的痛苦。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14_1。bmp}
米斯特拉尔(1889~1957),智利女诗人。早年独立谋生。14 岁开始发
表诗作。后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中学校长。还曾任智利驻国外领事。代表作
为诗集《有刺的树》,1945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斯坦培克
现实主义创作在他那里接近了尾声。我们可以在他身边发现一大批杰出
的现代艺术实践者,如帕索斯、海明威和斯泰因等。他们及所处的时代不可
能不影响斯坦培克这样的实力派作家。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他的《托蒂亚盆地》
(一译《煎饼坪》)和《罐头厂街》。他的产生了极大反响的长篇《愤怒的
葡萄》写得结实有力,沉郁凝重,囊括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有扎扎实实
和极其有趣的人物,有无可取代和没法忽视的当代性。这一切都使人不得不
极大地重视。它特别像一曲正剧,这也是让人看重的原因。
但前两个中篇深刻的幽默感、自然天成的流畅、对人性宛若无意的有力
揭示,都最好地表现了他的才能和艺术倾向。他的其它作品很难达到这样的
高度。这也使他稍稍脱离了现实主义,有了别一种色彩。
他是始终可信的、严谨的作家。即便到了《伊甸之东》和《烦恼的冬天》
这样的阶段,也仍然保持着那种严肃工整;即便是写《战地随笔》这样的短
章,也仍然充满了绝妙的思维。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16_1。bmp}
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生于工厂主家庭。成年后修过路,
丈量过田亩,捕过鱼。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及中篇小说《托蒂
亚盆地》、《罐头厂街》、《珍珠》等。196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舍伍德·安德森
他在中国读者中最有影响的是《小城畸人》。这是一部互有连接的短篇
小说集。它可以反复阅读,意味深长。这样精致而博远的作品,在文坛上从
来少见。它甚至使人想到,一个作家一生只要写出一部这样的书,也就足以
流传、足以无悔了。
时间的浪头大概难以淹没这本薄薄的书。
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从不放纵自己的情感。他似乎只对充分把握
了的事物感兴趣,并对其再三品咂。他对人的探索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始终
专注于某种悟想。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洞察力,表达上的准确性,都让人吃
惊。比起他的两个学生兼朋友——海明威和福克纳来,他显得节俭多了,谨
慎多了,城府更深。
《小城畸人》可以做为文学的教科书。而某些巨著却难以担当这样的重
任。
里尔克,里尔克
谁能理解他和他所创造的世界。
这是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寂寞着、激动着、热爱着的一个人。一个比他
更年轻的诗人收到他那著名的十封信①之后写道:“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
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是的,我们都是一些应该沉默的人。可是我们不能够,因为我们偶尔也
像里尔克一样寂寞。冬天里的寂寞,春天里的惆怅和秋天里的伤感,就像当
年加在里尔克身上一样,也会加在我们身上。
随着落叶的卷动,寒冷来临。屋檐上的冰凌被呼啸的北风扫在地上,像
玻璃一样碎成杂屑。我们真的、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那种寂寥。一个在旅途
上疲惫已极,却不得不遥望没有尽头的土路,悄坐一块青石休憩。。
在里尔克的世界里,在他的自语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是“寂
寞”和“爱”。他认为寂寞是美的,因此人应该寂寞,必须寂寞。他认为爱
是最美好的,同时又是最艰难、最高和最后完成的事情。所以他说一个年轻
人是不应该急匆匆去爱的,因为他需要学习,需要懂得很多之后,才能够完
①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19_1。bmp}
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父亲是铁路职员。22 岁时曾去俄
国,会见了列夫·托尔斯泰。1902 年旅居巴黎,曾任雕塑家罗丹的秘书。他
的代表作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如《杜伊诺哀歌》等。他还写小说和散文。
他的创作对西方文艺界和知识界有重大影响。
成这最后的壮举。里尔克把爱看得那么神圣。只有这种爱,这温柔和煦的目
光扫过时空,扫过遥远的世界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够证明自己是活着的——
这个特异的生命,这个多病的自小孱弱的陆军生,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欢乐和
沉寂之中爱着、思索着。
他的呢喃留给了极为遥远和荒凉的一个世界,以致于在几十年、几百年
之后的另一个角落里,还会溅起轻轻的回响。
后人因为他的存在而神往和沮丧,热烈和绝望。一个完美的人,一个抑
郁和温柔的人,一个懂得爱的人,你的思想让人翻来复去地阅读;你的思想
像美丽的丝线一样将人缠裹。
雨夜,听着北风,低吟你的诗句,抵挡袭上心头的什么。许多痛苦退远
了,温柔像远方的海波一样推拥过来,覆盖过来。
。。想起苏联另一位类似的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还有那个美丽的命运
多劫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他们三个人的美丽过往和难忘的友谊。他们互
相爱着。他们都是深深懂得爱的人,可爱的人,自我怜悯和自我骄傲的人。
他们也懂得自豪,他们常常沉思和寂寞。
光彩四溢的诗人在著名的十封信中对另一个更年轻的诗人说:“亲爱的
先生,你要爱你的寂寞。”天哪,我们什么时候听过这样要命的字眼,这样
特殊的劝慰啊。
他接着写道:“负担它那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
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正是你的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
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你要为你的成长欢喜。。”
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身边的人同我们的疏远更能引起自身的磨损和痛
苦。可是里尔克却说,“这正是你的周围扩大的开始”。我们的亲近离远了,
可是我们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是“值得欢喜”的一种成
长。这是何等自信的理解。这种真正的、不容动摇的自尊,这种由于长久地
守护善良而引发的感慨和自豪,并不是很多人所能拥有、所能理解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