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桃花映面宋美龄-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便在上海万国公墓提前购置了8穴墓地,作为全家最后的归宿地,全家“约定”死后葬在一起。宋庆龄不忘“约定”,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希望身后永远陪伴着父母。    
    宋庆龄生前仿佛一位神话里的人物,身后享受了至高的荣耀。    
    宋庆龄的声望来自她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始终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的战斗经历。    
    宋庆龄一生维护孙中山的光辉形象,抨击蒋介石的专制独裁,将她的爱和恨演绎得淋漓尽致。    
    宋庆龄,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之美,是中国最卓越而辉煌的象征。    
    宋庆龄的革命一生,无愧为中华“一代国母”,其光辉一生,正如何香凝《菊石图》所写的:惟菊与石,品质高洁;惟石与菊,天生硬骨。    
    悠悠清泉,娟娟皓月;惟菊与石,品质高洁。    
    1948年,宋美龄赴美为国民党求援,从此再也没有踏回上海的土地,也再没有同宋庆龄    
    见面。据说,1981年宋庆龄去世时,远在美国的宋美龄,虽对内对外都没有公开说一句话,也没有任何唁电,但她当时就失声痛哭,并且私下里多次流泪,虔诚为二姐做祷告。    
    宋氏家族是一个按照基督教的理想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纽结起来的大家庭。宋嘉树夫妇对自己的家庭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希望大家今生今世互亲互爱,永不分离。他们全家8口人,在人生的归宿处——宋氏墓地也造了8穴地;宋嘉树的妻子临终前,曾要求女儿们永不剪发,她们姊妹三个谨守母言,一直都梳着发。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内在聚合力啊!宋氏姊妹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聚合力的牵引,才在新中国建国前的政治风云中,一方面和政治斗争中的不同阵营保持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也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分歧而中断缠绵的姊妹之情。    
    长期孤寂地寄居在美国的宋美龄,看着自己的二姊安睡在亲爱的父母身边,遥望着绿草如茵、阳光和煦的宋氏墓地,那种“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故土情,那种千丝万缕的姊妹情,搅动了她那平如秋水的心境。    
    应该说,蒋介石的死,宣告了宋美龄政治生命的结束。    
    1975年9月16日中午,宋美龄搭乘“中美号”专机离台赴美。    
    1995年适逢二次大战结束50周年纪念,宋美龄应邀重返国会山庄接受致敬,并发表简短谈话。此次华府之行,使垂垂老矣的宋美龄重温了一场遥远的旧梦。    
    50多年前,宋美龄以其杰出的风度气质、流利的英语亲往美国国会与各大城市演说,要求协助中国抗战而引起轰动。因此,美国会议员有意藉纪念二次大战与联合国成立的机会,重邀宋美龄到国会演说,无疑颇有“遥想公瑾当年”,让人重温宋美龄国会演说的味道。偏偏打着“务实外交”旗帜的李登辉,也排定于当年重访美国母校康乃迪克大学,台独丑行的表演,不仅让美国方面居间处理感到尴尬,也使宋美龄这场历史性演说暗然失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园”。愈是晚年,宋美龄愈是思恋生她养她的故土,因为那里镌刻着她的花样年华。多少事,自难忘。    
    宋美龄的晚年生活很是孤寂。平时以养花、作画、阅读、练字来消磨时光。30位侍从人员除了安排她的生活起居、衣着、车辆外,还替她整理文牍,处理书信。    
    但相互间难有深入的交流。自1991年,宋美龄更是深居简出,颐养天年。很少在公众场所露面。    
    她喜欢一个人静静欣赏她以前画的国画,回味往事。    
    宋美龄晚年的心境也苍凉。不仅是故旧大多凋谢辞世,连家族晚辈如外甥女孔令伟、孙子蒋孝勇也一一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宋美龄心中的至痛。特别是在张学良去世之后,宋美龄更显落寞。不免有“杜鹃声里斜阳暮”的寂寥之感。    
    她偶尔接见访客、逛逛公园、参观画廊。她虔诚信教,平日与《圣经》为伴,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早已能驾驭生命中的风浪与波折。1997年3月20日欢度百岁生日时,纽约宋寓热闹万分,贺礼极多。每年过生日,似乎是她最快乐的时刻。    
    孔令仪夫妇曾希望宋美龄将自己亲身参与或曾居关键角色的往事书写或口述,集成自传,但令人遗憾的是,她始终拒绝作口述历史和撰写回忆录,对历史而言,乃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2003年10月24日,106岁高龄的宋美龄安详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她的逝世,似乎意味着中国历史的一个篇章告一段落。    
    姐妹相继凋逝,均没有看到海峡两岸统一,这是她们最大的遗憾。    
    与大姊一样,她的骨灰留存在美国。    
    上海的万国公墓,永远欢迎她们的魂归。    
    鹤驾已西,鸾音不再,令人憾惋。    
    106岁的宋美龄走了,没有留下文字传记,没有留下私密日记,也没有留下专门的音像资料。留下的,是许多外人或许永不可知的谜团。有人说,这就是宋美龄的风格。    
    幼年的宋美龄,同所有的中国儿童一样,吃饭穿衣,都是听候父母安排的。那个“小灯笼”似的宋美龄,脚蹬“猫猫鞋”,身穿厚鼓鼓的棉花袄,与其说是上海一富商子女形象,倒不如说那是旧时中国几乎所有儿童的真实缩影。    
    旧时,那是典型的中国儿童的娃娃装。    
    但是,她很快便有了自己的选择。    
    “小灯笼”长得快,衣服一天天变小,每二三个月就得换新的。母亲拿来一件大花褂子。她嚷嚷着:“我不穿花衣服,我要穿哥哥那样的。”    
    哥哥子文只大她两岁,穿过的衣服很多,随手找来一件给她穿上都很合体。    
    母亲也就由她。    
    看着小妹穿着自己曾经穿过的衣服,活脱脱一个假小子。宋子文嘲弄她说:“你这个撒旦小羊羔,穿男孩的衣服,真调皮!”    
