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审判达尔文-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数目必定非常庞大,他甚至说大到不可想象(inconceivable)。但当年并没有找到很多中间型,因为在1859年全世界还有很多化石床还没有仔细地搜查过。当时的探察者可能也不知道到底要找什么。一旦古生物学家接受了达尔文的学说作为可以暂用的假使,搜查更多新的化石床,协助证实达尔文主义,你想达尔文学说的困境必会好转,假以时日化石的记录必会改观,越来越像达尔文所预料的一样。是吗? 

    
可是对一个怀疑者来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考验并非真正公平的考验。请想一想,如果科学界所有的人都热爱了达尔文这学说,达尔文主义很快就成了正统思想,变为不可抗拒的浪潮,其威力之大连当时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如哈佛大学的路易·阿加西斯也不能抵挡。他因不肯随着潮流改变,附和进化论而突然被人嫌弃。试想古生物学家疯狂地投入这个新学说,甚至在研究化石时单单发表支持进化的发现,而不支持进化的证据就被搁置隐藏起来,这种歪曲真理的情况何等可怕。以下我们要详细地看一看,上述的情况并非幻想,而是史实。表面上达尔文主义似乎通过了化石的考验,但事实上是多年来科学界的人不肯让它垮台而已。 

    
达尔文的理论不仅推测化石演变一定会被发现,而且还暗示真正完整的化石记录一定会显示演变的存在,我们关于物种恒定的想法会在持续变化的过程中被证明是一种专断的观点。达尔文主义者还有一个关于物种灭绝的重要论断,物种灭绝是生存竞争的必然结果,达尔文认识到他的理论需要一个比进化更加和缓的灭绝模式: 

    
以往较旧的想法,以为地球上的生物在不同年代被大天灾毁灭的看法,已经被人遗弃。那些地质学家……他们基本的看法自然会引导他们作这样的……结论,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在一群生物之中,一个种灭亡的速度一定比它出现的速度慢。如果在图表中用一条直立的直线来代表某一种生物在地层化石中出现的年代,而线的粗细代表个体数目的大小,那么这条线的上端逐渐变细(意味着灭绝的速度)一定比下端渐渐变细(意味着物种出现速度)更缓慢。不过,偶然有些生物如菊石类(ammonites)在第二纪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 

    
物种渐渐不断地消失是生物逐渐被更适应环境的后代所淘汰的必然现象。但是,如果大多数古生物的灭亡只限于几次地球上的大灾难(例如地球温度突然变化,或者地球受外太空流星撞击),在这些大灾难的情况之下,生物能否生存可能与平时适应与否无关,残存的生物不死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够幸运而已。这样,只要搜查新的化石床,找中间环节,并且研究生物灭亡的模式和大天灾的关系,就可真正考验进化论 
是否正确。 
    
虽然达尔文反对大步伐的进化引起以后科学界持久的争论,但是在达尔文有生之年,进化论大大胜利。在始祖鸟(Archaeopteryx)一种有几项类似爬虫特征的化石鸟被发现之后,很多人以为全套进化论所需要的一切化石证据已经找到了。从此以后,找化石成功的故事不断传出。先是说找到了人类的始祖,然后有像哺乳动物的爬虫和一套似乎完整无缺马的进化记录等等。乔治·盖洛德·辛普森将古生物学纳入新达尔文主义合成论中。他宣告化石已经证明达尔文是对的。这项宣言历代以来被当作事实传授给学生物学的学生。1980年哈佛的古尔德说,〃美国最新、最有分量的生物学导论的课本〃也基于化石证据支持合成进化的理论。他说: 

    
广进化论(macroevolution),就是进化上较大幅度的改变,是否能够用微小的改变(microevolution)来解释呢?鸟类的来源是否真的本于爬虫,渐渐积累像鸟的基因,如紫红眼睛等基因而改变成鸟类呢?
    答案当然是可能的!而且没有人可以提出更好的解释……化石的记录说明广进化的速度的确很缓慢。慢步的进化必须如前例所说的,积累取代几百到几千个基因而形成。 
    可惜,上面引述最后的一句话是假的!古生物学家早就知道是假的。 
    
在70年代,古尔德、尼尔斯·埃尔德里奇及斯蒂芬·斯坦利已经撰文重新评估化石的证据。古尔德和埃尔德里奇提出一项新的学说,他们称之为〃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蔑视的人称它punkeek,废物之意),目的就是希望解决化石的困惑:为什么对世界各地地层长远而又广泛的探索所发现的今天所有的化石整体来说,仍然不能解释1859年不能说明的问题?古尔德说: 

    绝大多数生物化石的历史都包涵两个与渐进式的进化论有冲突的特点:
    
