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天,郗鉴带着一名管家来到王丞相家。早已得知郗府千金郗才貌双全的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要来择婿,个个都精心打扮了一番之后,便高高兴兴地出来接受郗大人的挑选。
郗鉴左看右看之后,又一一数过,发现王府子弟中少了一个人。这时,王府管家便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了东院书房里,一进门,看到靠东墙的床上仰卧着一个袒腹的青年,他与众弟兄不同,对于今天热闹的择婿场面却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将这一情况报告给郗大人,郗鉴告诉他说:“我要选的女婿就是这样的人。”王府管家便将这个青年带到了郗鉴面前。郗鉴一看,见这个青年既豁达,又文静,且谈吐不凡。当场决定将这个青年选为自己的“东床快婿”。这个王府子弟就是后来的“书圣”王羲之。
郗,字子房,亦工书法。她的两个弟弟郗、郗昙称她为“中仙笔”。据说郗活了90岁,大概在太元(376—396)末年去世。此时,王羲之去世已30多年了。学者们大都认为王羲之一生没有纳妾,这表明王羲之与妻子郗感情深笃。他们夫妻二人共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几乎在书法上都有成就。
长子王玄之,字伯远,工草书和隶书。其妻何氏。玄之婚后不久病逝,身后无子,以其弟凝之之子蕴之为嗣。玄之生前曾参与父亲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有帖传世。
次子王凝之,字叔平。历任江州刺史、右将军、会稽内史,亦工草书和隶书。他也曾参加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其妻为才女谢道韫。
三子王涣之,善草书。自幼学习父亲书法,达到了形似的程度。有帖传世。涣之也参与了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
四子王肃之,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咨议。参加过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并有诗流传于后,只是不见其法帖传世。
五子王徽之,是兄弟中在书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
六子王操之,字子重。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及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贺氏祖父为当朝司空贺循。操之有宣之、慧之二子。
七子王献之,为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者。
王羲之惟一的女儿,不知其名,只知她成人后嫁给浙江余姚刘畅,生一子一女。子刘瑾,有才力,曾任尚书、太常侍卿等职。女刘氏,嫁谢奕之孙谢,生一子,就是著名诗人谢灵运。可见谢灵运为王羲之的重外孙。
学者们认为王羲之七子一女,繁衍至今的全都世居浙江嵊县金庭镇,即晋代剡县金庭。这里也是王羲之晚年所居之地。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二部分七子王献之:书坛“小圣”
王献之(344—386),晋代著名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为“书圣”王羲之最小的儿子。曾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后累迁至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王大令”。
在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算小儿子献之最有才气。其书法成就在七子中也是最高的,因此书史上一直把他与父亲王羲之并列为“二王”。
王献之继承了前人及父亲的书法风格,但又不为前人及其父风所囿,敢于突破前人的窠臼。他所创立的“一笔书”的狂草,“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宋代书法家米芾语),在中国书法史上无疑是一大创举。
王献之的狂草发展了其父王羲之开创的用书法表达情趣的风格,使中国书法真正成为人的心灵的外观,人格的显示,从而使中国书法步入“写志”、“心画”的时代。
王献之自幼天资聪颖,“书性过人”,深得父亲王羲之的看重。为了加强对他的培养,王羲之还专门为他写了《笔势论》和《乐毅论》的书法范本,作为献之学习书法的启蒙教材。
一天,幼年的王献之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临摹父亲的作品时,问父亲,学习书法有什么秘诀。王羲之带着小献之来到院子里,指着院子中装满水的18个大水缸说:“秘诀就在这缸里。”王献之一时不得其解,只好用两只眼睛望着父亲。王羲之便对儿子说:“如果你将这18缸水用来磨墨练字,直到缸中的水全部用完,你的书法就可有长进。”