    在哥哥的眼中,小美龄是一个小调皮。    
    不过,在父母亲的眼中,她却永远是一个小公主。小公主就应有小公主的打扮。    
    特别是她留学去美国以后。    
    因为这时已由不得她。


第四部分第26节 宋美龄的穿着

    就在美龄去美国落脚波特文时,她收到了一个从中国寄来的包裹,里面是给她的花花绿绿的漂亮的衣物。那黑绸服和绣有青龙图案的黑绸小裤,是父母的暗示:你是一个中国女孩!同时也是向异国他乡的朋友表明,我们的女儿是中国女孩。    
    入乡随俗。这个时期,宋美龄多半时间或者说只要在大众面前,总是美国学生打扮——脚蹬结实的美国鞋,身穿美国衫和美国裙。    
    她心血来潮时也别出心裁,经常用一些色泽明快的丝绸在自己宽大的短外套或茄克衫上做点缀。或者在只有她同二姐一起时,干脆穿上中国旗袍,哪怕有时美国小朋友的不速造访使她们措手不及,不得不立马钻进衣橱换上西装。    
    更有趣的是,她有时故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不中不西的模样。比如在她参加体育活动时,上穿一件水手领罩衫,下身却配一条过膝的锦缎灯笼裤。虽然不伦不类,却别有风彩。    
    这种打扮,在她学成回国,走下高高的远洋轮扶梯时,展现在国人和家人面前的,就是一个完全的亦洋亦中打扮的具有几分傲气、又具有十分活力潇洒的才女:“……纤秀的脚上套着一双黑色的打蝴蝶结的便鞋,天蓝色的袜子织有红色的楔形花纹。短短的红裙子滚着蓝边,裙子下面微微露出好几条衬裙的花边,每条衬裙的颜色都各不相同。白色的小围裙,镶银边的黑天鹅绒紧身马甲。小小的外套也是黑天鹅绒的。胸前敞着。雪白的衬衫打着小裥相,一颗闪亮的扣子将领口收住了。头上戴一顶金色的小圆帽,帽沿上缀着白花边,帽子背后拖了两根红飘带,表明了她的姑娘身份。”    
    这种喜欢穿西式服装的习惯,让她在回国之初很长一段时间,觉得中式服装有些怪模怪样。据说,她是自称第一个在公开场合穿短上衣和便裤的中国妇女。为此,曾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说她“有失体统”,说她“不像个大家闺秀”。但是,宋美龄不理会这些,我行我素,对任何人的评头品足,她都不介意。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乐意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    
    人是会不断变化的。    
    回国后,宋美龄加入了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这是一个慈善性组织。在这个组织的活动中,她对中国童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尤其是对童工们营养不良、体力不支的凄惨命运极为关切。从此,更激发她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从事社会活动上。    
    很快宋美龄便成了社会的公众人物,成了上海上流社会社交界的活跃分子。有资料这样描述她:“她长得标致,举止典雅大方,又有钱盛装打扮。因此,……她便成了一位众星拱月似的人物。”    
    “她有着如花似玉的容颜,蓄着乌黑的波浪般的长发;穿饰物精致的服装,戴有花边的金色小圆帽,完全是一位风姿绰约、意气风发的美女。”    
    人的变化更随社会的变化和自身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因为人是社会的人。    
    在她做了第一夫人,又历逢抗日烽火、国难当头的历史巨变之后,宋美龄不再是一般的社会公众人物,她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引起社会关注。这时宋美龄的形象一般是“布袍淡装”,“不佩任何首饰”。她的贴身秘书在《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一书中这样描述:“宋美龄的头发笼统梳向脑后,绾上一个大发夹。一身阴丹士林布的旗袍只有八成新;脚穿平底皮鞋,普普通通的长统丝袜,通身没有首饰……”    