1。稳定:过去绝大多数的生物活在地上的时候都没有显出任何进化或退化的现象。多数物种在地层中出现时与它们消灭时的外形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有外形的改变也都十分有限,并且没有显示进化的一定方向。
    2。突然出现:世界各地调查的结果证实,任何物种并非由始祖逐渐改变而来;相反的,各种生物出现时都已经〃全部完成〃了。 
    
总之,如果进化的要意是解释一种生物可以渐渐改变成为另一种生物,那么化石证据最大的贡献就是说明进化论没有任何根据。当然进化论者也可以强辩说,因为中间环节没有被地层保存下来,所以生物种〃好像〃突然消失。但是,稳定的现象所有生物化石所显示的完全没有基本的方向性的改变是一种积极有力的证据,证明没有进化。我说的不是偶然有这样的例子;而是说,所有化石显示的趋向都是如此。 

    
根据斯蒂芬·斯坦利所著的《进化新时间表》一书,在美国怀俄明州的大角羊盆地(BighornBasin)埋藏了500万年连续不断的化石记录,而这段时间又正好是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出现并开始征服全球的时期。由于这些记录非常完整,很多古生物学家确信生活在这盆地的生物群体中必定有些化石,可以串连起来,为连续不断的进化过程作证。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很多被认为是祖先的物种,竟然跟其〃后代〃同时存在。并且,〃整个化石记录中竟没有一处清楚显示任何生物从一种转变为另一种〃。而且,物种在从化石记录中消失之前平均约100多万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任何改变。斯坦利以蝙蝠和鲸鱼的来源为例,证实达尔文渐进主义不可能克服的难题,就是面对化石稳定不变的证据怎样解释在1000万年(或稍多一点点)的时间之内,从同一种的哺乳动物可以渐进演化出蝙蝠和鲸鱼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来! 

    
假设我们想用已有物种逐渐演变的办法生成一只蝙蝠或鲸鱼,又如果每一个〃长期种〃(chronospecies)【注一:生物界中,各物种独自分别为繁殖的体系,各种之间不能互相繁殖,因为单从化石来看,我们不能确定两种不同外形的生物是否能繁殖?我们只能从化石的外表形态来决定生物是否同种。那么一个〃长期种〃就是指一系列的生物化石经过长时间进化仍未改变多少,故仍旧归入一个种。】的平均寿命都有100万年(或更多一点),而事实上,我们只可能在1000万年的时间之内完成这项任务,那么,我们用最紧凑的方法也只可能将10到15个〃长期种〃连接起来,串连出一个连续的系列,就要将一只低等的哺乳动物祖先演化成为蝙蝠和鲸鱼,这简直是荒唐而不可思议的事。〃长期种〃本身的定义就是逐渐改变而经长期的进化才产生一个新种。每种的变化不会太大。那么一连串10到15个这些种,或者可以使一只像小鼠一样的动物改变成稍有不同的动物;它或者可以算是一个新属(Genus)的动物。但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只蝙蝠或鲸鱼! 

    
显然,斯坦利需要有更快速方法来解释哺乳动物的演变。他只有依赖完全没有经过考验的学说:随机的突变可以更改〃调节基因〃(regulatorygenes),从而变更胚胎发育的过程,因此在一代之间就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生物。到底这算不算是广进化呢?我们来看看古尔德及埃尔德里奇在进化论方面提供最重要的一个概念〃间断平衡〃怎样解释新种的形成。他们说,新种(speciation)很快可以形成,【注二:〃很快〃、〃迅速〃这类词在此是专门的名词,应用于地质学的年代。读者应该记得,对一个地质学家来说,10万年只不过是段很短的时间。一些主张间断平衡的人强调,弃绝〃渐进论〃很容易使人误解他们鼓吹大突变论。他们的意思好像是说,进化的演变要经过达尔文所说一步一步的过程,很多个世代才完成,但从地质的年代来看又是很短暂的时期。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法可能是故意捏造的,下文将解释其中的原因。】只要在一始祖分布地域的边缘有一小组的个体与主流之间产生了分隔,就可以完成。自然选择的压力可能在某一生物种分布边缘地区向侥幸生存的群体发出最大的效力,并且幸免死亡而存留的异种很快就可以在这数目很小被分隔的群体中散布。这样,一个全新的生物种就可能在大群体的边缘产生,并且不留下任何化石的痕迹,因为化石主要是从大群体中的动物遗留下来的。这样新种就好像在化石记录中突然出现,然后渐渐分布到整个始祖种群占领的地区。 