从此,小献之按照父亲的教诲,开始练习书法,也很认真。一天,小献之正在伏案聚精会神地写字,父亲王羲之从背后悄悄地走近他,突然伸出手,用力去抽献之手中正在写字的笔。由于献之写字时笔握得很紧,没有被父亲抽掉。父亲高兴地夸奖献之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献之听后沾沾自喜,开始怀疑父亲安排写完18缸水的说法,以为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又有一次,父亲的一位朋友桓温来家中玩,得知献之正在学习书法,于是拿出手中的扇子请小献之在上面题上几个字,献之二话没说,举笔就写。不料笔尖上一大滴墨落在扇子上,扇面被污染了。对此小献之灵机一动,在墨点上又加上了几笔,此时,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牛犊再现于扇面上,更增添了几分情趣。见状,朋友桓温对小献之赞不绝口。
父亲和朋友的称赞,慢慢滋长了小献之的傲气,以为凭着自己的出色才智练习书法,不需要练完父亲所说的18缸水。
小献之一咬牙练了整整五年,自以为自己的字写得差不多了。一天,献之将自己写的字交给父亲看,父亲每翻开一张,便摇头一次,就这样一个劲地摇头不止。当父亲王羲之翻到献之写的一个“大”字时,脸上才露出了一点满意的表情,随手拿起一只笔在献之的“大”字下点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儿子,要他继续刻苦练习。
小献之心中不服,便将自己所写的字又抱给母亲郗看,还告诉母亲说:“我已练了五年,写完了三缸水。并且每个字都是按照父亲的字去练习的,您给我看看,我的字和父亲的字有什么不同?”郗也是书法行家,她将儿子写的字认认真真地看了三天,最后将儿子叫到自己的房里,拿出其中的一个“大”字上有丈夫加上的一点的那一张,告诉儿子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小献之听后,告诉母亲说:“那一点是父亲看后加上去的。”从此,小献之克服了骄气以及急于求成的情绪,坚持不懈地练下去,终于将18缸水用尽。工夫不负有心人,在父亲的督促下,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也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王献之的书法代表作有《洛神赋》。唐张怀是这样评价他的:“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其草书)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张怀的这一评价是中肯的。
王献之最初娶二舅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夫妻感情深笃。后来献之被逼与郗氏离婚,当了新安公主的驸马。新安公主与王献之只生了一女,名神爱,神爱后来进宫当了安僖皇后。
据传献之曾纳桃叶、桃根姊妹俩为妾。王献之在今南京名胜之一的桃叶渡口迎娶桃叶时曾作《桃叶歌》,其歌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娶汝。”正是王献之在此迎娶桃叶,从此这一古渡口不仅得名桃叶渡,而且也名声大振。而王献之与桃叶的风流佳话也千古流传不衰。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二部分五子王徽之:爱竹名士
王徽之(?—388),东晋书法家。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其书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仅次于其弟王献之。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及黄门侍郎。徽之自幼追随其父学书法,在兄弟中惟有“徽之得其势”。传世书帖中有《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王徽之生性“卓荦不羁”,生活上“不修边幅”,即使是做了官,也是“蓬首散带”,“不综府事”。桓冲曾劝告他,为官要整衣理冠,应当努力认真严肃地处理公务。他对桓温的话根本不予理睬,照样“直眼高视”,整天用手板拄着自己的面颊,东游西逛。由于王徽之“其性放诞”,受不了朝中的各种规矩的束缚,在任黄门侍郎一职不久,便“弃官东归”,退居山阴。
王徽之生性酷爱竹,他弃官后退居江宁山阴村。初来这里时,王徽之发现他的住宅周围无一枝竹,当即亲手在房子周围栽满了竹子,并且每天在竹林之下,吹啸咏竹。竹子简直成了他生活中极其重要之物。有人问他为何特别喜欢竹子,他回答道:“此君高尚无比,何可一日无此君邪!”王徽之的回答道出他对竹子那无比崇敬的心情。
后来,王徽之又在山阴附近购得一幢别墅,他对别墅周围的环境均感到十分满意,但是有一点令他遗憾的,就是别墅周围没有竹子。