    以致于人们初次接触她时,还以为她是一个普通职员。人,不论富贵贫贱,非常时期只能非常打扮:——当她在前线慰劳抗日将士时,“头戴钢盔,军服绑腿”,摸爬滚打在第一线;——当她视察儿童保育院时,则是“短袖阴丹士林布长摆旗袍,平底布鞋,普通丝袜。”    
    时任国民政府三厅厅长的郭沫若这样盛词赞颂宋美龄:“简单朴素,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华民国的第一夫人——蒋夫人,身穿阴丹士林布的旗袍,足履布鞋。这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元首夫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因为特殊的身份,宋美龄的穿着代表着国格、国风。特殊情况下,宋美龄不但深深地懂得这一点,而且努力做得更好:——为慰劳苏联支援中国抗战的空军志愿大队,“宋美龄特地梳了一个燕窝带凤凰闪翅的美丽发型,还配了两簇鲜艳大方的金花压发。浅领、长摆、高衩紧身旗袍,袖长不到两寸,胸前还有精工绣制的出水芙蓉。耳坠上饰以镶有碧色珍珠的夹压式耳环。”    
    一个全新的宋美龄。    
    ——为陪同蒋介石参加外交活动,“宋美龄则是一身英国女王式的白色常礼服。    
    长裙委地,紧袖及腕,并戴有白丝手套。”    
    一个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宋美龄。    
    ——当宋美龄出使美国,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讲时,“她穿着黑色金丝绒旗袍,胸前佩着镶有宝石的中国空军徽章大扣花。”    
    一个更为显得清高淡雅,豪气勃勃的宋美龄。    
    不过,她的心态永远是平民,或者说她一直努力把自己摆在平民的位置上:——她像运动会上的中学生,“身穿一件短袖白布衬衫,蓝布运动长裤,平底皮鞋。”    
    ——她同下属一样,脱掉袜子,挽起裤腿,赤脚下水摸鱼,惹得那些下属情不自禁地嚷嚷:“今天好幸运哪,亲眼看到了赤足大仙蒋夫人。”    
    ……    
    当然,宋美龄婚礼的穿着无疑是豪华得无以伦比的:“美龄穿着白色长裙礼服,披着银白色乔其纱,披纱用一枝香橙花别着,稍稍偏向一边。饰以银丝的白软缎长裙长长地拖在身后,像一只出水的白天鹅,透过纱裙可以看到银色皮鞋。她的乌发藏在白色尚蒂利桃花的罩纱里,罩纱垂到肩上,形成第二层披纱。”    
    一个显赫的婚礼,一次辉煌的盛举。宋美龄终究是绝艳无比的宋美龄。    
    人是爱美的,尤其是女性,又尤其是少女。    
    12岁时的美龄与同龄的女孩不同,她早熟。在皮德蒙特时,可能是大女孩恋爱的影响,抑或是她天性使然。有一天,她用中国搽脸粉搽了脸,而且还涂了口红。    
    结果被人发现了。    
    当时在美国,抹胭脂涂口红被看成是伤风败俗。    
    “哎呀,美龄”,一位年纪较大的学生惊讶地喊道:“我想你脸上化妆了吧!”    
    “是的”,美龄不以为然地回了一句:“搽的是中国粉!这有什么。”    
    她的伶牙俐齿使得那位学生无话好说了。    
    然而,这只是她年少时的事。    
    在她成为中华民族的公众人物后,她的随行秘书称她为“鹊尾淡妆宋美龄”。“鹊尾”,指的是当时中国中年民妇的朴素发式,人们把它叫做“喜鹊尾巴”。    
    她反对化妆进办公室。就是说坐办公室的女性上班时是不应化妆的。而且强调这一条一定要成为一个章法。    
    起因是这样的。    
    宋美龄的秘书张紫葛接待了一位姓钱的小姐。这位小姐是江南人,大学刚毕业,在财政部供职。她不但很以才高自居,而且常常浓妆艳粉上班,因而人们称她为“花瓶”。这件事终于传到了这位小姐的耳朵里,她非常气愤:认为这简直是侮辱女性,这是从根本上否定男女平等。为此,她特别向全国妇女的指导机关发出呼吁,希望用行政命令和新闻舆论,双管齐下,制止这种蔑视女权的可耻现象。    
    秘书把这一情况报告给宋美龄。    
    “你打发她走了?”    
    “让她等着咧!”    
    “把她叫来!”    
    不等钱小姐说话,宋美龄就问:“你上办公室也这么化妆的吗?”    
    “当然!审美,修饰,是女性的权利嘛!”    
    “那么,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