    
间断平衡说解释,既然化石记录已平衡不变为主,那么,新种的出现必须从大步的广进化而来。埃尔德里奇及古尔德认为,广进化与新种的产生是不能分离的,因为在一个大群体中,〃基因的流动〃(geneflow)由大量的杂交趋向中庸反而成了进化变异的障碍。这样也可解释为什么化石记录中的种都不改变,因为整个群体并不改变。重要的进化变异是在边缘、被分隔的小群体中进行,然后新种出现之后在重新突然回到始祖的群体中。 

    
可惜大多数的进化论学者并不接受埃尔德里奇和古尔德的学说,他们反对进化的改变与新种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个动物种之中就可以有很多不同变异(正如几百种不同的狗一样)。相反地,不同的生物种常常在外表形态上几乎无法分辨,所以,新种与同种内的变异似乎是两个不同的现象。至于〃基因的稀释〃或〃基因的流动〃在一个大群体中是否真正阻止改变,仍然是理论上未解决的争论,而子代形成之后才重新加入亲代种的学说又没有证据支持。菲秋马说,若有的话,〃也只有极少〃的例证可以显示始祖型与改变后的子代在同一地区共存。 

    
因此,再加上其他的理由,正统的新达尔文主义者喜欢用传统常用的论调,以化石记录不全来解释为什么新种会突然出现。而衡态不变和稳定的现象,正好反映了他们偏爱的〃镶嵌进化〃(mosaic…evolution)和〃稳定选择〃(stabilizing…selection)。〃镶嵌进化〃是指动物柔软的部分可能在〃无形〃中进化,而可以变为化石(硬)的部分看来还是一样。〃稳定选择〃则认为,自然选择可以消除所有的变异而防止改变。这就是有时虽然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环境的改变,仍未能看出新的适应改变的原因。在此,自然选择又以同义反复的姿态出现。不论变或不变,都可以用它来解释。这样,自然选择岂非万能? 

    
如果达尔文主义享有〃先验的(a…priori)真理〃的地位,那么化石证据的难题只不过是进化的过程没有记录而已。但是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达尔文主义只不过是一项科学的假说,用化石就能加以证实或证伪,那么间断平衡所引起的争论,真正重要的意义不在乎古尔德、埃尔德里奇和斯坦利所提出的解答,而在于他们引起争论的原因。我认为没有必要怀疑间断平衡可以作为解释进化论的一个模式。有些情况之下,如夏威夷的果蝇繁衍出不同的种,就显示出一个生物种迁移到新环境之后很快就能多样化,所以重点不是物种分布的边缘地区是否很快能产生新种,最重要的是察看这种机制能否解释超过种以上的进化。相对来说,种的变化还是非常狭窄的范围,而且这种过程是否真如达尔文主义者所说,并不产生身体特征上主要的改变? 

    
试想斯坦利所提出的,以鲸鱼和蝙蝠为例的难题,就是同一纲(class)中的动物的改变。没有人主张一个原始的啮齿动物可以在一次改变之后就变成鲸鱼或蝙蝠。有没有〃调节基因〃的突变帮助也不是主要问题。重要的是进化过程中必须留下许多个中间型的生物。其中也有一些必定有相当的数目,并且在地上生存一段较长的时间。但为什么这一切〃必定有的情况〃,居然完全没有在古化石中留下记录呢?当然有一些中间型可能不太适应环境而活不长久,特别是要将脚改变成鳍或翅膀的中间型难以生存。无论如何,提出这些问题对达尔文主义者的故事毫无助益。 

    
当然总有一些进化的过程没有在化石中留下丝毫可考的痕迹。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完全靠聪明的借口来填满一切空缺。在各大类的生物如门、纲、目之间的空缺不但普遍存在,而且它们之间的鸿沟简直太多了。请问,除了不可见的边缘分隔的解释之外,还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吗? 

    
在化石记录问题中,使达尔文主义者最头疼的是寒武纪大爆炸(Cambrian…explosion)。大约6亿年前,几乎所有动物的〃门〃(Phylum)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完全没有达尔文主义者所必需的祖先痕迹。正如道金斯所说,〃这些动物化石就好像有人故意放进去一样,完全没有进化的历史可以追寻〃。达尔文在世时还没有证据显示寒武纪之前有任何生物存在。他在《物种起源》中承认〃这现象目前仍未能解释,而且的确是可以用来作为有力的证据打击我现在要讨论的观点〃。达尔文又说,〃如果我的学说是确凿的,寒武纪之前的世界一定充满各种的活物。〃 

    
近年,在地球最古老的岩层中找到了不同的细菌及蓝绿菌的化石,而且一般都认为这些单细胞的生命可能在40亿年前就出现了。细菌及蓝绿菌是属于〃原核细胞〃(prok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