王徽之不习惯于在那没有竹子的地方生活,于是派人在别墅的周围及附近的山坡上种上了大片的竹子。而今,在山阴村附近一带再也没有竹子,只留下竹苑里、竹墩山等以竹命名的地名。那么山阴村一带由王徽之栽种的竹子哪里去了呢?据当地的百姓说,这里不少以竹命名的地名,也可说是王徽之在这里种竹留下的遗迹。当年这一带满山遍野都是竹子,只是在有一年的一天深夜里,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村周围 突然发出了一阵阵像放鞭一样噼噼啪啪的响声,人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天人们才发现,昨夜的噼噼啪啪的响声,是竹子爆裂的响声,自此村子周围山坡上的竹子全裂开了,每一个竹节中还长有许多类似于人或菩萨的竹膜。几天之后,所有的竹子都枯死了。因此,山阴村周围再也没有竹子了。
东晋时代玄学盛行,清谈成为一种时尚,受其影响,不少人士都崇尚纵酒放达,王徽之也莫不如此。
那还是王徽之退隐会稽山阴之时的一天夜晚,忽然下起了大雪,王徽之一觉醒来,已是子夜时分。他便命仆人打开窗户,拿些酒来,一边喝酒,一边眺望远处。只见白茫茫一片,王徽之心中有些彷徨,于是口中念起了左思的《招隐》诗,念着念着,忽然又想起了剡溪的好朋友,当时的一代名贤戴逵,并决定去拜望他。戴逵就是戴安道,《晋书•;戴逵传》中说他“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 毕终”,“性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后徙居会稽剡县(今天浙江嵊州市)。山阴与嵊县相隔百余里,王徽之乘着酒兴,不顾天寒和路途遥远,连夜乘船溯江而上,船行百余里,到第二天中午才来到戴逵的家门口,他正准备敲戴逵家的门时,突然停住了。此时的王徽之不但没进门去拜访戴逵,而且吩咐仆人掉转船头回到了家中。
有人问王徽之,你不辞辛苦远道而来拜访朋友,为什么到了朋友家的门前,又不进而返呢?王徽之坦然回答道:“我本是乘酒兴正浓之时而来,现在酒兴已消失殆尽了,那么见到戴逵又有什么意思呢?”
这就是王徽之雪夜访戴逵的佳话。
在众兄弟之间,王徽之与弟弟王献之的感情最深,王徽之既喜欢又钦佩弟弟王献之,而王献之对哥哥王徽之也十分敬重。
后来,王献之身患重病,一病不起,不久先于哥哥徽之离开了人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接受不了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就没有把王献之病死的事告诉他。
可王徽之时时刻刻都在惦念着病中的弟弟,而今多日没有得到弟弟的消息,非常担心。一天,他迫切想知道弟弟的情况,便问家人:“子敬的病怎么样了?为什么好久都没有他的消息?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家中的人总是支支吾吾,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从家人的表情便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随即便泣不成声。王徽之还自言自语道:“看来子敬已经先我而去了!”
王徽之于是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王献之的家,在王献之的灵床上坐了下来。王徽之知道弟弟生前喜欢弹琴,便要献之的家人把子敬的琴拿来给他。就这样王徽之坐在灵床上一边弹琴,一边回忆着兄弟两人的深情厚谊。他越想越痛心,弹了几次都难以成曲,于是高举起手中的琴向地上掷去,琴被摔碎了。他长叹道:“子敬呀!子敬呀!如今人琴俱亡啊!”说完便昏倒在灵床上,过了大约个把月,王徽之随着弟弟也驾鹤西去了。
王徽之和王献之兄弟俩,他们虽然不是同年同月生,但可说是同年同月死。他们兄弟俩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成为千古美谈。
王徽之有二子,长子王桢之,字公。历任侍中、大司马长史。据史书上载,桢之才华与气度不凡。那还是桓温之子桓玄任太尉时,在一次群臣聚会上,桓玄当着众人面突然向王桢之发问:“我何如君七叔(即指王献之)?”在座的大大小小的官吏都为桢之捏了一把冷汗。他们知道,如果回答不好,就会得罪权贵,丢乌纱帽。可桢之从容镇静,略加思索,便答道:“七叔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都佩服桢之的才华。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二部分二儿媳谢道韫:绝代才女
谢道韫(349—409),东晋女诗人,著名才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成人后又是王家的媳妇。谢道韫是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聪慧有才辩,被后人称之为绝代才女、奇女。
在谢家众多的儿女中,历史上所说的“谢家风范”,在谢道韫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谢道韫的才情倍受伯父谢安的欣赏。有一次,谢安问谢道韫:“《毛诗》中哪首诗写得最好?”谢道韫轻松地回答道:“周朝贤臣文能安邦、武能治国的尹吉甫写的《民》一诗最好,其诗‘词清句丽,穆如春风’。”谢安与自己的这位侄女也有着同样的感觉。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谢道韫对《诗经》也读得如此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